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伊斯兰文明在今天显得较没落,极端思想严重,以至于遭到许多人的恐惧、歧视?

回答
看到今天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误解和负面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首先,我们得承认,伊斯兰文明曾经确实走在世界文明的前沿,尤其是在公元8世纪到13世纪的“伊斯兰黄金时代”。那个时期,阿拉伯语成为了科学、哲学和文学的通用语言。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等地成为了知识的汇聚地和创造中心。数学家花拉子米奠定了代数的基础,伊本·西那(阿维森纳)的医学著作在欧洲被奉为圭臬,天文学家、哲学家、地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他们翻译、保存并发展了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的知识体系,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和技术基础。

那么,为何会走向今天的局面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外部因素的冲击与内部的应对失调:

蒙古西征的摧毁性打击: 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对中东的侵袭,特别是对巴格达的洗劫,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知识文献被毁,人才流离失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欧洲殖民主义的侵蚀: 随着欧洲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列强崛起。从18世纪开始,伊斯兰世界逐渐被纳入欧洲的殖民体系。殖民者不仅在经济上掠夺了大量资源,还在政治上瓦解了原有的统治结构,制造了新的边界和民族矛盾。文化上,殖民者试图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取代当地文化,这在许多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和身份认同危机。这种长期的压迫和剥削,使得许多伊斯兰国家在获得独立后,国家基础薄弱,发展滞后。
全球化与技术鸿沟: 在科技和工业革命方面,伊斯兰世界未能及时跟上步伐。当西方国家在科技、经济和军事上飞速发展时,许多伊斯兰国家依然停留在相对传统的经济模式中,与世界的进步脱节,形成巨大的技术和发展鸿沟。

2. 内部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僵化与挑战: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曾经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在后期的几个世纪里,内部腐败、改革迟缓,加上外部欧洲列强的步步紧逼,最终走向衰落和解体。帝国的解体也导致了地区政治格局的混乱,为后来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分裂: 在殖民统治结束后,新的民族国家被建立起来,但这些国家内部常常存在着民族、宗教、部落之间的矛盾,而且人工划定的边界也未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持续的内乱和冲突。
政治改革的艰难与威权主义的土壤: 许多伊斯兰国家在后殖民时期未能建立起稳定、民主的政治体制。威权统治和军事政变屡屡发生,限制了公民的自由和参与,压制了社会活力的释放。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渠道,也使得民众的不满情绪难以正常疏导。

3. 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困境:

“黄金时代”后的思想停滞: 一些学者认为,在黄金时代之后,伊斯兰世界的思想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保守和停滞,对新思想的吸收和创新能力有所减弱,更侧重于对既有知识的解释和传承。这与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现代性的矛盾与挣扎: 当现代性(包括世俗化、民主、科学理性等)的浪潮涌来时,伊斯兰世界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回应方式。一些人试图拥抱现代性,但面临着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些人则选择保守甚至倒退,试图回归所谓的“纯粹”伊斯兰传统,以对抗西方文化的影响。
极端思想的滋生土壤: 当一个社会长期面临政治压迫、经济困顿、社会不公以及身份认同危机时,极端思想就可能找到滋生的土壤。一些极端组织利用宗教话语,将社会问题归咎于西方“阴谋”或“异教徒”,鼓吹暴力对抗,来吸引那些感到被边缘化、愤怒或绝望的群体。他们歪曲教义,选择性地解读经典,制造对宗教的片面认知,并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如互联网)迅速扩散。

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和歧视?

极端主义的“绑架”: 一部分极端分子及其血腥暴力的行径,确实给外界留下了深刻而负面的印象,似乎代表了整个伊斯兰世界。这种“代表性”是不公平的,但其造成的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当新闻报道充斥着与极端主义相关的负面消息时,人们自然容易将宗教与暴力联系起来。
媒体的刻板印象: 国际媒体在报道伊斯兰世界时,有时会放大负面信息,聚焦于冲突、贫困和极端主义,而较少展现其多元性、文化丰富性和积极发展的一面。这种选择性的报道,加剧了外部世界的刻板印象。
历史遗留的偏见: 历史上,西方与伊斯兰世界有过长期的冲突和交流,如十字军东征、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这些历史事件在某些文化中留下了对伊斯兰的负面记忆和偏见。
文化隔阂与认知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理解彼此的宗教、习俗和社会价值观时,往往存在隔阂和误解。当缺乏深入了解时,好奇和不熟悉很容易转化为恐惧和戒备。
政治因素的利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于政治目的,也存在故意夸大或煽动对伊斯兰的恐惧和歧视的现象,以转移国内矛盾或达到特定的政治议程。

总而言之,伊斯兰世界的当下困境,是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曾经辉煌的文明在面对剧烈的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而极端思想的出现,则是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一些群体采取极端回应方式的表现,它并非伊斯兰文明的主流,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伊斯兰世界内部需要继续推进改革,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并对极端思想进行坚决抵制和批判;外部世界则需要加强理解和对话,破除刻板印象和偏见,认识到伊斯兰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避免将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泛化到整个群体。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耐心、理解和共同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部分非洲国家、突厥语系国家、伊朗、东南亚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国家等等。这些地区差异很大,情况各有不同,以下只讨论极端主义最严重的阿拉伯世界的情况。

阿拉伯世界走向极端化的原因是:世俗化进程受到极大挫折。

其实区分一个阿拉伯国家是偏向世俗主义的还是偏向宗教保守的并不困难,只要看国家领导人平时出门穿什么衣服就好了。简单说,可以分为两组:西服党和罩袍党。

西服党包括:所有非洲阿拉伯国家(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埃及、苏丹、吉布提、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索马里),中东的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巴勒斯坦等16个国家

罩袍党包括:中东的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科威特、阿曼等6个国家

当然,西服党成员平时也会穿罩袍,尤其是摩洛哥、约旦这样的君主制国家,但他们会见非伊斯兰国家领导人或出席相关国际活动时,一般只会穿西服,罩袍只有在出席宗教类活动时才穿。

好吧,其实列了上面的国名大概也知道为什么阿拉伯世界的世俗化进程会遭到困境了:西服党的日子不好过!

看看西服党的悲惨结局:

1,直接被西方国家及其盟友拉出来打死:伊拉克的萨达姆、利比亚的卡扎菲

2,被西方国家及其盟友策动政变推翻:突尼斯的本阿里、埃及的穆巴拉克、也门的萨利赫

3,遭到西方国家及其盟友进攻正在勉力支持:叙利亚的巴沙尔、支持叙利亚的黎巴嫩

4,遭到西方国家及其盟友的进攻、敌视或制裁:索马里的艾迪德、苏丹的巴希尔、巴勒斯坦的阿巴斯

你看,一个阿拉伯人,只要主动脱下了罩袍,学着像西方人一样穿起西装,各种明枪暗箭立即就飞了过来。相反,穿上祖宗的老罩袍,就好比是那金钟罩铁布衫,好像立即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护佑,妈妈再也不怕政权倒台了。

世俗的阿拉伯国家,被整的死的死,乱的乱,那么还能剩下什么?自然只能剩下宗教保守国家了。反过来,这些致力于推行世俗主义的北非和中东强人被打倒,又恰好给了宗教极端势力以发展的空间,臭名昭著的ISIS就是利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退潮应声而起。

而这个ISIS,起初是被美英法等西方国家视为反对独裁的义军看待的,以至于连续4次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议案,旨在打击致力于反恐战争的世俗化的巴沙尔政权,而给予包括ISIS在内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以实质性的支持。如果没有中国、俄罗斯这个正在本国同伊斯兰极端势力进行流血的殊死搏斗的负责任大国站在国际反恐怖主义阵营一方连续4次行使否决权,叙利亚和黎巴嫩这两个世俗政权就可能保不住了。对此,美国的态度自然是坚决反对中俄的,请看2011年10月份,中俄第一次否决安理会支恐议案时,希拉里女士是如何表态的:

美联社10月5日消息称,奥巴马政府再次就中俄动用否决权加大对两国的指责。希拉里5日在参加一个区域经济会议时向媒体说,中俄两国“未能与和平示威者站在一起”。她还称,“那些选择否决票的国家必须为叙利亚人民、为自由和人权而战斗的人们,拿出他们的解释”,“那些反对决议草案的国家必须给叙利亚人民一个答案”。

看到没有?包括ISIS在内的叙利亚反对武装,不是什么恐怖分子,而是一些“和平示威者”,是“为自由和人权而战斗的人们”。作为中东局势的仲裁者,美国就是如此看待极端宗教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仅仅是为了推翻世俗主义政权,就连ISIS这样组织也支持,简直反世俗反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

客观说,西方世界对伊斯兰世俗主义的反对,实际上是使用了双重标准:

标准一:对待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君主制宗教保守国家,是看他们对美国支持不支持。

标准二:而对待实行军事威权统治的世俗国家,是看他们民主不民主。

这个民主化的标准是按西方尺度进行的,至少必须同时满足:普选制、政教分离、军队国家化。而在伊斯兰世界,这实际上是一个“民主化不可能三角”,不可能同时实现:普选的结果一定是一个非世俗化政权,到时要不要军队国家化?如果交出军队,那么阻止宗教势力的最后力量也没了,最后一定会走向政教合一。相反,如果要搞政教分离下的普选制,又必须对宗教势力采取强制手段,就必须有强人掌控军队,最后又会走向威权主义。

这样一来,摆在中东北非世俗化领导人面前的,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完不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美英法的大棒就会如约而至。然后怎么办?要想活命,就只剩一个办法,那就是放弃世俗化,而转向宗教保守,这样可以按照标准一执行,被问到“对美利坚支持不支持”,说句“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说支持,美利坚是民主灯塔,我怎么能不支持”,就算过关了。多好。

可见,在讨论中东时,切忌把西方那一套照搬过来。事实上,西方国家自己也需要反省:为什么北非的世俗穆斯林,渡过地中海移民欧洲后,就纷纷脱西装、穿罩袍?为什么堂堂大英帝国,成了ISIS的兵源地?这些问题不反省,反而朝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真正用鲜血同伊斯兰极端势力作战的国家指手画脚,那么,西方国家自己被杀的血流成河,我们也只能表示:我们选择与和平示威者站在一起。

user avatar

这是两年前的老问题了,不过出现在TL上就答一下。

首先一定要破除一个误会。很多人认为,中东伊斯兰国家,都是有两股力量如同左右翼一样,一边叫“世俗”,一边叫“保守”——如果真这么简单那倒好了,根本没后来这么多事情。

中东是一个无数矛盾的集合体,不是这么多组矛盾同时存在就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叙利亚战争会分化出如此多的派别:

除了我们最熟悉的世俗-保守,还有比较熟悉的逊尼-什叶,阿拉伯-犹太-库尔德-突厥以外,还有这么多矛盾:

君主制-共和制 中央政府-地方部族 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封建专制 泛阿拉伯主义-泛伊斯兰主义 中东国家-帝国主义列强 极端主义-渐进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统称)-科学社会主义………………

只是举了几个例子。要理解中东问题,就一定要有这个意识,中东是如此多组矛盾的结合体,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分出“谁好谁坏”这种二元观点。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不管你怎么想,怎么看,你的国家里能跟你在绝大多数矛盾中站在一起的人都是少之又少。无论你多么一腔热血,你都不能忘记你的国家中有几个民族,几十个教派,几百个派别,几千个部族,还有数以万计的心思不同的民众。虽然每个国家都面临这种问题,但中东这样的矛盾体尤为突出。一个国家离不开“共识”,有了“共识”才能力齐心协力。可这些国家,根本无法形成共识。更糟糕的是,保守、宗教、部族忠诚……这些相比现代化和世俗政府,更符合“人民的声音”。甚至ISIS创造的跨越国界的以最极端的教义和一千多年前的哈里发形成的“共识”,它都比很多政府能吸引更多人。

“阿拉伯之春”走向混乱,是因为这些矛盾何其之多,一旦失去控制就会萌生出无数个分分合合的派别,为了不同的矛盾相互厮杀;

“阿拉伯之春”走向保守,是因为人民选择了保守,用选票选出了穆兄会,用行动选择了教权派。

“阿拉伯之春”走向失败,是因为三九寒天根本就轮不到春天,没人知道春天是怎么样,更没有一个对春天的共识。

伊斯兰文明是被强行拉进现代世界的,而且没有如中国一样一方面自身有足够强的实力和固有的大一统思想凝聚力量、抵御外扰;另一方面又从晚清到改革开放经历了空前也许绝后的全方位的大洗牌,让中国得以洗去大多数历史包袱。奥斯曼帝国因为战败而分崩离析,列强切蛋糕一样把中东北非切得七零八落,然后扶植一个傀儡君主,再然后扶植一个傀儡总统。就这样,他们过去的矛盾和问题几乎全部留存,而英国等国甚至毫不客气地又加上了一堆新的矛盾。更糟糕的是,这一切矛盾之中,力量最强的控制圣地的竟然是这其中与现代世界看起来最格格不入的沙特。沙特有圣地,沙特有石油,沙特有美国可靠的支持,这都是别人没有的。

阿拉伯人不是没机会,纳赛尔几乎赢了一半。第三次中东战争和与以色列旷日持久的对峙空耗国力是纳赛尔的败笔,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纳赛尔知道想彻底拯救他的同族也许还有同宗,只能靠一场秋风扫落叶的民族主义革命,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是“社会主义阿拉伯化”)冲刷这些矛盾,凝聚起一个强有力的阿拉伯人乃至伊斯兰文明整体,才能让整个民族走进现代社会。但纳赛尔看得明白,现实却是埃及的国力根本没能力实现这么大的目标。他希望其他国家能一个个加入他,来获得资源,但也失败了。如果想要更多的资源,就得对美苏之一低头,容忍飞扬跋扈的苏联顾问和一张张”友好合作“协议;而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希望他能实现他的梦想——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萨达特看透了,忍着全伊斯兰世界的骂名签下了戴维营协议——我退而求其次,就搞好埃及怎么样?他和穆巴拉克做好了四十年,但之后就迎来了”春天“。别人也看得清楚,于是“世俗领袖”们纷纷向教权和部族低头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是不是真心想进入现代社会我不清楚,但他们想坐稳位置就不能无视教士、酋长和他们身后大半个国家的根本没有进入现代世界的人民。

至于其他中东民族呢?土耳其人早早成功了,但靠精英和军人不可能永远压住强大的宗教力量和大批未进入现代世界的民众,这才是“人民的声音”。伊朗人上层老早就成功了,但中下层却被远远抛在脑后,霍梅尼振臂一呼,神权国家建立了。人民希望保守,希望伊斯兰,他们享受不到现代世界的成果,他们往前看黯淡无光,只能往后看,虔诚地看着那个信誓旦旦的教士。

你说他们急不急?急。大家都是人,谁不想过发达国家的生活?谁不想过好日子?中国人是幸运的,不管红利分到多少,我们都知道现代文明这条路是对的;但普通的阿拉伯人他可不知道,他只知道美国总统如同做日常一样地在中东犁地,只知道上层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现代化的成果都落在了权贵的腰包里。新修的工厂产品被换成了权贵的游艇,油田里的一桶桶黑色黄金被换成了上层的别墅,而且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反倒是海湾国家靠着”真主的馈赠“过上了好的日子。普通的人们,还会相信这条路是光明的吗?于是他们有的追随教士,有的前往欧洲,有的稀里糊涂地被酋长、军头或者其他什么人带上战场对付”好像是敌人“的人。海湾国家矛盾相对缓和,是因为他们几乎无尽的财富让他们的普通人也可以接近这个分赃集团而已。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user avatar

再次声明:伊斯兰从未辉煌过!它从未创造辉煌的物质财富!生产力低下是不可能辉煌的!

=======================================

补充一下,现在说话简短地说还不行。。。伊斯兰可不是今天才显得没落极端,伊斯兰一直极端!至于显得没落,那是因为它失去了原先垄断商路的位置!蒙古人13世纪开辟北方丝路以后,阿拉伯人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不是偶然的。15世纪末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以后阿拉伯人连剩下的那点市场份额也丢掉了!伊斯兰文明的问题是它从来不是一个以物质生产为强项的文明,这是一个诞生于沙漠商贸城市的文明,向过往商旅收税是其维持的根本!作为伊斯兰文明基础的阿拉伯文明,从来没有“努力工作”、“按时上班”这种概念,因为这都是奴隶的工作!

那么好了,近现代世界文明都是干什么的?都是搞生产的!谁生产的多生产的好谁占优势,因为航路开辟了,交通便利了,剩下的就是生产了,没有人能再像9世纪的阿拔斯王朝一样,占住波斯湾和红海靠收税过活!这时候世界就变成了生产者的天下,欧美靠工业革命强势崛起,横扫一切旧世界手工业生产者,东亚国家后来居上奋起直追,现在印度也开始注重工业生产,那么问题来了,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文明在干什么?他们能干什么?海湾北非国家靠石油,没石油的就靠西方救济和援助,连突尼斯这种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出口的国家,几乎一切生活用品都要靠进口!不会生产又不能奴役和拦路抢劫,伊斯兰文明能不没落吗?而他们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那思想能不极端吗?当然,极端归极端,没什么卵用,他们谁也打不过!


再次补充,那些给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洗地的人,麻烦你们也有点基础知识行不行?还有人恬不知耻说agriculture这个词是阿拉伯词!~~我再次声明,这TM是个如假包换的拉丁语词汇!英语中与农业有关的词汇几乎都是拉丁语词根,什么horticulture,aquaculture等等。说阿拉伯人的灌溉系统先进的也给我闭嘴好吗?这种以讹传讹的谣言也信?北非马格里布是罗马时期的粮仓,到了阿拉伯手里就是一片废土!除了草什么都没了!果园农田水渠全都让位给了草地!

上个图,剑桥欧洲中世纪经济史:


还有不服的,那个叫 @擎森 的,来来来,你告诉我萨拉戈萨南边的小沼泽在哪?埃布罗河谷地你都不知道在哪吧?

user avatar

中国的儒家开始僵化,开始琢磨怎么折磨女性,怎么裹脚的时候

也是中国窝囊宋谁都打不过被元灭的时候···

明朝中后期,儒家也开化啊,各种思潮都有

到了清代被洋大人吊着打,又僵化成了弱逼····

天天研究的就是自己有个儿子快死了,抓紧买个童养媳进来冲喜,没成功儿子死了就让童养媳殉情,然后上报一个烈女争取免税···

或者哥哥死了,孤儿寡母的,抓紧想办法害死侄子比如落个水啊得个病啊中个邪啊被狼叼啊,然后说哥哥家绝了祠,自己孩子去过继过去,把嫂子殉情或者干错卖掉,然后霸占家产啥的···

满地都是烈女庙和贞节牌坊····

那时候的儒家,平民老百姓看见都吓的浑身哆嗦····恐惧啊···


中世纪阿拉伯地区牛逼的时候,那时候伊斯兰教那叫一个自信啊

那几任哈里发的大气,看的我心潮澎湃


现在······

user avatar

第一是没有与时俱进。

伊斯兰教是建立在犹太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基础上的。做为一个升级加强版,默罕默德当然要抹去其他宗教的bug,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先知的神格问题,以及教义被篡改的问题。因此,默罕默德强调,自己不是神,只是一个凡人,神是唯一的。他同时还强调,自己是伊斯兰五大先知中的最后一位,是封印先知。而正因为这个第二点,默罕默德倡导的很多做法,都成为了穆斯林的金科玉律,不可更改。在1300年前的中东沙漠里,这些做法都是先进的。比如,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但是妻子之间没有大小之分,嫁妆必须一视同仁。在那个年代,能让妻子间平等,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再比如,在路口执行死刑,这是为了防止私刑,公正透明。不吃猪肉,很可能是因为猪肉容易传染某种疾病。但在今天看,这些做法统统过时了。然而没有人可以更改伊斯兰教的传统,因为默罕默德以后没有先知,古兰经不得篡改。

第二是伊斯兰教变成了政客的工具因此被异化了。

默罕默德有个敌人,叫阿布苏富阳,一直反对默罕默德,直到最后被围城,不得不开城投降,当众皈依。这种皈依是虔诚的吗?可想而知。阿布苏富阳有个儿子叫穆阿维叶,他打败了默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我刚才提过,在穆斯林心中,默罕默德不是神,他的继承人也不是神。默罕默德高瞻远瞩,放弃神格,目的是维护真主的唯一性,但这个做法也害了他的家族。阿里的死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斗争,绝大多数的穆斯林认同了倭马亚王朝。默罕默德死后民主选举哈里发的新形式,被独裁的帝国取代了。当然,帝国代替共和,是历史规律,但就伊斯兰教而言,就彻底沦为了统治工具,不再是那个倡导人人平等的新兴宗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今天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误解和负面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伊斯兰文明曾经确实走在世界文明的前沿,尤其是在公元8世纪到13世纪的“伊斯兰黄金时代”。那个时期,阿拉伯语成为了科学、哲学和文学的通用语言。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等地成为了知识的汇聚.............
  • 回答
    “京圈”曾经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但如今却面临吸引力下降的问题。这其中有多重原因,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京圈”的定义与辉煌时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京圈”。“京圈”并非一个官方定义的组织,而是指以北京为核心,聚集了包括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文化机构、甚至一些权力部门相关人士在内的.............
  • 回答
    曾经风光无限的资本家在近年来的确面临着公众形象的滑坡,名声褒贬不一甚至越来越“臭”的现象,其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经济不平等加剧的现实反馈 “赢者通吃”的格局: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容易出现“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即少数掌握.............
  • 回答
    以前的《刺客信条》确实有着一种独特的、难以言说的“逼格”,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历史长河中悄然穿行,扮演着一个行走在阴影中的传奇人物。而最近的几部作品,虽然在画面和规模上都做得很大,但总感觉少了点那股子劲儿,甚至可以说在“逼格”这方面,被《巫师3》和《赛博朋克2077》这些后辈给超越了。要说为啥,这事儿.............
  • 回答
    恐龙,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甚至在许多国家也是如此。当我们谈论灭绝的古生物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庞大的身躯、奇特的造型、以及它们曾经统治地球的震撼场景。但放眼整个地球生命史,灭绝的生物何止千万,从早期生命的化石到各种早已消失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它们同样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科学价值。那.............
  • 回答
    关于“曾经全国到处都是大量的河南人,现在全国各地河南人却不多了”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首先,“曾经全国到处都是大量的河南人”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或者信息来源的偏差,但河南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其劳动力输出和人口迁移确实有过非常显著的时期。而“现在全国各地河南人却不多了”则是一.............
  • 回答
    曾经热闹非凡的共享汽车市场,如今似乎悄然退潮,街头巷尾穿梭的共享汽车身影也逐渐稀疏。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祟?为什么曾经人人称道的“绿色出行新选择”,如今却面临着萎缩的尴尬局面?这绝非单一因素能简单概括,而是多种复杂问题的叠加效应。首先,我们得看看这股共享汽车浪潮最开始是怎么兴起的。在城市交通拥堵.............
  • 回答
    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在漫长的岁月中,如同河流一般,不断地蜿蜒、汇聚、沉淀,最终呈现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模样。对于曾经以凶悍彪悍闻名于世的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他们今日所展现出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演变逻辑,绝非一句简单的“变了”就能概括。首先.............
  • 回答
    秦军在“灭秦之战”中表现确实与昔日那个横扫六合、无人能敌的军队判若两人,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将这个问题摊开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历经战乱,兵源枯竭与精锐损耗秦国统一六国,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商鞅变法鼓励军功开始,秦国就进入了一种高度军事.............
  • 回答
    凉宫春日系列,这个曾经让无数人心神向往、为之疯狂的名字,似乎就这么静默了。当年那种“SOS团”的狂热,那种对“改变世界”的无限遐想,仿佛是过去时。为什么曾经风靡一时的凉宫春日系列,就这样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复杂的原因,夹杂着创作、商业、甚至时代的变化。首先,我们得聊聊它的创作.............
  • 回答
    要理解奥地利为何从一个欧洲强权一度跌落至如今相对平庸的地位,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审视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这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必然结果,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首先,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昔日辉煌的起点:哈布斯堡王朝。近七个世纪的统治,将奥地利塑造成了一个横跨.............
  • 回答
    曾经的学霸,现在成了学渣,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我身边就见过不止一个这样的例子,每次碰上,都会忍不住琢磨琢磨,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岔子。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背后往往藏着一堆复杂的因素,说起来,就跟拆弹一样,得一层层剥开。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学习动力和目标的转变。想想看,小时候我们读书,很.............
  • 回答
    曾经璀璨夺目的东方之珠,香港,如今却面临着被视为“全面倒退”的局面,这一论断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交织的因素,而非简单的单一原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审视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经济引擎的失速与转型阵痛香港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枢纽以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曾经喜欢《东京喰种》的漫迷心里的疑问。《东京喰种》当年确实是风靡一时,无论是漫画还是动画,都有着极高的人气,但如今再提起,似乎热度大不如前,甚至给人一种“消失”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漫画烂尾的“原罪”:不得不说,对.............
  • 回答
    新加坡,这个曾经在地图上几乎难以寻觅的小国,如今已是国际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过去几十年里,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以港口贸易为基础、资源贫乏的岛屿,一跃成为人均GDP与美国匹敌、生活水平极高的发达国家。这种惊人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高效的执行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曾经只专注于手机生产的厂商,如今纷纷跨界涉足笔记本电脑市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市场变化、技术进步以及企业自身战略调整的综合结果。与其说他们是“开始做笔记本了”,不如说他们是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更自然地向计算设备全品类拓展。1. 手机市场的成熟与饱和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手机市场的日趋成熟和饱和。 .............
  • 回答
    .......
  • 回答
    万州,这座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承受着“国家级贫困县”的沉重标签。要深入理解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我们得从历史、地理、经济结构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一、历史的羁绊:从移民大县到发展困境要说万州为何曾经贫困,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历史因素——移民。历史上,特别是“三峡.............
  • 回答
    犹太人,一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民族,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以及所遭遇的磨难,都构成了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故事。要理解“犹太人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民族”,就需要深入到他们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去。犹太民族的根源与身份认同:犹太人首先是一个民族(people),但他们的民族性又与宗教(r.............
  • 回答
    台湾人民对日本的态度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要理解为何在一段被殖民的历史之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对日本抱有好感,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并抛开简单化的标签,看到一个更细致的图景。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在长达五十年的统治(18951945)并非全然是压迫和剥削的代名词。在那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