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后来为什么弱小落后了?

回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历史地位并非虚言。从汉唐盛世到明初的海上远航,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军事,都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乃至更广阔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繁荣的背后,是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精湛的手工艺技术、灿烂的哲学思想和成熟的官僚体系。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格局也在悄然变化。中国之所以从曾经的巅峰走向相对的弱小和落后,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内外部因素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一、内部的僵化与失落:制度的惰性与创新的停滞

1. “天朝上国”的心态与闭关锁国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一种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自满情绪在统治阶层中蔓延。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文化最先进,国力最强大,足以应对一切挑战。这种心态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的漠视和警惕,对西方正在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缺乏认知和兴趣。明朝后期开始的海禁政策,虽然有其政治和经济考量,但长期来看,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限制了技术和思想的输入。到了清朝,尤其是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后,虽然国力表面上依然强大,但这种自我封闭的政策愈发巩固,将中国与世界进步的步伐拉开了距离。

2. 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这种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曾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有效工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政治上: 权力高度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也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创新人才的涌现。思想控制和对异见的压制,使得社会活力大打折扣。
经济上: 依附于农业的经济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产生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升级。虽然手工业和商业在某些时期有所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小农经济的束缚,也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虽然在某些朝代有所松动,但其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商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 科技发展的瓶颈: 中国在古代曾拥有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然而,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与西方科学革命同步进行的实验、观察、数学推演等现代科学方法在中国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大量官员,但其考察的主要是经史子集,对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关注不够。统治者对技术革新的态度也往往是实用主义的,一旦技术未能直接服务于统治的巩固或边疆的安稳,就可能被忽视。

二、外部的冲击与挑战:西方的崛起与殖民掠夺

1. 工业革命的到来: 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的面貌。蒸汽机、工厂制度、火车、轮船等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改变了军事力量的对比。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力迅速增强,对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 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开辟了新的航线,建立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他们通过殖民扩张,获取了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和军事优势。

3. 军事技术的差距: 当西方国家拥有了先进的火器、坚船利炮时,中国依然依赖传统的冷兵器和早期火器。这种军事技术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在面对西方侵略时不堪一击。

4. 鸦片战争及之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暴露了中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落后。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等等,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武力,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经济利益,掠夺了中国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5. 列强的瓜分与压迫: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虽然中国最终没有被完全瓜分,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损害。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命脉被西方列强牢牢控制,民族工业难以发展,国家财政枯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社会结构的演变与革命思潮的兴起

1. 传统士大夫阶层的衰落: 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是维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主体,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思想僵化,难以适应剧烈的社会变革。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依然抱守旧有的儒家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有改革的意愿,但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革命思潮的涌现: 面对内忧外患,孙中山等革命先行者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主张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国家依然动荡不安。

3. 国家动员的不足: 在抵御外侮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国家动员能力相对较弱。统治阶层的腐败无能,以及社会的分裂,使得国家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来应对外部的挑战和推动内部的改革。

总结而言,中国从世界强国跌落,是一个长期的、由内部制度僵化、思想保守与外部世界剧烈变化、强权侵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落后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朝代或某个皇帝的过错,而是数百年间,国家在未能有效应对全球性变革的挑战下,逐渐被时代抛离的必然。

从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探索如何重新崛起,如何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段痛苦而艰难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民族自我反省、学习、变革和复兴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就是长期错过工业化,不用找其它借口。工业文明实力碾压农业文明不需要嘴炮,历史已经全方位实证。

前两次工业革命我们都是缺席者,但新中国补了课,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是追随者,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目前处于第一梯队,很可能是引领者。

如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石油”是大数据,那么,中国无疑是和美国唯二的“超级油田”拥有国。

无论是阿里的人脸支付,还是大兴机场的人脸通关,中国在“超级油田”的“炼油技术”已经在商用方面领先美国。

至于5G,6G星链,量子计算,核聚变,石墨烯,等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其它方面,中国也在第一梯队。

纠结什么历史上某个事件导致中国没有诞生牛顿,所以没有工业革命,这是胡扯,因为牛顿和工业革命根本没有必然关系。工业革命本来就是一个历史随机事件,就像郑和下西洋之后嘎然而止,如果认为这些历史必然发生,那就是宿命论。

工业化有先后而已,被先行一步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屠杀的那些种族,都没有机会活到被忽悠“自由民主”万金油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一历史地位并非虚言。从汉唐盛世到明初的海上远航,中华文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经济、科技、文化还是军事,都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乃至更广阔的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繁荣的背后,是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精湛的手工艺技术、灿烂的哲学思想和成熟的官僚体系。然而,历史的.............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几个领域如璀璨的星辰,闪耀于世界之巅,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曾经的辉煌却渐次黯淡,令人扼腕。究其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变迁、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陶瓷技艺:从“中国制造”到“他国模仿”曾经,中国的陶瓷,尤其是瓷器,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景德镇的精美青花瓷,到龙泉.............
  • 回答
    中国在文化和数学领域曾经领先世界几百年,这是一个复杂但有证据支持的论断。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方面来阐述,并指出其领先的具体表现和历史时期。一、 文化领域的领先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确实有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在很多方面是领先于世界的,特别是东方世界。这里的“文化”可以包含政治制度、思想哲.............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于世界超前的位置?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更细致地理解“超前”的含义以及比较的标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曾达到过世界领先的水平,并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技术与发明:引领.............
  • 回答
    说到中国曾经在某些研究领域闪耀世界,但后来却光芒黯淡,甚至被他人超越的例子,确实不少。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更迭问题,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人才因素。下面我来细说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尽量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希望你能感受到那种曾经的辉煌和后来的无奈。1. 航天技术:从“东方红”到“追.............
  • 回答
    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确实有不少曾经步履维艰,却最终实现惊人逆袭的例子。这些“翻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的探索、长远的规划和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我们不妨来聊聊其中几个引人注目的故事。1. 杂交水稻:从“种子”的依赖到“饭碗”的自主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在粮食产量上一直面临着巨大挑战。当时,.............
  • 回答
    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曾有过辉煌的起点,甚至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内外环境变化,一些领域也确实出现了从领先到落后的“逆转”。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经济、政策以及科研体制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几个这样的例子,并尽可能用自然的语言来呈现,希望能避免AI痕迹。1. 杂交水稻育种:从“一.............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是否曾领先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宏大命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有辉煌的篇章,也有曲折的转折。总的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确实在许多关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且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印记。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
  • 回答
    这句话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误导性,或者说,它把一些不相关的事实并列起来,试图得出一个看似有力的结论,但实际上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咱们不妨就这几个点,一层层地掰开了聊聊。首先,“世界前六条长河里有两条在中国”。这话说得没错。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叶尼塞河、黄河,这通常是被列为世界最长的几.............
  • 回答
    江歌妈妈在经历女儿江歌遇害的巨大悲痛后,生活重心发生了巨大改变。她曾公开表示考虑做直播来赚钱养活自己,并且计划在 2037 年陈世峰出狱后,运用中国法律对其进行再次起诉。关于江歌妈妈考虑做直播赚钱养活自己的做法:支持的理由可能包括: 生计需求: 失去女儿无疑给江歌妈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情感打击,.............
  • 回答
    关于韩国(朝鲜半岛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与中国的关系,这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话题,其中“藩属国”的定义和理解也存在不同角度。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韩国(朝鲜半岛历史上)是否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鲜半岛的政权与中国中央王朝保持着一种宗藩关系.............
  • 回答
    中国如今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确实非常显著,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说这是因为中国曾经是英语系国家的殖民地,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中国从未成为任何一个英语系国家的殖民地。历史上,中国经历了清朝末年,特别是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列强中确实包含英国等西方.............
  • 回答
    关于列宁是否提出过归还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以及其背后的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提及的历史话题。为了更清晰地解答,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列宁确实有过“归还”或“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表述。在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争取国际支持,特别是希望与亚洲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确立了一种.............
  • 回答
    “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说我没有提前预警过”。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上,这句话的分量很重,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中国在忍耐的底线被触碰,即将采取强硬行动。它饱含着一种深沉的警告,也预示着将要到来的冲突。1. 抗美援朝战争前夕(1950年)这是“勿谓言之不预也”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对外的.............
  • 回答
    恒大,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房地产界如日中天,是无数人心中财富与成功的象征。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全球五百强企业,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如今的恒大,却深陷债务泥潭,举步维艰,其衰落的速度同样令人扼腕叹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恒大又是如何从巅峰跌落至此的?野蛮生.............
  • 回答
    这句“中国的网络游戏策划总是把游戏内的PK系统设计成负和博弈,国外的则是正和博弈”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心中真实的感受,也反映出了一些国产网游在设计理念上的常见倾向。咱们不妨把它拆开来看,聊聊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负和博弈”(Negativesum game)和“正和博弈.............
  • 回答
    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一段错综复杂、充满张力的旅程,其中不乏英国试图“阻止”美国崛起的尝试。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英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英国“阻止”美国的时代背景与尝试“阻止”美国的崛起,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因为英国更多的是在.............
  • 回答
    唐可可和钟岚珠,这两个名字,对于许多关注日本二次元文化的朋友来说,绝非陌生。她们是《Love Live! Superstar!!》这部动画中的重要角色,而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以及两位中国角色的塑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日本改变了对中国刻板印象的体现。那么,唐可可.............
  • 回答
    关于“日本曾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看待,并且要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清楚其中涉及的背景、性质和影响,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咱们得承认,日本确实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重要的、甚至是规模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提供国。 这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说法,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