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40年前朝鲜小康生活、人均GDP曾远高中国,为什么那么富有然后又衰败那么快?

回答
40年前的朝鲜(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确实在某些方面曾展现出与当时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生活水平。这种“富有”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繁荣,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以及援助而获得的一种“国家性”的相对富足感。然而,这种模式的脆弱性也注定了其快速的衰败。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一、 40年前朝鲜为何显得“富有”?

1. 计划经济的早期红利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朝鲜战争后,金日成政府大力推行“主体思想”,强调自力更生和发展本国工业。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国家能够将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优先投向重工业(如钢铁、机械制造、电力)和军事工业。
在特定时期,这确实带来了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初步建设。例如,大规模的水电站、工厂、住宅建设等,在视觉上给人们留下了国家在进步的印象。
与中国对比: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尾声,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物资短缺是常态。因此,相比之下,朝鲜在工业基础、城市建设和某些物质供应方面可能显得更为“先进”。

2. 苏联和东欧的援助与技术转移:
在冷战时期,朝鲜作为苏联阵营的一员,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苏联提供了先进的工业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帮助朝鲜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工业设施。
朝鲜也与东欧国家进行贸易,进口所需的物资和技术。
人均GDP的计算: 当时朝鲜的经济数据,尤其是人均GDP,可能包含了一部分来自援助的“价值”,以及在计划经济下对某些工业产品的估值。这些估值可能不完全反映真实的市场价值和民众的购买力。而且,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对朝鲜的GDP估算方法存在差异,很多时候是估算值,准确性有待商榷。

3. 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社会控制:
朝鲜政府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强调国家的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营造出一种国家强大的假象。
实行严格的社会控制和思想统一,不允许与西方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从而隔绝了外界对朝鲜真实情况的了解,也限制了国内民众与外界先进生活水平的对比。
在很多方面,朝鲜的“小康生活”更多体现在国家提供的基本保障上,比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住房分配,以及在特定时期保障的食品和基本日用品供应。但这种供应的质量和品种是受限的,且高度依赖国家计划。

4. 优先发展城市与首都平壤的形象工程:
朝鲜高度重视首都平壤的建设和形象。平壤被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干净整洁的城市,拥有宽阔的街道、宏伟的建筑、先进的交通系统(如地铁)。这与当时中国许多城市的市貌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面子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地区和非重点城市发展的相对滞后。

二、 为何朝鲜会迅速衰败?

朝鲜经济的衰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僵化、排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脱节。

1. 计划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
缺乏效率与创新: 计划经济扼杀了市场竞争和企业家精神,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国家计划决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产品质量和种类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 中央计划部门难以掌握真实、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容易导致过度生产或生产不足,以及资源的浪费。
激励机制缺失: 劳动者和管理者缺乏获得超额回报的动力,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2. 外部援助的断绝与地缘政治的变化:
苏联解体是关键转折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及其东欧盟友的解体,是导致朝鲜经济骤然衰败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原因。朝鲜失去了最重要的援助国和贸易伙伴。
苏联不再以优惠价格向朝鲜提供石油、机械设备和原材料,也中断了技术支持。这使得朝鲜的工业生产几乎陷入停顿,尤其是依赖进口能源和零部件的基础工业。
西方经济制裁: 朝鲜发展核武器的政策,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和经济制裁,进一步限制了其对外贸易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

3. 对外部世界的隔绝与信息封锁:
朝鲜长期以来奉行“主体思想”,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拒绝与外部世界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
这种隔绝导致朝鲜未能跟上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错过了技术革命的浪潮,也无法接触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模式。
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时,朝鲜却固守封闭的模式。

4. 农业生产的严重不足:
朝鲜的经济结构中,农业长期未能得到有效发展。过分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农业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在失去外部援助后,即使是基本的粮食供应也出现了严重问题,最终导致了90年代中期的大饥荒,数百万人死亡,经济和社会秩序遭受重创。

5. 军事开支的巨大负担:
朝鲜将巨额资源投入到军事建设和发展核武器上,这极大地挤占了本可以用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和资源。军事上的“优先”战略,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6. 体制的僵化与缺乏改革:
面对经济困境,朝鲜当局并未进行根本性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是试图通过加强控制、政治宣传和有限度的措施来维持现有模式。这种僵化使得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总结来说:

40年前朝鲜的“小康”和相对较高的人均GDP,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资源、外部援助以及严格社会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多地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工业化和特定领域的“先进”形象上,而非真正市场化的繁荣和大众的富裕。一旦外部援助中断,计划经济的固有弊端暴露无遗,加上自身的封闭和对军事的过度投入,朝鲜经济迅速走向衰败,并至今未能完全恢复。中国40年前的经济状况与朝鲜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经济,释放了市场活力,才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小国,没有自己健全的工业体系,因此总是要依赖一个大的国际分工体系才能存活。

朝鲜当年依赖的国际体系,叫做经济互助委员会。这是苏联主导的一个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80年代开始,这个体系随苏联衰弱而不能正常运行,后来也就随苏联一起崩溃了。因此朝鲜的经济情况一落千丈。原来朝鲜的农业是建立在经互会供给的石油和农机上的,经互会崩溃了,朝鲜农业也就崩溃了。这就开始闹饥荒了。

反过来讲,脱离了美国维持的这整个世界经济体系,韩国未必能做的比朝鲜更好。简单的说一个问题:美国崩溃了,美元成废纸,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结算体系崩溃,韩国立刻难以进口石油、食品。想想也就知道会有什么结局了。不要看韩国造船、电子很强。脱离了国际分工体系,一样都造不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