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朝诸封国国名的含义与缘由是什么?

回答
西周初年,周公旦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诸侯,也就是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诸侯国,我们今天称之为“封国”,它们的国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具体的缘由。这些名字不仅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文化、宗族血脉乃至统治合法性的体现。

一、 以地命名:最普遍的封国命名方式

这是封国命名中最常见、最直接的方式。周朝的封国,大多以其封地所在的山川、河流、地貌或古国名来命名。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认知和记忆,也标志着周朝对这片土地的统治,并将新秩序带到了这些区域。

以山川命名:
晋国(晋侯): 封于晋水之旁(今山西省南部)。“晋”本义是“前进”,但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它与晋水的联系。晋水的发源地和流经区域,成为了晋国国名的来源。晋水在古代文献中常被提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岐国(岐伯): 封于岐山地区(今陕西省中部)。岐山作为周人最初的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周朝的早期历史和文化。以岐山为国名,是对周室起源的一种追溯和荣耀。
秦国(秦伯): 最初封于秦地(今甘肃省天水一带)。“秦”字在古代有“禾穗”的意思,可能与该地出产优质谷物有关。也有说法认为“秦”是古代部落名称,周朝在此地建立封国,沿用了原有的地名。
郑国(郑伯): 封于郑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后迁至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郑”最初可能是地名,也可能与古代某个部落有关。“郑”字本身有“庄重、整齐”之意,或许也暗含了对国家秩序的期望。
宋国(宋公): 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宋国是封给商朝遗民后裔的,国名“宋”来源于商朝的故地,是为了表示对商朝王室的延续和尊重,以安抚商民。

以河流命名:
卫国(卫侯): 封于河济之间(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卫”字的本义是“保护、守卫”。卫国地处战略要冲,承担着守卫周朝边疆的重任,国名也寄托了守护国家的使命。
鲁国(鲁侯): 封于鲁地(今山东省南部)。“鲁”字在古代有“朴实、厚重”之意,可能与当地民风有关,也可能是该地古国名。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其国名也承载着周公制礼作乐、教化万民的深远影响。
齐国(齐侯): 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齐”字有“整齐、和谐”之意,可能也与地名有关。齐国地处东海之滨,是周朝东部的军事和经济重镇,国名或许寓意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燕国(燕侯): 封于燕地(今北京市及河北北部)。“燕”字原意是“燕鸟”,可能与该地多燕鸟或地貌特征有关。燕国地处北方边境,是抵御北方民族侵扰的前哨,国名也可能带有警示和防御的意味。

以地貌或特殊地名命名:
赵国(赵氏): 原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后来发展壮大。国名“赵”字,可能与该地有“高平之地”的含义,或者与当地的族姓有关。
魏国(魏氏): 同样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魏”字有“高大、险峻”的意思,可能形容其封地的地势。

二、 以祖先或功绩命名:彰显血脉与贡献

一部分封国,其国名并非直接来源于封地,而是为了纪念先祖、表彰功臣,或者延续古代的族系。

纪念先祖:
鲁国: 除了与地理有关,鲁国也是周公的封地。周公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是周朝重要的奠基人。以“鲁”命名,既是对其封地的标识,也包含了对周公德政和功绩的纪念。
晋国: 晋国在早期由唐叔虞受封。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晋国的建立者。国名“晋”,可能与唐叔虞的封地(唐,今山西临汾一带)有关,但也可能包含了对他作为开国君主的尊称或寄予的希望。

表彰功臣:
蔡国(蔡叔): 封给蔡叔度。蔡叔是周公的同母异父的兄弟,也是周朝宗室成员。国名“蔡”,可能与封地的古国名有关,也可能是对他家族姓氏的体现。
曹国(曹叔): 封给曹叔振铎,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国名“曹”,可能与封地相关,也可能是对他家族的追溯。

延续古国或部族:
商国(宋国): 上面已经提到,宋国是封给殷商王室后裔的,以“宋”为国名,是为了延续商朝的祭祀和名号,承认其作为商朝遗民的地位,并借此稳定人心。
杞国(杞侯): 封给启。杞国是夏朝的遗民后裔,国名“杞”来源于杞国的古地名。封赐杞国,是为了笼络夏朝的后裔,体现周朝继承夏、商衣钵的合法性。

三、 象征性或寄托性命名

少数封国的国名,可能包含着周朝统治者对这些封国君主的期望、对国家未来的祝福,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

卫国: “卫”字有“保护、守卫”之意,如前所述,卫国地处要冲,国名寄托了其作为周朝边疆守护者的使命。
许国(许叔): 封给许叔。许国位于南方,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国名“许”字,可能与“许诺”有关,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音译或地名。

总结:

周朝诸封国的国名,构成了一幅丰富的历史画卷。它们或源于山川河流的地理标识,清晰地勾勒出封国的疆域;或承载着祖先的血脉与功勋,彰显着宗法制度的严密;或寄托着统治者的期望与祝福,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考量。

每一个国名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关于土地、关于家族、关于政治联盟、关于文化融合的历史。这些名字,如同历史的锚点,将我们与那个遥远的时代紧密相连,让我们得以窥见西周王朝如何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将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以一种既有血脉联系又具备地缘基础的方式,牢牢地维系在周天子的权力之下。了解这些国名的含义与缘由,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周朝社会结构、政治理念和文化心理的一次深入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 @豆子 的回答。

了解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比较少,所以也容易犯错误,我对这方面恰好有一些研究。对事不对人,希望藉此给大家普及一下。

首先说周:

诸侯的国名,很多和地名有关。而周国,则与一个叫「周原」的地方相关。既然和地名有关,我们就必须要考虑人口流动,就好像现在的杭州人很多是以前河南过来的。

周人呢,实际有两拨。一拨是原本住在周原的土著,他们姓妘,我们暂且称他们「老周人」。另一拨见周原那个地方好,美滋滋,于是跑来搞事情,把姓妘的赶跑了。他们姓姬,也就是后来建立周朝的,我们叫他们「新周人」。于是「新周人」拥有了「周人」商标的合法使用权,成为了「通常意义下」的周人。

我们看到答主 @豆子 的原文:

我们看“周”最开始的写法:
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口”,合起来就是周。说白了,所谓“周原”,就是“被圈起来的一片田原”。
……
这就是“周”的来历。
始于国人热爱种菜。

为什么叫「英国」「美国」「法国」?因为英国花多,美国人美,法国重视法律吗?很不经对不对。其他回答说齐国因为泉水多,邢国因为井多,贾国因为商人多,就是一样的扯淡。

姬周赶走了当地的妘周土著,继承了「周」这个名字,但此前他们叫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就像是美洲大陆叫America,几百年后建国的美国,我们也管他们叫America。所以「周」画的是不是田的形状,和周人爱种田有什么联系吗?当然没有丝毫联系,何况「周」上面并不是「田」。就像二愣子问川普:「请问我们叫America和美国精神有什么关系?」川普一样一脸懵逼:我们tm不就沿用了个地名吗?我祖宗从欧洲跑过来的时候也没想过这事啊?这个事情其实很好理解:比如箕子朝鲜、卫满朝鲜、金氏朝鲜都叫朝鲜,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不变的是:谁在当老大,谁就叫朝鲜。

这个事情,史有明文: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云: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
《史记正义》:因太王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说得很清楚:「周」是本来就存在的地名,而姬周这族在占据这片地后,才称「周人」。


再说说攷古材料:

「周」作为方国名,在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但甲骨文里的「周」,大多指的恰是「妘周」,并不是灭商的姬周。比如:

丙辰卜,宾贞:王叀周方正(征)。《合集》6657 [典宾]
贞:令多子族眔犬侯翦周,由王事。《合集》6813[宾三]
丁未卜,侯……弗敦周。八月。《合集》6824[师宾]

殷墟甲骨卜辞关于「周」的,大多集中在武丁祖甲年代,而姬周进入周原是武乙时期,时间是对不上的。大家可以对照下表:



再说妘周这一系:

先看「周」的古文字:

除了以上通常的写法外,「周」还有另外两种写法:

上面这种经过演变之后成为下面这种:

以上这两种都是作为「族氏铭文」存在的。所谓「族氏铭文」,就是类似于日本战国的族徽一类的东西,不过古人用的不是单纯的图案,而是字。

但姬姓周人是没有用「族氏铭文」的习惯的,所以这些「族氏铭文」的使用者,正是「妘周」。下面这篇青铜簋的铭文,更是清楚地说明了他们是妘周家族的身份:

周晋生作楷妘媅媵簋,其孫孫子子永寶用,周。

唐兰、李学勤、张懋镕、曹兆兰等学者都曾指出,此青铜簋是妘姓周人的女子嫁于黎国的媵器。所以张懋镕先生说:「有姬姓的周氏,还有妘姓的周氏,泾渭分明。」

两拨周人的恩怨关系,尚有待更多的考古材料说明。但姬姓周人得名于「周原」,则无可争议。

其他诸侯国:

国族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新势力入住后沿用了旧的地名,另一种是这族人带着原来的地名到处跑。

第一种,新势力入住后沿用了旧的地名。比如周人,进入周原,所以叫周。类似的有叔虞封到了唐地,所以是唐国。后来跑到了晋地,又改名叫晋国。楚人起源于荆山,所以叫荆国。另外「宋」就是「商」,「卫」就是「殷」(暂存疑),这在古代都是音近字,换个写法而已。新势力沿用旧名这种现象,一直在延续:刘邦国号汉是因为封在汉,曹操封魏王,司马昭封晋王,杨坚是随国公,李渊是唐国公,赵匡胤因为黄袍加身的地方在古宋国,所以国号宋(感谢 @卜奕 指正:赵匡胤国号宋是因为他任归德军节度使,即宋州节度使。和汉魏晋唐是一样的),即使是五胡十六国也基本使用这个原则。直到辽金元明清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起名字」。

第二种,就是这族人带着原来的地名到处跑。比如,东边本来有个地方叫秦,后来那里的人被强制赶到甘肃,还是叫秦。这个可以看我另一篇回答:

还有楚人比较有意思,跑到哪里那个地方都叫郢,所以有「疆郢」、「樊郢」、「为郢」、「免郢」、「鄀郢」、「睽郢」、「美郢」、「鄂郢」、「鄢郢」、「蓝郢」、「崩郢」、「寻郢」一系列「郢」。关于楚人为什么叫楚,《清华简》里是另有说法的:

巫并该其胁以楚,厎今曰楚人。

记载楚国先王熊丽,出生的时候是从他母亲的胁下钻出来的,导致他母亲死亡。巫人用「楚(就是荆条)」把她母亲的伤口缝合,所以他们叫楚人。但这是战国的说法,并不能代表其真正起源。

另外,楚又叫「楚」又叫「荆」,一国二名,这也是先秦的常见现象,比如「曾」又叫「随」,「魏」也称「梁」,梁惠王就是魏惠王。

最后说国名的含义:

首先声明一点,国名很多是音译的。就是这个地方叫什么,有个父老相传的名字,后来人拿个同音字一记,就是国名。所以从汉字上无法知道最初的含义。

这个问题要解决,除非你有更原始的语料。比如江浙一代的地名:姑苏、会稽、诸暨、无锡……这些是古越语的音译词。去世不久的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跟据泰语等语料,可以对这些地名做一些语源上的解释,比如姑苏是令人舒适的地方,等等。


再说汉字:

首先泼个冷水,大多作地名的字,学界现在都是不清楚的。

「周」的本义也不是田畴。「周」外框的竖笔往往出头,和「田」规规矩矩的方框,长得还是很有差别的,可以看看田:

周有一种写法是画的两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图见上文),所以「周」更可能指「雕刻」的「雕」

而其他用作诸侯国名的字的本义,亦多处于材料不足,无可考证之境地。


总结:

先秦诸侯国名大多直接采用古老地名,并不自己起名字,而且古人对名字没有今人那么看重。至于命名的汉字大多是音译,所以通过汉字的意思去溯源是不可行的。

user avatar

2020年4月3日18:22:37

初答四年后的更新:回头看,在知乎上写了太多民科回答,很多内容完全失于考证。

较专业回答请参看该题目下 @成湯咸 老师的回答。

链接如下:



讲究。

既然说周朝,那就先看下周的来历吧!
周起源于周原。

周原是啥意思呢?

我们看“周”最开始的写法:

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口”,合起来就是周。说白了,所谓“周原”,就是“被圈起来的一片的田原”。古周原位置就在下图中所画位置,其实广义上的周原,除了圈内部分,也包括没圈出来的凤翔等县。

这就是“周”的来历。
始于国人热爱种菜。

周臣服于商,是商的一部分。后来周一步一步往东靠,最终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于是有了列国。

1.
首先是“鲁国”,周朝的坚决拥护者,顽强的周礼复兴地。然而最开始,鲁这个国,并不在山东,而在河南。

鲁国一开始的设置就是“相周之国”,即在周都洛邑附近的鲁山,而绝非山东之鲁:

最开始的鲁国,学界称为“西鲁”。西鲁时并无东鲁(山东的那个),后来迁封才到的山东。(原都鲁山,后迁曲阜)

“鲁”的意思,是美味之鱼:

我们知道羊大为“美”,那么鱼鲜为啥呢?
为“鲁”。

2.

齐,多数人认为是由于这地方有个天齐水。这个天齐水到近代还有,但到现在已经完全停喷了。这是一方神泉,有五眼并出,喷得整整齐齐。天齐泉已经消失了,这里就拿齐国的另一股子齐泉作为比喻:

注意,“齐”字最开始的意思,就是整齐排列的三个水滴:

还有一说,“天齐”是“天脐”的意思,象征着这泉眼是上天的肚脐,哺育人类,当时在山东半岛的确有很广泛的崇拜。

3.

楚国,来源于荆楚,楚就是荆条。

刑罚里有捶楚。

痛苦唤作痛楚。

楚国,又称荆国。

荆楚的来历,先前都胡扯八蛋。出土的清华简,则说是楚国祖先的生母,为生他难产而死,胁裂而出子,巫师便用荆楚缠绕胸胁后安葬。(妣列宾于天,巫㿯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


为纪念自己的生母,这个国家也就命名为荆楚了。

4.

秦,也在西周时封国。有人说秦国国名是秦始皇定的,《春秋》“春”“秋”二字各取一半,形成“秦”,这虽然看起来很神奇但其实是瞎鸡巴编的。还有一说,说“秦”原本写作“琹(琴)”,这个不多说了,总之就是附会。“秦”这个字很早就有,在甲骨文中即有,具体意思可能是“农产丰饶之地”。

非子很会养马,让周天子很爽,于是封给他秦邑,叫秦非子。


5.

邢国,也是本来就有的地方,只不过周公儿子被封到了那里。邢国的范围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邢”是啥意思呢?

前面有答主说啦,是“井+邑”,即是井非常多的地方(邑):


6.

酆(Fēng)国,也是个物产丰饶的地方,后来被周武王分封给了他的十七弟。我们看“酆”的写法:

右侧的“邑”大家都知道是小城的意思,左侧有个“豆”,“豆”是干啥的呢?以前说过,是装食物的:

“豆”上面装着东西,粮食呗。



7.

杞国,典型的以植物名为地名的地方,就是“枸杞”。

这个国家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但这个国家故事又很重要,他们不知何故,从河南杞县迁至山东泰山南部。鲁庄公七年时,杞国遭受过陨星砸毁,火烧数月,砸死半个国家的人(毁灭程度如同汶川地震)。陨石坠落处在汶河附近,这里有两个村庄,叫南、北落星村,曾有人质疑说村庄附近的落星山根本不是天外来的,近来分析出的确是陨星。杞国活着的人又逃难去了,经常担忧天会塌,这被很多人笑话。

8.

今天先到这里。

user avatar

西周前的古地名真的没人知道到底是怎么来的,西周之前黄河流域的族群语言多样性可能是超出想象的,而且地名多来自族称,族称也是个意思没准的东西。

但是西周封国名字有些是有意义,以下有我脑洞的成分,不用太当真。左传里说:「凡 蒋 邢 茅 胙 祭,周公之胤也」。后面四个明显跟礼制有关,刑法 苞茅 胙肉 祭祀,他们都是分布在东方的周人国家。东方分封的周人诸侯沿用旧地名的并不多,例如灭薄姑封齐、灭奄封鲁、殷墟封卫,本来沿用旧称的唐也改名晋,这些国名可能真的是类似后世取吉祥字样的名字那样取出来的。

晋是觐见时的上前

卫就是保卫的意思

鲁可能是旅,军队的意思,鲁卫一南一北,是周人东诸侯的前线重镇

齐大概是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周初年,周公旦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诸侯,也就是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诸侯国,我们今天称之为“封国”,它们的国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具体的缘由。这些名字不仅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文化、宗族血脉乃至统治合法性的体现。一、 以地命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深层议题,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仔细梳理。简单来说,周人自称“诸夏”与他们早期起源于“羌”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但并非直接等同的关系。夏并非是羌人的自称。首先,我们要明白“诸夏”和“夏”这两个概念在古代的含义。“诸夏”: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左传》等春秋时期的文献,是指周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华夏”和“宗周”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民族”是如何联系起来的。这不仅仅是几个历史名词,更是承载着我们文明根源的厚重符号。 诸华、诸夏:朦胧的起源与早期认同首先,我们得明白,“华夏”这个词并非一开始就指代一个单一的、清晰界定的民族。它是一个逐渐演变、内涵不断丰富的.............
  • 回答
    吕后死后,是“诸吕之乱”,而不是“功臣在作乱”。周勃和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忠臣典范”,是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平定了诸吕之乱,恢复了刘氏江山,并且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正统的必要之举。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两个问题: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答案:是诸吕在.............
  • 回答
    周朝能熬到战国时期末期,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复杂性的历史进程。与其说是“熬”,不如说是周天子这个概念和其象征意义,在历经数百年的衰落和演变后,依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存在着。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周朝建立之初谈起,并重点关注其制度的演变、政治的权力转移、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一、 周朝建.............
  • 回答
    周朝的爵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用来划分和管理宗室、功臣以及诸侯的等级体系,这套制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周朝的兴衰不断演变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尤其是公、侯、君这几个大家伙,它们到底对应着什么位置。要说周朝的爵位,得先知道一个核心概念:分封制。周朝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但他一个人管不了那么.............
  • 回答
    周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其制度上的突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如果要细致地谈论这些制度创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分封制是周朝最核心的制度突破之一。这不仅仅是一种统治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早期部落联盟时期权力分配模式的重塑。在周朝之前,夏商时期.............
  • 回答
    关于周朝究竟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学界长期存在、并且至今仍有讨论的议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周朝分阶段来看,因为它的制度变化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先说“奴隶社会”的观点:支持周朝是奴隶社会的学者,主要着眼于周朝早期(特别是西周)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他们认为,在那个时期,存在着.............
  • 回答
    周朝究竟算不算“统一”的中国,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统一”这个词。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国家统一的理解,一个高度集权、中央政府对全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模式,那么周朝的“统一”就显得有些勉强,甚至可以说它开创了一种与我们现代概念截然不同的政治格局。周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 回答
    关于周朝是否是“蛮族”,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叙事中曾经存在,并且至今仍会有人提及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历史背景、当时社会的定义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蛮族”这个词在古代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标签,而是随着时代和评价者的立场而变动。通常,“蛮族”用来.............
  • 回答
    周朝的宗周和成周,以及明代的两京制,虽然都涉及“两京”的概念,但其内涵、功能以及历史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划为等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力求让您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首先,我们来分析周朝的宗周和成周。周朝的“宗周”和“成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它们并非明代两京制那样作为政治制度的两个并列.............
  • 回答
    周朝承袭商朝的文化,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其影响深远,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骨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周朝在哪些方面“接过了”商朝的衣钵,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扬弃。同时,将这一过程与印度恒河文明中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相比较,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文明互动模式的本质差异。周.............
  • 回答
    周朝取代商朝,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改朝换代的意义。从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来看,周朝相较于商朝,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进步”。首先,最显著的进步体现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建立和完善。商朝晚期,王权.............
  • 回答
    周朝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准确地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但它的统一性是相对的,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通常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了“分封制”。这是一.............
  • 回答
    关于周朝是否存在由诸侯国组成“连、属、卒、州”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周朝的制度基础。周朝实行的是一种 分封制,这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简单来说,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他的亲属、功臣以及古代帝王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名义上是周天子臣服的,但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 回答
    周朝建国之时,分封八百诸侯,这确实是咱们熟悉的历史故事。但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一个很多朋友都疑惑的点:周朝都城周围的土地有限,那些后来被分封的王子王孙,他们手里的地又是从哪来的呢?难道土地就这么凭空冒出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要复杂一些,也需要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了看。周朝的“分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的运作情况。要说清楚为什么周朝的姬姓分封能延续数百年,而汉朝刘氏的分封却很快走向衰亡,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周朝姬姓分封:制度的精巧与宗法血缘的纽带周朝的分封制,特别是其核心的“宗法制”,是它能够长.............
  • 回答
    周朝的衰亡,确实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起义推翻”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缓慢腐蚀,最终导致王朝的基业自行倾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周朝的制度设计和它在漫长岁月里经历的演变说起。周朝的开国之初,实行的是一种被称为“分封制”的政治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宗室、功臣以及一些.............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将为您详细解答。 周朝君主称「王」周朝君主称「王」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之初,它是一种承袭和发展的称谓。1. 承袭夏商的传统: 在周朝之前,夏朝和商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多称「王」。周朝作为取代商朝的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前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包括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这.............
  • 回答
    关于《周易》在周朝之前的称呼,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但要明确一点:根据现有的考古和文献证据,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在周朝之前它就叫做“周易”。实际上,它很有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广为流传的名称,或者它的名称是随着其发展而演变的。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周易》的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