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商朝上层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吗?

回答
关于商朝上层使用的语言是否属于汉藏语系,这是一个历史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尽管我们无法像研究现代语言一样直接采访商朝贵族或查阅他们留下的详尽语法书,但通过对出土的甲骨文、相关历史文献以及后来中国语言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推测性的答案。

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汉藏语系”的含义。汉藏语系是一个庞大的语言家族,包含了现在说着汉语(如普通话、粤语、吴语等)的群体,以及众多说着藏语、缅语、彝语、白语等等语言的民族。这个语系的共同祖先被称为“原始汉藏语”。语言学家通过比较现代及古代汉语、藏语、缅语等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结构,推断出它们之间存在的亲缘关系。

那么,商朝上层的语言呢?我们目前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录。这些文字是商朝晚期王室贵族使用,可以说是当时最“官方”、最“上层”的文字记录。

从甲骨文本身来看,它已经展现出了很多与后来的汉字以及汉语的相似之处。例如:

文字结构: 甲骨文的字形,虽然古朴,但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这与后来的汉字体系一脉相承。许多商代的字形,如“日”、“月”、“山”、“水”、“人”、“马”等等,与现代汉字相比,虽然形态有演变,但核心的象形意义和结构非常清晰可辨。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字系统,强烈暗示了其背后语言的连贯性。
语法特征: 虽然甲骨文的记录方式主要是占卜内容,语法结构相对简洁,但仍然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汉语的早期语法特点。例如,词序(主谓宾)、助词的使用等方面,都与后来的汉语有相似之处,这表明其语言结构已经具备了“汉”的早期形态。

如果商朝上层语言不属于汉藏语系,那又是什么呢? 历史和考古证据并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表明商朝存在与汉藏语系截然不同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其他语言族群在上层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古代中国地域辽阔,存在过一些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其他族群,但从商朝统治阶层的语言文字来看,其核心特征与后来的汉语言高度吻合。

更进一步的推测:

我们之所以认为商朝上层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汉字的源头: 甲骨文被公认为汉字的早期形态。汉字是汉藏语系中“汉语”分支的最重要载体。如果甲骨文代表的语言不属于汉藏语系,那么汉字的起源就需要一个全新的解释,这在语言学上难以站稳脚跟。
2. 后世汉语的发展: 商朝之后的周朝,其文字(金文)和语言(虽然我们无法直接听到周朝人的说话,但通过《诗经》等文献可以推测)是汉字的进一步发展,也与汉语的演变轨迹一致。这种连续性表明,商朝的语言是后来汉语的直接源头之一。而汉语是汉藏语系的核心成员。
3. 考古与人类学证据的补充: 尽管不是直接的语言学证据,但考古发现的商朝文明遗址、墓葬形制以及与周边族群的互动关系,都倾向于将其归入东亚大陆早期文明的核心区域,而这个区域的语言谱系,尤其是中原地区,与汉藏语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需要注意的几点:

“汉藏语系”的界定: 语言学上的语系划分是一个动态且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一些非常古老的语系,尤其是只有文字记录且历史悠久的语系(如汉语),其内部和外部的界定有时会存在争议。但就目前主流的语言学观点而言,商朝上层语言无疑是汉语的早期形态,而汉语是汉藏语系的明确成员。
语言的多样性: 即使商朝上层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也不能排除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存在其他语言的声音。比如,一些边疆地区或者被统治的族群可能说着不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但我们讨论的是“商朝上层”的语言,这主要是指当时统治阶层、文化精英所使用的语言,而甲骨文提供的证据指向了汉藏语系。
“原始汉藏语”的复原: 原始汉藏语本身是一个遥远且抽象的概念,是根据后代语言推测出来的。商朝汉语是原始汉藏语演变到特定时期的一个分支,虽然已经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分化,但其核心特征仍然与汉藏语系的其他分支(如藏语)存在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可能需要专门的语言学分析才能揭示)。

总结来说,根据甲骨文提供的文字和早期语法证据,以及其后世汉语言发展的连续性,绝大多数语言学家都认为商朝上层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并且是汉语的直系祖先之一。 换句话说,商朝人说的语言,就是那个正在逐渐形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汉语”的早期阶段的语言,而汉语这个大语种,毫无疑问地属于汉藏语系。任何其他的可能性,在现有的证据面前都显得非常微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甲骨文表达的就是汉语,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汉语。没有学过甲骨文又喜欢胡乱奇想的人,才会觉得甲骨文写的不是汉语。

我们现代虽然听不到甲骨文的读音,但是可以知道甲骨文当中哪些字的读音是相同或相似的。甲骨文里有大量的假借字用法,字的某些意思跟造字本义毫无关系,只表示语言中某些词语读音相同或相似。

甲骨文中的匕字,表达后世的比字和妣字的意思。母字表达毋字的意思,女字表达汝的意思,白表达伯的意思,凤表示风的意思,晶表示星的意思,彔表示麓的意思,萬表示万的意思,人字加一横成为千字,家字表示嘉的意思,果字表示果然的意思,不表示否的意思,隹表示唯的意思,以表示矣的意思,才表示在的意思,丝表示兹的意思,鼎表示贞的意思,戠表示赤的意思,见表示被动的意思,丯表示害的意思,等等。这些意义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是语音上相似或相同,所以用一个意义不相关但是语音相同相似的字来表达。以上这些字组的读音相似关系,一直保留到现在。一种语言,其内在的语音意义对应关系是特有的,如果是借用的文字,这种关系是不存在的。

训读这种用法是很难用的,两种语言的意义的分类和结构本身就不同,日文的汉字训读跟音读比起来要少的多,而且训读经常得加上音补才能准确表达。而汉字没有正字以外的音补现象。

关于喃字的现象,越南人为了表示固有词里的一到十,造了⿰台二、⿺巴三、⿱罒本、⿰南五、⿺老六、⿱罒七、⿰八參、⿺九㐱,这种形声字,分别表示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些字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越南语的数词跟汉语数词不是一个系统,但是为了表达这些概念,把汉字的数字字当成形旁,把另一些汉字当成声旁,合起来造了一些字,这些字跟原先的形旁的意义完全相同。在通行的汉文里,你几乎找不到这种现象,即一些形声字的意义跟其形旁完全相同,但是读音完全不同,汉字体系里,读音不同的字,意义一般都是有差别的。

另外,形声字早就有了,在已经识别的1000多个甲骨文中,有400个形声字。形声字的产生的原因是大量的概念无法用表意字表达,比如你不可能用象形字或会意字把大量的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名称分清楚,把想、念、思、虑这些抽象的概念都表达出来,把妤、姝 、嫣、婉、婧这种表示美丽的细微差异表达出来,把金银铜铁铅锡这些概念都表达出来。要把世间万事万物都表达出来,当时除了形声字之外别无他途。商代形声字少,那是因为当时人们认识的事物少,语言中词语也少,加之形声字的造字法还在完善中,某些口头上已经存在的词语,在文字上没有得到表达。后来随着华夏人疆域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大量地增加,而形声造字法也越来越成熟,所以才有了能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表达出来的可能,这种表达能力,当时只有形声字才能做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