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存在“历史周期律”,除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周期是怎样的?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概念,虽然常被用来解读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兴衰,但如果跳出这个中国视角的框架,去审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发展,我们会发现,虽然没有一个完全照搬中国模式的“周期”,但许多地区确实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潮起潮落”,或者说,是发展与衰退、变革与复兴的交替。只不过,这些“周期”的节奏、表现形式以及驱动因素,与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 欧洲:从罗马的辉煌到分裂的黑暗,再到文艺复兴的曙光

如果说中国历史有着明显的“大一统”王朝周期,那么欧洲的历史则更像是在破碎与整合、分散与统一之间摇摆。

古典时代的辉煌与瓦解(约公元前8世纪 – 公元5世纪):
希腊城邦时代: 雅典、斯巴达等城邦的崛起,带来了民主、哲学、艺术的繁荣。但这种繁荣也伴随着城邦间的战争和政治动荡,最终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统一,然后又迅速瓦解。
罗马帝国时代: 从共和国到帝国,罗马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带来了法律、工程、军事的系统化,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然而,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蛮族入侵,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这可以看作是一个集权帝国由盛转衰的典型过程。
“周期”特点: 这种“周期”并非王朝更迭,而是文明体由兴盛到崩溃,并留下深远影响。罗马的法律、语言、政治制度,即使在帝国崩溃后,依然深刻塑造了后来的欧洲。

中世纪的分裂与基督教的整合(约公元5世纪 – 公元15世纪):
“黑暗时代”与封建割据: 西罗马帝国瓦解后,欧洲进入了长期的分裂状态。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等试图建立新的统一力量,但都未能维持长久。各地诸侯割据,王国之间冲突不断。这是一种分散的、非集权化的权力结构。
基督教的整合力量: 在政治分裂的同时,基督教作为一种普世信仰,在欧洲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整合作用。教皇的权力一度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教会成为文化、知识和道德的中心。
周期性变化: 在这个漫长的时代里,欧洲并非原地踏步。农业技术的进步(如重犁、三圃制)带来了人口增长和经济恢复。商业的复苏,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孕育了城市自治和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周期性体现在经济的起伏、战争的频繁以及教会权力的变化。例如,十字军东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技术交流。

文艺复兴与近代欧洲的崛起(约公元14世纪 – 公元17世纪):
思想的解放: 人文主义的兴起,挑战了中世纪的教会权威和经院哲学,重新发现了古典文明的价值。这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复兴”,打破了之前的束缚。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开端: 航海技术的进步,促使欧洲国家开始探索世界,开辟新航线,殖民海外。这标志着欧洲开始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走向全球舞台。
周期性变化: 这是欧洲从分裂走向新的整合(民族国家)的起点。民族国家的形成,伴随着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等一系列剧烈变革。经济上,重商主义兴起,殖民地掠夺带来了原始资本积累。这种“周期”更像是欧洲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扩张与调整的动态过程。

二、 中东:伊斯兰文明的兴衰与区域霸权的轮替

中东地区,尤其是阿拉伯世界,也经历过辉煌的文明高峰和随后的衰落。

伊斯兰黄金时代(约公元8世纪 – 公元13世纪):
统一与繁荣: 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建立了横跨北非、中东、中亚的庞大帝国。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城市成为学术、文化和商业中心。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保存和发展了大量古典知识。
“周期”特点: 这是一个宗教和政治力量整合下的文明高峰。但帝国最终因内部的教派矛盾、政治分裂(如阿拔斯王朝被架空,各地出现独立王朝)和外部压力(如十字军)而走向衰落。

蒙古西征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约公元13世纪 – 公元17世纪):
蒙古的破坏与重塑: 蒙古人的西征对中东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随着蒙古势力的衰退,崛起的奥斯曼帝国逐渐统一了小亚细亚、巴尔干地区和中东大部分地区,并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取代了拜占庭帝国。这又是一个新的区域性统一与帝国兴衰的周期。奥斯曼帝国在早期也经历了辉煌时期,但其相对保守的经济政策和官僚体系,使其在近代逐渐落后于欧洲。

近现代的解体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公元18世纪至今):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19世纪,奥斯曼帝国被称为“西亚病夫”,在欧洲列强的瓜分下走向灭亡。
民族主义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赛克斯皮科协定等,中东地区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这是一种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但也带来了至今仍在持续的边界冲突和地区不稳定。

三、 印度:王朝的更迭、宗教的演变与殖民的影响

印度历史的“周期”更多体现在王朝的兴衰、宗教的演变以及外部力量的渗透。

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分散(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12世纪):
印度河文明: 早期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
孔雀王朝与笈多王朝: 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帝国,佛教和印度教在此期间得到发展和传播。
周期特点: 印度并非一个持续的、统一的帝国,而是频繁出现区域性王国和王朝的兴衰。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上留下了深刻烙印。

伊斯兰教的传入与莫卧儿帝国(约公元12世纪 – 公元18世纪):
德里苏丹国: 多个突厥和阿富汗王朝先后统治印度北部。
莫卧儿帝国: 16世纪,莫卧儿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出现。莫卧儿时期,印度在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此期间也发生了深刻的融合。
周期性变化: 莫卧儿帝国后期,内部权力斗争、宗教政策失误以及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了中央权力的衰弱。这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帝国晚期征兆。

欧洲殖民与印度的现代国家构建(公元18世纪至今):
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控制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最终导致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确立。
民族国家的形成: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但随之而来的印巴分治,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持续的冲突。
周期性变化: 这是一个外部力量(殖民者)对内部“周期”的强制性中断和重塑的过程。印度的现代史,就是在反殖民、民族主义浪潮以及后殖民时代国家建设的复杂过程中展开的。

四、 美洲:前哥伦布文明的繁荣与瓦解,以及殖民后的重塑

美洲大陆在被欧洲人发现之前,也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但这些文明的“周期”进程与亚欧大陆大不相同。

前哥伦布文明的兴衰(例如玛雅、阿兹特克、印加):
玛雅文明: 曾经在尤卡坦半岛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拥有发达的天文学、数学和文字系统。但其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最终未能支撑其发展,在16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许多城邦已经衰落。
阿兹特克帝国: 在墨西哥中部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以其金字塔建筑、祭祀仪式和军事征服闻名。
印加帝国: 在安第斯山脉建立了广阔的帝国,以其精湛的工程技术(如道路系统、梯田)和有效的统治方式著称。
“周期”特点: 这些文明的“周期”更像是内部原因(如环境压力、社会矛盾、政治不稳定)与外部因素(如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玛雅文明的衰落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欧洲殖民与新世界的形成(公元15世纪至今):
哥伦布大交换: 欧洲人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疾病(对美洲原住民是毁灭性的)、动植物、技术和文化。这彻底打断了美洲原住民文明的自然发展进程。
殖民统治与社会重塑: 欧洲列强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奴隶贸易、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塑造了不同地区独特的社会面貌。
周期性变化: 这是一个完全被外部力量主导的历史进程,从原住民文明的“兴盛”到“瓦解”,再到欧洲殖民者建立新的“秩序”。随后的独立战争和民族国家的构建,又构成了新的历史“周期”。

总结:全球历史的“周期”并非铁律,而是动态的模式

虽然我们讨论了欧洲、中东、印度和美洲等地的历史“周期”,但必须强调的是:

1. “周期”的非统一性: 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周期律”。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轨迹,驱动因素和节奏都不同。中国的王朝周期强调的是内部的政治权力更迭,而欧洲的周期则更多是分散整合、文明形态的演变。
2. “周期”的嵌套与交织: 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周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例如,欧洲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其他地区的殖民和经济掠夺有关。
3. “周期”的驱动因素多元化: 经济、技术、宗教、思想、政治制度、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人口结构,乃至突发事件(如瘟疫、战争),都可能成为驱动历史“周期”变化的因素。
4. “周期”的解读差异: 历史学家们对“周期”的解读也存在差异。有些人更强调模式的重复性,有些人则更关注历史的独特性和演变性。

如果非要寻找一种“普遍性”,那可能是文明的演变总是伴随着兴衰、整合与分裂、创新与僵化。但这种演变的形式和规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都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图景。与其说是一个僵化的“周期律”,不如说是一种在复杂互动中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安纳托利亚地区和波斯地区的历史周期,它们常年征战,几乎从未彻底征服过对方,反而经常被异族征服者征服。

伊朗的米底王国与安纳托利亚的吕底亚王国以克泽尔河为界,然而连年激战,相持不下,在米底王国灭亡于居鲁士的波斯帝国后,吕底亚王国趁火打劫,试图瓜分米底遗产,然而在锡姆伯拉战役中一战而溃,亡于波斯帝国。

之后小亚细亚自西部开始希腊化,而亚历山大帝国崛起征服小亚细亚,进而征服波斯全境。

亚历山大大帝身死国灭,而之后的马其顿、塞琉古、托勒密又在罗马和帕提亚的崛起下灭亡,而罗马人彻底征服了安纳托利亚。

而之后就是拜占庭和萨珊波斯帝国长达400年的征战,之后萨珊波斯亡于阿拉伯帝国,拜占庭永久性的失去了埃及和叙利亚。


之后的阿拉伯人又同拜占庭进行了长达200年的征战。

之后新的异族征服者塞尔柱人,征服了波斯进而征服了小亚细亚大部。

再就是蒙古征服者的伊尔汗国

而灭亡伊尔汗国的帖木儿帝国再一次在安卡拉之战击败初步统一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帝国。

之后的奥斯曼白羊战争、奥斯曼萨法维战争、奥斯曼阿夫沙尔战争、奥斯曼凯加战争继续着对抗,直到安纳托利亚和伊朗在欧陆列强的压制下彻底落后时代。

user avatar

北印度历史周期:被南下的游牧民族入侵,之后入侵者建立帝国,开始防备老家新势力的南侵。

伽色尼王朝不停南下→以抢为主,未建立帝国。

古尔王朝兴起,灭亡伽色尼王朝→继续南下抢掠印度。

花剌子模王朝兴起,攻灭古尔王朝→古尔将军库特布丁南下于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蒙古崛起,攻灭花剌子模王朝→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避难印度。

察合台汗国正式建立→德里苏丹国开始抵御察合台人。

帖木儿帝国建立→攻入德里,击败德里苏丹国。后帖木儿帝国的德里总督建立赛义德王朝。

乌兹别克人兴起→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南下,攻灭德里苏丹国洛迪王朝,建立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苦心经营阿富汗→抵御波斯和乌兹别克人的入侵。

纳迪尔沙崛起→攻入德里。

杜兰尼王朝崛起→进逼印度,爆发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

英国殖民者到来→积极经营阿富汗,准备抵御沙俄的入侵。

user avatar

我来列举两个周期律:阿拉伯人征服后的西亚-北非历史周期律,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历史周期律

阿拉伯人征服后的西亚-北非周期律是这样的,阿拉伯人征服后,不仅使得西亚-北非地区许多人皈依伊斯兰教,而且带来了大量的贝都因游牧部落,当然北非本地也有柏柏尔人部落,这些使得伊斯兰化后的西亚-北非政权的更迭有了一定的特殊规律。阿拉伯帝国和阿巴斯王朝后期军阀割据、帝国崩溃后,之后西亚-北非的历史,著名的历史学家,比如来自突尼斯哈夫斯王朝的伊本.赫勒敦曾经总结过,他对比过阿拉伯人刚征服北非,促进文明发展,和12世纪贝都因部落横扫北非,带来毁灭与倒退的不同,认为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政权有着这样的周期律:

在西亚-北非,尤其是有大片沙漠的地区,存在着许多游牧部落,这些部落长期迁徙,流动性强,而且为了生存,他们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居住在城市的统治者提防这些部落,由于部落的流动性和武力无法像对农民、手工业者那样进行有效控制,所以经常给予部落免税权利,在战争中征召他们作战,进行松散的控制,避免他们叛乱。

游牧部落和城市的统治者一样皈依了伊斯兰教,但是农村、游牧部落的穆斯林宗教学者,和城市的乌里玛对教义解释、理解不同。在王朝后期,农村、游牧地区的宗教学者许多用教义来反对统治者的暴虐。可以说什叶派就曾在倭马亚王朝后期用来作为阿拔斯革命的旗帜反对倭马亚哈里发的统治,苏菲派的神秘主义也在农村和草原、荒漠地区有很大影响,比如中亚、安纳托利亚,甚至许多人皈依伊斯兰教是通过苏菲圣人的宣传。

在一个伊斯兰教政权走向腐化,统治者荒淫无度,对社会的控制也大为削弱的时候,经常在游牧部落出现对统治者持反对态度的宗教学者,他们用教义批判统治者的腐化生活与压迫政策已经背叛了宗教,然后以纯洁宗教的旗号反抗统治者。宗教使得松散的游牧民部落团结起来,游牧民强大的骑兵机动力、武艺和教义指导下的组织性与动员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风卷残云地消灭已经腐朽的居住在城市的统治者,建立新的政权。

然而建立新的政权之后,原来的部落上层就会居住在城市地区,过上定居生活,然后几代人下去同样会奢侈腐化,然后另外一个部落又会指责他们背叛宗教,然后以宗教为旗帜进行反抗,再次夺取政权,然后几代下去继续腐化。

比如北非摩洛哥的穆拉比特王朝就是靠一些宗教学者以纯洁宗教名义组织起来,推翻原来的统治者,统治大半个马格里布,并且干涉伊比利亚基督徒与摩尔人的战争,然后穆拉比特腐化后,穆瓦希德王朝又以同样名义将其推翻,再次建立起庞大帝国,直到1212年在托洛萨战役被基督教联军打败。

波斯经常发生宗教起义,反抗统治者,许多还受到萨珊波斯后期琐罗亚斯德教异端马兹达克派的影响。此外,塞尔柱帝国建立后,到了后期,依然有在中亚草原沙漠游牧的塞尔柱人向城市的塞尔柱人发起进攻。

再晚一些,就是19世纪初期,尼日利亚的索克托哈里发国,由丹福迪奥率领的富拉尼农牧民以反对城市豪萨贵族的苛捐杂税与生活腐化为名建立的,这场战争使得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正式伊斯兰化。

可以说十字军之王2这款游戏对于伊克塔制的腐化度设定就是基于这个的,这种周期律与宗教、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地理因素是密切结合起来的。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周期律,则是指拉美大部分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到19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时代之前,考迪罗政权夺利,政权动荡不安,保守派与自由派互相争斗的周期律。

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对于如何建设国家不同派系有不同的态度,保守派多是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上层,以土生白人为主,包括许多大庄园主、教会上层、军官,他们希望保持西班牙殖民时期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特权地位,反对社会的变革,包括中央集权制、保护性关税下的垄断贸易、保持印第安人的劳役与贡赋、维护教会对教育文化的控制、司法上的特权以及对大量土地、金融的控制。

自由派则是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和自由主义影响,认为西班牙遗产阻碍了社会发展,需要以西方启蒙主义、自由主义为蓝本对拉美进行全面的改革,包括实行联邦制、降低关税实行自由贸易、确立私有土地制度、取消教会在文化、经济、法律上特权、教育世俗化改革,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保守派和自由派基于这种政见不同,加上拉美独立战争后,本身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因为技术、国力局限很难建立较为稳定的国家结构,对政治、经济利益不同的各个地区实行有效控制,加上大庄园制下,佃农与主人的恩庇关系,私人的绝对忠诚,使得考迪罗军人能够使用非正常手段推翻原政权,实行军事独裁。这种情况下,无论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在一方上台后,实行其政治理想指导下的改革政策,对另一派系的利益造成伤害后,使用各种正常、非正常的手段发动政变甚至内战。如果统治者强势或是能够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则好,但一旦失去对地方控制和经济衰退,便会被反叛者推翻。然后反叛者上台,延续这个循环。

当然,保守派、自由派不一定非得坚持他们的政治理想,也有可能因为利益或实际需要吸收借鉴对立派系的做法。在阿根廷,独立后,自由派的里瓦达维亚加强中央集权下布宜诺斯艾利斯对各州的控制,并且实行自由贸易,允许英国人建立商业社区。之后联邦派首领罗萨斯以拉普拉塔河各州权利为名反抗中央集权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统治,然而上台后却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军事独裁,以联邦派名义迫害中央集权派,他一度促进阿根廷经济发展,还与英、法进行贸易冲突,保护阿根廷人的经济权利,最终被乌尔基萨联合巴西推翻。

在墨西哥,桑塔.安纳等人的保守派统治,使得墨西哥落后贫穷,在美墨战争中失去大片土地。于是1855年自由派发动阿尤特拉革命,推翻保守派,胡亚雷斯、雷多等人进行了改革运动,废除教会、军人政治、司法特权,没收和出售教会土地,引发保守派反叛,史称改革战争,战争中保守派一度控制墨西哥城,但自由派利用韦拉克鲁斯的关税反败为胜。保守派失败后,又引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武装干涉,扶持墨西哥第二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最终自由派在美国的干涉与法国撤军下击败保守派,处死马克西米连一世。

在19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时代来临后,也就是西方的资本、技术传入,并且建立其较为稳定的出口经济后,各国政府逐渐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促进政治上较为稳定的寡头控制下的民主政治形成。1820s-1870s这种考迪罗争权夺利,保守自由内战不断的时代才逐渐走向终结,但这种不稳定与派系利益冲突一直以不同形式困扰着拉丁美洲国家,直到今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概念,虽然常被用来解读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兴衰,但如果跳出这个中国视角的框架,去审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发展,我们会发现,虽然没有一个完全照搬中国模式的“周期”,但许多地区确实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潮起潮落”,或者说,是发展与衰退、变革与复兴的交替。只不过,这些“周期”的节奏、表现形式以及驱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汉服里的飞机袖,这名字听起来新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现代商家为了博人眼球给起的花名。但其实,这个“飞机袖”在汉服的历史长河中,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自己真实的过往,只是称谓不同,并且它的出现和演变,也颇有趣味。“飞机袖”并非现代原创,而是历史演变的产物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袖”这个说法是现代人根据其形态.............
  • 回答
    一个“如果”的假设,就能勾勒出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尤其当这个假设涉及到日本在东北占领时期意外发现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这不仅仅是资源上的发现,更是一系列连锁反应,足以改写二战的进程,以及战后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想象一下,时间拨回到那个沉重的年代。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从19.............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千古传奇人物从未出现在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历史知名度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刘关张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活跃分子,他们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引爆点,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看待那段历史的方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关张在《三国演义》.............
  • 回答
    如果丧尸病毒真的存在,而且自古以来就被认知,那么人类文明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末日降临”,而是一种与病毒长期共存、不断适应的动态过程。早期文明与病毒的共生:想象一下,当最早的定居农业村落刚刚形成,人口开始密集,病毒的传播便有了温床。古代的医生和萨满们,在与这种“瘟疫”的斗争中,.............
  • 回答
    .......
  • 回答
    坐在龙椅上,感受着沉甸甸的龙袍,我脑子里翻江倒海。皇帝?我是皇帝了。但这周围的“人”,真是……怎么说呢,像是一群从历史书里偷跑出来的活生生、且能力值爆表的家伙。先说说我的“身边人”都有谁。丞相,是诸葛亮。这位卧龙,我简直怀疑他是不是安装了某种“预知一切”的外挂。每次我刚冒出一个念头,他那边就已经准备.............
  • 回答
    若染发技术在华夏封建王朝时代便已存在,且如今日这般普及,那么其对中国历史的进程、社会风貌以及人文艺术的影响,无疑将是深远而复杂的。它将不仅仅是肌肤之上的色彩变幻,更能渗透进权力结构、社会伦理、审美观念乃至精神信仰的方方面面。一、 对历史意义的影响:身份、等级与政治的象征1. 等级制度的 visua.............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一些人物因其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成就、深刻的影响力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后人心中被赋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里的“神”并非指超自然的神灵,而是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达到了极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颠覆性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和影响至今仍在回响。以下是一些在不同领域堪称“神一般.............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东西方历史观的差异,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概括的问题,它渗透在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里,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潜移默化地被塑造着。首先,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差异,我想可以从历史的“目的性”和“线性”与“循环性”上说起。西方历史观,特别是受犹太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的那一部分,往往带着一.............
  • 回答
    关于一些穿越小说作者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大晋”朝代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位作者的看法,如果他指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知里的“晋朝”,那他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历史上,明确存在过一个名为“晋”的朝代,而且还是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这在正史中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的事实。咱们先来捋一捋.............
  • 回答
    细读人教社回复:一场关于历史常识与学术争鸣的对话最近,一封来自初中生关于历史教材的来信,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的回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次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认知、学术严谨性以及如何传递知识的深层对话。人教社的回应,特别是关于“顾颉刚还认为夏朝.............
  • 回答
    我们来聊聊“托利史观”这个概念。首先,得承认,单从字面意思上,它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它更像是一个理论上可能存在的、但尚未被深入构建和系统阐述的视角。所以,我们要定义它,就需要从“托利”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和政治含义出发,去推导一个可能的史观框架。“托利”(Tory)这个词,历史.............
  • 回答
    假设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神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零感温体”,它完全不吸收也不放出任何热量。那么,它给我们的触感会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感知温度的原理。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冷或者热,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温度与我们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热量交换。当一个物体比我们的手温高时,它会向我们的手传递热量,我们就.............
  • 回答
    .......
  • 回答
    如果世上真的出现一种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那可真是要掀起滔天巨浪了。这可不是小事,牵扯到太多太多方面,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更严厉”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如果仅仅是让犯人在执行前受更多的痛苦,比如延长时间,增加折磨,那估计会引发人道主义的巨大争议。现在的死刑执行方式就已经是争议的焦点,一旦出.............
  • 回答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包含所有比特币私钥、对应公钥以及最终地址的完整数据库,并且我们拥有能够瞬间检索这个数据库的超级计算机。这对于比特币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会引发一场颠覆性的危机,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重塑我们对数字货币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比特币的核心安全机制。比特币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深刻,触及了“个体”这个概念的核心。如果一个文明完全依赖精神交流,并且无法隐藏自我,那么“个体”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形式,很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重塑,甚至可能演变成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新形态。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精神交流”和“无法隐藏自我”这两个关键点。精神交流:穿透表象的共鸣想象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