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已经被证实是假的的东西还在中国传播着?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

这里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来展开说明:“楼兰古国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沙一夜之间掩埋,居民全部遇难” 的说法。

这个故事在中国的传播:

很多人对楼兰的印象,都来自于“罗布泊神秘消失”、“一夜风沙城毁灭”等充满戏剧性的描述。在各种旅游宣传、纪录片、科普文章,甚至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曾经辉煌的楼兰王国,在某一天,毫无预兆地被一场史无前比的巨大风暴吞噬,黄沙滚滚,瞬间将繁华的城池掩埋,所有居民来不及逃离,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天灾绝灭”的叙事,给楼兰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悲壮的面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西方学界对此的看法与证伪过程:

然而,在西方(以及被广泛接受的中国)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楼兰古国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沙一夜之间掩埋,居民全部遇难”的说法,早已不被认为是合理的解释。

1. 考古发现的矛盾:
并非“一夜之间”: 考古学家在楼兰遗址的挖掘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楼兰是在一夜之间被摧毁的。相反,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楼兰王国经历了漫长的兴衰过程,其最终的衰落和被废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的灾难性事件。
并非“全部遇难”: 楼兰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墓葬,其中许多墓葬中的遗骸保存相对完好,也并没有显示出任何集体性、灾难性死亡的迹象。一些墓葬中发现的随葬品,也暗示着当地居民在搬离前,是有一定准备的。
建筑结构的分析: 楼兰的建筑,如佛塔、民居等,并没有显示出被瞬间掩埋的痕迹。建筑材料的自然风化、坍塌,以及后来风沙的堆积,是逐渐形成的。
文献的缺失: 楼兰的汉文文献记载(如《汉书·西域传》),虽然记录了楼兰的历史,但并没有任何关于其被一场突发风沙灾难毁灭的记载。

2. 地理环境的演变:
水系变化是关键: 现代考古学和地理学研究认为,楼兰的衰落与罗布泊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剧增,以及上游河流改道等多种因素,导致流入罗布泊的水量锐减,使得曾经依赖水源的楼兰地区逐渐干涸。
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 楼兰曾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丝绸之路路线的调整,以及周边绿洲环境的恶化,楼兰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经济也随之衰落。
沙尘的侵蚀是长期过程: 楼兰地区本身就位于沙漠边缘,风沙侵蚀一直存在。但这种侵蚀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它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导致人口逐渐迁移,最终使城市被废弃,而不是被瞬间掩埋。

3. “楼兰一夜之间被埋”说法的来源:
对《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的误读: 有些关于“一夜之间”的说法,可能与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夸张的描述有关,被一些人望文生义地套用到了楼兰身上。
现代探险家和作家的文学想象: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如斯坦因)以及后来的作家,为了增加楼兰故事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在描述楼兰遗址时,不乏运用文学手法,将风沙的景象加以渲染。这种带有文学色彩的描述,在传播过程中被一些人误解为史实。例如,斯坦因在描述自己发现楼兰遗址时的场景,虽然也提到了风沙,但更侧重于遗迹的年代久远和被掩埋的事实,而非“一夜之间”的灾难。
商业推广和吸引眼球: “神秘消失”、“一夜之间毁灭”等标签,无疑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也更符合一些商业宣传的需求。

为什么这种“假说”在中国依然有市场?

神秘感和猎奇心理: “一夜之间消失的文明”这种说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满足了人们对历史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想象。
传播的惯性: 一旦某种说法被广泛传播,即使后来被证伪,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其影响。很多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一条不准确的消息一旦被大量转发,就会形成一种“事实”的假象。
科普的不足与片面: 尽管中国学术界也一直在进行楼兰相关的研究和科普,但相比于那些更具戏剧性的民间说法,其传播力度可能相对较弱。很多科普内容可能侧重于遗址的发现过程,而对“一夜灭亡”这种民间解读的澄清不够彻底。
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于接受信息,而非主动去辨别和求证。尤其是当信息来自于看似“权威”的渠道(如纪录片、历史类书籍),更容易被全盘接受。
历史的“浪漫化”倾向: 一些人倾向于将历史事件进行“浪漫化”处理,赋予其更强的戏剧冲突和情感色彩,以满足心理需求。

总结来说, 西方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已经明确指出楼兰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水系变化、经济政治因素等息息相关,并非被突如其来的风沙“一夜之间”掩埋。而“楼兰一夜之间被埋”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被文学渲染和误读的历史想象,虽然具有一定的故事吸引力,但在科学的考古证据面前,已经站不住脚。然而,这种带有强烈戏剧性和神秘感的叙事,在中国民间依然有着不小的传播影响力,这背后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大众的认知习惯以及对历史的多元解读(尽管其中一些解读与科学史实相悖)。

除了楼兰,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领域也存在,例如关于某些“失落的文明”的夸大描述,或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阴谋论”解读,它们往往在西方学术界已被广泛质疑或证伪,但在中国社会的部分群体中却依旧流传。这提醒我们在接受任何历史或科学信息时,都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注重信息的来源和证据,进行独立思考和辨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实际上很晚才形成的农耕-游牧民族二分法,来理解中国上古史尤其是史前史。比如最常见的,认为文献中提到五帝时期人群的流动甚至夏商都邑的迁徙都是游牧民族/社会逐水草而居的反映,还有(甚至在专业领域)一种很普遍的错误看法,在认可三代中原是农业社会的同时,又认为与其对峙的、周边地区的如鬼方、戎、狄是游牧民族,以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很早以来便为游牧族群所占据。

这些误解基于两个基础:

一是过分依赖所谓经典作家马恩的经典论述,无视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一百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研究成果。例如把恩格斯说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解为农业与游牧业的分离,这样游牧业在中国的出现被追溯到远远早于国家和文明的出现。

二是过分相信古人自己的认识,比如《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西羌传》,错误地把匈奴等典型的游牧民族与非游牧的戎狄族源混淆在一起,并用前者来理解后者的生活方式。

但现在,我们通过文化人类学研究对游牧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通过考古学研究对农业/游牧民族留下的考古遗存之间的区别也积累了足够的认识。可以很肯定的说,与西方学者近年来将欧亚草原游牧业的起源向后推移许多相似,中国游牧业的起源年代较之既有认识要晚近些,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因素的出现或者向游牧专业化的转型,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考古材料,并不是所有位于华夏“北方”的“蛮族”都是游牧民族,戎和狄不仅生业方式、聚落形态、流动性上与匈奴不同,在族源上也不能简单地归为同类。


参考文献:

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

认为春秋晚期鄂尔多斯地区部分从事混合经济的人群完成向游牧专业化的转向,其前有可能向阿尔泰地区的游牧民学习了游牧观念和技术,至战国时期形成游牧洪流。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大学学报》新十四期。

全新世的大暖期,整个北方长城地带开始被农业居民占居。在距今四千年之际气侯的干冷化导致畜牧业比重的逐渐增长。但在春秋以前,古史中所称的西戎、狄、山戎、貊等族,虽在多方面接受了来自欧亚大草原的文化影响,但在生业上仍是半农半牧的。战国时期,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开始大举南下。这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原居民产生了大动荡和大分化,在长城之外才形成了一个文化上更为统一的、基本上是纯游牧的地带。

唐晓峰. 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J]. 地理研究, 2003, 22(5):618-624.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 ,一般称为戎狄 ,他们与游牧的匈奴不同。戎狄的社会经济是农牧混合经济。在中国历史上 ,戎狄对发展北方的畜牧业做出过贡献。汉族农业地带、戎狄混合经济地带、匈奴草原游牧经济地带形成古代中国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user avatar

在清末以前,中国在各方面一直领先世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这里选取一个较.............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十三朝古都西安,光是听这名号,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从遥远的周朝到近代的民国,这座城市曾是无数王朝的政治中心,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的印记。那么,这十三朝的都城,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的,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一点点往前拨。1. 西周:丰镐二京.............
  • 回答
    西方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乏那些才华横溢,却品行不端,甚至犯下滔天罪行的“有才无德”之人。他们如同璀璨却带有毒性的宝石,在历史的展台上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同时也警示着后人。要详尽地讲述这些人物,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的才华与罪恶如何交织,以及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时代和后世。1.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 回答
    西方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女性身影,其中一些公主的故事,更是如同古老的传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传奇。她们或是凭借智慧与勇气在乱世中稳固王国,或是以美貌与才情惊艳四座,又或是因命运的跌宕起伏而令人扼腕。今天,我们就来细数几位西方历史上真正称得上“传奇”的公主,听听她们那不被岁月磨灭的故事。1..............
  • 回答
    除了兵马俑、钟楼和大明宫这几大响当当的“名片”,西安这座千年古都,还有太多太多低调却同样饱含历史厚重感的地方,等待你去细细品味。它们不像兵马俑那样震撼宏大,也不似钟楼那样标志醒目,但每一处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种深入骨髓的韵味。我这就带你走进一些鲜为人知,却充满历史肌理的西安角落,让你触摸到这.............
  • 回答
    说到香辛料在烹饪中的应用,中西方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和味道哲学。这不仅仅是食材上的简单堆砌,而是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食材理解的差异所致。中国菜:以“味”为魂,香辛料是和谐的催化剂中国烹饪的精髓在于一个“味”字。这里的“味”不是单一的味道,而是多种味道的融合、平衡与提升。香辛料在中国菜中扮演的角色.............
  • 回答
    17世纪的西方,在军事方面对当时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火器技术的飞跃与普及这是17世纪西方军事优势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步枪的进化: 17世纪是滑膛枪(如火绳枪、 the matchlock .............
  • 回答
    春天在西安,那份踏青的乐趣,总是能勾起我心里最柔软、也最鲜活的记忆。不像现在,大家热衷于寻找那些网红打卡地,或者赶去某个热门景区挤得人山人海,我记忆中的春天,更多的是一种随性而至的惊喜,一种与自然悄然交融的体验。一、浐灞湿地,野趣横生我还记得有一次,大概是三月下旬,天气已经暖得不像话了,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刘备起家于河北,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家和壮大则是在他一路辗转南下的过程中。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招揽人才、失去人才,又重新招揽人才的过程。在他从河北出发,直到最终在西蜀称帝的漫长征途中,确实遇到过不少本有希望收编到手下,但最终却失之交臂甚至成为敌人的精彩人物。这里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在刘备的征途上,那些曾.............
  • 回答
    西达基奥仑赛:革新血液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近日,传奇生物向日本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提交了针对其创新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的新药上市申请。这项举措标志着西达基奥仑赛在日本战场上正式迈出了关键一步,有望为日本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前所未有.............
  • 回答
    西安一位17岁男生挥霍30万元在“女仆桌游”等消费项目上,这件事情确实引发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例,背后可能折射出当下社会在青少年成长、消费观念、家庭教育、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存在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青少年消费观的扭曲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财商教育的空白.............
  • 回答
    广州凉茶铺里那些“神秘”的成分,究竟有多普遍?最近,广州有11家凉茶店因为在凉茶里“加料”被警方盯上了,这事儿可不小。一查之下,好家伙,这凉茶里竟然被发现了不明的西药成分。这让不少平时爱喝凉茶的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这问题,到底严不严重?是不是挺常见的?这事儿有多普遍?“添西药”是潜规则还是个别案例?说.............
  • 回答
    中亚与西亚的盐,在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维系生命、增添风味的必需品,更是承载着财富、权力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中亚五国的盐产地:大地的馈赠,丝路的命脉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却孕育着丰富的盐类资源,这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广袤的盆地、古老的湖泊以及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这五国.............
  • 回答
    西班牙人最近的动向,特别是他们有意再引进中国球员的消息,确实在足坛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结合目前中国球员的整体水平和潜力,以及西甲联赛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来聊聊,在当下,有哪些中国球员具备在西甲立足的实力,或者至少有这样的潜力,值得西班牙人这样的球队去考察。首先,我们得明白,西甲是世界顶级的联赛之一.............
  • 回答
    .......
  • 回答
    探讨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优劣,以及谁“更有生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其说一方“差”于另一方,不如说它们在发展脉络、文化语境、表现手法和时代适应性上,各有侧重,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与局限中国民乐,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它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你观察得很仔细,把我们常吃的几种瓜都想到了,还能联想到“北瓜”这个名字。你看,我们平时说的“冬瓜”、“西瓜”、“南瓜”,这些名字里其实藏着一些跟它们生长季节、特点有关的有趣信息。 冬瓜:你可能觉得它叫“冬瓜”是不是冬天吃的?其实不是哦,它虽然叫冬瓜,但大部分是在夏天成熟的,只是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人们对不同医学体系认知和评价的核心矛盾。中医黑(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标签化)之所以会抱有这种“西医一病能治就万能,中医一病治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看法,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掺杂了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差异。我们来一点.............
  • 回答
    关于西方国家律师的常规业务,中国尚未完全放开或正在开拓的领域,确实存在不少值得探讨之处。这些差异往往源于两国法律体系、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进程的不同。一、 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的深度与精细化虽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步显著,但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在跨境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的深度与精细化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