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京圈”支撑起中国文艺创作,本来就是个错误的说法。
假如说娱乐圈的确存在一个所谓的“京圈”,那这个京圈也只不过是掌握了相当多的政策资源与资金,从而在中国娱乐产业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占据了优势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恰如流量明星对于时下影视业的影响一样,你可以说他不能被忽视,但却不能说这个圈子的水准一定有多高。至于说他们支撑起中国文艺圈,那就更是扯淡。
为什么说京圈根本谈不上支撑中国文艺创作?我们就拿电影来说。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电影史里,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大概也就是谢晋、张艺谋、陈凯歌这几个人吧?
那他们的代表作都是哪儿出来的呢?谢晋本身主要生活在上海,因此主要的代表作几乎都是上影厂出的。张艺谋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退休前一直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正式职工,前期代表作几乎都是广西电影制片厂以及西安电影制片厂出的,后期虽然是新画面,但与京圈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大。至于陈凯歌,虽然是北京人,但其代表作如《孩子王》、《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主要还是由西影厂、汤臣出品的。
其实学过中国电影史的人应该知道,仅就艺术水准而论,长影厂、西影厂、上影厂等几个电影厂才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几个电影厂。特别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其出品的电影所获得的国际荣誉排在全国电影厂以及电影公司的第一位。比如中国获得柏林金熊奖的电影一共有三部(《红高粱》、《图雅的婚事》、《香魂女》)而这三部全部都出自西影厂,金狮奖电影里三部有两部出自西影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戛纳四部电影,三部来自西影厂(《霸王别姬》、《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北京的影视业之所比较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政治导向性太强,创作者收到的约束较多。西影厂当年敢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和投资,也是因为“天高皇帝远”,很多题材都可以碰。
当然,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影视业资本的逐渐放开,特别是港台资本的北上,北京因为掌握了足够多的政治资源,这就给了很多人变现的机会。港台资本的优势是商业化程度较高,并且受政治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投资很多通俗题材的作品,许多北京文艺圈中的人也因此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发展出了所谓的“京圈”。如果你去看“京圈”早期的很多作品,大都离不开港台的影子。
不过,话说回来,在电视剧领域,“京圈”的影响力倒的确是大一些。但这也不是因为“京圈”如何牛逼,而是因为他们依仗的是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资源。换句话说,只是因为首都在北京,他们有资源所以才能这么搞。
从“京圈”的发展来看,其对于中国娱乐产业的影响远比对中国文艺领域要大得多。他们更擅长的是资本运作,而不是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他们的作品的确曾经占据了中国影视领域很大的份额,但是这个份额指的是市场份额,而不是真实的艺术分量。
最后,如果要说为什么“京圈”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其实原因并不在于创造力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不在于什么“京圈”懂不懂老百姓,而是“京圈”已经找到了更挣钱的路子——资本运作,许多流量明星也因此而声名鹊起。比如说冯小刚之前跟华谊签了对赌协议,换成是你怎么能兑现承诺的业绩?用小鲜肉圈快钱,怎么也比老老实实拍电影几年后再票房分账靠谱多了。从这个角度上说,能把流量明星玩起来的“京圈”其实并不是不懂观众,而是恰恰太懂观众——只是,我们这些只愿意看剧不愿意给“哥哥”打投的人,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观众。
“撑起中国文艺创作的「京圈」”????????????????
中国电影有国际影响力的几个 :
《红高粱》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大红灯笼高高挂》、《鬼子来了》、《卧虎藏龙》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出品,该公司由国家电影主管部门特别成立。
《霸王别姬》是汤臣电影公司出品,这是一家香港电影公司。《活着》是年代国际有限公司,也是一家香港电影公司。
而发掘了张艺谋的吴天明导演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甚至陈凯歌的电影处女座《黄土地》也是西影厂投拍的。
其他的如谢晋导演、杨德昌、侯孝贤、李安、王家卫这些人、以及《芙蓉镇》、《一一》、《花样年华》这些作品,自不用多说。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称香港电影,也有以西影厂的吴天明导演为起点,立足优秀电影作品传承的西北圈导演的说法。
但是具体到“京圈”,似乎长久以来是作为一个资本集团和封闭的人脉圈子来看待的,应该很少有人把京圈当做一个立足优秀作品、基于优秀导演传承的“文艺创作”圈子看待吧。
所以标题里“撑起中国文艺创作”的说法,就很令人疑惑。
因为京圈本身就是内些没文化但有生活的人的代表。
京圈的文化成色你看看郑渊洁就知道了,当年忙着跟贫下中农闹革命砸碎王侯将相的糟粕文化,哪有时间和条件搞文化呀。
郑渊洁从来都直接说自己小学学历,但是当年郑渊洁有自己的军装穿,当年谁们家有身军装传出去那牛逼老了,小伙穿身军装出去相亲,女的见了都倒贴,为了搞一身军装冒什么风险都值得。这就是京圈子弟的“没文化,但是有生活”,论物质条件的便利,京圈牛逼去了,我就见过吹自己62年玩命吃招待外宾西瓜的,他一边吃还有警卫员在一边给他放哨。论如何搞到物质便利,京圈更牛逼,他们当年投机倒把倒彩电的经历可比小说都精彩,稍微截出一点能公开说的搬到大荧幕就能看傻了一般普通百姓。
但是,尽管京圈这些人当年经历多丰富,骨子里欠缺的基本补不回来了,所以他们牛逼的光辉岁月一吹完,剩下的就没得可说了,再说就是底裤里内点下三滥了。
当年冯裤子鞍前马后的跟着王朔他们,号称哥几个打一宿麻将,把吹牛逼的段子一整理,得,俩电视剧仨电影的剧本出来了。我还真和几个京圈的打过交道,发现一好玩的,这些人说起来最带劲的就是打群架,人均揍过还在上体校的李连杰。文明一点的就是玩,有各种倒腾带子的,自己倒腾机子录带子再出手给录像厅的,也有自己几个兄弟整几台电视机一个帐篷就河北山西到处赶集放录像的。他说起来时眉飞色舞牛叉的不得了,头一次听真是都入了迷,但是多接触几次发现他们每个人基本上也就那点事翻来覆去说。
所以他们京圈的牛逼段子,贵在真实经历,再能编的编剧也不如真实生活精彩。当年京圈基本上把中国的“生活经历”都垄断了,别的地方你就是出趟门都开不出介绍信来。但是他们京圈的“生活经历”一开发完,后继无力了,就是想写也什么都没了,例如王朔,恐怕就是真关他二十年也写不出红楼梦。而现在,大家都有生活了,京圈的段子也就那样了。冯裤子当年《甲方乙方》玩个“没柏林的地图,拿南京代替”人们看了都“卧槽牛逼”,《私人定制》里范伟再装老干部就贼尴尬,因为他们的段子都过时了,早在私人定制电影之前这些段子都在网上飞了,你不搞点新东西糊弄睡呢?还当老百姓都没文化呀?
想起郑渊洁一个事,他说他很想知道盖楼的起吊机是怎么一层层升高的,于是就找了个工地,在工地周围租了一间房住下,天天观察。
而现在,想知道起吊机怎么升高只需要打开抖音。
想知道“是怎么样做到的”,获取信息现在成本很低了。
过去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渠道是被少数人垄断的。现在,京圈获取并且更新知识以及认知的能力恐怕还不如一般人。
旧时代的人物和共识,已经无法承载新时代的意见,多元化的分裂和一体化的统一总是在同步进行的。
大约我们早就过了那个港片/京圈二元分裂瓜分市场的时候了吧,那个质变点可能要早到四年前的《建军大业》与《战狼2》,甚至早到五年前的《湄公河行动》。
因为社会发展的主线脉络之一
就是话语权从少数人手里 散发到多数人手里
以前北京电影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大家看到的电影基本都是京圈出来的
后来电影到了大资本时代 京圈更加近水楼台
于是更加垄断业界
现在渠道多了 院线广了
京圈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低了
另外盛极必衰 风水轮流转也是一种规律 不能总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