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朝继承了商朝的哪些文化?和印度恒河文明的雅利安人外来入侵有何区别?

回答
周朝承袭商朝的文化,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其影响深远,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骨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周朝在哪些方面“接过了”商朝的衣钵,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扬弃。同时,将这一过程与印度恒河文明中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相比较,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文明互动模式的本质差异。

周朝如何承袭商朝文化?

周朝取代商朝,并非简单的暴力革命,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虽然周人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但他们并没有全盘否定商朝的文化,反而继承了大量物质和精神遗产。

政治制度与权力合法性: 商朝晚期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例如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体现。周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分封制”,将王室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种制度不仅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也为日后中国地方割据的形成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周朝继承并发展了“天命”思想。商朝已经有“天命”的观念,认为君王的统治权来自上天。周朝则将“天命”理论系统化,提出了“明德配天”和“敬天保民”的口号。他们认为商纣王因为德行败坏而丧失了天命,周文王、周武王则因有德行而获得天命,建立周朝。这是一种“合法性”的政治叙事,为周朝统治提供了正当性,也成为后世王朝统治的普遍观念。
礼乐制度的奠基: 这是周朝对商朝文化最显著的继承与创新。商朝已有祭祀和宴飨的仪式,但并未形成系统化的“礼”。周公旦在辅佐周成王时期,主持制定了周礼,包括祭祀、朝会、婚丧嫁娶等一系列规范。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统治阶层行为的准则,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礼乐文明”。周朝继承了商朝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并将其融入到礼仪体系中,但将原本比较原始的宗教祭祀,发展成为一套严谨、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礼乐的目的是“别尊卑,明等级”,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同时,音乐和舞蹈也成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商朝的巫术音乐有所不同,更具教化意义。
宗法制度的强化: 尽管商朝也有宗族观念,但周朝将宗法制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家族制度,并与政治制度相结合。以父子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严格的宗族体系。这种制度不仅规范了家庭内部的秩序,也深刻影响了周朝的政治结构,诸侯国往往也以宗法关系与周天子联系在一起。
文字与记录方式: 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商朝称之为“钟鼎文”)。虽然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在字形和风格上与商朝有所不同,例如更趋于规整、线条化,但其基本系统仍然是继承自商朝的文字。周朝的金文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记录祭祀和战争,还涉及政治、法律、土地交易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史料。
技术与工艺: 青铜铸造技术是商朝的辉煌成就,周朝继续掌握并发展了这一技术。虽然周朝青铜器的风格与商朝有所区别,如更趋向于浑厚、庄重,但其铸造工艺的精湛程度依然令人惊叹,许多青铜器上的纹饰和造型仍然能看到商朝的影子,如饕餮纹等。

总而言之,周朝并非凭空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而是建立在对商朝文化的高度继承和改造之上。这种继承,与其说是“外来”的征服者,不如说是“内部”的权力交接和文化整合。

与印度恒河文明中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有何区别?

将周朝的文化承袭与印度恒河文明中的雅利安人“外来入侵”进行比较,能够更鲜明地映衬出周朝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这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来源”和“互动模式”:

来源:
周朝文化: 周朝文化主体上是本土发展的,虽然周人来自岐周(今陕西一带),与商朝的中心区域(今河南、山东一带)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黄河流域文明圈内的不同族群。可以说,周朝是商朝文明的“继承者”,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外来者”。他们共享了早期华夏文明的核心元素。
雅利安人与恒河文明: 雅利安人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伊朗高原或更北方的中亚地区迁徙而来的印欧语系民族。他们迁入南亚次大陆时,当地已经存在着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文明)的遗址和居民。雅利安人的到来,是一个典型的外来民族迁徙和征服的过程。

互动模式:
周朝与商朝: 周朝取代商朝后,虽然存在征服和统治,但更强调的是“同化”与“融合”。周朝统治者通过确立新的政治道德(如“德”)、完善社会制度(礼乐、宗法),努力将商朝遗民整合到周朝的统治秩序中。商朝遗民的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压制,而是与周朝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孕育了更成熟的周文化。这是一个“内部演变与整合”的模式。周朝人并没有试图消灭商朝人的语言、习俗,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并加以改造和提升。
雅利安人与印度河流域文明(及早期印度文明): 雅利安人的到来,是一个“征服与取代”(至少在初期是这样)以及“文化输入与改造”的过程。雅利安人带来了他们独特的语言(梵语)、宗教(吠陀信仰)、社会组织(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生活方式。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可能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居民有关联)发生了冲突,并逐步取代了原有的文化主导地位。虽然也有融合,但雅利安人的文化特征表现得更为强势和独立,例如吠陀经典的形成和梵语的传播,以及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都显示出一种鲜明的文化输入和重塑。这是一个“外来文化输入与主导”的模式。

文化影响的侧重点:
周朝文化影响: 周朝的文化遗产,尤其是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和政治思想,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框架和价值观。这种影响是深层的、系统性的,体现在政治、伦理、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
雅利安人文化影响: 雅利安人的文化,特别是宗教、哲学和语言,构成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吠陀经典、印度教、佛教的早期思想萌芽,以及梵语的地位,都体现了雅利安人文化对印度文明的根本性重塑。种姓制度更是直接源于雅利安人的社会结构,并在印度历史上长期存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周朝继承商朝文化,更像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吸收和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更成熟、更系统化的体系,是“内部演变与整合”的典范。而雅利安人对恒河文明的影响,则更像是一位新来者,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通过征服和交流,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文明面貌,是“外来文化输入与主导”的典型案例。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周朝文化时,更多的是看到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种在前代基础上的升华;而谈论雅利安人时,则更多的是看到一种文化碰撞、替代与重塑,一种新的文明范式的建立。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进程,恰恰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中丰富多彩的不同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问题可以凝炼成一句精辟的话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

在礼仪大师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是一脉相承、代代沿袭的,在这个大脉络之下,各代不断对礼制进行修改,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周礼。

有了孔子的论断做背书,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问题有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周代的文化和礼制是对殷商的继承和扬弃,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不管是早商二里岗文化还是晚商殷墟文化,都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那么在周革商命之后,殷周的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到由西土进入东国的周的呢?

对于殷周革命,许多半吊子的历史爱好者不免把它想象成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彻底替代,认为殷商文化在纣王身死国破之后就被周清除干净,这种认识显然是缺乏历史常识的。在周革商命之后,多份文献都证明,周不仅没有扫除庞大的殷商贵族阶层,还将殷商的贵族阶层收为己用,被吸纳的殷商贵族反而成为后来熠熠生辉的周文化起源的重要基础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用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2]

在对殷周贵族的文诰《大诰》中,作为周政权实际统治者的周公旦告诉殷遗民:你们听话就让你们继续保有宗邑和居所,不听话我将奉天命干死你。

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3]

周公旦同时也许诺让商人在周王廷中任职。

这样的统治术下,顺服的殷商旧贵族很快和西土武士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政治结构。君臣关系大幅发展,开始取代自然的血缘关系,成为主要的政治关系,并开始缔造新的文化形态(虽然这个进程将延续至春秋战国)。

隹八月,辰在甲申,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丁亥,命夨告于周公宫,公命告同卿事寮。隹十月,(十)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出命,舍三事命,遝卿事寮、遝诸尹、遝里君、遝百工、遝诸侯、(诸)侯甸男,舍四方命。既咸命,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用牲于康宫。戊既,用牲于王。明公归贝王。明公赐太师鬯,金,牛曰用祷。赐令鬯,金,牛,曰用祷。乃令曰今我唯令女(汝)二人大遝于乃寮乃友事,作册令,敢扬明公尹人贮,用作父丁宝尊彝。敢追明公赏于父丁,用光父丁,隽册。[4]

在著名的令方彝铭文中,西周初年成康时期重要领带人——明保受到天子任命,管理周王朝的最高官署卿士寮。

在受命之后,赏赐作器者“作册令”,任命作册令在卿士寮担任职事。

在这件器中我们不难发现,明保为周公旦之子,是西周政治集团的高级贵族,那么令的族属是什么呢?

在铭文末尾的“用光父丁”中,我们可知令在祭祀先人时使用了殷商文化中普遍而周文化中不见的“日名”,可见令应当是服务于周的殷商遗民。其职务“作册”更是透露出令利用自己的书写技能服务于周王朝,服务于其主君明保。

公來鑄武王。成王異鼎。隹四月。既生霸己丑。公賞乍册大白馬。大揚皇天尹大保休。用乍且丁寶尊彝。隽册。[5]

这件作册大方鼎铭文末尾的“隽册”和令方彝铭文末尾的“隽册”显示这两件器的器主作册大和作册令当为同族,都在成康之际服务于明保(作册令里的皇天尹大保应该是明保而非召公奭),说明殷商贵族已经利用先进的文字技能以族服事于周了。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周在宣称获得天命之后,不仅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还充分吸收了殷商文化的代表——殷贵族,那么后来出现的灿烂周文化显然不会是与殷商隔绝、另起炉灶。

那么,把这个问题澄清之后,哪些文化是周文化由殷商文化中汲取继承而来的呢?

首先,绝对不能不提的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和青铜礼器的利用。

实际上,殷周革命绝不是周吸收商文化的开始,在考古发掘中我们知道,在远早于殷周革命的早商时期,周文化的形成就与商文化的西进密切相关。

在商革夏命的战争中,先商下七垣文化联合东夷岳石文化,取代了位于郑洛地区的二里头夏王朝的霸权,在早商剪除夏人影响的战争中,早商二里岗文化越过三门峡进入关中盆地东部地区。而在紧接着的“二里岗旋风”中,朝气蓬勃的早商二里岗文化更是越过关中中部的耀县、西安一线,进军至岐山下的周原地区。

一路凯歌的殷商人在关中地区建立了大量殖民据点,在这些据点中,殷商文化与本地文化结合,形成了北村类型和京当类型两个地方类型,并将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带到关中地区。

在商代中期的“白家庄崩溃”中,强盛一时的二里岗商文化突然收缩,进入动荡期。在殷墟的晚商文化重新站稳脚跟之后,再也没有尝试进入关中平原。此时关中平原的商文化要么蜕变为新的本土青铜文化(老牛坡文化),要么被本土的先周、羌等文化所吸收吞并。

在商文化退却之后,先周文化茁壮发展起来,虽然和商文化差别巨大,但是其青铜礼器的发展显然是基于商文化的。

先周文化的青铜器虽然基于殷商,但是也发展出其特色,如柱状实足的鼎和方座簋等。

所以,在殷周革命之前,周的青铜文化是受到殷商的深刻影响的。甚至可以说,周的青铜文化源头在商。

而在殷周革命之后,周人吸收了大量殷商遗民,这些殷商遗民中当然有大量曾经服事于商贵族的青铜工匠。周人将殷商遗民一部分安置在新营建的成周,所以我们能够在今天的洛阳发现大量的青铜冶炼遗址:

河南洛阳北窑遗址是已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铸铜遗址,是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和水平的代表性遗存。遗址位于洛阳东北郊北窑村西南,北倚邙山,东临瀍河,西北与庞家沟西周墓地相邻,面积10余万平方米。1973~1975年钻探,1973~1974年发掘800平方米,1975~1978年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有房址、陶窑、窖穴、墓葬、祭祀坑等遗迹,出土了熔炉残壁和陶范、手工工具、日用陶器、卜骨等遗物。年代主要在西周早、中期。[6]

另有大批殷商遗民则被分封给各地诸侯,被带往王国的四方封国,将青铜铸造技术更加广泛的传播。

周在吸收了殷商先进冶炼技术和青铜礼制的基础上,周又创造出新的青铜文化,具体来说就是殷商时代以“爵-觚-尊”为核心的酒器组合在祭祀中的核心地位被周文化的“鼎-簋”组合替代,代表西周中期的先祖祭祀从商迷幻的、原始宗教式的“狄俄倪索斯式”祭祀转向了严整的、注重仪式形式的全新祭祀形式。[7]

说完青铜,我们再说说影响更加深远的书写文化。

说到书写,许多对历史有基本了解的朋友不难联想到商代盛行的甲骨文。实际上在周革商命之前,周已经接受了最具代表性的商文化元素——龟卜和甲骨文,这在考古中已经得到证实。

而在周革商命之后,周人对于商人文字系统更是几乎全盘接受。现在为我们提供破解西周历史关键线索的西周金文显然也是基于殷商金文发展起来的。

丁巳。王省夒京。王易小臣俞夒貝。唯王來正夷方。隹王十祀。又五肜日。[8]

这件小臣艅犀尊为帝辛(纣王)十年铸造,其铭文体例、书体和铸造技术和西周早期的青铜铭文几乎看不出什么区别,显然,西周的金文传统正源于殷商。

除了金文之外,用于统治的文书系统也是周人利用商文化的产物。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9]

商人拥有长期的书写历史,这些文字记录为管理幅员广大的国土和日趋复杂的国家机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上文中提到的作册令和作册大都是通过“作册”技能获得周贵族赏识,进入国家机构中服事的文书类官员。

青幽高祖,才微灵处。于武王既践殷,微史烈祖迺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围于周,卑处角。惟乙祖弼匹厥辟,远猷腹心,兹纳璘明,亚祖辛,敏毓子孙 。繁福多釐,齐禄炽光,宜其禋祀。胡迟文考乙公竞爽,得纯无谏,农啬越历。帷辟孝友,史墙夙夜不坠

在史墙盘铭文中,作器者史墙历数其所属的微史氏族先祖圣德,陈明其祖先在周革商命后即以殷商遗民的身份世代服务于周天子。很多学者认为微氏族就是纣王庶兄、后来的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人,可见殷人文官氏族服务于周的情况贯彻从早到晚的整个西周。

而正是这些文书系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周代文献资料,为后世编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文献。可以说,离开商人创造的书写传统,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想要开启后来的灿烂历史,都是不太可能的。

除了这些,周人还在宗法、分封等政治领域,武器、服饰、饮食等物质领域,音乐、纹饰等文化领域继承和发展了商文化,商周的文化融合缔造了灿烂的中国上古文化。

所以说,雅利安人对古印度的征服显然不能和商周革命等量齐观,前者是一个文化对另一个文化的取代,而后者则复杂得多,一方面周文化的形成和商文化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商文化是周文化重要的基础元素;另一方面,在周革商命之后大量继承和发展商文化,让两族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了华夏文化灿烂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

  1. ^ 《论语·为政》
  2. ^ 《尚书·大诰》
  3. ^ 《尚书·大诰》
  4. ^ 令方彝,《殷周金文集成》,9901
  5. ^ 作册大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758
  6.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第五章第二节
  7. ^ 罗泰,《宗子维城》
  8. ^ 小臣艅犀尊,《殷周金文集成》,5590
  9. ^ 《尚书·大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朝承袭商朝的文化,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其影响深远,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骨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周朝在哪些方面“接过了”商朝的衣钵,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扬弃。同时,将这一过程与印度恒河文明中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相比较,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文明互动模式的本质差异。周.............
  • 回答
    周人没有直接宣称自己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而是承认继承夏商,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考量,远不止是简单的历史事实认定那么简单。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周人崛起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如何在新生的政权中为自己定位。一、 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为何要“继往开来”,而非“另起炉灶”?周人推翻商朝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也是《潜伏》这部剧高明之处的体现。周乙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除掉谢若林(这里假设您提到的“谢子荣”是谢若林),而是选择让他继续充当“影子”,其背后有着极其深邃的考量,远不止“嫁祸”那么简单。从周乙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共产党情报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保留谢若林,是有着一整套周密且.............
  • 回答
    唐高宗李治,这位在位长达三十四年、与武则天并称的皇帝,其历史评价复杂而充满争议。若要探究其“最大的过错”,围绕“继承人培养”这一点展开,确实能引出不少值得深思之处。但要将其直接归咎于“导致武周乱唐”,则略显简单化了,因为历史的走向总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过,李治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失误,无疑是加剧了后.............
  • 回答
    周冬雨凭借《少年的你》摘得第33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这不仅是她演艺生涯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更让她成为继周迅、章子怡之后,第三位集齐金鸡奖、金像奖、金马奖“三金”荣誉的女演员。这一成就,放在华语电影界来看,足以称得上是“大满贯”,含金量十足,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周冬雨的这个“三金大满贯”,.............
  • 回答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23年)和第35届百花奖(2024年)的获奖名单中,黄晓明和周冬雨分别获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这一情况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奖项背景与时间线1. 金鸡奖:中国电影艺术委员会主办,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导演和演员的表演质量,评审团由业内专.............
  • 回答
    曲婉婷为母亲张明杰贪污案“6周年无果,继续保持相信正义”的发文,无疑触动了社会公众的神经,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案件背景回顾:张明杰贪污案的核心与公众认知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张明杰贪污案的基本情况。张明杰曾任哈尔滨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城镇化建.............
  • 回答
    提起周琦、郭艾伦、赵继伟这一批年轻中国男篮,总有人会拿他们和姚明、王治郅、易建联那一批黄金一代相比较。这很自然,毕竟他们代表着中国男篮的过去和现在,也承载着我们对中国篮球未来的期望。但要说他们能否达到“姚王易”的高度,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可不是一句“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周冬雨凭借《少年的你》斩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这确实是她演艺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在刚刚摘得百花奖桂冠之后,这份认可更显得分量十足。我对此的看法,可以说是充满欣喜和赞许,同时也看到了她作为一名年轻演员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日益成熟的演技。首先,我们得聊聊周冬雨本人。从《山楂树.............
  • 回答
    2018年12月18日,休斯顿火箭队宣布裁掉中国球员周琦,这个消息无疑给所有关心周琦的球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回想一下,周琦在火箭队效力期间,虽然出场机会不多,但他的每一次亮相都备受瞩目,承载着无数期待。这次裁员,对于他本人,对于中国篮球,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火箭队当时的决定,我认为是基于多方面考量的.............
  • 回答
    八月二十六日,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发展的人铭记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深圳,这个名字在地图上曾那样不起眼的小渔村,被正式批准设立为经济特区。如今,它早已不是那个模样,而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闪亮的窗口,是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深圳速度”的代名词。回望这四十年,我脑海里浮现出太多画面。不是我亲身经历,但通.............
  • 回答
    周朝能熬到战国时期末期,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复杂性的历史进程。与其说是“熬”,不如说是周天子这个概念和其象征意义,在历经数百年的衰落和演变后,依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存在着。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周朝建立之初谈起,并重点关注其制度的演变、政治的权力转移、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一、 周朝建.............
  • 回答
    周朝的爵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用来划分和管理宗室、功臣以及诸侯的等级体系,这套制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周朝的兴衰不断演变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尤其是公、侯、君这几个大家伙,它们到底对应着什么位置。要说周朝的爵位,得先知道一个核心概念:分封制。周朝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但他一个人管不了那么.............
  • 回答
    西周初年,周公旦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诸侯,也就是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诸侯国,我们今天称之为“封国”,它们的国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具体的缘由。这些名字不仅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文化、宗族血脉乃至统治合法性的体现。一、 以地命名:.............
  • 回答
    周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其制度上的突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如果要细致地谈论这些制度创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分封制是周朝最核心的制度突破之一。这不仅仅是一种统治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早期部落联盟时期权力分配模式的重塑。在周朝之前,夏商时期.............
  • 回答
    关于周朝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学界长期存在、并且至今仍有讨论的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周朝分阶段来看,因为它的制度变化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先说“奴隶社会”的观点:支持周朝是奴隶社会的学者,主要着眼于周朝早期(特别是西周)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他们认为,在那个时期,存在着.............
  • 回答
    周朝究竟算不算“统一”的中国,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统一”这个词。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国家统一的理解,一个高度集权、中央政府对全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模式,那么周朝的“统一”就显得有些勉强,甚至可以说它开创了一种与我们现代概念截然不同的政治格局。周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 回答
    关于周朝是否是“蛮族”,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曾经存在,并且至今仍会有人提及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的定义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蛮族”这个词在古代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标签,而是随着时代和评价者的立场而变动。通常,“蛮族”用来.............
  • 回答
    周朝的宗周和成周,以及明代的两京制,虽然都涉及“两京”的概念,但其内涵、功能以及历史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划为等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力求让您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首先,我们来分析周朝的宗周和成周。周朝的“宗周”和“成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它们并非明代两京制那样作为政治制度的两个并列.............
  • 回答
    周朝取代商朝,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改朝换代的意义。从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来看,周朝相较于商朝,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进步”。首先,最显著的进步体现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建立和完善。商朝晚期,王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