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际上很晚才形成的农耕-游牧民族二分法,来理解中国上古史尤其是史前史。比如最常见的,认为文献中提到五帝时期人群的流动甚至夏商都邑的迁徙都是游牧民族/社会逐水草而居的反映,还有(甚至在专业领域)一种很普遍的错误看法,在认可三代中原是农业社会的同时,又认为与其对峙的、周边地区的如鬼方、戎、狄是游牧民族,以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很早以来便为游牧族群所占据。
这些误解基于两个基础:
一是过分依赖所谓经典作家马恩的经典论述,无视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一百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研究成果。例如把恩格斯说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解为农业与游牧业的分离,这样游牧业在中国的出现被追溯到远远早于国家和文明的出现。
二是过分相信古人自己的认识,比如《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西羌传》,错误地把匈奴等典型的游牧民族与非游牧的戎狄族源混淆在一起,并用前者来理解后者的生活方式。
但现在,我们通过文化人类学研究对游牧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通过考古学研究对农业/游牧民族留下的考古遗存之间的区别也积累了足够的认识。可以很肯定的说,与西方学者近年来将欧亚草原游牧业的起源向后推移许多相似,中国游牧业的起源年代较之既有认识要晚近些,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因素的出现或者向游牧专业化的转型,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考古材料,并不是所有位于华夏“北方”的“蛮族”都是游牧民族,戎和狄不仅生业方式、聚落形态、流动性上与匈奴不同,在族源上也不能简单地归为同类。
参考文献:
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
认为春秋晚期鄂尔多斯地区部分从事混合经济的人群完成向游牧专业化的转向,其前有可能向阿尔泰地区的游牧民学习了游牧观念和技术,至战国时期形成游牧洪流。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大学学报》新十四期。
全新世的大暖期,整个北方长城地带开始被农业居民占居。在距今四千年之际气侯的干冷化导致畜牧业比重的逐渐增长。但在春秋以前,古史中所称的西戎、狄、山戎、貊等族,虽在多方面接受了来自欧亚大草原的文化影响,但在生业上仍是半农半牧的。战国时期,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开始大举南下。这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原居民产生了大动荡和大分化,在长城之外才形成了一个文化上更为统一的、基本上是纯游牧的地带。
唐晓峰. 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J]. 地理研究, 2003, 22(5):618-624.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 ,一般称为戎狄 ,他们与游牧的匈奴不同。戎狄的社会经济是农牧混合经济。在中国历史上 ,戎狄对发展北方的畜牧业做出过贡献。汉族农业地带、戎狄混合经济地带、匈奴草原游牧经济地带形成古代中国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在清末以前,中国在各方面一直领先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