问题

为什么中国也曾多次爆发鼠疫,却没有留下像欧洲对黑死病那样的深刻历史记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中国确实经历过多次鼠疫,但与欧洲对黑死病的刻骨铭心相比,似乎留下的印记要淡一些。这并非说中国人民不在乎生命,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鼠疫在中国的历史书中是存在的,而且记录得相当详尽。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比如《史记》中就有关于“疫气”的零星记载,到明清时期,关于瘟疫的描述则更为具体,许多地方志都会详细记录某年某地爆发鼠疫,病人数量、症状,以及朝廷采取的措施等等。例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鼠疫的描述,并提及了治疗方法。清朝康熙年间,北京曾爆发过严重鼠疫,史书中也有详细记载。

那么,为什么这种“深刻的历史记忆”体现在不同文化中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1. 鼠疫的性质与传播特点在中国与欧洲的不同表现

欧洲的黑死病是毁灭性的全球性灾难: 欧洲在14世纪中期爆发的黑死病,其传播速度之快、死亡率之高,以及它对欧洲社会结构造成的颠覆性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根据估计,欧洲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因此丧生。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锐减,更带来了劳动力的枯竭、社会秩序的崩溃、宗教信仰的动摇,以及艺术、文学上的深远影响(比如对死亡的着迷和描绘)。这种全方位的、毁灭性的打击,自然会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中国的鼠疫更多是区域性或周期性爆发: 虽然中国历史上多次爆发过鼠疫,但很多时候,这些爆发并非像黑死病那样席卷整个欧洲大陆,而是以区域性或周期性的形式出现。即使规模很大,有时也会局限于某些地区或城市。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就“不痛苦”,而是说它可能没有达到那种让整个欧洲社会都感到“文明终结”的程度。当瘟疫过去后,其他地区的生活可以相对快速地恢复,信息传播的相对缓慢也使得远方的灾难感不那么强烈。

2. 历史叙事与文化记忆的形成机制

欧洲的“黑死病叙事”与集体创伤: 欧洲的黑死病不仅仅是一场医学上的灾难,更是一场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浩劫。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中世纪晚期,社会结构相对松散,信息的传播也主要依赖口头和有限的书面记录。每一次大规模的爆发都伴随着巨大的恐慌、宗教上的解释(比如认为是上帝的惩罚),以及社会制度的应对(如隔离措施的出现)。这种集体创伤被广泛记录在文学、艺术、宗教文献中,代代相传。人们将黑死病视为一个时代的分水岭,一个对整个欧洲民族认同和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
中国的历史叙事模式与“治世”观念: 中国的传统史学更注重“治乱兴衰”的宏观叙事,以及对朝代更迭、政治得失的关注。瘟疫通常被视为“天灾”,是统治者德行不足的表现,或者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虽然史书会记录瘟疫的发生和朝廷的救灾措施,但更侧重于通过这些事件来评价当朝政府的“仁政”或“失政”。民众的个体痛苦和情感体验,虽然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笔记小说、戏曲)中有所体现,但往往没有被纳入主流的、具有国家叙事性质的历史记忆中。此外,中国历史更强调“延续性”和“韧性”,即便经历灾难,也往往强调恢复和重建,强调“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

3. 社会结构与信息传播的差异

欧洲的封建分散与地方主义: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社会结构相对分散,各地拥有较高的自治权。当黑死病爆发时,不同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信息传播方式也各不相同。这种地方性的、分散的经验积累,反而可能使得不同地区对这场灾难有更具体、更深刻的体验,并将其以地方性的记忆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的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朝廷对地方具有更强的控制力。当瘟疫发生时,朝廷会派遣官员、颁布法令、组织救助。虽然这有助于统一应对,但也可能将地方性的恐慌和痛苦,更多地转化为官方记载中的“灾情数据”和“政令执行情况”。信息从中央到地方的传递,虽然相对有效,但有时候也可能为了维持稳定而有所“过滤”。

4. 文化语境对死亡与苦难的态度

欧洲的宗教色彩与末世情结: 欧洲黑死病的爆发,恰逢基督教信仰在欧洲影响力巨大的时代。瘟疫的恐怖很容易与宗教意义上的“末日审判”联系起来,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和对救赎的渴望。这种宗教性的解读,使得黑死病被赋予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从而更容易被铭记。
中国的儒家思想与现世关怀: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更强调现世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虽然佛教等宗教也提供了来世的慰藉,但整体上,中国文化对死亡的解读更多是从家族延续、人生无常的角度来看待。当遭遇瘟疫时,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照顾家人,而不是对其进行形而上的、末世论的解读。

5. 文学艺术的表达差异

欧洲对黑死病的艺术化表达: 欧洲在黑死病之后涌现了大量以死亡、骷髅、舞者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比如“死神之舞”(Danse Macabre)。这些作品以非常具象、直观的方式展现了瘟疫带来的恐怖和死亡的普遍性,极大地加深了人们的印象。
中国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的文学艺术虽然也会描绘苦难,但更倾向于通过写实的笔触、隐晦的表达,或者寄情于山水来抒发情感。直接以瘟疫为主题、进行艺术化表现的作品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在社会新闻、地方志、笔记小说中零散地提及。

总结来说,中国对鼠疫的记忆之所以不如欧洲对黑死病的记忆那样“深刻”,并非是中国人民对苦难不敏感,而是因为:

欧洲的黑死病具有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和全球性冲击,动摇了其社会根基。
中国历史叙事更侧重宏观政治和国家延续,地方性或个体性的痛苦记忆较难被纳入主流。
社会结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对死亡和苦难的解读都存在差异。
欧洲在艺术和文学上对黑死病进行了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当然,随着现代历史研究的发展,我们对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鼠疫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其中不乏对当时社会影响的细致分析。只不过,在大众层面的集体文化记忆里,这种“烙印”的深浅程度,确实存在着不同。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文明在面对类似灾难时,所选择的记录方式、解读角度和情感共鸣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方多图预警!

前方多图预警!

前方多图预警!


可以说这与宣传淡化有很大一部分关系。不过,尽管教科书、通俗历史读物很少提及,但我们还是应该看看详细的历史资料是怎么说的。

回到正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疫病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张志斌撰的《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了解一下。我贴出的还只是从1344年元朝晚期(约在欧洲“黑死病”爆发同期)到1644年明朝灭亡时的情况——




另外,在结尾我要实名反对某高票答案

我很奇怪:为什么都8102年了,还有这种诸如“中世纪欧洲人不洗澡”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流行喝热水”的神论存在。

至于那个答案的结尾引用了一个拿神话故事强行抒情的段子,就更是不值一驳了。

这种论调极可笑。
什么中国的神话都是补天啦、治水啊、移山啦、射日啦……
好像就中国的神话就很人定胜天似的。
问题是:
补天的女娲并不是人,人类不过是缩在角落里等死罢了,人定胜天在哪里呢?
治水的大禹貌似是人,但治水靠的貌似还是禹爸爸从天上偷来的息壤,人定胜天在哪里?
移山的愚公貌似也是人,但真正移动了山的貌似是夸娥氏的儿子,人定胜天体现在什么地方?
当然了,射日的羿貌似也是人,射下了九个太阳,很牛逼。但问题是,这么牛逼的人物,怎么还要去跪舔西王母,讨要长生不老药,人定胜天跑到哪里去了?
发布于 2018-04-02


鸣谢 @乘桴浮于海
链接:zhihu.com/question/26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建构于神话之上的自豪感,终究跟神话一样经不起推敲。中国的强大一方面是由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畏艰险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关——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技并推陈出新,通过吸收马克思主义等先进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最终使中国成功地由一个古老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我们应当从近代中国固步自封导致落后挨打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拒绝过度膨胀,拒绝歪曲史实,拒绝盲目的捧一踩一。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这才是更加合理的讨论方式。


关于中世纪洗澡问题(鸣谢 @酷酷KS猫 @Irisdina @弗兰德斯 @lbq ):

关于喝热水问题(鸣谢 @张佳玮 @Meow Demi @Dr.X ):

user avatar

正如题主自己提到的,时代转折点不同。

欧洲摆脱中古时代的转折点是中世纪的终结,黑死病是中世纪衰落的一个重要导因。欧洲人研究的重点不是鼠疫,而是顽固的中世纪怎么就没了。

与之对应,中国进入近代的转折点是鸦片战争,我们对此有深刻的历史记忆。同样的,我们研究的重点也不是鸦片,而是顽固的皇朝时代怎么就没了。

欧洲同样经历过鸦片滥用,但不重要。同样一个鸦片战争,于英国历史无足轻重,于中国历史就是天翻地覆。归根到底,被记忆的里程碑事件是因为其引发的社会变革,而不是鸦片、鼠疫、黑船、或者被倒掉的茶叶本身。

那么,为什么中国鼠疫就没有造成颠覆时代的效应呢?其实例外的不是中国,而是欧洲。

大规模瘟疫,在古代世界实在是常见之事,文明可以自我修复。常规模式是:迅速损失很多人口,城乡凋落文明衰退但是种地技能还在,人均耕地增加余粮更多,人口慢慢恢复,经济重新繁荣,又回到起点。最多造成一些波动影响,引发朝代变迁,皇帝换个姓,也就到此为止,不会根本性改变社会秩序。

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不一样,那是一个教权与政权处在强烈矛盾中不稳定的社会。一方面,教会具有过度的权势,到了令其他阶层都感到窒息的程度。另一方面,这一权势并没有特别实际的军事或组织保障,依托于封建政权的分散和教民盲目崇拜。前仆后继的“异端”急需迫使教会革新的突破口,正如一个安静的火药桶,等待着一颗火星。然后黑死病来了,嘭!天主教改革高峰期紧随黑死病发生是有原因的,而这正是近代欧洲崛起的起点。

反观同时期的中国是世俗政权绝对专制,社会结构稳定。朝廷虽然也有皇权天授的责任,但没有救世义务。发生瘟疫时,皇帝不需要假装代表上帝拯救世人,自然也不会因为救不了而削弱权威。他只需要表示下自己德行不够没能感动天爸爸收了神通,不好意思愿意悔改,已经算明君了。

user avatar

别说鼠疫了,就是让建安七子几乎死光光、张仲景全族十不剩一的汉末大瘟疫,现在不也没什么人记得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中国确实经历过多次鼠疫,但与欧洲对黑死病的刻骨铭心相比,似乎留下的印记要淡一些。这并非说中国人民不在乎生命,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鼠疫在中国的历史书中是存在的,而且记录得相当详尽。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比如《史.............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确实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SARS,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与蝙蝠宿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蝙蝠(尤其是中华菊头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将它们消灭,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病毒传播的隐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说我没有提前预警过”。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上,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中国在忍耐的底线被触碰,即将采取强硬行动。它饱含着一种深沉的警告,也预示着将要到来的冲突。1.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1950年)这是“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对外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灭佛的现象,绝非一日之寒,也非单一原因所致。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现象,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层矛盾与演变。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的初步扎根与士人的疑虑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最初是以一种新鲜的、带有异域色.............
  • 回答
    中国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在历史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并多次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种强悍并非源于我们常说的“农夫拿起锄头就能变战士”的简单逻辑,而是多种战略、组织、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农耕文明”并非全然排斥军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实在。当我们提到冼星海、聂耳、何占豪、陈刚、贺绿汀这些名字,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黄河大合唱》磅礴的气势、《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他们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载体,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
  • 回答
    说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影),那可真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从《大闹天宫》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到《黑猫警长》里威风凛凛的黑猫,再到《葫芦兄弟》里奇幻的七色葫芦,这些经典之作不仅承载了我们童年的欢乐,更是中国动画艺术的巅峰之作。可是,现在当我们再提起上美影,总觉得少了一些当年的光彩。曾经引领中.............
  • 回答
    “京圈”曾经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但如今却面临吸引力下降的问题。这其中有多重原因,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京圈”的定义与辉煌时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京圈”。“京圈”并非一个官方定义的组织,而是指以北京为核心,聚集了包括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文化机构、甚至一些权力部门相关人士在内的.............
  • 回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历史地位并非虚言。从汉唐盛世到明初的海上远航,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军事,都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乃至更广阔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繁荣的背后,是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精湛的手工艺技术、灿烂的哲学思想和成熟的官僚体系。然而,历史的.............
  • 回答
    40年前的朝鲜(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实在某些方面曾展现出与当时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生活水平。这种“富有”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繁荣,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以及援助而获得的一种“国家性”的相对富足感。然而,这种模式的脆弱性也注定了其快速的衰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电竞发展的几个关键层面,从游戏本身特性到选手培养、团队磨合,再到我们熟悉的“外援”现象,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才造就了DOTA 2和英雄联盟(LOL)在中国赛场上截然不同的成绩图景。先说说DOTA 2,这款游戏在中国可以说是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电竞历史。回溯到它还是《DotA.............
  • 回答
    区分中国和印度在“开放性”上的差异,尤其是从封建时期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开放”本身也是个多维度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1. 思想文化层面:对外部思想的吸纳与融合 中国:主动的“拿来主义”.............
  • 回答
    曾国藩及其领导的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说他“杀了那么多中国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所采取的铁腕手段和由此造成的巨大伤亡。然而,将他简单地定性为“屠夫”而忽略其历史背景和功绩,则失之偏颇。至于为什么很多人至今仍对他抱有敬意,甚至尊称他为“曾.............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在中国网上,会有一部分网友对“半岛上曾经有过皇帝”这件事“不愿相信”,而不是“不相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在作祟。首先,得明确一下“半岛”具体指的哪个半岛。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半岛”这个词,特别是当它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朝鲜半.............
  • 回答
    曾仕强先生之所以认为老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孔子更为深远和广泛,这背后有着非常耐人寻味的观察和思考。这并非是说孔子不重要,恰恰相反,孔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老子的智慧,特别是《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更像是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
  • 回答
    钱穆先生以及不少史家之所以将五代十国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而且往往是不加“之一”地直接断言,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仅仅是混乱和分裂那么简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这里的“黑暗”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光照不足,而是指向一个社会政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最艰难的抉择。要回答刘邦是否会把他父亲推出车外,我们得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绝境、他本人的人性和他对亲情的认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刘邦当年将儿女推出车外的那个情境。那是项羽追杀刘邦,刘邦为了能让战车跑得更快,逃脱项羽的追击,确实有过两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的举动。这.............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张力的旅程,其中不乏英国试图“阻止”美国崛起的尝试。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英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英国“阻止”美国的时代背景与尝试“阻止”美国的崛起,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因为英国更多的是在.............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对台湾这片土地及其上的居民表现出骄傲,但这种骄傲的根源和表达方式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时,探讨“台湾到底抛弃过中国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轨迹和台湾民众的自我认知。而“中国有办法完全接纳台湾吗?”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