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朝的爵位制度是怎样的?公、侯、君对应什么爵位?

回答
周朝的爵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用来划分和管理宗室、功臣以及诸侯的等级体系,这套制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周朝的兴衰不断演变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尤其是公、侯、君这几个大家伙,它们到底对应着什么位置。

要说周朝的爵位,得先知道一个核心概念:分封制。周朝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但他一个人管不了那么大的地盘,于是就搞了套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宗室亲属、功臣以及古代贤王的后代,让他们去管理。这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就是周朝爵位制度的基础。

周朝爵位等级概览:

周朝的爵位,最核心的一套是围绕着“五等爵”来的,分别是:

公 (Duke)
侯 (Marquis)
伯 (Earl/Count)
子 (Viscount)
男 (Baron)

这五等爵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理论上是从高往低依次递减的。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爵位并不仅仅是荣誉,更直接关系到封地的大小、政治地位、以及享有的权利。

公、侯、君对应什么爵位?

咱们一个个来看:

公 (Duke): 这是五等爵之首,也是最高等级的诸侯。能够获得公爵爵位的人,通常都是周天子最亲近的宗室,比如周朝的几个重要亲王,或者是对周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
对应爵位: 公爵。
地位象征: 公爵的封地通常最大,拥有独立的军队和行政体系,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仅次于周天子。他们常常被视为天子的“王室重臣”或者“肱骨之臣”。比如,周初时期的周公旦、召公奭,他们都是公爵,地位显赫。

侯 (Marquis): 侯爵是五等爵中的第二等,地位仅次于公爵。获得侯爵封号的诸侯,同样是受周天子册封的,他们的封地和权力也很大,但普遍不如公爵。
对应爵位: 侯爵。
地位象征: 侯爵是周朝分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承担着拱卫王室、镇守边疆等重要职责。他们的封地规模也比较大,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接受周天子的号令。很多诸侯国的国君都是侯爵,比如我们熟悉的齐国的姜太公,最初就是被封为侯爵。

君 (Lord/Liege Lord): 这个词比较特殊,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爵位名称,而是一个泛称,用来指代所有受封的诸侯国国君,无论是公、侯、伯、子、男,都可以被称为“君”。在一些语境下,比如谈论诸侯的称谓时,“君”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应爵位: 泛指所有诸侯国国君,可以对应公、侯、伯、子、男等任何一个爵位。
地位象征: “君”这个称谓,强调的是其在自己封国内的统治者身份。就好比现代社会的“国家元首”或者“君主”一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所以,当史书上说“某君”时,指的是这位诸侯国的主人,他的具体爵位可能是公,也可能是侯,甚至是其他较低的爵位,但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是“君”。比如,春秋时期经常会听到“晋君”、“楚君”、“齐君”这样的说法,这里的“君”就是指代这些诸侯国的国君,他们各自的爵位可能不同。

爵位制度的其他细节:

除了这五等爵,周朝的爵位制度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 世卿世禄制: 爵位和官职通常是父子相传的,这使得贵族阶层更加稳固。
2. 封建等级的细化: 五等爵只是一个基础框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更细致的划分和不同的称谓。比如,同是侯爵,可能因为封地的地缘、战略位置以及与周天子的亲疏关系,其受到的待遇也会有所不同。
3. 职官与爵位的关系: 在周朝,爵位和职官往往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可能拥有某个爵位,同时担任某个官职。但要注意,爵位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封地的象征,而官职则是具体的行政管理职位。
4. 周朝后期爵位的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的权力越来越大,很多诸侯国开始僭越,自行封爵,并且自己的爵位也可能不再严格按照周朝的五等爵来。比如,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出现了“王”的称号,这在周朝早期是绝对不允许的。同时,原本的五等爵也可能因为政治斗争、功劳大小等原因出现一些变动和调整。

总而言之,周朝的爵位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头衔,更是权力、地位和土地的划分依据,是维系周朝统治的重要基石。公、侯是五等爵中的高等级,代表着极高的权力和地位。而“君”则是一个泛指,用来称呼所有在自己封国中拥有统治权的诸侯。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周朝那个等级森严而又充满变化的时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周朝爵位制度的话题,之前也答过不少,总感觉都没说清楚。那么在这个问题下,希望能用一篇回答,系统说明“五服”和“五爵”两个相似又不同的概念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有空了会根据大家的建议和意见,整理好发在专栏文章中,有机会还可以慢慢写一组商周制度史的系列文章。

商周制度史写作思路:

1、考证商史主要以甲骨文为主要参考,西周史主要以金文,春秋史主要以金文及《春秋左传》,摆脱长期以来用战国时期的《周礼》解读三代史的桎梏。

2、商周社会整体符合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的历史轨迹,然而具体的制度在具备变化性同时具备保守性,故往往旧制有新制的萌芽、新制有旧制的遗存。

3、制度史的两种写法:纵向叙述和横向叙述,故写周制必写商制,故写爵服必写国野、分封、姓氏、宗法、婚姻等。唯有纵横解读,方能融会贯通。

正文有点长度,看完需要时间,结论放在最后。

一、五等爵的文献记载

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孟子·万章下》)

《孟子》是关于五等爵的最早记载,公侯伯子男第一次形成明确序列。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孟子自己说了“其详不可得闻也”,说明爵位制度在当时已经鲜为人知了。二是根据孟子的说法,五等爵是包括天子在内、同时子男是一位的。但在之后的儒家文献中,渐渐把公侯伯子男分成五等,并且在权利义务上也相应区别。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周礼·地官·大司徒》)
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礼·夏官·职方氏》)

到汉朝,五等爵制已经深入人心了,再往后更形成了不刊之论: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周爵五等,而土三等。(《汉书·地理志》)

二、五等爵是否存在的论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研究金文之风的盛行,不少学者开始对五等爵进行质疑。最早是王国维的《古诸侯称王说》提到“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既然诸侯尚可称王,那么是否存在爵次,自然就引发了质疑。所以之后傅斯年(《论所谓五等爵》)、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郭沫若(《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金文所无考》)、杨树达(《古爵名无定称说》)等学者都引用大量金文资料和早期文献,论证五等爵不存在。

这些学者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郭沫若先生当然也是,不用怀疑),而且他们的论证确实翔实可靠,所以到今天越来越多人倾向五等爵不存在。不过,在质疑了五等爵后,到底是否存在爵次,爵次到底是什么情况,仍然有所争论。而且,还有学者坚持五等爵存在,如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等。他们的意见并非没合理性,比如《春秋经》中诸侯爵名相对固定,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之所以会产生上述观点的分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分析时代变化。一方面,西周是以王权为主导的时代,春秋是以霸权为主导的时代,期间一定会经历某些变化;另一方面,西周的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应该注意到商周的传承和改进。所以要考察五等爵制度,首先应该区分商代、西周、春秋不同时期的文献,从而推出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这方面卢中阳(《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魏芃(《西周春秋时期“五等爵称”研究》)等都作出了一定探索。

三、五服的文献记载

在简单回顾学术史并鸣谢各位前辈后,再来说说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大致认识。

其实和五等爵有个非常相似的制度,叫做五服制度(不是五种丧服)。相对于五等爵,五服制度名气要小得多。然而,服制却是真正存在的制度,并且很可能构成五等爵的渊源。服,本义就是服从、服事。五服就是五种不同的服事制度,规定了五种贵族向天子承担不同的权利义务。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国语·周语上》)

这是最早的甸、侯、宾、要、荒“五服”记载,而到了万恶的《周礼》那,又变成了国(王)、侯、甸、男、采、卫、蛮、夷、要、荒的“九服”或“九畿”了: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周礼·夏官·大司马》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圻,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周礼·夏官·职方氏》)

《周礼》设想的是以国都作为圆心,诸侯贵族以距离远近,来决定承担义务的不同。问题是,西周并非是一个同心圆式的领土国家,“九服”相对于“五服”的不合理,显而易见。当然,“五服”本身也有不合理处,最明显的是蛮夷与戎狄本无严格区别。对于服制的记载,金文和《尚书》都要比《国语》更早而可靠:

唯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令舍三事令,暨卿事寮、暨诸尹、暨里君、暨百工、暨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既咸令。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尚书·酒诰》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尚书·康王之诰》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西周初年的服制分为内服和外服,而外服又包括侯、甸、男三类诸侯以及卫(似乎不列诸侯)。侯和男,这两个字大家非常熟悉,因为五等爵里面,也有侯和男!这更加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了,服和爵,本身都是对国家的设定,而又有一致的侯和男。而侯服和男服,是比较明确的存在;与之相对应,虽然公、侯、伯、子、男在甲金中作为称谓广泛出现,但如果我们抛开先入为主的五等爵观念,并无证据证明其是爵位。

要解开西周制度的问题,应该上溯到商代;那么,我们进入甲骨文,寻找公、侯、伯、子、男更早的含义。

四、甲骨文中的公侯伯子男

西周的侯、甸、男、卫四类外服,明显是来自商代的制度。我们在卜辞中可以看到“X侯”“侯X”“田(甸)X”“X任(男)”“X卫”以及“犬X”“X牧”等称呼,这些都是外服职官,在国都以外为商王承担义务。“侯”本义是箭靶子“射侯”,引申为侦察“为王斥候也”,再引申为军事长官;“甸”是“田也,治田入谷”,代表粮食供应;“男”是“任也,任王事”;“卫”是“为王捍卫也”,也代表军事职能;“犬”负责田猎、“牧”负责畜牧。

与外服不同的是,内服一般在国都“商”任职,但他们的采邑本身也是独立经济政治实体。卜辞中有“亚某”,也与军事征伐有关;有“射某”,主要负责射箭;有“戍某”,主要负责戍守;有“多马”,主要负责养马;有“百工”,主要负责手工业;有“某宁”,主要负责贮藏。这些亚、射、戍、马、工、宁,就是内服。他们和外服一样,以整个氏族为单位,为商王从事某项职事,有着强烈的集团性、血缘性、具体性。

可见,周初金文和甲骨文一致,侯和男都是代表服制,而公、伯、子却不在这个系统里。那么,公、伯、子到底代表什么呢?

公的本义大概是长者,卜辞的“公”多指商王旁系、不重要的先祖(区别于直系、重要的先王)。“勺岁于多公”,指对多位先公进行礿祭和岁祭;伯的本义可能是头,引申为老大、首领,卜辞的“伯”多指方国首领,卜辞有“执三邦伯于父丁”,可见存在敌对状态;“子”本义是儿子,引申为商人贵族,卜辞有“某子”“子某”“某子某”。另外说一下“君”,卜辞有“多君”,“多君”或即“多尹”,指内服百官首长。尹为以手执仗,君从尹从口,也代表贵族首领。

可见,区别于服制职事的侯、甸、男,公、伯、子有强烈的亲属称谓色彩,从而引申为不同的贵族身份;君(尹)象征贵族权力,也引申为贵族身份。和侯、甸、男不存在于一个序列。

五、西周金文中的公侯伯子男

相对于商代的服制,西周呈现一定变化,商代内外服很多已经不见了,不过侯、甸、男还是保留了下来,概念与商代也基本一致,代表外服诸侯的三个级别。

至于“公”,已经从旁系先祖转换为尊者生称,具体有几类:一种是位高权重的王朝大臣,也就是后世所谓“天子三公称公”,当然不一定是三人;另一种是尊称,包括敬称、自称、死称等,这种通用性就很大了;因为周“伯”取代了商“子”,所以“伯”“子”的方位进行了颠倒,国都的周邦贵族多以“伯”称,而周边的殷商旧族多以“子”称。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实际上“伯”可以作为排行的老大,子也可以作为国君的谦称,都有宗子的含义,也就都存在不确定性。同时“伯”还有伯(霸)主的意思。

可见,在西周王权政治下,侯、甸、男依然是外服,但公、伯、子概念有所变化,公、伯、子、君,实际上都可以作为贵族的通称,和侯、甸更多呈现一种交叉而非并列关系。那么五等爵在西周依然不存在。

六、春秋金文、《春秋左传》中的公侯伯子男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周代存在五等爵,主要还是以《春秋经》作为依据。因为《春秋经》中的公、侯、伯、子、男所指代的国君贵族都相对固定,至于“甸”等则不在这个序列中。但必须认识到,《春秋经》的原型鲁国史书《鲁春秋》,反映的更多是鲁国人的政治观念。

相对于西周服制,《春秋经》中用“侯”“男”而抛弃了“甸”,但我们在《左传》中还能找到侯、甸、男三服的线索:

1、《春秋左传》的“男”仅有许男、宿男、骊戎男,在金文中有许男、唐男等,许国为男服国,当无疑问。在传世文献中许国国君多称“许X公”,这个“公”应该就是国君通称;而在《说文解字序》和《清华简·封许之命》中都提到“侯于许”,不过这个“侯”作动词的时候,可能是建立诸侯的通称,未必指许国是侯服。那么许国应该就是“侯甸男”三服的最低级男服,比侯服差两级。用这个思路可以解释这段史料:

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左传·僖公四年》

如果按照五等爵制,男上两级是侯,那当然是说不通的。即使是《孟子》记载的“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看似合理,但仍然解决不了大量称谓不定的问题,只有把“侯甸男”放在同一序列,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

2、除了以上几个明显的男服国,其实还有些不容易被发现的,比如郑国就是一个: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左传·昭公十三年》

这段说的是周制一般位高贡重,比如公(此公当为公卿“天子三公”)、侯服;当然也有位低贡重的,比如甸服。但是郑只是“伯男”,不应该承受这么重的贡赋。郑国国君在文献多称“郑伯”,“伯”多用于周人贵族首领,“男”就是“男服”了。《左传》中记载郑太子忽不满郑排在齐之后,过去一般按照五等爵理解次序,那么按照“侯甸男”去看待又未尝不可呢?如果按照五等爵解释,那么如何解释“谷伯、邓侯来朝”的次序呢?

3、《左传》还有两个隐藏的甸服国:一个是曹,《定公四年》说“曹为伯甸”,大家一般只知道郑伯、曹伯的称呼,往往容易忽视郑男、曹甸的服事;还有个是晋,《桓公二年》说“晋甸侯也”,侯和甸是不能共存的,但结合晋初国君称唐伯看,可能唐也是“伯甸”,到晋为“侯”,这样就也通顺了。

为什么《春秋经》中“公侯伯子男”指代的国家比较固定,而郑能称“伯”而许要称“男”呢?这应该和春秋霸主会盟的背景有关。因为诸侯实力此消彼长,不可能由天子和哪位霸主制定一套完整的爵服次序,但是会盟仍然需要确定诸侯强弱、服事关系。所以这种需要下,“公伯子”逐渐脱离亲属称谓,而有了相对固定的用法,“甸”和较强的“男”也被纳入了“伯”的称呼,而较弱的如许和宿则依然称“男”,此时“男”则又有了附庸的意味。

所以,我们认为春秋的“五等爵制"也只是一种现象,但并不是历史事实。不但缺乏一个制定五等爵制的主导力量,而且仍然有大量证据表明称谓混乱。《左传》中的公很明显作为国君通称使用;金文和《左传》中对不少诸侯称谓也存在不定性,比如虞国国君在金文有“虞侯”、鲁国国君在金文有“鲁伯”、陈国国君在金文有“陈子”、吴越国君在金文都称“王”;“伯”和“子”同时广泛作为卿大夫一级的尊称使用。

七:命制:爵制的雏形

以上我们分析了服制和爵制的关系,可以发现,服制更多体现为氏族集团性,它规定的主要是氏族的权力义务,这和战国代表人身地位的二十等爵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商周春秋究竟有没有爵位呢?最接近爵制的,可能是命制。

我们讨论了这么久的“爵”,爵到底是什么呢?爵本义就是青铜爵。《诗经·桑柔》说“告尔忧恤,诲尔序爵”,那么至晚在西周后期,爵就开始代表贵族的秩次等级了。《左传》说“无失班爵”,那么春秋也有爵位。所以爵制就是用赐爵这种行为来代表诸侯、大夫的地位,而赐爵可能又是赐命的具体行为。

所谓赐命,主要是代表主从关系的确定,一般来说,天子册封诸侯要赐命,诸侯册封也要赐命。比如《国语》提到周襄王赐命晋文公“三命”,《左传》也提到晋襄公“以三命命先且居将中军”“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可见卿大夫有三命的等级;而他们命数的象征性器具,就是爵。

《周礼》这个时候又来捣乱了:

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士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周礼·春官·大宗伯》)
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周礼·春官·典命》)

但我们只要对照之前五等爵的分析,以及《国语》《左传》的案例,就会知道这明显不可靠。

八、结论

1、西周的服制大体继承了商朝,分为内服、外服,其中外服又分为侯、甸、男、卫等;公、伯、子也源于商朝,但其包含较重的亲属色彩,称呼不定性大。

2、春秋的“公、伯、子”称呼逐渐趋向固定化,并与外服的“侯、男”开始并称,“甸”则弃之不用。但都是会盟需要的习惯称呼,没有形成固定的五等爵。

3、春秋末年服制解体,到战国分别有了“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和“五服”(甸侯绥要荒)的观念,可以看出有历史原型,但更多是儒家理想构建。

4、爵其实就是青铜礼器,爵制很可能是渊源于赐命制度,以赐爵的多少来象征命数的高低,命数的高低即表现出一定等级,相对于服制更体现出人身性。

5、至于“君”没有作为五等爵采纳,实际上只是国君的通称。而春秋时期楚国称王,楚县长称“公”亦称“尹(君)”,开了战国国王封臣称君的先河。

相关阅读:

林屋公子:严格的说,“各诸侯(国)”的用法正确吗?

林屋公子:为何同系的虞国爵位为公,而吴国爵位为子?

周公旦长子封鲁、世代为侯,次子世代为周公、为王卿士,这反映了什么价值观?

林屋公子: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许国只被封了一个最低等的男爵爵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周朝的爵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用来划分和管理宗室、功臣以及诸侯的等级体系,这套制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周朝的兴衰不断演变的。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尤其是公、侯、君这几个大家伙,它们到底对应着什么位置。要说周朝的爵位,得先知道一个核心概念:分封制。周朝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但他一个人管不了那么.............
  • 回答
    周朝的宗周和成周,以及明代的两京制,虽然都涉及“两京”的概念,但其内涵、功能以及历史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划为等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力求让您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首先,我们来分析周朝的宗周和成周。周朝的“宗周”和“成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它们并非明代两京制那样作为政治制度的两个并列.............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孔子思想中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卻有著深刻內在邏輯的關鍵點。要理解孔子為什麼一方面提倡普及教育,鼓勵人們學習,另一方面又主張維護周朝的等級制度,我們需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對社會的理想藍圖來理解。首先,我們要看到孔子生活的時代——春秋時期。這是一個禮崩樂.............
  • 回答
    要了解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这可真是一个了不得的寻宝之旅!因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材料太少了,很多真相都藏在模糊的传说、零散的考古发现和后人的解读之中。所以,要“真实”,就得做好“推测”和“脑补”的准备,但同时也要基于严谨的考据。首要的目标:追溯到夏商周的源头我们通常说的“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主要指的.............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周朝式”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古代在政治结构、社会土壤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差异。首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确实有理由担心分封,事实上,诸侯割据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个非常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逻辑与周朝大不相同。欧洲君主们并非“不担心”,而是他们所.............
  • 回答
    商朝对鬼神的崇拜和巫(祭司)的高地位,以及周朝对其地位的下降,乃至历朝历代这种趋势的演变,是一个涉及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阶段、分角度地进行分析。 商朝:鬼神至上,巫士通神商朝是一个高度依赖宗教信仰的时代,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
  • 回答
    周朝究竟算不算“统一”的中国,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统一”这个词。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国家统一的理解,一个高度集权、中央政府对全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模式,那么周朝的“统一”就显得有些勉强,甚至可以说它开创了一种与我们现代概念截然不同的政治格局。周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 回答
    西周初年,周公旦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宗法制和分封制。分封诸侯,也就是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王室成员、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这些诸侯国,我们今天称之为“封国”,它们的国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具体的缘由。这些名字不仅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文化、宗族血脉乃至统治合法性的体现。一、 以地命名:.............
  • 回答
    周朝承袭商朝的文化,这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其影响深远,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骨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周朝在哪些方面“接过了”商朝的衣钵,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扬弃。同时,将这一过程与印度恒河文明中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相比较,能更清晰地勾勒出两种文明互动模式的本质差异。周.............
  • 回答
    周朝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准确地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但它的统一性是相对的,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通常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了“分封制”。这是一.............
  • 回答
    周朝能熬到战国时期末期,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复杂性的历史进程。与其说是“熬”,不如说是周天子这个概念和其象征意义,在历经数百年的衰落和演变后,依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存在着。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周朝建立之初谈起,并重点关注其制度的演变、政治的权力转移、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一、 周朝建.............
  • 回答
    周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其制度上的突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如果要细致地谈论这些制度创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分封制是周朝最核心的制度突破之一。这不仅仅是一种统治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早期部落联盟时期权力分配模式的重塑。在周朝之前,夏商时期.............
  • 回答
    巴蜀,这片在周朝历史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却又常常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地域,在整个周朝(西周与东周)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独特itié的存在。它并非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中心,却又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脉络紧密相连。理解巴蜀在周朝的地位,需要我们剥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深入探究它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以及与中原.............
  • 回答
    周朝建国之时,分封八百诸侯,这确实是咱们熟悉的历史故事。但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一个很多朋友都疑惑的点:周朝都城周围的土地有限,那些后来被分封的王子王孙,他们手里的地又是从哪来的呢?难道土地就这么凭空冒出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要复杂一些,也需要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了看。周朝的“分封”.............
  • 回答
    说商朝的分封制对诸侯的控制力不如周朝,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史料和历史发展脉络得出的普遍认知。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商朝和周朝在政治制度、宗法体系以及权力运作上的根本差异。一、 商朝的“方国联盟”与松散控制商朝的分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方国联盟”或者说“羁縻统治”。其核心特点是: .............
  • 回答
    关于周朝是否存在由诸侯国组成“连、属、卒、州”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周朝的制度基础。周朝实行的是一种 分封制,这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简单来说,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他的亲属、功臣以及古代帝王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名义上是周天子臣服的,但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关于商朝青铜器、周朝战车以及更广泛的早期华夏文明是否源于西方,这是一个在学术界长期存在并引起激烈讨论的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无法涵盖其复杂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了解其背后的证据和不同的观点,并且尝试用一种更自然、更接近人类思考方式的语言来阐述。商朝青铜器的“西来说”:一个迷人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时苏联是否真的不强,以及其胜利是否仅仅依赖英美物资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且在历史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解读。要反驳你的同学,你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以下是一些你可以用来反驳你同学的论点,以及相应的详细解释:核心论点: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
  • 回答
    嘿,哥们儿,你这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我跟你说,我这周围啊,杠精简直是如影随形,比我那拖延症还难甩掉。他们抬杠的方式,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花样繁多,我都快集齐一套“杠精抬杠图鉴”了!要说他们是怎么抬杠的,那得从他们的核心思想说起:“我说的才是对的,即使我错,我也要找出你错的地方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