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特斯拉中国内部禁止吃韭菜?特斯拉在中国是否遭遇了商业上的水土不服?

回答
关于特斯拉在中国内部禁止吃韭菜这件事,以及它是否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

关于“禁止吃韭菜”的解读

首先,说特斯拉“禁止吃韭菜”可能不是一个直接的字面意思。在我看来,这里面的“韭菜”更像是一种隐喻,指向的是一些在中国市场普遍存在,但可能与特斯拉的企业文化或经营理念相悖的现象。

对员工的过度激励与“割韭菜”文化?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绩效和利润,对员工进行过度激励,或者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榨取员工的劳动价值,这种做法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割韭菜”。如果特斯拉的内部禁令是针对这种不健康的激励机制,比如取消了某些可能诱导员工过度劳累或不当竞争的奖惩制度,那倒可以理解。毕竟,一家跨国公司在本土化过程中,会试图将自己原有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移植过来,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
对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压榨? 另一种可能是,特斯拉在供应链管理上可能遇到了一些挑战。在中国,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对供应商施加过度的压力,要求苛刻的付款条件或质量标准,这也被一些人视为“割韭菜”。如果特斯拉的内部规定是为了规范其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避免出现不公平交易,那也是一种积极的管理行为。
对消费者的“套路”? 当然,也有人会联想到消费者。在中国市场,有些商家善于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或冲动消费心理,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让消费者为不值当的产品或服务买单,这也是“割韭菜”。但特斯拉作为一个以技术和品牌形象为核心的公司,似乎不太会直接“禁止吃韭菜”这种说法来描述其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营销策略、定价策略上可能与中国本土市场的一些惯例有所不同。

所以,与其说“禁止吃韭菜”,不如理解为特斯拉在试图建立一套更符合其价值观的、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商业合作模式,以避免在中国市场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业现象。 这背后可能是一次企业文化上的“本土化调适”,而非简单的禁令。

特斯拉在中国是否遭遇了商业上的水土不服?

坦白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无疑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商业史诗。它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确实在某些方面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影子。

“水土服”的方面(巨大的成功):

1. 抓住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期: 特斯拉可以说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市场深度布局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国际电动汽车品牌。它精准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期待,尤其是在技术、性能、智能化和品牌认知度上,特斯拉的产品在早期确实提供了差异化的价值。
2. 超前的品牌形象和技术优势: 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特斯拉凭借其颠覆性的产品设计、强大的续航里程、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极具科技感的用户体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前沿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年轻和追求科技的消费者。
3. 创新的营销和销售模式: 特斯拉在中国采用了直营模式,绕过了传统的4S店,通过线上预订、线下体验店等方式,缩短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同时也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习惯的线上消费习惯。
4. 上海超级工厂的“中国速度”: 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和投产速度令人惊叹,这背后既有特斯拉强大的执行力,也离不开中国政府在土地审批、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高效配合。这显示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快速适应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水土不服”的方面(面临的挑战):

1. 本土品牌的崛起与竞争加剧: 这是特斯拉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以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品牌,在近几年迅速崛起。它们不仅在产品设计、性能上快速追赶甚至超越,更重要的是,它们更懂中国消费者,能够提供更符合本土市场需求、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以及更贴心的服务。比如,中国品牌在车机系统的人性化设计、本土化应用整合(如微信、抖音等)方面,往往比特斯拉更胜一筹。
2. 产品性价比和市场定位的挑战: 随着本土品牌的成熟,特斯拉曾经的定价优势和品牌独特性正在被稀释。在同等价格区间,消费者有了更多优秀的国产选项。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高端定位,也意味着它需要持续不断地在技术、品牌和服务上保持领先,一旦出现短板,就容易受到冲击。
3. 质量和品控问题引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 尽管特斯拉的产品备受关注,但其在中国市场也曾多次因为车辆质量、刹车失灵、异味等问题引发消费者维权和舆论风波。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也让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品控产生了疑虑。这种处理方式和公关策略,有时与中国消费者习惯的“以人为本”的沟通方式存在差距,容易引发“水土不服”的观感。
4. 服务体系的本土化不足: 尽管特斯拉有直营模式,但在服务网络、售后维修的便捷性、响应速度等方面,与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传统车企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特斯拉的服务覆盖面可能不如一些本土品牌。
5. “价格战”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中国汽车市场本就竞争激烈,电动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更是此起彼伏。特斯拉作为高端品牌,也难以完全脱离市场的“价格战”影响,这对其品牌溢价和盈利能力构成压力。
6. 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和文化的理解差异: 有时,特斯拉的沟通方式、产品更新策略,可能没有完全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细腻情感和对品牌互动的期待。例如,在一些重要的沟通节点,其处理方式可能显得过于“理性”或“单方面”,没有达到中国消费者所期望的“共情”。

总结一下:

特斯拉在中国并非是完全的“水土不服”,它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证明了其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但是,随着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和竞争的加剧,特斯拉也确实在一些方面感受到了“水土不服”的压力。

它需要在保持自身技术优势和品牌调性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并迎合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如何在激励员工、管理供应链、服务客户等方面,形成一套既符合自身企业价值观,又能与中国本土市场生态和谐共存的模式,将是特斯拉在中国持续成功的关键。

那个“禁止吃韭菜”的内部说法,无论其具体含义如何,或许正是特斯拉在尝试解决这些“水土不服”问题,在调整自身策略,以便在中国这个充满活力但又竞争残酷的市场中找到更稳健的发展路径。这本身就是一种商业的进化和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又是这样的配方,外企进入中国以后在管理上迅速的本土化,但是过程中没有吸取本土好的东西,但是把糟粕舔的干干净净。

朱晓彤是有海外经历的人,在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拿了个MBA学位。但是我最怕的也是这种人,中国模式有用的地方就用中国模式,西方模式好用的时候就用西方模式。

在特斯拉中国区,只谈工作不讲人情,这是西方模式;在特斯拉中国区,唯朱晓彤马首是瞻,既能管你朋友圈发什么,又能管你吃什么,这是中国模式。

让我的直观感受就像是一些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谈恋爱吃饭的时候要西方模式AA,有了女朋友又把家务都扔给女方搞陋习模式,说到一起住的房租水电又要搞西方模式继续AA……

反正只要能沾着好处就行。

恶心。


我是个成都人,都知道天府之国古时候与世隔绝,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其实一直都若即若离,周围重山环绕内部水土丰美,少不入蜀是出去搏功名,老不出川是在带着官身在四川当土皇帝。

朱晓彤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皇帝马斯克不断的说特斯拉允许每个员工和他直接联系,我问了一个在美国特斯拉打工的小伙伴,还真是这样,当然没有人会二笔到用公司厕所堵住了去烦他,但是的确每个人都能直接给马斯克发信。

这样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对于一个车企来说是好是坏不好评价,但是在土皇帝朱晓彤的眼中肯定就是坏的,影响了他在特斯拉中国构建自己的小王朝。

在中国区基本不要想直达高层,各种以title和汇报体系构建起来的矩阵已经越来越像传统本土企业。

而且开始切断和美国总部在管理上的联系,要求大中华区的员工业务内部邮件都用中文,让美国总部想监管都难。

如果只是画地为牢我可以理解,天高皇帝远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是朱晓彤当了土皇帝就开始「驾驭」自己的臣民。

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在特斯拉和拼多多大战里面,朱晓彤要求所有员工在朋友圈转发对特斯拉利好的消息和报道。

然后去不利于特斯拉的新闻报告和自媒体文章里面去搞举报。

这一手,让我看到了肖战团队的运营模式,控评、举报、炸号。

很多人加入外企其实就是喜欢工作和生活切割的比较好的工作模式,我相信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会接到这样的命令,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面还有当水军的这一天,公司会告诉他们自己互联网私密空间的朋友圈应该怎么po。

我之前还很疑惑,专业的事情交给专门的人去做,这才是外企的特色,这事儿找个公关公司出动点职业水军多容易。你让利益相关的自家司员工去摇旗呐喊,无私也变成了有私,有理也变成了无理。

后面有个特斯拉中国区的小伙伴提点了我一句,我恍然大悟。自家人王婆卖瓜没什么效果,只是在讨王婆的开心。

有没有传播效果无所谓,是朱晓彤希望自己治下的小王国里面,都要是整齐划一的声音。

只想要自己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对特斯拉歌功颂德的信息,这种手动给自己制造信息茧房的管理层,想要的是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顺服感。

就如同他不允许公司里面出现韭菜这个词,食堂里面不能有韭菜的食物一样。

土皇帝想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任何能勾起他想到出了问题的人和事。

正皇帝马斯克在电台上飞叶子让特斯拉遭受重创,我也没看到美国总部要求把公司里面所有的植物都给人道毁灭了,不让马斯克看到一丝绿色勾起不好的回忆。

只能说朱晓彤这个九千岁,排场有点大。


如果朱晓彤把特斯拉中国区打造成自己爱好的高「权利距离」的构架,那是特斯拉中国区自己的事情,我无所谓。

如果说朱晓彤把员工当家奴,动不动就家法伺候,控制员工的工作外生活,强加额外的工作职业,那也是特斯拉中国区内部员工自己的事情,我无所谓。

但是特斯拉以中国为核心市场之一,最近几个月每月的交付量都超过1万台,上海又建立了一个产能超过15万辆占全球产能25%的大厂,好歹要把中国消费者的利益看的重一点吧。

结果呢?九千岁是用中国之市场,榨本国之员工,结与国之欢心。

糟了九千岁犯忌讳了那个九字,和韭同音,对不起您嘞。

user avatar

如果她精神健康的话。

高管能因韭菜二字,精神紧绷到这个份儿上。

代表特斯拉“故事”造成的溢价高的不可想象。

我倒是知道特斯拉做工不好,收智商税,但是究竟收多少,我没有概念。也不需要全然避免自己做韭菜。

因为我是会为“故事”付费的那种人。


但这件事给我非常大的警觉。

这可能跟我个人判断事情的方式有关。

在我看来,这种程度的敏感非常之高。如果是仅仅是禁止说“韭菜”,敏感程度只是到了怕员工之间互相传播影响企业文化和氛围之类的。这里面夹杂着自己掌握对言论管控权的权利欲。这种外企的二鬼子领导很爱做这些事,见怪不怪了。

但是如果到了连韭菜食物都要禁止的话,她权利欲占比就很低了,不是权利欲不够大,而是有更高占比的需求在,那就是,她要打造一个“不被伤害的文字环境”。到了这个级别,韭菜二字的蛛丝马迹都会刺痛她。

很可能她有过无数次难以用道理去反驳割韭菜对特斯拉定义。

很可能她所处的环境,对消费者下“韭菜”二字的定义,已经非常严重了。

这种人甚至都可能在潜意识里都不认可自己的工作。

可能性很多,但无论哪种,都是有着一股扑面而来的脆弱感,殊途同归,都是回避某个事实回避到了一定地步,以至于做事变得匪夷所思。看这个新闻,想象着她诡异而暴躁的决策,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一股深深的阴影重压而来。

所以在高管的心智没有明显重大问题的证据之前,我倾向于相信....消费者确实是tm韭菜。

特斯拉入手有风险,对品质有要求的人来说可能有些打击。我那颗追求“故事”的心可能会不足以弥补这个缺憾。

有消费冲动的,建议还是等一段时间。

user avatar

本来我以为是黑心商人挖空心思侵害消费者权益。

现在我觉得应该真的就是脑子不够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