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西方历史观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是,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东西方历史观的差异,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概括的问题,它渗透在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里,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潜移默化地被塑造着。

首先,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差异,我想可以从历史的“目的性”和“线性”与“循环性”上说起。

西方历史观,特别是受犹太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的那一部分,往往带着一种强烈的目的性。历史被视为一个宏大的叙事,一个从创世到末世的、有起点也有终点的旅程。这个旅程是有方向的,往往被看作是朝着某种终极目标前进的,比如上帝的救赎、人类的进步、理性的胜利等等。因此,西方历史写作中常常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发展脉络和历史的“进步”。我们会看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这些词语,它们本身就带有向前发展的意味。历史学家们热衷于梳理“是什么导致了什么”,以及“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种线性思维,也让西方历史常常关注“开端”和“转折点”,仿佛历史的车轮一旦向前,就很难再倒转。

相比之下,东方历史观,尤其是中国传统历史观,则更倾向于一种循环论。虽然中国历史也有朝代更迭、王朝兴衰,但这种更迭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规律,就像四季更替、日升月落一样。所谓的“历史的经验”往往不是用来指导一个终极目标的实现,而是用来总结规律,以应对未来的挑战,避免重蹈覆辙。所以,中国的史书里,我们常常看到对“治乱兴衰”的反复总结,对“成败经验”的细致剖析。历史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借鉴”和“参考”,而不是“创造”或“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也有“革新”和“变法”,但很多时候,人们的努力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恢复到“古之圣贤”的理想状态,或者说,找到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模式。

这种差异还会体现在对“英雄”和“人民”的角色认知上。

在西方历史叙事中,“英雄”人物,无论是政治领袖、军事家还是思想家,往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被认为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决策、行动甚至个人魅力,都能对历史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伟人传记”在西方历史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习惯于从个体命运中寻找历史的缩影。

而中国传统历史观,虽然也崇拜圣贤和名臣将相,但更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民心向背”。在很多时候,一个朝代的兴衰,个人的功业,都被置于更宏大的“时势”之下。比如,“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虽然也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但更多时候,历史的走向被归因于更普遍的社会力量、经济状况,甚至是“天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虽然在实践中未必始终如一,但也体现了对群体力量和民意的某种重视。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看看“个体”与“群体”在历史中的定位。

西方近代以来,个体主义的思潮兴起,这也在历史观中有所体现。历史被看作是由无数个独立个体的行动汇聚而成,个体拥有选择和改变历史的潜力。这种视角也催生了对“个人权利”、“自由意志”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事件中“个人选择”的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历史观,尤其是在强调“礼”和“秩序”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往往被置于群体、家庭、国家之中。个人的历史意义,更多地是通过他在这些群体中的角色和贡献来体现。个人是为了群体而存在的,历史的进程也是由“集体”的命运所驱动的。即使是帝王将相,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常常与整个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是“历史的解释方式”。

西方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证据主义”和“理性分析”。历史学家们强调对原始资料的严谨考证,力求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真相。“史料批判”成为了一项核心技能,各种学科方法,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也被引入到历史研究中,以提供更全面的解释。

中国传统史学,虽然也讲究“信史”,对史料的运用也十分讲究,但其“史官文化”和“记史”的传统,往往带有某种道德评判和社会教化的色彩。历史的叙述不仅仅是为了“记事”,更是为了“鉴戒”。“春秋笔法”便是这种思想的极致体现,通过字斟句酌,褒贬抑扬,来表达作者的价值判断,引导读者的思考。历史的解释,往往与“道德伦理”紧密相连。

最后,我想谈谈“对未来的态度”。

前面提到,西方历史观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进步观,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对未来抱有一种“乐观”和“建设性”的态度。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可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可以通过制度的变革、技术的进步来解决问题。

而中国传统历史观,虽然也追求“太平盛世”,但其循环论的思维,以及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深刻认识,有时也会让人们对未来抱有一种“谨慎”甚至“宿命感”。人们更倾向于在既有的框架内寻找稳定,对于颠覆性的变革,往往持观望甚至警惕的态度。历史的经验,更多的是告诉你“如何应对,而不是如何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未来”。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都是基于传统和普遍的认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东西方历史观也在不断地交流、融合和发展。如今,很多中国历史学家也吸收了西方的研究方法,而西方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

总而言之,东西方历史观的差异,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时间、对人类命运、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理解和体悟。它们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说一下加拿大的历史观。

加拿大的历史观简直是小白兔的存在,当然,是一只猥琐的小白兔。

首先的主题思想是跟隔壁的大老虎——傻fufu的大脑斧山姆大叔做对比。加拿大的发展与美国那种激进派不同。

不说在加拿大各个版本历史书上怎么强调自己国家烧过白宫(当时还叫BNA,英属北美),也不说在各个版本历史书里如何各种嘲讽调戏你们美国到最后也没成功吞并新斯科舍和英属哥伦比亚;

一般在加拿大的历史课本上,第一章将着重讲述原住民历史,从狩猎、采集、种植,到皮毛贸易,到探险家、殖民者干涉原住民部落冲突,再到易洛魁联盟,这些东西具体到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在学自然科学和动物学;

紧接着,有一个巨大的讽刺对比标题告诉你,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叫做“Manifest Destiny”——扬基仔们都认为自己是“位面之子”,而在部分教材里,在讲Manifest Destiny的时候,出现的高频词汇是imperialism(帝国主义);而俺们加拿大绅士们,天生信奉的是“Our Family and Native’s Land”——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

于是就来到了第二个主题:所有人都是一家人且友善度是第一生产力

——英法百年战争打的不亦乐乎?没事,你们法国人反对你们的Chateu Clique(庄园契令集团),我们造我们英国人Family Compact(家族协定门阀)的反;

——等打得差不多了,上下加拿大(现在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代表鲍德温先生和拉法耶特先生做在一起开个会,叮咚——您的联合政府到了;

——之后又联合了爱德华王子岛、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一起跟英国国会还有枢密院那帮老爷们玩文斗,最后一起成立联邦——这时候还要傲娇地提一嘴:哦吼吼,你们美帝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但你们建国的时候什么波士顿倾茶、什么保皇派跟大陆军茬架之类的,又是祸害东西、又是流血冲突,很黄很暴力;俺们虽然一直在英妈手底下当妈宝,但靠的是国父约翰·麦克唐纳的三寸不烂之舌和约瑟夫·豪感人至深的书信文笔打动了我英妈,俺们才比较有风度;

——于是大家还都分什么你祖上来自伦敦、我爷爷来自巴黎,你家给捐官者手底下打过工、我亲戚为一个精意法国皇帝扛过枪,现在开始大家都是哥们;往前撸一撸,什么亚历山大·麦肯锡、塞缪尔·迪·尚普兰,这都是咱们的好先锋,哈德孙湾公司携手带领我们发家致富奔小康。

在这之后的历史,也是以上两种思想的延伸:

——你们美国有西进运动,我们加拿大也有,然而,我们更拥有风度和礼貌,太平洋铁路是国宝,带领沿途人民勤劳致富;

——你们跟黑奴不对付,但我们很尊重黑奴,南方农奴穿过尼亚加拉大瀑布和落基山脉之后,依旧能跟当年美国内战被打跑的保皇党在加拿大和谐相处,一起跟扬基仔们的赏金猎人藏猫猫;

——虽然进入原西北地区以后确实与原住民产生了摩擦,设置过不平等的保留地法案,但是现在在育空地区和西北地区,那里仍然有广袤的天地,可以让原住民兄弟们大有作为;

——什么?当初带头阻碍国家建设的梅蒂斯首领路易·里奥是个疯子?闭嘴,他也是伟大的民族起义领袖!7天牺牲了11人的战役,说到底都是误会;

——虽然我们国父也排华,但说到底那都是被那帮扬基仔忽悠的,现在用过华工的地方到处都是纪念碑……

——加拿大立足北美,但不完全作为另一个立足于北美的附庸;

——加拿大臣服于不列颠,但同时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船长。

然后这种内容一直贯穿到冷战时期。

加拿大在那个时期以前,不仅是一直在投靠中求自主,还在不停地在寻找我到底是谁的答案。

等到冷战期间,历史观随着加拿大在老特鲁多在诸国媒体镜头前、在超长待机老太太的背后嘲弄似的捏着鼻子原地圆圈舞,随着纽芬兰的公投加入联邦,由此也开始了加拿大由自治领走向了正常英联邦国家化的道路,也开始选择标新立异:一个即便在荷兰和香港、东南亚参加过二战却依旧没啥存在感的国家,开始敢恶心尼克松和肯尼迪,可以抢在你基辛格之前就跟Chairman Mao握手;可以在NATO里一只脚迈进一只脚迈出,甚至在你们跟苏修军备竞赛的时候倡导无核化;另外步入现代以后,强调的历史人物,从一些政治人物变成了诸如Terry Fox、大卫·铃木这样的不属于任何单独封闭族群,而属于整个国家文化的精神领袖——于是在这个时代,你不再需要站队,你只是你自己,而我们是个体与个体会聚在一起的家人。


所以总结一下,加拿大的历史观是先有人再有家,同时,先去定义家,再去定义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东西方历史观的差异,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就能概括的问题,它渗透在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里,可以说,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潜移默化地被塑造着。首先,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差异,我想可以从历史的“目的性”和“线性”与“循环性”上说起。西方历史观,特别是受犹太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的那一部分,往往带着一.............
  • 回答
    一个“如果”的假设,就能勾勒出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尤其当这个假设涉及到日本在东北占领时期意外发现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这不仅仅是资源上的发现,更是一系列连锁反应,足以改写二战的进程,以及战后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想象一下,时间拨回到那个沉重的年代。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从19.............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刘裕和贝利撒留,这俩人放在一块儿比,倒还真有几分意思。”提到刘裕,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形象。他出身寒微,却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以一介武夫的身份,硬生生地从一个朝代的衰亡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血染的江山。而贝利撒留,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在帝国风.............
  • 回答
    北约五次东扩与俄乌战争的关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因果关系及国际局势演变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北约东扩的背景与过程1. 东扩的起点(1997年) 冷战结束后,北约在1997年启动“东扩”计划,目的是将成员国从西欧扩展至东欧,以巩固欧洲.............
  • 回答
    说起韩国(或者说朝鲜半岛)的原创,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点名”环节,因为很多我们熟知的事物,其根源、演变和独特发展,都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上。它不像一张空白画布,从零开始描绘,更多的是一种吸收、融合、再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印记。就拿大家普遍会联想到的“泡菜”来说,腌制蔬菜在世界各地都有悠久的历史,.............
  • 回答
    南北朝,尤其是东西魏、北齐、北周这段历史,堪称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波诡云谲、充满戏剧性的时期。它不像汉唐那样有着清晰的王朝更迭和辉煌的文治武功,却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思想大碰撞、文化大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想深入了解,以下这些书籍会是你的绝佳选择,我将为你一一细致介绍,让你对这段历史有.............
  • 回答
    这句“历史书里的东西能信?都是胜利者写的!”确实是个很尖锐的论调,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如果只凭这句话就全盘否定历史书的价值,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争取把这个观点给掰扯明白。首先,得承认这个观点的合理性。谁写历史,写什么样的历史,确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蕴含着不少人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说到底,这事儿跟咱们对“历史”的定义、个人经历的烙印,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都有点关系。咱们一步一步来聊。首先,得掰扯清楚为啥大家会觉得“历史”就等于“古人的事儿”。1. “历史”的惯性定义:人类的文明脉络咱们从小到大接触的“历史”,很大一.............
  •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这里选取一个较.............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想了解您家传宝物的迫切心情。您提供的“此物是祖传的,已知最少有100年历史”信息,虽然珍贵,但要准确判断是什么东西、什么朝代以及价值多少,仅仅凭借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我可以非常详细地告诉您,为什么只凭这几句话无法判断,以及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推.............
  • 回答
    .......
  • 回答
    东北的历史,确实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捉摸、支离破碎的感觉,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很多重要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要说它“像一个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外来影响的长期性: 东北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连接着广袤的.............
  • 回答
    东南亚,一个充满魅力的地理名词,其历史 tapestry 如同当地繁茂的雨林般丰富多彩,交织着古老文明的痕迹、外来文化的浸润以及独立自主的奋斗。要勾勒出东南亚完整的历史脉络,我们需要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从早期人类的足迹到现代国家的崛起。1. 史前时代:人类的起源与早期迁徙早在几十万年前,东南亚的土地上.............
  • 回答
    关于“抗战时很多东北人不恨日本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但也极具争议的论调。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剥开表面的“传言”,去还原那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理解东北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日本侵略统治下,所经历的种种,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如何被塑造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整个东北人民的.............
  • 回答
    东南亚地区,这片自古以来就充满活力与多元性的土地,历史上是否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帝国,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答案是:历史上,东南亚没有出现过一个能够长期统治并整合整个东南亚区域的、具有普适性统一性的帝国。这并非说东南亚没有强大、广泛影响的王国或帝国,比如高棉帝国(吴哥.............
  • 回答
    东西罗马的分裂,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两个“罗马”之间,在漫长岁月里,时而隔膜,时而交织,时而误解,时而又带着一丝微妙联系的相互评价。首先,我们来聊聊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对于他们而言,西罗马帝国早已在公元476年那个经典的时刻,被日耳曼蛮族所.............
  • 回答
    共和国长子:东北,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共和国长子”,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深深烙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部东北人民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奋勇争先的奋斗史,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业摇篮的崛起与转型之路。要理解为何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我们必须回溯历.............
  • 回答
    老铁们,今天咱就唠唠东北那嘎达,以及内蒙古东部那五盟,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啥不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故事。这地方,可不是光有冷风呼呼吹,那是藏着不少真东西的! 黑龙江:那达木的北国风光与多民族的融合提起黑龙江,你可能就想到冰天雪地,哈尔滨的冰雕,那绝对是硬道理。但黑龙江的精彩,可不止这些。特色: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诸多深层原因。说“从来都是”可能有些绝对,但总体趋势确实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向东亚传播,而东亚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儒教)的对外传播相对有限,或者说传播的方式、规模和影响力与西方宗教不可同日而语。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