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已经被证实是假的的东西还在中国传播着?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

这里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来展开说明:“楼兰古国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沙一夜之间掩埋,居民全部遇难” 的说法。

这个故事在中国的传播:

很多人对楼兰的印象,都来自于“罗布泊神秘消失”、“一夜风沙城毁灭”等充满戏剧性的描述。在各种旅游宣传、纪录片、科普文章,甚至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曾经辉煌的楼兰王国,在某一天,毫无预兆地被一场史无前比的巨大风暴吞噬,黄沙滚滚,瞬间将繁华的城池掩埋,所有居民来不及逃离,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天灾绝灭”的叙事,给楼兰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悲壮的面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西方学界对此的看法与证伪过程:

然而,在西方(以及被广泛接受的中国)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楼兰古国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沙一夜之间掩埋,居民全部遇难”的说法,早已不被认为是合理的解释。

1. 考古发现的矛盾:
并非“一夜之间”: 考古学家在楼兰遗址的挖掘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楼兰是在一夜之间被摧毁的。相反,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楼兰王国经历了漫长的兴衰过程,其最终的衰落和被废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的灾难性事件。
并非“全部遇难”: 楼兰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墓葬,其中许多墓葬中的遗骸保存相对完好,也并没有显示出任何集体性、灾难性死亡的迹象。一些墓葬中发现的随葬品,也暗示着当地居民在搬离前,是有一定准备的。
建筑结构的分析: 楼兰的建筑,如佛塔、民居等,并没有显示出被瞬间掩埋的痕迹。建筑材料的自然风化、坍塌,以及后来风沙的堆积,是逐渐形成的。
文献的缺失: 楼兰的汉文文献记载(如《汉书·西域传》),虽然记录了楼兰的历史,但并没有任何关于其被一场突发风沙灾难毁灭的记载。

2. 地理环境的演变:
水系变化是关键: 现代考古学和地理学研究认为,楼兰的衰落与罗布泊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剧增,以及上游河流改道等多种因素,导致流入罗布泊的水量锐减,使得曾经依赖水源的楼兰地区逐渐干涸。
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 楼兰曾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丝绸之路路线的调整,以及周边绿洲环境的恶化,楼兰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经济也随之衰落。
沙尘的侵蚀是长期过程: 楼兰地区本身就位于沙漠边缘,风沙侵蚀一直存在。但这种侵蚀是长期、渐进的过程,它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导致人口逐渐迁移,最终使城市被废弃,而不是被瞬间掩埋。

3. “楼兰一夜之间被埋”说法的来源:
对《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的误读: 有些关于“一夜之间”的说法,可能与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夸张的描述有关,被一些人望文生义地套用到了楼兰身上。
现代探险家和作家的文学想象: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如斯坦因)以及后来的作家,为了增加楼兰故事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在描述楼兰遗址时,不乏运用文学手法,将风沙的景象加以渲染。这种带有文学色彩的描述,在传播过程中被一些人误解为史实。例如,斯坦因在描述自己发现楼兰遗址时的场景,虽然也提到了风沙,但更侧重于遗迹的年代久远和被掩埋的事实,而非“一夜之间”的灾难。
商业推广和吸引眼球: “神秘消失”、“一夜之间毁灭”等标签,无疑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也更符合一些商业宣传的需求。

为什么这种“假说”在中国依然有市场?

神秘感和猎奇心理: “一夜之间消失的文明”这种说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满足了人们对历史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想象。
传播的惯性: 一旦某种说法被广泛传播,即使后来被证伪,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其影响。很多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一条不准确的消息一旦被大量转发,就会形成一种“事实”的假象。
科普的不足与片面: 尽管中国学术界也一直在进行楼兰相关的研究和科普,但相比于那些更具戏剧性的民间说法,其传播力度可能相对较弱。很多科普内容可能侧重于遗址的发现过程,而对“一夜灭亡”这种民间解读的澄清不够彻底。
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于接受信息,而非主动去辨别和求证。尤其是当信息来自于看似“权威”的渠道(如纪录片、历史类书籍),更容易被全盘接受。
历史的“浪漫化”倾向: 一些人倾向于将历史事件进行“浪漫化”处理,赋予其更强的戏剧冲突和情感色彩,以满足心理需求。

总结来说, 西方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已经明确指出楼兰的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水系变化、经济政治因素等息息相关,并非被突如其来的风沙“一夜之间”掩埋。而“楼兰一夜之间被埋”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被文学渲染和误读的历史想象,虽然具有一定的故事吸引力,但在科学的考古证据面前,已经站不住脚。然而,这种带有强烈戏剧性和神秘感的叙事,在中国民间依然有着不小的传播影响力,这背后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大众的认知习惯以及对历史的多元解读(尽管其中一些解读与科学史实相悖)。

除了楼兰,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领域也存在,例如关于某些“失落的文明”的夸大描述,或是对一些历史事件的“阴谋论”解读,它们往往在西方学术界已被广泛质疑或证伪,但在中国社会的部分群体中却依旧流传。这提醒我们在接受任何历史或科学信息时,都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注重信息的来源和证据,进行独立思考和辨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实际上很晚才形成的农耕-游牧民族二分法,来理解中国上古史尤其是史前史。比如最常见的,认为文献中提到五帝时期人群的流动甚至夏商都邑的迁徙都是游牧民族/社会逐水草而居的反映,还有(甚至在专业领域)一种很普遍的错误看法,在认可三代中原是农业社会的同时,又认为与其对峙的、周边地区的如鬼方、戎、狄是游牧民族,以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很早以来便为游牧族群所占据。

这些误解基于两个基础:

一是过分依赖所谓经典作家马恩的经典论述,无视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一百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研究成果。例如把恩格斯说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解为农业与游牧业的分离,这样游牧业在中国的出现被追溯到远远早于国家和文明的出现。

二是过分相信古人自己的认识,比如《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西羌传》,错误地把匈奴等典型的游牧民族与非游牧的戎狄族源混淆在一起,并用前者来理解后者的生活方式。

但现在,我们通过文化人类学研究对游牧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通过考古学研究对农业/游牧民族留下的考古遗存之间的区别也积累了足够的认识。可以很肯定的说,与西方学者近年来将欧亚草原游牧业的起源向后推移许多相似,中国游牧业的起源年代较之既有认识要晚近些,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因素的出现或者向游牧专业化的转型,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考古材料,并不是所有位于华夏“北方”的“蛮族”都是游牧民族,戎和狄不仅生业方式、聚落形态、流动性上与匈奴不同,在族源上也不能简单地归为同类。


参考文献:

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

认为春秋晚期鄂尔多斯地区部分从事混合经济的人群完成向游牧专业化的转向,其前有可能向阿尔泰地区的游牧民学习了游牧观念和技术,至战国时期形成游牧洪流。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大学学报》新十四期。

全新世的大暖期,整个北方长城地带开始被农业居民占居。在距今四千年之际气侯的干冷化导致畜牧业比重的逐渐增长。但在春秋以前,古史中所称的西戎、狄、山戎、貊等族,虽在多方面接受了来自欧亚大草原的文化影响,但在生业上仍是半农半牧的。战国时期,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开始大举南下。这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原居民产生了大动荡和大分化,在长城之外才形成了一个文化上更为统一的、基本上是纯游牧的地带。

唐晓峰. 先秦时期晋陕北部的戎狄与古代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J]. 地理研究, 2003, 22(5):618-624.

先秦时期我国北方长期生活着一些与华夏民族相异的人类群体 ,一般称为戎狄 ,他们与游牧的匈奴不同。戎狄的社会经济是农牧混合经济。在中国历史上 ,戎狄对发展北方的畜牧业做出过贡献。汉族农业地带、戎狄混合经济地带、匈奴草原游牧经济地带形成古代中国北方的三元人文地理结构。

user avatar

在清末以前,中国在各方面一直领先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