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 30 ~ 40 年中国房价有下跌的可能么?从人生一辈子的周期来看~做房产定投是中国最好的投资?

回答
3040年后,中国的房价会走向何方?房产定投,真的能成为我们一生最好的投资吗?

面对未来几十年的宏大图景,讨论房价走势和投资策略,总让人心生几分不安,又带着点对财富增长的期盼。尤其是“房产定投”,这个词汇在中国语境下,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梦想和现实的压力。那么,刨去那些浮夸的宣传和片面的论调,让我们理性地审视一下,未来30到40年,中国的房价是否有下跌的可能?而在一辈子的时间尺度上,房产定投是否真的是那条通往财务自由的最佳路径?

3040年后,中国房价的“晴雨表”:多重因素的博弈

首先,要预测3040年后的房价,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当下的经验。这期间,中国社会、经济、人口结构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1. 人口结构:从“人口红利”到“人口拐点”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红利”息息相关。年轻、勤劳的劳动力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石,也是房地产市场强劲需求的直接驱动力。然而,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3040年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需求端的变化: 整体育龄人口减少,结婚生子的人数下降,年轻人成为购房主力军的时间点也可能推迟。同时,老龄化意味着社会对养老、医疗的需求增加,而这些对房地产直接的购买力影响相对较弱。
供给端的变化: 虽然需求可能放缓,但过去积累的房屋库存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新增供应的速度依然高于自然消化速度,且人口结构性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出现“空城”现象,那么局部房价下跌的压力是存在的。

2.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告别“土地财政”的时代?

过去,房地产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紧密挂钩,所谓的“土地财政”是许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对房产的投资。

经济结构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如果经济增长不再高度依赖房地产,那么对房产的需求自然会相对减弱。
财政收入多元化: 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找到新的、更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增长点,例如税收、产业扶持等,那么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就会下降,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土地价格和房产市场的活跃度。

3. 城镇化进程的“下一站”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之外,仍有许多中小城市和县域存在提升空间。

区域分化加剧: 未来,人口更倾向于向资源更集中、机会更多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流动。这些城市的需求可能依然旺盛,房价保持坚挺甚至上涨。而一些资源枯竭、产业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则可能面临人口流失和房价下跌的风险。
“新一线”的崛起与衰落: 随着产业转移和政策导向,一些新兴的“新一线”城市可能会崛起,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反之,一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城市,如果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可能陷入衰退。

4. 政策调控的长期影响

中国政府在房地产领域的调控一直是常态化的。无论是“房住不炒”的定位,还是对信贷、税收、土地供应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都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软着陆”的必然性: 鉴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不太可能允许房价出现“硬着陆”,即剧烈、崩盘式的下跌。更可能的是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引导市场平稳调整。
未来政策的走向: 未来几十年,政策可能更加注重住房的“居住属性”,打击投机炒作。同时,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等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商品房的投资空间。

5. 全球经济环境与国内宏观调控

全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中国自身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例如,全球性的通胀压力可能在短期内推高资产价格,而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可能刺激房地产投资。反之,如果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或者国内采取紧缩政策,也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带来压力。

综合来看,3040年后,中国房价出现普遍性、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并非没有,但更可能是一种区域分化、结构性调整的局面。 一些人口流出、经济落后的城市,房价下跌是大概率事件。而那些具有强大经济支撑、人才吸引力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房价或许能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在部分时期有所上涨,但其涨幅很可能低于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

房产定投:一生最好的投资?

“房产定投”,顾名思义,就是像定投股票基金一样,定期投入资金购买房产。在中国,许多人将房产视为“稳定增值”的代名词,似乎只要买了房,就能跑赢通胀,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那么,从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来看,房产定投真的是我们最好的投资选择吗?

我们先来审视房产定投的“吸引力”:

抗通胀属性: 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中国,房地产价格往往能跑赢通胀,尤其是在货币供应量相对充裕的时期。
“刚需”驱动: 住房是基本生活需求,尤其在中国,有房才算“安家立业”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保证了房地产市场的基础购买力。
杠杆效应: 银行贷款允许购房者用相对较少的首付款撬动更高的资产,放大了潜在的回报(当然也放大了风险)。
易于理解和操作(表面上): 相较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房产购买似乎门槛较低,大家都能理解“买房增值”。

然而,将其视为“一生最好的投资”,我们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1. 并非“定投”:一次性巨额投入,流动性差

严格意义上的“定投”是指定期、小额地投入资金,分散风险。而我们通常说的“买房”,更多的是一次性、甚至是倾尽一生积蓄的巨额投入。

流动性陷阱: 房产最大的劣势在于其流动性极差。一旦需要资金周转,出售房产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市场下行时期,可能面临议价能力丧失、交易周期漫长等问题。
交易成本高昂: 购房过程中涉及的契税、个人所得税、中介费、维修基金等,以及未来出售时的税费,都让房产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2. 潜在的巨大风险:并非只涨不跌

虽然过去几十年的房地产市场表现亮眼,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也会如此。

政策风险: 任何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控都可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如前所述,“房住不炒”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房地产税等,都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
市场周期风险: 任何资产都有其市场周期。当大量资本涌入,导致供过于求,或者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时,房价下跌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区域性风险: 如前所述,并非所有地区的房产都会保值增值。投资于经济衰退、人口流出的地区,可能面临资产缩水的风险。
维护成本: 房产并非“买入即享受”,它需要持续的维护、修缮,包括物业费、房屋老化带来的维修开支等,这些都是隐性的成本。

3. “机会成本”的考量:更好的投资可能就在眼前

将一生中最宝贵的资金和精力过度集中于房地产,可能会错失其他更具潜力的投资机会。

多元化投资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的投资组合应该包括股票、债券、基金、黄金、实业等多种资产,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收益的优化。过度押注单一资产,无论是什么资产,都存在巨大的风险。
新兴产业的崛起: 未来几十年,科技创新、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可能涌现出许多颠覆性的企业和投资机会,其增长潜力可能远超传统房地产。

4. 站在人生周期的视角:

青年时期: 刚步入社会,收入有限,房产定投可能意味着背负沉重的房贷,挤压了消费、学习和早期创业的资金,限制了人生的选择。
中年时期: 房产可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家庭资产,但此时也面临着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多方面的开支,需要资金的灵活性。如果房产的变现能力不佳,可能会陷入困境。
老年时期: 拥有房产可以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但如果缺乏其他可靠的收入来源,仅靠房产进行“定投”并不能保证晚年的生活品质。

那么,房产定投在中国是否还有意义?

我认为,在未来,我们对“房产定投”的理解需要进行更新。

“居住属性”优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购买一套自住的住房,以满足基本居住需求,是天经地义的。这不应该被过分地视为“投资”,而是一种生活保障。
谨慎的“投资”思维: 如果要将房产作为一种“投资”,则需要更加谨慎。
选择优质地段: 投资于人口持续流入、经济发达、产业前景良好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分散风险: 不要将所有身家都投入到一套房产中,可以考虑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其他多元化投资。
长期主义: 如果选择房产投资,要有长期持有的准备,并能承受潜在的市场波动。
警惕过度负债: 贷款一定要量力而行,避免因房贷压力过大而影响正常生活和未来发展。
关注政策变化: 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的房地产政策,及时调整策略。

总结来说,将“房产定投”简单地视为“一生最好的投资”,是对财富管理的一种误读。 房产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确为许多人带来了可观的回报,这有其历史原因和特殊国情。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房产投资的逻辑也在悄然改变。

未来3040年,我们更应该拥抱一种更加多元化、更加审慎、更加有策略的财富管理理念。房产作为重要的资产类别,依然有其价值,但它不再是唯一,甚至可能不再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波诡云谲的未来,做出更明智的财富决策,而非盲目追随过往的“成功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烈反对

@温酒

的答案。特地码了一段文字来说这事。关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听了太多说法,也忍不住来唠几句。有一种非常有市场的说法,一线城市集中了大量优质资源,大头包括就业、医疗、教育这三项,所以这是支撑一线城市高房价的原因之一。首先我要声明,我没系统学过现代经济学理论,没能力预测房价,更没能力判断目前一线城市房价的高低,又只在上海长期呆过,其他城市只是旅游去过,所以我要说的是,上海的就业、医疗、教育资源并不是支撑上海目前房价的重要原因之一,至少支撑力度不像大家所说的那么大。因为上述三种资源,在上海通过租房都能够享受到,然后上海房租又不贵(房子的出租年化收益率大概在1.5%-2%,还不计算装修折旧)。 就业和医疗没什么好说的,租房子不存在不能在上海找工作和看病的问题。下面说教育资源,一帮人动不动就拿学区房说事,据我所知,80%以上的住宅所对口的学校都是菜校,剩下的20%对口好学校的住宅,那可是有溢价的,所以你租房去上一个菜校和买了房上菜校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有人硬要扯上户口问题,首先在上海买房不送户口;其次,没有户口的人,只要居住证积分满120分(本科毕业加中级职称,遵纪守法就可达到),子女也可以在上海高考。。。。。 所以说上海的就业、医疗、教育资源是支撑上海目前房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观点并不具有说服力,租房完全可以享受到这些资源,这些优质资源可以支撑目前上海的房租,但支撑不了目前的房价。当然有人要扯买房比租房更稳定更利于家庭和谐之类的,这涉及的又是另一个问题了,以我这知识结构和年龄阅历就不乱说了。。。。。。

user avatar

半个月前发表在公众号上的文字,不知道能不能解答你的问题。

今天来聊点劲爆的:最终会是什么刺破一线楼市的泡沫?

周六的时候有点无聊,于是去上海科技馆参加了极客公园的奇点峰会。(原谅我真的不喜欢周鸿祎)


作为一个在科技圈里略懂金融的人和一个金融圈里略懂科技的人,即使不去峰会,最近有两股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去了之后这两股趋势就愈发明显地感受到了,那就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

按照我的标准,现在这两个领域的所谓的一些技术,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幼稚的,如果你问我是什么感觉,我现在拿一台15年前的电脑给你,你对这台电脑是什么感觉,我现在对这两个领域就是什么感觉。


一台15年前的电脑是什么样子的?2.4Ghz的奔腾4,512M内存,80G的硬盘,再加个17寸的CRT显示器(不小心暴露年龄了,话说再早一点,进电脑室还是要脱鞋子的)。

15年前的游戏效果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而现在各种显卡杀手,效果是这样:


是不是有种脱胎换骨的赶脚?

所以虽然我觉得现在这些所谓的人工智能算法和VR设备都是垃圾,虽然我觉得这两个行业充斥了各种各样卖概念的骗子,但是我真是有种“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的感觉,假以时日,这两个行业可能真的会像当年的电脑一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其它方面的影响我这里先不谈,回归到今天的主题,那就是到底最后是什么把一线楼市的泡沫刺破掉。我想,写到这里,你们也应该心里有答案了吧。没错,就是我上面提到那两个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演进和迭代,一些机械性和程序性的工作,将会直接不再需要人来完成,什么撰写个报告啊,预约个日程啊,处理些文本啊之类的,以后应该都会直接被取代掉。这意味着一线的大城市里,以后将没有今天这些勤勤恳恳穿梭在各个办公楼的小白领的生存空间。



这也意味着,你们将不再需要拿着这些微薄的薪水,每个月挤在狭窄的群租房里,从收入中刨出一大部分来养活那些不劳而获的房东。


而VR技术的演进,最大的影响不是给你视觉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冲击效果。今天我们只能在视觉效果上比较明显地感受到VR带来的改变,但是以后呢?有没想过,现在我们只能看,但是以后我们直接就能通过VR或者AR,进行在线的办公和交互。

从更宏大的尺度上来说,VR技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虚拟,拓展的是整个人类的协作体系。当虚拟增强技术发展到足够的强的时候,你所在的那一小块空间,就能触摸到整个世界。如果你不需要挤地铁去办公室也能进行社会活动和协作的时候,你在一个四线城市的大别墅,和在一个一线城市的群租房,又有什么区别的?


是的,也许我说的这个预言还很遥远,也许现在看起来它还不至于那么快实现,但是,该发生的东西,总是会发生的嘛,不争朝夕。

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各位一线城市的房东们,你们也不要觉得死得太冤,因为打败你的对手,从来都是冒出于一个你所忽视的领域。

就像打败诺基亚的,不是当年的老二摩托罗拉,而是一个靠卖台式机和硬盘式MP3起家的苹果;打败中国移动的,不是老二中国联通,而是一个根本就不是移动运营商的微信;打败当年最好的马车生产作坊的,不是排名第二的马车生产作坊,而是汽车流水线。

最后干掉一线地产的,不会是三四线地产,而是跟房地产根本没什么关系的VR和人工智能。


最后要说的是,房地产还是中国的一个支柱行业,在找到另外的经济增长点之前,国家是肯定还不会让它这么快倒下的。但是请注意我说的前提:“在找到另外的经济增长点之前”。

如果中国的经济成功转型(按照我个人的看法那是一定会的),那么,接下来政府会做什么,你们猜?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还挺深刻的,这相当于问,房地产周期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一个价格周期(price cycle),还是一个交易量周期(volume cycle)。

Leamer(2007)用美国数据做出来的结果是:房地产周期是一个交易量周期。原因为房产持有者特别讨厌房子的名义价格下跌(aversion of nominal loss)。这样一来,在房市不好的时候,多数持有者的选择不是降价卖,而是攥着不卖。当然,紧急情况除外。

这个行为和另一项主要资产——股票的交易行为是非常不同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股票可以看做能无限分割,但房产不行;第二是房产的使用价值看得见摸得着,而股票不是。用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是割肉和截肢的区别。

所以,在房市上,你看到的是价格虽然跌了,但根本买不到房。

但是房价是否可能跌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名义价格不太可能跌,跌的是实际价格。两个度量,一个是根据通胀调整的价格,一个是房价收入比。前一个意义不大,因为房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拿财富(存量概念)去换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拿收入(流量概念)去换的东西。所以房价收入比这个东西直接度量了房价相当于多久的财富积累,是一个更好的价格度量。

下面说说加杠杆的问题。简单来说,银行体系不会无节制地去加。两个原因:第一是自身对无节制加杠杆的风险有清醒认识,第二是监管不会放任。教训来自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的爆发始于房贷的大规模蓄意断供(strategic default)。而蓄意断供的大规模出现,就来自于房贷的杠杆加得太高。下面用一个极度简化的模型说说直觉。这个简化模型虽然明显是错的,但对说明直觉来说,这样的模型就足够了。

假定房屋价值为H,房贷计划为首付为D,此后每月支付月供M,共支付T期。不考虑折现和银行利率。那么有H=D+M*T

那么,什么叫给房贷加杠杆?就是降低首付D,增加月供M。

假定T不变,考虑在某一时点,房地产市场面临一个乘数价格冲击A。0<A<1。这时房屋价值变成了H'=A*H。

考察该时点上房贷残值。在这个简化的框架中,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房贷已经还了多少期。假定房贷已还t期,那么房贷的残值就是M*(T-t)。那么,如果目前房贷的残值大于房屋的价值,那么债务人就有选择断供的激励(当然不一定断)。反之,如果房贷残值小于房屋的价值,那么债务人几无激励选择断供。注意,在讨论有无激励时,前面支付过的首付和月供可以看做沉没成本。

下面考察两个场景:高杠杆场景和低杠杆场景,分别以下标h和l来表示,并假定还款期限T一样。由前面的讨论知:

由于蓄意断供激励的分界点是M*(T-t)=H'=A*H。那么不难发现,在M较大时,分界点的T-t*较小,换句话说就是t*较大:

后面的F(.)是累积分布。后面这个不等式意味着,在高杠杆场景下,有可能蓄意断供的人更多。

在次贷危机中,各类MBS的存在使得银行对断供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都更马虎了。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银行和监管机构都看到了实在的教训,可以预期类似的危机发生的概率变低了。而要预防危机,还得监管和银行体系一起按住杠杆才行。

几篇可以参看的文献

1.房地产周期的描述

Leamer, E. E. (2007). Housing is the business cycle (No. w1342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蓄意断供的决定因素——比我模型里提的复杂得多

Guiso, L., Sapienza, P., & Zingales, L. (2013). The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toward strategic default on mortgag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8(4), 1473-1515.

3.次贷危机的一个早期总结

Ashcraft, A. B., & Schuermann, T. (2008). 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 (No. 3). Now Publishers Inc.

user avatar

不抖机灵,不骗赞。

有人不经意问到我对房价的看法,没想到这么大个问题我个人也会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所以答应今晚找一下以前看过的几篇讲述房价的文章表明我的观点。但结果没找到。不想食言,所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整理一下,希望有帮助。 也感谢大家来拍砖,理越辩越明。

-------分割线-----

20171205, 美帝减税,TG批判。市面上重新兴起资金外流的感慨。房贷利息也从基准提升到30%-40%的上浮,而且放款速度非常慢。 有新楼盘的地产商已经要交房还没收到银行放款,甚至因此要求业主缴纳违约金。

市面上倒是豪宅又掀起暴涨的风声。深圳的豪宅最近几个月号称有20%左右的涨幅,而且成交似乎也回暖。

有基友看了一年,最终先卖自己的房再换大房。成交价跟半年前没有变化,倒是贷款利率上浮了,各种感慨。


以上种种,暂不评论,有空再脑补。

-------分割线-----

1. 方法论?

大约大家都会认同未来是无法预测的,包括房价。所以我想我会尽量按照一张观测预测性指标的方法来指导我的思考。比如,虽然我无法预测海啸的发生,但是如果我清楚的知道海边的白色泡沫是海啸的先兆,那么我大约可以为自己争取到几个小时的逃命时间。

所以,在我这里,我把预测房价的问题,转换为了什么样的指标才是房价崩盘或者趋势性下跌的预测性指标。 (之所以关注崩盘和下跌的指标当然是因为崩盘和下跌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上涨就无所谓了。)

2. 预测性指标

我这里会提到两个指标,其中第二个其实个人觉得更重要,不过第一个最近发生的更明显,而且貌似更生动,所以我先讲第一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指标都是我“道听途说”的,所以我既不是原创,也除非找到原文不然真的没办法解释为什么是这两个指标。 不过欢迎大家质疑和提出新的想法,感谢你告诉我别的观点,因为我也真的很怕跌啊。。。。还有我爹啊。。。。

A. 所谓虹吸效应

原作者提出房价崩盘的路径应该是一个类似于虹吸的游戏。 一开始,全国人民都会喜迎房价上涨,后来呢三四线不涨了,资金就往一二线跑,所以看到的就是三四线无人问津,一二线反过来涨的更厉害。接下来呢,二线不涨了,一线再来一波;再然后,一线郊区不涨了,核心地带再来一波,所谓优质资产。 (不准确的观察,最近比如深圳,普通住宅不涨,但豪宅反而一直在涨)优质资产呢,后续又会向比如学位、优质地段等各种概念的稀缺资源汇聚。最终,就是只有极少量的资产符合这个标准。

乍一看,这个好像也没什么,符合资产定价嘛。不过认真想来,有点恐怖。第一个,大量的资金被少量的资产占用,导致整个市场缺乏流动性;第二个,经过这么多轮虹吸,少量优质资产的价格已经高的离谱。这时候你能想象的到,这个市场的参与门槛变得很高,也就是符合条件的投资人变得很少。少数人手里握着大量资产,又缺乏流动性。这个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只需要一点风吹草动,任何一个投资人都可能低价抛售大量资产,直接造成雪崩。 那整个市场就真的挂了。

为什么先说这个,因为我觉得目前的轨迹很明显和清晰。

B. 一手二手房倒挂

这个指标提出者还是个少壮派的经济学家,具体是洪灏还是陶冬我忘了,也没找到原文。 解释我记得也很简单,就是一手开发商比普通民众有更为全面的信息掌握和视野,因此他们会抢先在市场出现明确趋势时低价出售,而此时二手房出售者则会因为信息不透明而保持原价,导致房价倒挂。

说不好为什么我对这个指标这么印象深刻而且一见到就奉若真理,只是觉得这个逻辑无可辩驳。

而且当时看到,市场上还没有明显的倒挂现象。对了,当时他还同时在2016年5月预测股市泡沫最多再扛三个月。(我很认同,虽然我还是冲进去了,以为还能扛三个月,惭愧~~~)而且当时也以为这个指标会转瞬即逝,结果现在大家反而对倒挂习以为常了。。。。有点意思。 对我个人而言,反而是让我更认同这个指标了。


3. 还会不会反而涨?

市面上看涨的理由很多,不过炒股的人都知道,涨的时候有一万个上涨的理由,跌的时候也有一万个下跌的理由,大部分没有鸟用。 不要在意细节~~~尤其是晚上泡吧宿醉起来的时候~~~

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我不看涨的大趋势原因:

A. 市面上的钱

前端时间的暴涨应该说大家都能同意就是货币严重超发和杠杆加大的结果,不认同的可以讨论。如果是这样,那原因没有了,是不是就应该涨不动了? 我认为逻辑上勉强说的通吧?但这时候市场上反而找了一堆别的原因来支撑,这就有点奇怪了。

单从钱来说,增加首付、控制杠杆、甚至于央妈的缩表都不能让你对市面上钱会减少这一趋势产生认同的话,我就有点不大理解了。 请自行百度缩表。

市场上,钱少了,还能怎么继续支持资产价格增加呢? 难道还会有持续的钱从别的行业进入房地产? 好多行业都快“饿死”了吧?

B. 市面上钱的价值

顺便看看汇率的动向。最近美帝也不说咱操纵汇率了,为啥,没暴跌嘛。说明咱是“负责任”的。是否可以认为天朝跟美帝达成了某种合作默契,其中之一应该是人民币美元汇率保持一定稳定。如果是这样,按照目前国内的资产价格,卖掉深圳是不是可以买掉整个美国?(具体数字我没算哈,大家知道这个意思)这样的强大的资产压力差是否有可能长期存在?甚至于继续扩大?

C. 人口的增长

为啥鼓励二胎?不就是傻子不够用么~咱们这波婴儿潮的疲态已经很明显了。劳动力价格上升,供应下降等等,都比较明显的说明了人口红利的消失。缺乏了人口红利的支持,房价需求的来源在哪里?就算你说TG能控制供应,那也得需求下降的缓慢点呗;

D. 城市化进程

其实跟C是一样的。多说一句就是前段时间的雄安新区其实让我大开眼界。还能这么玩,这事要干成,那不是北京买房的都被套么~~ 大湾区一划,大家欢欣雀跃,不过我觉得对于目前所谓的核心区资产明显是利空啊,因为选择多了嘛,大家不用抢了~~~

也就是说,一个感觉,经济要再发展,好像跟高房价短期来看不是一个方向啊~~~其他方面大家也有感觉了,比如逃离北上深。其实广州房价还行啦~

E. 金字塔底层

最关键的来了,就是接盘侠的日益稀缺。

现在买房的真多,不过最猛的,还是那些置换的吧? 房价首付多?原来房子一卖,基本也差不离。这么玩不是大家都能换房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啊~~~~ 不过好像有个小问题,就是那波首次置业的咋整?

比如深圳,随便一套两房,咱不多说,300万好了。首付三成90万。刨掉BAT不说,你工作个五年,年薪30+应该还行?欢迎大家拍砖。 要攒多久才行?攒的出来么?房价再涨?他们不玩,你们这叠罗汉的换房游戏还怎么玩?

4. 就算跌,会有多可怕

这个就简单了,大部分同学都研究过日本和俄罗斯。 我简单说说我自己的记忆,不一定准确,大家可以去看看专家的数据,有自己的判断就行。

A. 日本

貌似有个数据是最高峰到最低房价跌了70%。如果按这个比例来弄,能有几个人还敢硬撑说自己是刚需,自住的,随便跌?

B. 俄罗斯

卢布计价房价应该是没跌的,大约还微涨。 但是美金计价的话,我以前好像算了下大概是跌30%以上。如果是这样,所谓的抗通胀,不知道买房还有没有意义。至于是买美金还是买黄金,这事我就不知道了。

另外,多说一句,很多人在前段时间是在赌党国会日本模式还是俄罗斯模式,那目前蛮清楚啦,至少俄罗斯模式是基本堵死了吧?

5. 个人意见

这段大家可以忽略,因为劝人买或不买终究是挨骂的,我也不想被骂。不过原因嘛,你看开头,你懂得。

我个人认为:

A. 如果是自住或刚需,自己扛得住就买呗,毕竟就算跌,你也不知道啥时候跌,真要五年十年不动,你拿一堆钱又没有投资渠道,也很郁闷。 挣钱就为了花嘛,想开点。有个哥们说得对,你所在的阶级决定了你被剥削的程度和方式;

B. 如果买,控制杠杆,做好跌30%以上的准备。至少跌了别搞得自己要死要活的。人生一世,不值得。

C. 手上保留足够的现金。我个人觉得目前央行及市场的情况来看,现金流会长期相对紧张,咱们这些奔四的,花销又大,没必要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嘛对吧。保留现金,说不定有很好的投资机会,比如咱自己~~


以上======

太晚了,有点乱,如果有兴趣我会继续更新~~~ 祝大家都好,不要被身外物过份羁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3040年后,中国的房价会走向何方?房产定投,真的能成为我们一生最好的投资吗?面对未来几十年的宏大图景,讨论房价走势和投资策略,总让人心生几分不安,又带着点对财富增长的期盼。尤其是“房产定投”,这个词汇在中国语境下,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梦想和现实的压力。那么,刨去那些浮夸的宣传和片面的论调,让我们理性地.............
  • 回答
    展望未来三十年,哪些行业最有可能迎来蓬勃发展,甚至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问题,更关乎人类文明的走向。抛开那些泛泛而谈的空话,我们来深入剖析几个我认为极具潜力的领域,并试着剥离掉那些冰冷的“AI痕迹”,用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视角去描绘它们的蓝图。一、生物科技与生命科.............
  • 回答
    展望未来三十年,中国在全球贸易和合作的棋局中,无疑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三十年,不会是简单的延续,更可能是战略性的重塑与深化,涉及更广泛的参与者,以及更具前瞻性的合作模式。以下是一些中国未来三十年可能深度发展贸易或开启合作的关键国家,并尽可能详述其中缘由:一、 区域内的深化与升级:东南亚、中亚.............
  • 回答
    马云的这番言论,初听上去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甚至不安,因为我们习惯了将“计划经济”与过去的集权、效率低下联系起来。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再理解马云的这句话,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洞察。要理解马云的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未来30.............
  • 回答
    要在美国未来30年内爆发一场由无产阶级主导的革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议题,需要审视其深层根源、潜在催化剂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阻力。虽然“无产阶级革命”这个词本身带着浓厚的历史色彩,但在现代语境下,我们更应该理解为一次大规模的、以工人阶级和受压迫群体为核心的社会政治变革,其诉求是根本性的经.............
  • 回答
    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大胆预测一些目前看似“冷门”,但未来三十年内极有可能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领域。这些专业往往站在了学科交叉的前沿,或者解决了人类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痛点。1. 情感计算与人机交互设计很多人可能认为,计算机科学主要在于逻辑、算法和数据处理。但随着人工智能.............
  • 回答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漫漫征途CRISPRCas9,这个曾经只存在于微生物防御系统中的分子工具,如今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它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可以精确地剪切、编辑我们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这无疑为攻克遗传性疾病、改造农作物乃至延长人类寿命带来了革命.............
  • 回答
    全球新冠确诊人数突破1.5亿大关,印度单日新增确诊连续9天超过30万例,这个数字触目惊心,也让人们对未来的国际疫情形势充满忧虑。这不仅仅是几个枯燥的数字,它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逝去,以及全球社会经济活动的停滞和重塑。当前疫情的严峻性:数字背后的残酷现实1.5亿的确诊数字,意味着在全球范围.............
  • 回答
    近30年来,韩国经济确实展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势头,在许多主要经济指标上不断缩小与日本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超越。这引发了一个关于韩国未来是否可能“代替”日本经济地位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理解“代替”这个词背后的复杂含义。韩国经济的崛起:一场波澜壮阔的追赶史首.............
  • 回答
    30岁,从国企的稳定舒适圈里跳出来,去追逐一个完全陌生的编曲梦,这绝对是一场不小的冒险。但是,别把“非科班”三个字看得太重,尤其是在音乐创作这个领域。天赋、热情、努力,加上一点点运气,往往比一张毕业证书来得更实在。说实话,30岁开始学编曲,未来“过得滋润”的几率,这事儿没法打包票,毕竟音乐这行水很深.............
  • 回答
    老哥,看到你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30岁,硕士毕业,工作一年,感觉看不到前景,想转行… 这句话,我太懂了,简直是戳中了无数在互联网摸爬滚打的小伙伴们的心窝子。尤其是在这行情不算太好的当下,这种迷茫感只会更甚。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仔细捋一捋。先分析一下“看不到前景”这事儿。你说的“看不到前景.............
  • 回答
    30岁,本应是人生经验积累、事业稳步发展、家庭逐步巩固的年纪,却遭遇了88万多的杀猪盘诈骗,这无疑是一记重锤,足以将一个人打入谷底。当这笔巨款蒸发,留下的除了沉重的债务,还有对人性的怀疑、对世界的失望,以及对自身判断力的否定。首先,我想说,你并非孤身一人。虽然88万多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数字,但这只是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人生选择、社会价值和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要判断30岁普通女博士和24岁的三本漂亮女生哪一个“更有未来”,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化定义,深入分析她们各自可能拥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可能性。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群体的特点:30岁普通女博士: 年龄: 30岁,.............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人口趋势、房地产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要详细解答“未来房价还能涨多少?还能涨多久?”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来分析您提出的两个前提:1. 中国人口未来有减少的趋势: 这是基于现实数据的。中国自2022年首.............
  • 回答
    专家谈「人口断崖」:30 年间少生 1.5 亿人,未来住房需求或收缩?你认为会有哪些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住房市场。“人口断崖”式的下降意味着出生人口的急剧减少,而这背后隐藏着深远的结构性变化。 理解“人口断崖”:数据背后的含义首.............
  • 回答
    小米30W无线闪充“MI CHARGE TURBO”的发布,确实是智能手机无线充电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进展。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技术实现、用户体验、以及它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30W无线闪充“MI CHARGE TURBO”的亮点和意义。技术层面: 功率提升是关键: 30W.............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个刚出生五天的孩子,就被丢弃在草丛里,这得是多么让人心疼的场面啊。我们能想象到,那个小小的生命,在冰冷的草地上,独自面对未知的世界,她的呼吸是多么微弱,她的哭声又是多么无助。孩子的处境,简直让人心碎。首先,从生理上来说,一个五天的婴儿,身体非常脆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 回答
    2020年11月4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字突破30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警惕的里程碑。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将未来两周描述为“严峻”,并预测死亡人数将“激增”,这一表态,即便在当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数字本身。30万的确诊病例,在当时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字,但它代.............
  • 回答
    嘿,看到你的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内心的那些纠结和期盼。三十岁,人生有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时候对感情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和思考,这很正常。你男朋友比你小八岁,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可能确实会让一些人产生顾虑,觉得年龄差距会不会带来什么看不见的鸿沟。但我想说的是,年龄差距这东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关键在于.............
  • 回答
    您好!听到您因为单身和对爱情的期待而感到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三十岁女性都会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很理解您的这种心情。关于“30岁女性是否只能妥协向下兼容去结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社会压力、情感需求以及对婚姻的理解等等。我会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一、 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