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商朝同期的中国还有哪些文明?

回答
商朝,这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青铜光辉的王朝,其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当我们在谈论商朝时,常常会聚焦于它那精美的青铜器、神秘的甲骨文以及森严的王权制度。然而,一个王朝的兴盛,往往并非孤立存在,它的周边,也必然孕育着或与之呼应,或与之迥异的其他文明。

要说和商朝“同期的中国”,这个说法本身就需要一些界定。如果我们将“中国”理解为以商朝为中心、占据当时中原地区主要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大致范围,那么围绕着这个核心,存在着一些与之并存,但发展路径和文化特征可能不尽相同的地区性文明。

1. 围绕商朝周边的诸侯国与方国

商朝作为一个朝代,其统治并非能够完全覆盖当时所有的土地和人口。在商朝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之下,在其疆域的周边,存在着大量的诸侯国和方国。这些国家在名义上要接受商朝的册封和号令,但其内部拥有相当的自主性,甚至在某些时期,它们的实力也能对商朝构成挑战。

周(西部): 这是与商朝关系最为密切,最终也推翻了商朝统治的政权。在商朝晚期,周的势力逐渐壮大,其领袖文王、武王励精图治,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文化在这一时期已经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例如注重礼乐制度的雏形,对祖先崇拜的强调,以及以“德”为统治合法性的观念。我们可以想象,在商朝的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繁华的同时,西部的周族部落也在积蓄力量,发展着自己的社会组织和军事力量。周人对商朝的军事威胁,在考古上也得到了一些印证,例如在陕西扶风、岐山等地发现的与周文化相关的遗址,显示出其在商朝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晋(北部): 商朝北境的许多部落和国家,如肥、允、鬼方等,与商朝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既有朝贡、册封,也有战争、冲突。这些北方政权,其文化可能受到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双重影响,在军事上可能更具侵略性,也对商朝的边境安全构成过威胁。虽然我们对这些北方政权的了解相对有限,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北方战事的记录,足以说明它们是当时中国区域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东夷(东部): 商朝的东部,尤其是在山东地区,存在着“东夷”的多个部落和方国,例如奄、薄姑、徐等。这些东夷部落在商朝初期曾与商朝争夺过中原的控制权,甚至一度占领过商朝的都城。东夷文化,在考古上以岳石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为代表,具有其独特的陶器制作工艺和可能存在的社群组织方式。它们与商朝的互动,既有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也有政治上的对抗。

东南沿海地区: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与商朝同时期但文化上有所区别的文明。例如,我们熟知的三星堆文明(主要流行于四川盆地)和金沙文化(其晚期与三星堆文明有联系),它们虽然可能与商朝存在间接的联系(如贸易),但在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和物质文化上,都展现出与中原商朝显著不同的特征。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面具、黄金制品等,其造型和工艺都显得格外独特和神秘,显示出这是一个高度发达但独立发展的文明。同样,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虽年代上早于商朝,但其晚期遗存可能与商朝早期有overlap,且其影响可能延续),以及更南方的吴城文化(江西地区,与商朝关系密切,被认为是早期长江下游的中心之一),都代表了当时在中国南方地区独立的文化发展脉络。

2. 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同期的中国”文明并非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政治隶属与征服: 商朝作为一个强大的王朝,对周边地区实行着或直接或间接的统治。它会通过册封、征讨、贸易等多种方式来维系其宗主国的地位。同时,周边政权也会伺机扩张,挑战商朝的权威。

文化交流与融合: 即使是性质迥异的文明,在长期的互动中,也会发生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例如,商朝的青铜铸造技术,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地区,但也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地方特色。同样,周边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宗教信仰也可能对商朝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经济贸易: 资源和商品的流通是文明之间互动的重要驱动力。商朝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其对金属、玉石、海产品等的需求,会促进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

总结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商朝时,我们不应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存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与商朝同时期,存在着一个多元化的文明格局。西部有崛起的周,北部有挑战的北方诸部,东部有与之抗衡的东夷,而广阔的南方则孕育着三星堆、吴城等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这些文明,共同构成了商朝时期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图景,它们之间的互动、竞争与融合,共同推动着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商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商代主要有两个时期,中前期的二里岗时期,和后期的殷墟时期。

二里岗时期城邑分布
殷墟时期城邑分布

从上面两图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点区域,这几个区域也就是和商同时期的地方性文明。

一、李家崖文明(土方、工方等)

这个文明的城邑没有反应在上面图中。李家崖文明可能就是商代后期的大敌—工方或者鬼方(我记得该地区遗址曾出土过甲骨文“鬼”字)。该文明在建筑上很多沿袭了自石峁以来陕北龙山石城的特点。

对该区域甲骨文中曾记载过上万商军与其作战,可见其实力强大。后世文献也曾记载三年伐鬼方。

2014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曾在此发现了一组大规模的商代晚期建筑遗址,在其主体建筑重楼环屋复原后和庭院建筑的整体,占地面积达4200平方米,规模十分宏大,非常罕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今天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相似的外貌特征,和今天的房屋装饰也颇为相似。里面还铺设了极为罕见的木地板。

该宫殿代表了李家崖文明的水平。


二、三星堆文明(蜀?)

四川文明无疑是除了中原之外最显眼的文明,它独立于中原文明之外,一直延续到周。

在商代早期,三星堆已建立起3.11平方公里的城内面积,6平方公里遗址面积的巨大城市。几可与中原几大都城抗衡。到了商代后期发展到了12平方公里,除殷墟之外,堪称东亚巨城。

三、夏家店文明

夏家店上下层严格来说并不是同一种文明。这里主要以它来代指京津唐这一区域的文明。

这又是和中原迥然不同的文明,其建筑主要为石头的,房屋也多为圆屋,城防很好。但是一般城池面积很小,多为几万平方米。并未发现统一整个文明的势力,该文明大概率是分散的城邦文明。和希腊早期的米诺斯或迈锡尼在规模上和结构可能有相似之处。

而且该文明冶金发展比较早。早期可能与石峁文明为敌。到了商代中后期游牧因素增多,变为了夏家店上层文化。

四、吴城文明(雀方?虎方?戈方?)

该文明拥有包括61万平方米的吴城,32.2万平方米的牛头城等多个城池。但现在尚无法证明属于一个政权,也有可能是多个城邦国家。

该区域发现了规模等级很高的新干大墓,出土有大量兵器甲胄,青铜用品,还有文字。

五、东夷文明(人方、林方、危方等)

该区域在前期主要为岳石文化,一般被认为是东夷文化。

后期殷墟曾征服此地,甲骨文中较清晰的记载了历时近一年商王征人方的事件(一般认为这位商王就是帝辛,也就是纣王)

后期在该区域发现了“亚丑”等铭文,证明此地在商代后期已经被纳入商代分封体系中。

六、江汉文明

江汉文明主要以盘龙城为代表。江汉在仰韶时代就诞生了以屈家岭石家河为主的江汉文明,而到了夏商,盘龙城依旧是重要城市。

目前一般认为盘龙城是商人南下建立的方国(或者殖民地)。也有认为盘龙城是延续后石家河自己形成的文明。这里不讨论,但江汉文明有着千年石家河以来的文化底蕴,也足以称为一个地方文明了。


七、甘青文化(羌方)

这些文化主要有四坝、寺洼等文化。该文化目前还不足以称为文明,但是在商代却意义重大。

首先他们是东亚人种与高加索人种直接对垒的区域,算是东亚人种抗击高加索人种的前线。

其次,寺洼文化发现了商代中期的人工冶炼铁,把中国冶铁提前到和世界主要文明差不多的时间。

另外,经锶同位素研究该区域极有可能就是商人殉葬最多的“羌”。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的人群,被商人当作牲畜斩杀,还是挺让人唏嘘的(所以吧,有时候会冶炼铁,并不代表就真的很强)。




八,先周文明(周方)

在商代晚期,周人已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集团了。周原遗址在商代已经超过100万平方米,而到了最鼎盛时期达到了30平方公里,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周人在商代晚期出现,经过数代人励精图治,最终灭亡了东亚巨无霸商文明。融合了商周文明之后的华夏文明则让中国进入了新一轮文明扩张阶段。

由于华夏文明包容特性,这些地方文明和商周文明都可以算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


结尾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商代主要地方文明,传统史学界一般关注的重点在中原商王朝,而忽视了周边大大小小的文明,如果多重视这些周边国家和文明,我们会看到一个精彩程度不逊色于东地中海的东亚列国纷争史(或者说殷商帝国征服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