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问「我知道有冬瓜、西瓜和南瓜,那北瓜在哪里」该如何回答?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你观察得很仔细,把我们常吃的几种瓜都想到了,还能联想到“北瓜”这个名字。

你看,我们平时说的“冬瓜”、“西瓜”、“南瓜”,这些名字里其实藏着一些跟它们生长季节、特点有关的有趣信息。

冬瓜:你可能觉得它叫“冬瓜”是不是冬天吃的?其实不是哦,它虽然叫冬瓜,但大部分是在夏天成熟的,只是因为它表皮有一层白白的霜,看起来有点像冬天冷冽的感觉,而且它非常耐储存,可以放很久,就像冬天里还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一样,所以就得了个“冬瓜”的名字。有时候,我们也会叫它“白瓜”。

西瓜:这个你肯定不陌生!夏天最解渴的就是它了。它的名字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从“西域”(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称呼)传过来的。那时候,人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又大又甜的瓜,就根据它的来源给它取了名字。

南瓜:南瓜就更常见了,有圆圆的、扁扁的,颜色也从黄到橙再到绿色都有。它叫“南瓜”,也不是说它只在南方长,它其实在全国各地都能种。但一种说法是,它最初可能是从南方传过来的,或者它喜欢温暖的气候,就像南方一样。所以,人们就习惯叫它“南瓜”了。

那说到“北瓜”嘛,这名字听起来很有意思,是不是?

其实,我们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瓜,在某些地方,人们可能会因为地域习惯或者它的特点,给它取了带有“北”字的名字。

最常被人误解或者与“北瓜”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是一种叫做“旱金瓜”或者“白兰瓜”的瓜。这种瓜外形有点像冬瓜,但比冬瓜小很多,瓜皮是白色的,有时候也带着浅浅的绿色条纹,瓜肉是黄色的,味道甜甜的,有点像哈密瓜。它对水分的要求不像西瓜那么高,可以在比较干旱的土地上生长,所以叫做“旱金瓜”。

为什么会有人联想到“北瓜”呢?这可能跟它的一些生长特性有关。在一些北方地区,气候相对干燥,这种瓜也比较适应。再加上我们前面说到了“冬瓜”、“西瓜”、“南瓜”,按照这种“方向”的命名逻辑,自然而然就有人会想到“北瓜”了。

所以,虽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名字就叫“北瓜”的瓜,但像“旱金瓜”或者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它们在某些地方的称呼或者特性,可能让你联想到了“北瓜”。

你看,植物的名字其实有很多故事在里面,有的是因为它生长在哪里,有的是因为它什么时候成熟,有的是因为它长得像什么。你这么一问,我们是不是也跟着学到了不少关于瓜的小知识?下次我们再遇到其他植物,也可以想想它们名字里藏着什么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冬瓜,不是东瓜,所以这个问题在逻辑上不成立。

user avatar

在山西。山西的北瓜就是通常所说的西葫芦,云南人说的小瓜。

user avatar

哈哈,又是个讲生物学历史故事的好时机。

还真别说,“北瓜”还真的有!


1、古籍中频繁出现

明朝周文华《汝南圃史》

“南瓜,红皮如丹枫色;北瓜,青皮如碧苔色。”

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

“南瓜形扁,北瓜形长,盖同类也。”

《清稗类钞》

“金瓜为蔬类植物,球结实,形扁圆,色赤,亦名北瓜。”

但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记载中的“北瓜”,似乎并非同一种类。


2、古籍中的“北瓜”究竟都指什么呢?

汪绒的《医林纂要》

“南瓜,甘酸温。种自南蕃,故名。又曰蕃瓜,或讹北瓜。”

鲍相嗷的《验方新编》

"南瓜,北人呼为倭瓜,江苏等处有呼为北瓜者。”


其实,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南瓜都被称为“北瓜”

据说江西有些地方至今仍把南瓜叫做“北瓜”。

在一些关于本草类的古籍记载和地方县志中的记载亦是如是:

民国五年浙江象山县志

“南瓜:其皮色碧绿而光圆者名北瓜,结实剩土瓜(指土产南瓜﹐一本得十余颗。”

民国十四年江西弋阳县志

“南瓜,本名倭瓜,亦呼北瓜。”


(1)曾被认为是西瓜的别种名

明人王象晋所著《群芳谱》(原条目附在西瓜的条目之下)

北瓜:形如西瓜而小,皮色白,甚薄,瓢甚红,子亦如西瓜而微小狭长,味甚甘美,与西瓜同时,想亦西瓜别种也。”

(2)曾被认为是瓜子瓜(小西瓜)的别种名

瓜子瓜:西瓜中有一种瓜体小、肉薄味差,但子多味美的瓜,专门种植起来取其子。在历史上也叫做“打瓜”或“子瓜”,也有把这种瓜称之为“北瓜”的。

如乾隆十六年,四川郫县志

“子瓜:一名北瓜,形如西瓜而略小,子小于西瓜而较多,味甚长,土人每种之以取其子。”

(3)曾被认为是冬瓜的别名

冬瓜经霜后,外皮敷满白粉,所以冬瓜自古至今又叫“白瓜”或“白冬瓜”,因“白”和“北”发音相近,所以有些地方就把白瓜叫成“北瓜“,系属于口误。

《民国江苏通志方物考稿(中)》

“泗阳志:北瓜亦云白瓜,茎、叶、实似冬瓜,皮色白,此即白冬瓜,以北、白声近而误者也。”


3、到底“真正的北瓜”是什么?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俞为洁经过考证之后,认为:

“真正的北瓜”是指西葫芦的一个观赏性品种,茎叶颇似番南瓜,叶形较圆,尊片末端不成叶状,果实长椭圆形或近似于扁圆形,成熟后呈赤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泽,属观赏型瓜类,不可食用。

这种北瓜在许多地方县志中都有所记载:

光绪八年江苏宜兴荆豁县新志

“似南瓜而小者名北瓜,其形微扁,色赤可玩。”

清光绪七年浙江归安县志

“金瓜即北瓜。”

清光绪七年浙江乌程县志

“金瓜即北瓜,盆供为玩,不可食。”

好了说了那么久,“北瓜”有吗?

有!但只能说,应该说的都不是同一个品种。

正如乾隆年间河北的《宝坻县志》说到:

“瓜之属以四方分目之为东为西为南惟无北。”

有冬瓜、西瓜、南瓜这三个方向命名的瓜类,古人也曾想要集齐四个方向;

然而,以中国北边的气候条件,无法向南传入什么瓜类作物,也没有一种已经被大众熟知的瓜与“北瓜”音近,于是顺势将一些不知来历的陌生瓜称作“北瓜”来弥补这一缺憾

因此不同的地区也就有了不同品种的“北瓜”


拓展延申:西瓜、南瓜、冬瓜的由来

中国只有两种瓜类是真正以方向命名的——西瓜和南瓜,这样命名的理由都是缘于两种瓜类传来的方位。

1、南瓜

南瓜作为美洲作物之一,一般认为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从欧洲向美洲进而在世界范围传播的,大约于明朝传入我国。

《本草纲目》

“南瓜,种出南番。”

这应该就是南瓜称谓最初的由来。

《清稗类钞》

“其种本出南番,故名南瓜。”

不少美洲作物,如番薯、玉米,其传入路径都有“东南海路说”,是指大部分美洲作物经“南番”极有可能就是指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

2、西瓜

(1)“稀瓜”变西瓜

相传神农氏在尝百草时发现了西瓜,由于水多肉稀,便称之为“稀瓜”,后来慢慢的便传成了“西瓜”。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

“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2)“寒瓜”变西瓜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提到的这个“寒瓜”就是西瓜。也就是说,西瓜最早传到中国时,被称之为“寒瓜”。

西瓜并非中国本土作物,原产于非洲。

(3)“西瓜”的出现

欧阳修主编《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维吾尔族祖先)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西瓜"这一名词,其史料出处来自于胡峤《陷虏记》。

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西瓜由西域进入中原,并因此得名。

文天祥《西瓜吟》

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
千点红樱档,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有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专门称赞“寒瓜”的解暑佳效。

3、冬瓜

关于冬瓜之名,传说为神农爱民如子,培育了“四方瓜”,即东瓜、南瓜、西瓜、北瓜。,并命令它们各奔所封的地方安家落户,造福于民。结果,南、西、北瓜各自都到受封的地方去了,唯有东瓜不服从分配,说东方海风大,生活不习惯。
神农只好让它换个地方,西方它嫌沙多,北方它怕冷,南方它惧热,最后还是去了东方。
神农氏看到冬瓜回心转意了,便高兴地说:“东瓜,东瓜,,东方为家。”东瓜立即答道:“是冬瓜不是东瓜,处处都是我的家。”神农民说:冬天无瓜,你喜欢叫冬瓜,就叫冬瓜吧。”

严格说来,冬瓜中的“冬”并不是方位。

魏人张揖的《广雅》

“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

可见名字本与方向无关。但有了西瓜、南瓜后,人们难免将它讹为同音的“东瓜”,这样便有了三个方向命名的瓜类。

冬瓜因瓜熟之际,瓜皮表面会蒙上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很像冬天的白霜,因此,冬瓜也称为“白瓜”。再者,因为其外形为椭圆形,也酷似睡觉时所使用的枕头,因此也有“枕瓜”的别名。

瓜是个古老象形文字,瓜字两边像瓜蔓,中间瓜藤垂下,结出又圆又大的果实,即为瓜。


可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参考:

  • 东南西北为啥没北瓜[J].人生十六七,2016(31):32-33.
  • 李昕升. “北瓜”含义历代有别[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08(005).DOI:10.28131/n.cnki.ncshk.2021.004068.
  • 瓜田.闲话南瓜北瓜[J].前线,2020(01):44.


  • 我是永远相信光的21世之光 @21世之光
  • 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高中生物老师+健康管理师
  • 关注我,可了解更多“教育”、“生物学”、“健康”相关话题
  • 码字不易,认同也可以点个赞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