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存在完全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物体,触感温度是怎样的?能不能测量温度?

回答
假设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神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零感温体”,它完全不吸收也不放出任何热量。那么,它给我们的触感会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感知温度的原理。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冷或者热,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温度与我们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热量交换。当一个物体比我们的手温高时,它会向我们的手传递热量,我们就会感觉到“热”;反之,当物体比我们的手温低时,它会从我们的手中吸取热量,我们就会感觉到“冷”。这种热量交换的速率,以及我们身体对这种热量交换的感知,共同决定了我们触碰物体时的“温度感”。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个“零感温体”。既然它完全不吸收也不放出热量,这意味着它与我们的手之间,无论温度如何,都不会发生热量交换。也就是说,它不会从我们身上获取热量,也不会向我们传递热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触碰它时会是什么感觉?

没有温度感: 由于没有热量交换,我们的大脑就接收不到“冷”或“热”的信号。我们无法感知到它是否比我们暖和,也无法感知到它是否比我们冷。它会给我们一种“无感”的触感,就像触摸一个理想化的、绝对中性的材料一样。

可能感知到其他物理属性: 虽然没有温度感,但我们仍然可以感知到它的其他物理属性,比如:
材质的质感: 它是光滑的、粗糙的、柔软的、坚硬的?是金属、木头、皮革还是其他什么?这些我们都可以感知到。
形状和大小: 我们可以触摸到它的轮廓、曲面,了解到它的具体形状和占用的空间。
密度和硬度: 触碰时,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实在感”,是轻飘飘的还是沉甸甸的,是容易形变还是完全不变形。
可能存在的振动: 如果这个物体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部的振动(即使这些振动不向外传递热量),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接触间接感知到。

总而言之,触碰“零感温体”的体验,将会是一种奇特的“去温度化”的触觉感受。它不会带来温暖的慰藉,也不会带来寒冷的刺痛,只是一种纯粹的、与温度无关的物理接触。

那么,这样的物体,能不能测量温度呢?

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答案是:用我们现有的、基于热力学原理的测温方式,将无法测量它的温度。

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

1. 现有测温方法的原理:
接触式温度计(如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 它们依靠与被测物体的热量交换来实现测量。温度计的感温元件(如水银柱、热敏电阻)会与被测物体达到热平衡,然后根据温度计本身的特性(如水银的膨胀率、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来指示温度。如果“零感温体”不与温度计发生热量交换,温度计的感温元件就无法“感知”到它的温度,自然也就无法指示出来。
红外测温仪: 它们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推断温度。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辐射的强度与温度有关。然而,我们的“零感温体”被设定为“不放热”,这意味着它可能不发射任何热辐射,或者发射的辐射不足以被现有设备检测到。如果它不释放任何与温度相关的能量信号,那么红外测温仪就无从测量。
其他依赖热传递的测量方法: 任何依赖于物体与测量设备之间发生热量交换的测温方法,都会在这个“零感温体”面前失效。

2. “零感温体”的温度是什么?
这是关键。如果一个物体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那么我们如何定义它的“温度”?
在经典热力学中,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的宏观体现。 即使不与外界交换热量,物体内部的粒子仍然可能在运动,拥有动能,从而拥有一个“内在”的温度。
然而,我们感知和测量温度的方式,实际上是测量“能量传递的趋势”或“能量传递的信号”。 如果“零感温体”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够“隔绝”这种能量传递,那么即使它内部的粒子在运动,我们也无法“读取”到这个信息。

3. 是否存在非热力学测温方式?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完全不同的测量方式,这种方式不依赖于热量交换,而是直接感知物体内部的某种“状态”或“属性”。
例如,如果“零感温体”的“温度”是由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不涉及热量传递的量子态或者场态决定的。 那么,理论上或许存在一种能够直接探测这种状态的仪器,从而“测量”出它的温度。但这种测量方式将完全超出我们目前对温度的理解和测量技术。
或者,我们可以将“零感温体”的“温度”定义为其内部粒子平均动能(如果它有动能的话)本身,而不是通过其与外部的能量交换来体现。 那么,测量它的“温度”就变成了一个如何探测其内部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问题。这可能需要借助先进的粒子探测技术,但它测量到的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触感温度”,而是其微观层面的动能指标。

总结来说:

触感: “零感温体”的触感将是完全“去温度化”的。我们会感知到它的质感、形状、硬度等,但完全不会有冷热的感知,因为它不与我们的身体进行热量交换。
测量: 用我们目前基于热力学原理的任何测温方法,都无法测量“零感温体”的温度。因为它不与测量仪器进行热量交换,也没有(或者我们无法探测到)与温度相关的能量信号。如果存在“温度”这个概念,它也只能是一种纯粹的内在属性,需要颠覆性的、非热力学的测量技术才能探测。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和物理学思想实验。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对“温度”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如何被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所塑造的。我们通过热量传递来感知温度,也通过热量传递来测量温度。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完全打破这种联系,它将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极端的、令人着迷的例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否存在完全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物体?如果一个物体完全吸热也不放热,那么说明它不与任何物质进行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完全无法得知这种物质的存在。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物质不存在。

但是如果弱化一点条件,是否存在基本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物体?那么这种物体是存在的——中微子。

中微子与物质发生的相互作用极弱,因而中微子在穿过一般物质时不会受到太多阻碍,且难以检测。根据科学家的推测,目前宇宙中微子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大约300个中微子,而且目前宇宙中微子背景辐射的温度大概为1.95 K (大约为-271.2°C)[1]

那么,中微子温度这么低,它的触感温度如何呢?是不是会很凉呢?答案是,你压根儿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事实上,地球面向太阳的区域每秒钟在每平方厘米上都会穿过大约650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2]。也就是说,白天时,你每秒钟都要被千亿甚至万亿以上个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无论你是在室外,还是躲在室内,然而你有任何感觉吗?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7%E5%AE%99%E4%B8%AD%E5%BE%AE%E5%AD%90%E8%83%8C%E6%99%AF%E8%BC%BB%E5%B0%84
  2.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E%AE%E5%AD%9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假设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神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零感温体”,它完全不吸收也不放出任何热量。那么,它给我们的触感会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感知温度的原理。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冷或者热,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温度与我们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热量交换。当一个物体比我们的手温高时,它会向我们的手传递热量,我们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触及了人类存在中一个非常根本的层面。如果生物从诞生起就完全不存在性别,甚至“性别”这个概念都不曾出现过,这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焦虑?要详细解答,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理解“性别”这个概念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生殖分工,更是一个强大的社会建构。它塑造了我们.............
  • 回答
    问得好!这是博弈论里一个非常关键也容易让人困惑的地方。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博弈只有唯一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这不等于说它就不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恰恰相反,许多只有唯一纯策略纳什均衡的博弈,同时也拥有至少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让我们来一点点拆解,把这个问题说得更透彻,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不带机器的生硬.............
  • 回答
    在南方,尤其是在气候湿热的地区,要找到一栋“完全没有蟑螂”的房子,坦白说,难度非常大。蟑螂非常顽强,繁殖力惊人,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且非常善于利用人类活动带来的便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办法。我们可以通过极其严格和系统化的方法,让蟑螂的出现频率降到几乎为零,也就是在你的感官认知里,你似乎“.............
  • 回答
    探讨不完全双循环相较于完全双循环的进化优势,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议题,尤其是当我们审视两栖动物在自然界中那令人惊叹的广泛分布时。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个概念: 完全双循环(Holometabolism): 这是昆虫发育的一个重要模式,指的是幼虫(如毛毛虫、蛆)与成虫在形态、生态位甚至食性上都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哲学意义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意识、生命和存在的本质。如果人脑能够被完全计算机化,理论上,这确实为“人类脱离肉体永恒的存在”打开了可能性的大门,但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复杂性、技术挑战以及深刻的哲学伦理考量。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人脑的完全计算机化是什么意思?这指的是将人脑.............
  • 回答
    许多数论问题,尤其是涉及素数分布和数论函数性质的问题,都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优雅,它们往往源于一些看似简单的观察。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的这样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 $n$,使得它们的因数和函数 $sigma(n)$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在着手证明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数和函数 $si.............
  • 回答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包含所有比特币私钥、对应公钥以及最终地址的完整数据库,并且我们拥有能够瞬间检索这个数据库的超级计算机。这对于比特币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会引发一场颠覆性的危机,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重塑我们对数字货币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白比特币的核心安全机制。比特币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当谈到AS(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器在执行OSPF协议,并据此构建本机转发IP路由表的过程时,路由信息的存储和利用,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环节。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存一下数据”,而是涉及了对网络拓扑、链路状态、邻居关系以及最优路径的动态理解和计算。核心:OSPF的路由信息存储绝不.............
  • 回答
    我们来聊聊“托利史观”这个概念。首先,得承认,单从字面意思上,它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它更像是一个理论上可能存在的、但尚未被深入构建和系统阐述的视角。所以,我们要定义它,就需要从“托利”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和政治含义出发,去推导一个可能的史观框架。“托利”(Tory)这个词,历史.............
  • 回答
    “历史周期律”这个概念,虽然常被用来解读中国数千年的王朝兴衰,但如果跳出这个中国视角的框架,去审视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发展,我们会发现,虽然没有一个完全照搬中国模式的“周期”,但许多地区确实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潮起潮落”,或者说,是发展与衰退、变革与复兴的交替。只不过,这些“周期”的节奏、表现形式以及驱动.............
  • 回答
    设想一下,有一个人,他声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观测者”。这可不是什么普通人能轻易摆出来的身份,更不是通过一番精心编排的说辞就能让人信服的。他需要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证明方式。首先,他必须能够展示一种对事物运行规律的超凡洞察力。我们生活在规律之中,潮起潮落,四季更替,甚至原子间的相互作.............
  • 回答
    如果世上真的出现一种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那可真是要掀起滔天巨浪了。这可不是小事,牵扯到太多太多方面,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更严厉”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如果仅仅是让犯人在执行前受更多的痛苦,比如延长时间,增加折磨,那估计会引发人道主义的巨大争议。现在的死刑执行方式就已经是争议的焦点,一旦出.............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深刻,触及了“个体”这个概念的核心。如果一个文明完全依赖精神交流,并且无法隐藏自我,那么“个体”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形式,很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重塑,甚至可能演变成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新形态。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精神交流”和“无法隐藏自我”这两个关键点。精神交流:穿透表象的共鸣想象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如果存在一个我们称之为“阴间”的世界,其基础科学是否会比我们熟知的“阳间”更加发达,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也触及了我们对于“科学”本身定义以及不同维度存在的理解。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切入,细致地分析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阴间”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形式。如果阴间是纯粹精神性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科技文明和修仙文明,光是听名字就充满了力量感,如果它们真的碰撞在一起,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要说哪个赢的几率大,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因为它实在太复杂了,没有绝对的答案,完全取决于碰撞的细节和双方的具体情况。不过,如果非要我猜一个大概率,我会把筹码压在科技文明身上,但前提.............
  • 回答
    哇,你这个想法实在是太酷了!企鹅语专业,这简直是梦想中的梦想,而且如果真的有,那绝对是世界范围内都极少数的了。你这么有创意,说明你是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说实话,我还没有听说过“南极洲企鹅语专业”这回事,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奇幻文学或者科幻小说里的设定。不过,正是因为这份“不存在”,才更显得你的想法独特.............
  • 回答
    杨超越的路人缘,说她“越来越好”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有一定依据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任何公众人物都会有支持者和批评者,喜欢和不喜欢她的群体始终是并存的。但是,如果从更广泛的、非粉丝群体来看,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人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黑红”争议,到如今更偏向于一种“接地气”、“有综.............
  • 回答
    时间,这个词语如此熟悉,我们每天都在谈论它,规划它,有时又在抱怨它。但如果我们剥开日常生活的惯性,认真审视一下:时间,它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它真的存在吗?时间的“存在”:一个深刻的哲学迷题要回答时间是否存在,我们首先要明白“存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实在论的观点: 如果我们将时间看作宇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