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历史书里的东西能信?都是胜利者写的!」这一观点?

回答
这句“历史书里的东西能信?都是胜利者写的!”确实是个很尖锐的论调,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如果只凭这句话就全盘否定历史书的价值,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争取把这个观点给掰扯明白。

首先,得承认这个观点的合理性。谁写历史,写什么样的历史,确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胜利者”的立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想想看,一场战争结束了,谁来记录这场战争?通常是打赢的那一方,他们当然有他们的叙事方式,会强调自己的正义性、英勇无畏,同时也会对失败者进行批判、抹黑,甚至选择性地遗忘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这就像一个项目做完了,老板最后总结的肯定是他领导有方、团队努力,不太会去细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某个部门的失误,除非是特别公开透明的企业文化。

比如,我们都知道关于很多古代战争的记载,很多都是由当时的王侯将相或者他们的御用文人写下来的。他们写的东西,自然会把自己的功劳放大,把敌人的罪恶描绘得更黑,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维护自己的声誉。你想想,如果一个君王要写自己开疆拓土的故事,他总不能写自己杀人不眨眼、横征暴敛吧?他会写自己如何仁政爱民,如何抵御外敌入侵,如何为百姓谋福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书就一无是处,完全不可信。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反驳这个观点:

1.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源性:

“胜利者写的”这句话,虽然有道理,但它往往忽略了历史记录的复杂性和多源性。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可不是只看一本史书就下结论的。

多角度的史料: 历史研究的根本在于史料的运用。虽然胜利者会写史书,但同时,失败者也会留下他们的记录,即使这些记录不那么系统、不成规模,但依然存在。比如,一些被征服民族的口头传说、诗歌、残存的文字,都可能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再比如,一些流亡者或者反对派的文献,也可能揭示一些官方叙述之外的真相。
非官方的记录: 除了官方史书,还有大量的非官方记录可以作为补充和参照。比如,当时的私人信件、日记、游记、地方志、宗教文献、考古发现等等。这些材料很多时候不会受到权力中心的影响,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真实想法。一个文官的日记里,可能就记录了他对某场战争的真实看法,或者某个事件的细节,这些都可能与官方史书有所不同。
考古的印证与颠覆: 考古学是现代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大量的考古发现,比如墓葬、遗址、器物、铭文等等,可以直接证明或推翻文献中的记载。比如,一些文献说某某城市多么繁华,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的规模、建筑风格、出土的文物,来印证或者修正文献的说法。有些时候,考古发现甚至能直接揭露胜利者故意隐藏或歪曲的事实。

打个比方: 就像一场公司内部的辩论赛,赢家当然会说自己讲得多么有道理,但我们还可以听听其他参赛者、旁听者甚至会场外有人议论的说法,看看有没有人偷偷录音了,再结合一下大家平时对这几个人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评价这场辩论。

2.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历史学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胜利者写的”史料,他们有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来辨别史料的真伪和可靠性。

史料辨伪: 历史学家会像侦探一样,对每一份史料进行辨别和考证。他们会分析史料的来源、作者的身份、写作的年代、写作的动机,以及史料本身是否存在逻辑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比如,要看一封信是真的还是伪造的,就要看写信人的笔迹、用词习惯、信件内容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等。
相互印证与比对: 历史学家会把来自不同来源、不同立场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和比对。如果多份独立的史料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那么这个事实的可信度就很高。如果某一个史料的说法与其他大多数史料都明显不同,那么就要高度警惕,可能存在夸大、虚构或歪曲。
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最核心的品质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历史学家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一种叙事,尤其是那些过于完美或过于偏激的叙事。他们会主动去质疑,去寻找潜在的偏见,去探究那些被忽略的角落。

这就好比我们在看新闻报道, 如果一家媒体对某个事件的报道特别煽情,或者一边倒地指责一方,我们就会心生警惕,然后去找其他媒体的报道,看看有没有不同的声音,有没有更客观的分析。

3. 历史的“迭代”与进步:

历史的记录和解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史料的发现、研究方法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修正。

新史料的发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技术越来越先进,大量的古代遗址和文物被发掘出来,这些新发现常常能够纠正甚至颠覆过去的一些历史认知。比如,很多关于古代文明的了解,都是近几十年考古工作才得以实现的。
研究视角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研究视角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可能被忽略的群体,比如妇女、农民、少数民族等,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声音,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研究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以前的历史书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大事”,现在则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学术的互动与辩论: 历史学界内部存在着持续的学术辩论和批评。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提出后,会受到其他同行的审视和质疑。这种良性的学术争鸣,有助于不断逼近历史的真相。

就像我们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几十年前可能是一边倒的赞扬或批判,但随着新的史料出现,或者社会思潮的变化,我们可能会重新审视,发现他身上也有复杂的一面,或者他的一些行为在当时有其合理的理由,从而形成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评价。

4. “胜利者”的内部矛盾与非绝对性:

即使是胜利者,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的叙述也可能存在矛盾和分歧。而且,并非所有胜利者都会刻意去歪曲历史。

内部的批评声音: 即使是胜利者阵营内部,也可能存在一些有良知、有远见的人,他们会记录下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实,或者对胜利者的某些做法提出批评。这些声音虽然可能不占主流,但也是重要的史料。
对事实的尊重: 很多在位的历史学家或记录者,即使服务于当权者,也可能依然会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和对事实的尊重。他们可能选择回避某些敏感话题,但对于大部分事实性的记录,可能还是相对客观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对任何历史叙述都抱有绝对的信任。 对于那些特别强调“我们是多么正义,他们是多么邪恶”的叙述,我们确实需要保持一份警惕,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佐证或反驳。

总而言之, “历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去认识到历史记录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偏见,但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彻底否定历史书的价值。真正的历史研究,恰恰是通过搜集、辨别、比对多方史料,运用严谨的方法,保持开放和质疑的精神,来努力还原一个更接近真相的历史图景。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说这句话,你可以这样回应他:

“这话倒是有几分道理,胜利者确实有他们写史书的倾向。但问题是,咱们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傻子,他们不像你一样只看一本书。他们会挖出更多东西,比如失败者的记录、老百姓的口述、还有考古挖出来的东西。而且,历史书也不是一天就定稿的,后人会发现新东西,会发现以前的说法不对,然后就会修正。所以,虽然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但也不能因此就觉得历史书完全没法信,那也太简单粗暴了。”

这样说,既承认了对方观点中的合理性,又条理清晰地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让对方知道你对历史的认识不止于此,也更能让他理解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这个话没错,问题在于胜利者的定义。

胜利者能写的只有教科书和官方历史。

而它能控制的范围仅仅在它的统治范围以内。

就是说,中国大陆的胜利者,能写中国大陆的历史。

台湾的胜利者(虽然它在大陆失败了)能写台湾的历史。

美国的胜利者能写美国的历史。

德国的胜利者能写德国的历史。

中国大陆要写美国史,美国的胜利者说了不算啊。

中国大陆写的美国史,就不是美国的胜利者书写的。


另外,胜利者不是一出生就胜利。

在它还没有胜利的时候,历史它说了不算。

可以保留下大量真实的记录。

而胜利者自己也往往会保留真实记录,只是加上秘密级别,把真实记录隐藏起来。

但是胜利者是有期限的,苏联一解体,档案一解密,原来的胜利者不在了,真相也就暴露了。

现在的人可以比较自由的研究蒙古在征服中的屠杀。

因为蒙古黄金家族现在不能把白人,阿拉伯人,汉族人继续屠城了。

所以,所谓胜利者书写历史,只是暂时的,区域性的。没有统治全球,统治几百年,坚持不懈的搞文字狱,把历史档案全部销毁的政权。

就没有能力永远编造历史。能编一时一地的教科书,到这个政权灭亡,教科书也就换了。

user avatar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user avatar

先问能不能反驳,再问如何反驳。

user avatar

你怎么知道是胜利者写的?

你说的话又可信在哪里?



其实根本问题就在于,地球上的事情不是只有可信和不可信两个极端的

历史书,甚至一切书籍上记录的东西当然不全都是事实,而所谓的客观真相也从来不可能被完整的还原和传递。你就是拿个摄影机拍下来那还有机位的问题,还有没有被拍下来的事前事后。


对于这种可信不可信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者,只需要问他你说的话怎么可信就完了……

user avatar

题主修改了回答,原问题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这句话怎么反驳。原回答如下,我的观点就是,这就是屁话,根本没有代表、总结了什么观点。三个关键词:“历史”、“胜利者”、“书写”,正如诸君所见,这是三个相当宽泛的词语,根本指代不了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诡辩者完全可以在这个三个词上来回转进,恶心反对者。不过,它根本不值得反对,正如前面所说,它根本没有总结出什么道理、结论出来,其实就是很空洞、很无力、很虚无的一句话,可以支持他的论点、论据少之又少——简而言之,就是什么都没说,只是看起来很唬人罢了。

至于历史书,就更可以是转进的对象了。对于键盘史学家们,他们所认知的历史学,无非是教科书、书城里贩卖的书、还有地摊网文,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历史——我们这里权且先定义为历史学科——不过是一行行可篡改的文字而已,真相在他们手上;而当你用干货,换言之为科学系统的材料,轮番质疑时,他们往往就会抛出:看历史书有什么用?都是假的,反正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如果仅仅看历史教科书,好像的确如此——但是这不也是屁话么。执政政府当然是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国民教育的组织当然是由他们操办,而教科书一般带有宣传意味这也是人所共知。这里无褒贬,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

但是,历史书可不光是教科书啊。历史学科下各类方向的著作,有分析史学理论的,也有通史,也有断代史,也有人物史,更有各类繁多的专题史。其中未必每一本都是所谓的“胜利者”书写的吧?更不要说作为Reference的各类材料了。

他们是分不清楚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学,与政治宣传作用下的历史教育(或者说政治宣传中的历史叙事)的区别——你更不用和他介绍如何利用历史学,去正本清源、去抽丝剥茧、去尽可能的还原史实了。

举个例子,在19世纪,滑铁卢“威灵顿单挑拿破仑”并且取得胜利的观点,作为英国政府的主旋律宣传,在当时是大行其道的。但是到了20世纪,随着各个国家的研究整合,现在得出的结论是,滑铁卢会战中,德意志、低地国家的官兵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并不是完全盖过英国人),击败拿破仑的荣光,并不是唯威灵顿一人或英国军队所垄断的。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自行寻找相似的案例。

当然,到此为止,我的分析是建立在言者将历史学与政治宣传挂钩的前提下。之所以多说这么一句,以我在贴吧、其他的一些论坛的经历来看,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给你转变出各种七里八怪的花样出来。我不是历史学工作者,但是这种人我见得太多了。虽然花样很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本质上便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OK,总结一下。第一,这句话说了等于是白说的,因为根本没有解释清楚任何问题;第二,说这话的人,说好听点叫年轻,说难听点叫幼稚。所以我的答案就是,根本不需要去反驳。就好比一个人和你说,“活着有什么意思,到头来还是要死的”,你是继续和他进行浪费时间的哲学思辨(当然他可能会礼尚往来)——还是走开去读书,充实自己、教育自己?

底下有评论说,那你不是打了自己的脸么?你既然主张不要反驳,那么你怎么还是在这里反驳了?我并没有反驳这句话,我做的仅是证明这句话是句屁话,并且给问者一条明路罢了。

当然对于看不过我在评论里表现的人,我虽不是君子,但也不会无理取闹。但是有人过来无理取闹的话,那我的想法和下面这位是差不多的:


最后感谢一下赞同我的朋友们,原本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有这么多赞。不过还是很感谢你们。

=====================================================================

这句话就是屁话,设了一个陷阱恶心你。和“你行你上”、“我买个电冰箱未必需要学会制冷”一个道理。

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如何定义“胜利者”、如何定义“历史”,这就给说这句话的人很大的回旋余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说这种话的人,大多是所谓的“厚黑”、“功利”者,而且往往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看了一点地摊文章就以为是所谓“真相”,奉之圭臬。被干货打脸打到不行了,就甩这句话出来。

回到主题,单就“历史”这个概念,持此观点者就可以用无数种转进方法恶心死你——这里是指广义的过去,还是学术的历史研究,他不可能说清楚的,总归要给自己留给余地。

以拿破仑为例,这明明是个亡国君,为什么他的光辉事迹都留下来了?为什么英国史界至今都是粉拿政治正确?有人就说,因为体现拿破仑的强大,才能够体现胜利者的强大。这种人脑子里面已经预设立场了——胜利即一切;他不能理解敌对国家之间客观的分析评价——他更不可能对历史研究有一点半点的认识——这就好比根本不懂物理学的人跟你扯相对论,不懂汽车的人吹德系美系日系国产车。

既然贵乎提倡理中客、专业,那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该如是。

可惜看了一圈,全是我上面举得那拨反面教材。

没必要反驳,踏踏实实做事,不要着急做定义家。

======================================================================

请知乎上的任何精神共产主义者,也就是精共,不要在我的评论里进行可笑的教条训诂。

比如说这位

@Weltpolitik

1、“以下内容大量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恕我直言,你只不过是踹踹书橱,看看上面掉下来什么共产主义理论的词,撵巴撵巴就用了。

2、以下这段内容,充分说明这是一个精共。我今天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给精共下个定义:盲目引用、训诂共产主义理论教条,而不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模型进行分析。

毫无疑问,这位就是一个穷酸秀才式的背书家、训诂家:

那么再以这位答主所举的拿破仑为例子,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的对手是欧洲的“封建君主”们,是欧洲的“封建势力”,而拿破仑本人代表的是“资本主义”一方。现在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时代,自然会歌颂拿破仑这位所谓的“失败者”,因为拿破仑战争背后的资本主义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资产阶级才是“胜利者”。答主在这个时代公开表示对“皇帝陛下”的崇敬之情,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把他放到1836年的法兰西王国呢?而对拿破仑的“历史的书写”,到了后资本主义时代,恐怕又将发生彼岸花,比如说如果有一个法兰西无产阶级政府,铁定是会在历史教育中深挖拿破仑“背叛革命”的黑历史的。

1)拿破仑战争中拿破仑的对手是欧洲的“封建势力”吗?单就看普俄奥三国,好像确实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位忘记了英国,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也忘记——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在尼德兰、德意志的众多资本主义政治实体——他更不可能去注意到,就连普奥两国,都处于缓慢的资本主义化进程中。那么这里问题在于哪里,他在根本不了解这段历史——这里包括政治史、战争史、人物史、经济史等等等——的前提下,武断地下了定论:拿破仑战争便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决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本身也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相反,它是拿破仑们开所谓“封建主义”倒车的结果。所以这场战争根本不存在什么意识形态的矛盾——或者说,这种矛盾是相当次要地位的——它仅仅是18世纪王朝战争、争霸战争的进一步延伸。拿破仑本人代表也不是资产阶级,他所代表的仍是封建军事贵族、封建官僚、农民阶级,请问这和路易#14 15 16有什么区别么?没有任何区别。那么请问,拿破仑何来代表资产阶级之说?

在这里,这位精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根本不了解拿破仑战争,但是他觉得共产主义理论训诂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本质上,这种行为和后者的精神相悖。


2)“而对拿破仑的“历史的书写”,到了后资本主义时代,恐怕又将发生彼岸花,比如说如果有一个法兰西无产阶级政府,铁定是会在历史教育中深挖拿破仑“背叛革命”的黑历史的。”

都不需要你做梦打比方,早在雾月政变之后很多人就开始骂拿破仑背叛了共和国,是为“暴君”、“克伦威尔”、“凯撒”。所以不需要彼岸生花,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此岸业已生了什么草,长了什么树,你这个彼岸花,也是不符实际的东西罢了。

最后总结,不要以为掌握了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你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就说答案;或者说通过小洞,你根本没有看到豹子,还偏要描述莫须有的豹子模样,这就叫做可笑。由于实在拙劣,我已经折叠了这个评论。

最后,我对于精共的任何攻击,仅仅是对某些把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异化为封建儒学一般的训诂学的别有用心者的谴责——而我本人是支持共产主义。

@Weltpolitik

还有最后奉劝你一句,盲人就不要开车了,不要以为自己用听觉就能判断红绿灯信号,我走的明明是直行道,你偏要说我右转——这就是属于典型的自我感觉良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历史书里的东西能信?都是胜利者写的!”确实是个很尖锐的论调,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如果只凭这句话就全盘否定历史书的价值,那就有些以偏概全了。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争取把这个观点给掰扯明白。首先,得承认这个观点的合理性。谁写历史,写什么样的历史,确实会受到很多因素的.............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您构思的,如果吴三桂反清成功,历史书可能会如何描绘他的经历以“洗白”的详细叙述,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洪武风云录》卷七:铁血定辽功,孤胆救汉魂——吴三桂传千载之下,论英雄者,莫不叹吴三公之名。然史海沉浮,流言纷纷,其功过是非,常为后人所迷。今吾辈谨遵史学正道,拂去尘埃,还原这位擎天.............
  • 回答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像一颗磨得圆滑的石子,被无数人捡起又抛下,它简短有力,带着一种无可辩驳的宿命感。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绝对的陈述,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驳起点。它并非完全错误,但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面貌,忽略了许多同样至关重要的面向。要反驳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入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
  • 回答
    要反驳历史虚无主义,我们首先要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历史虚无主义,最核心的论调是将历史看作是纯粹的虚构、无意义的叙事,或者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已消逝,无论我们如何解读都与当下无关,甚至其背后隐藏着某种阴谋或不为人知的真相。这种观点试图抽离历史的真实性,否定其对当下和未来的指导意义,甚至可能导向对某些历史事实.............
  •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可以随意篡改”?这话听起来够狠,一副冷酷的现实主义者嘴脸。但仔细想,这种说法,与其说是洞见,不如说是懒惰的借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解。成王败寇,这话说的是权力的残酷,没错。在战场上,胜利者确实掌握了话语权,他们能决定谁是英雄,谁是罪人,能把自己的行为包装成正义,把对手的抵抗.............
  • 回答
    “侵略有功论”——一个看似振聋发聩的论调,实则是在历史长河的摊薄和法理道德的棱角下,逐渐褪去光芒的虚假叙事。要对其进行彻底的逻辑性反驳,我们需要深入到其根基,用历史的真实、法理的严谨以及哲学的审视,层层剥离其虚妄。从历史的真实来看,“侵略有功论”往往是赢家书写的叙事,是对历史真相的扭曲与简化。历史的.............
  • 回答
    就微博历史博主“生民无疆”对知乎用户“Pythⅰa”系列反伪史文章的反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争论的焦点与“生民无疆”的反驳角度:首先,需要明确“Pythⅰa”提出的“反伪史”核心观点大概集中在: 对传统史料的质疑: 认为许多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人物,甚至朝代,其真实性存在疑问,可能.............
  • 回答
    在课堂上,面对老师提出的“台湾是一个国家”的论断,如何进行不失礼仪的反驳,确实需要策略和技巧。这不仅仅是表达不同观点,更关乎如何在一个公开的学习环境中,既尊重老师的权威和辛勤付出,又能清晰、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建议:核心原则:尊重、理性、证据、建设性在开始之前,请牢记以下.............
  • 回答
    在纳粹德国崛起的黑暗时期,虽然许多教会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与政权合作或保持沉默,但仍有许多教会成员、牧师、神父和神学家勇敢地站出来,以不同的方式反抗纳粹政府的压迫和意识形态。这种反抗并非统一的运动,而是分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教派中的个体和团体所为。以下是历史上德国教会反抗纳粹政府的一些详细方面:一、神学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西方多国以‘新疆人权问题’为由对华施压,以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的‘反人权历史’回应”这一复杂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话题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新疆人权问题”: 这是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主要焦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对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强制劳动”、“大规模拘留.............
  • 回答
    要理解学术界对于北大历史学教授观点——即“司马光刻意塑造虚假的武帝形象”——的质疑和反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核心层面。首先,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辩论,它触及了史学研究方法、史料解读、历史人物评价以及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性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历史研究,尤其是对重大历史人物的评.............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明末历史走向,一个毛文龙而非袁崇焕得胜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人命运的颠倒,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深刻地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一个“不可能”的假设:毛文龙的胜利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文龙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袁崇焕处死,这本身就是权力斗争和政治博弈的结果。毛文.............
  • 回答
    近些年,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中国玩家在Steam上对一些包含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外国游戏表达反对的声音。要评价这种现象,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也挺复杂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它规模庞大,影响深远,但同时又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它既有反.............
  • 回答
    要深入分析 B 站(哔哩哔哩)在内容争议和品牌“断粮”风波后,市值一夜反增 56 亿美元并创历史新高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股价波动,而是折射出中国互联网内容生态、用户群体特性、品牌公关策略以及资本市场对特定平台增长潜力的判断等复杂因素的交织。一、 事件背景回顾:内.............
  • 回答
    关于乌克兰人对苏联的反感,以及他们在这其中的历史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你的观察很敏锐——乌克兰人在苏联的建立和发展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使得他们对苏联的复杂情感更具深度,也并非简单的“精神分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乌克兰历史和民族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什么乌克兰人如此反.............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 回答
    历数史册,智谋之士犹如星辰璀璨,而那些在危急关头,电光火石间迸发出的神来之笔,更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传奇。曹操献刀虽已是脍炙人口的典故,但历史上类似的急智之举,比比皆是,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流星,划破沉寂,照亮了历史的进程。且看这几则,便知古人胸中自有丘壑,临危不乱的智慧之光何其耀眼:一、韩信背水一战,军心.............
  • 回答
    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被曹爽反杀,历史对曹爽的评价,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剧本也将会完全重写。曹爽——魏国的挽救者?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公元249年,历史的车轮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轨迹前进。司马懿,这位以老谋深算著称的权臣,在出征洛阳的路上,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可能是在他步步为.............
  • 回答
    若我曾是历史洪流中的弄潮儿,凭借一腔热血与满腹经纶,在风云变幻的年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的我,应当是心怀激荡,为家国天下而奔走呼号,或是运筹帷幄,在沙场之上挥洒汗水。我渴望的是青史留名,将自己的功业与信念,以最真实的面貌镌刻在后世的记忆里。然而,岁月流转,时移世易,我的名字,我所经历的一切,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明末清初政治军事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性推演。李成栋的广东全省反正,如果能比金声桓的江西反正早发生,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影响力很可能相当深远。要详细地分析,咱们得一步一步来。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两个“反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意味着什么。金声桓的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