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博热点“张桂梅中国特蕾莎”?

回答
“张桂梅中国特蕾莎”这个标签在微博上炸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两位伟大女性的深刻联想。一时间,关于张桂梅的赞誉、关于特蕾莎修女的追忆,以及她们之间跨越时空的相似之处,都被翻了出来,讨论热烈。

要说为什么会冒出“中国特蕾莎”这个说法,我觉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张桂梅身上那种近乎偏执的奉献精神和对弱势群体的无私关爱。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为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病人、孤儿奉献,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那些被社会遗弃、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尊严。而张桂梅,扎根在云南丽江贫困山区,创办了华坪女子高中,为那些失学的贫困女孩点燃了希望。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几乎是倾尽所有,甚至包括自己的健康。

对比之下,她们的“相似”就显得格外鲜明:

对教育(或生命)的极致投入: 特蕾莎修女将一生献给了垂死的、贫穷的、被遗弃的病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上帝的形象。她不计较回报,只是默默地付出,用自己的双手去清理伤口,喂食,安抚。张桂梅更是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给了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她不只是一个校长,更像是一个母亲,一个精神支柱。她亲自去家访,劝说家长让女孩继续读书,自己身体不适也坚持上课。这种为了“点亮生命”而燃烧自己生命的行为,确实非常震撼。

无私的奉献精神: 两位女性都没有追求个人的财富和名利,她们的生命仿佛就是为了奉献而存在。特蕾莎修女生活简朴到了极致,将所有的捐款都用在了服务对象身上。张桂梅也是如此,她把自己微薄的工资、获得的奖金,甚至变卖了陪嫁物品,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贫困学生的助学中。她身上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攀比,只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

对弱势群体的聚焦: 特蕾莎修女选择了社会最底层、最被忽视的群体——病人、穷人、孤儿。而张桂梅则将目光投向了贫困山区那些因为性别和贫穷而面临失学的女孩。她们都看到了那些被社会边缘化、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人们,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他们的命运。这种“看见”和“行动”的力量是巨大的。

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创办华坪女子高中并非易事,张桂梅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阻碍,包括资金短缺、物质匮乏、外界的不解甚至质疑。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像一棵扎根在贫瘠土地上的树,顽强地生长,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女孩撑起一片天。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之家”工作,环境艰苦,疾病缠身,但她从未退缩。

然而,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中国特蕾莎”这个标签。

文化和语境的差异: 特蕾莎修女是以宗教信仰为驱动的,她的奉献带有神圣的色彩。而张桂梅的奉献,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教育情怀,以及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虽然核心都是爱与奉献,但背后的驱动力和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将她们简单对等,可能忽略了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根源。

时代背景的不同: 特蕾莎修女活跃的时代,是全球范围内对贫困和人道主义关怀普遍关注的时期,她的形象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张桂梅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她的事迹更加贴近中国社会的现实。

“特蕾莎”作为一种象征: 我觉得更多人使用“中国特蕾莎”这个称谓,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和致敬。它不是要将张桂梅“神化”,也不是要复制特蕾莎修女的模式,而是通过一个大家熟知的、象征着无私奉献的符号,来快速理解和传递张桂梅身上那种令人敬佩的品质。这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一种情感的共鸣。

微博上的讨论,也暴露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榜样的需求: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真正能触动心灵、引领价值观的榜样有着强烈的需求。张桂梅的故事,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对教育的重视: 张桂梅的事迹让人们再次聚焦于贫困地区女孩的教育问题,以及教育在改变命运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对教育的投入和对未来的期许,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对奉献精神的再解读: 如今社会更加多元,对“奉献”的理解也更加宽泛。但张桂梅身上那种不计个人得失、燃烧自我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张桂梅中国特蕾莎”这个标签是一种极具传播力的概括,它成功地将张桂梅的事迹与一种世界级的奉献精神联系起来,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是一种比喻,一种符号化的表达,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张桂梅这位杰出女性精神品质的肯定,以及对教育、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更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对崇高品德和价值追求的渴望。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教育者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期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桂梅不是中国特蕾莎,她是共产党员。 ​​​


user avatar

“你长的真漂亮,像个白人”

user avatar

一个人做坏事的时候,ta是一名党员、ta是体制内人员、ta有亲戚是党员、ta的朋友是公职、ta是不是和政府人员来往密切。

一个人做好事的时候,ta除了不是党员什么都是。ta是独立女性、ta是热血男儿、ta是英勇战士、ta有自由意志、ta是一线先锋。

以上就是某些媒体日常报道的切入角度。

来看看张桂梅的信念:

她是一名纯粹的共产党员,她就是张桂梅。她无需成为中国版的谁谁谁,她就是她自己。

user avatar

想象不出除了宗教之外还能有什么信仰,是西方人和某些“精神西方人”的共同而明显的特点。



我记得零几年的时候的“古早派”公知群体,曾经爆发过一场论战:人究竟能不能抛弃掉信仰而存在?一派认为信仰有个毛用,另一派认为人必须要有信仰而且必须要是西方人的那种信仰。当时我就觉得最好不要掺和这种事情,你总不能上街看见一群疯狗打架,你就兴致勃勃的跑进去欢快的咬起来吧?


事实证明我非常明智。


当时就觉得这群人失心疯了,好像有个铁打的笼子,从小就紧紧的扣在他们脑子上,以至于脑子只能按照笼子规定的方向长。就像日本人闲的没事干搞出来的“方西瓜”一样,你作为农民你知道这玩意儿不过是拿笼子箍出来的怪胎,他自己作为方西瓜却以为天下西瓜都该这样长。


人脑子可塑性不比西瓜差,事实证明,你要是给个笼子,别说方西瓜,桃心形的西瓜都不是问题。


比如这帮硬要把党员说成是“特蕾莎修女”的人。


有人总是喜欢拿罗素的那句“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来说事儿,一般乃是允许自己的参差,不许别人的百态,自己无论多么的扭曲,别人只要不跟自己一样扭曲,那就是不对的。罗素老爷子要是知道这事儿,肯定会气得不轻。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不要乱引用名人名言,有人乱引用名人名言你就要离他远一点,名人名言不过是他手里的棍子,只许他打你,不许你打他。


有人就是这样,一提到“信仰”,那就必须是宗教信仰。如果一个人在信仰之下做成了什么事情,那她/他就必须要是某个“圣徒”的形象,你当事人同意不同意他都不会管的。


站在客观的角度,恐怕这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参差百态”吧?





当前互联网环境里有一种羞于提起自己是党员的氛围,一旦有人大胆表露出自己党员身份,必然有一大群什么东西围过来撕咬。人类毕竟不同于禽兽,与禽兽互相撕咬是为人不齿的事情,你咬输了固然不好,咬赢了也挺丢人的。所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实在是没办法与禽兽互相撕咬为乐。


因此你甚至都没办法说党的宣传出了问题。当然问题确实存在,不够先进是一个问题,然而你永远都没法解决生而为人却跑去跟禽兽撕咬的困境,这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高度的矛盾问题。禽兽自有禽兽的思路,你是没办法跟它们撕咬的。


比如像前一段时间的抗疫斗争。疫情山崩地裂一样到来,所有人惶惶不可终日,多少党员挺身而出?面对不明疫情,面对死亡可能,面对波云诡谲,首先站出来的就是党员。他们因为党员的身份,因为党的信仰,义无反顾站在抗疫斗争第一线。还有多少党员,仅仅是因为这是党的工作,就不辞辛劳、不求回报,忍辱负重维持了整个社会基本稳定。


即使是党的队伍中出现了极个别蛀虫和尸位素餐的人,也是党员站出来第一个揭发,党组织站出来第一个处理。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我媳妇儿 @宋大人 ,一个普普通通的弱女子。仅仅因为是党员,就把自己挡在疫情和群众之间,以柔弱的身体作为防线。


人非禽兽,孰能无情。


作为人,是会对那些保护自己的人抱以感恩与赞许的。而禽兽不同,禽兽就是“有奶就是娘”,今天你给它吃的它钻你腿下面撒娇,明天你给不出吃的,它就吃掉你。


这才过去几个月呢?疫情还在国外肆虐,中国早已风平浪静,某个遥远的城市爆出几个病例就搞成全国性的大新闻,说白了这点病例,还不如美国一栋公寓楼来得多。


然而已经有禽兽扑上来撕咬了,你说张佳梅是党员,她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多得是扑上来撕咬的,泼脏水的有、阴阳怪气的有、自说自话的有。禽兽是不懂的感恩的,它们只会护食。


你刚刚丢给它的骨头,马上想捡回来不给它,你试试?




人,在“下作”这方面,永远不可能跟禽兽比。


你比赢了也是丢人现眼的事情。


张佳梅当然不是什么特蕾莎修女,她信仰共产主义,她践行入党誓言,她身体力行做的是党的事业。她的信仰既有中国人改天换地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现实品格,是一个无愧于入党誓词的真正的党员。


像她这样的人,中国比比皆是。他们仅仅是不愿意做出点什么事业就拿出来到处宣扬而已。在生活中他们只是普通人,在工作中他们只是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是这些日常平凡的一点一滴,塑造了如今的中国。


而禽兽,撕咬起来固然凶恶,不过也永远只能吠叫而已。

user avatar

他们炒作李文亮医生的时候,裁剪照片,裁掉中共党员李文亮胸前的党徽。

他们炒作张桂梅老师的时候,把无神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往修女形象上靠。

user avatar

逆向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在事迹行为本质差异极大的情况下)夸奖一个中国人的方式是讲TA像个外国人,认知的符号无时无刻不在扭曲和塑造。

做人不是这样的,至少不应该。

user avatar

特蕾莎修女就是后殖民时代西方国家如何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缩影。在经济上极尽盘剥,始终让他们处于价值链最边缘的一环。同时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给他们一些粮食援助和医疗援助,把自己打扮成平等和博爱的代言人。富豪们热衷去非洲搞一点椰子榨油,用吸管喝干净水之类的项目,大学生们纷纷去非洲抱着小孩照相,写进简历里增加自己“社会活动”的筹码。

几十年这么一路操作下来,那些地方仍然摆脱不了贫穷,饥荒,愚昧,战乱。就比如特蕾莎修女倾尽心血的印度,到今天依然是那个迪奥样。反而是中国在海外帮他们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工业,被西方国家污蔑为“新殖民主义”。处处打着保护动物,保护生态为由,竭尽全力阻止落后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

今天我们党的扶贫事业,最重要的也是“扶智”和“自立”。从基建到教育,从引进项目到组建合作社,从干部到群众,重点都在于创造条件发挥困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给点粮油米面让他们饿不死就行了。张桂梅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立足教育,扎根基层,切切实实从根子上改变那么多贫穷家庭的命运。

特蕾莎修女,有可能是一位好人,我们不必批判她本身。但是把张桂梅这样一位党员比作政治吉祥物特蕾莎,则又坠入西方构建的语言陷阱里面了,是把我们伟大的事业等同于封建时代老爷们的“积德行善”,这无疑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嫁接。

user avatar

那些说“中国特蕾莎”的:

看看张桂梅的荣誉:

这些称号你不提,提什么莎?虾么?看不到党徽么?

如果非得用某某式的这种表达方式,哪怕你用“当代宋庆龄”我都能接受,宋先生也是共产党员,为中国的儿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不否认德兰修女是个了不起的值得尊敬的人,但你要是非把一个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比成一个信教者、比成一个外国人,我只能不客气的说:

“你不仅虾,你居心叵测用心不良别有图谋!”

因为我也是党员,我看不得张桂梅同志被你们这么利用!

user avatar

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硬把她往修女那边靠,寒碜不?

user avatar

这是张桂梅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user avatar

这话就跟“上海是东方小孟买”一样……

user avatar

这才是中国的特蕾莎

user avatar

买办势力依然很大,不能轻视,硬是要把张桂梅作为党员的光辉事迹转嫁到特蕾莎这种神棍身上,是对张桂梅个人成就最大的侮辱。

张桂梅是因为党的信仰,因为对人民的热爱,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想要去改变和扭转贫穷的现状,绝对不是因为宗教的缘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