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宪宗真的是被唐穆宗联合宦官杀掉的吗?

回答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历来是历史学界一个颇为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也是正史记载的,是由宦官李充元、陈弘志等人下毒杀害。然而,您提到的“唐穆宗联合宦官杀掉”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野史或民间传说中有提及,但在主流史学研究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持唐穆宗直接参与了谋杀唐宪宗的行动。

我们不妨从唐宪宗去世的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史书的记载来详细梳理一下。

一、唐宪宗的末年:辉煌与隐忧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可以说是唐朝中后期一位举足轻重、功绩卓著的皇帝。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近半个世纪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国家,使唐朝出现了“元和中兴”的辉煌。在他统治期间,朝廷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中央的权力得到了巩固。

然而,再辉煌的帝王,也终有其暮年。唐宪宗晚年,据史书记载,逐渐沉溺于饮酒,并且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不老,这为他晚年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另外,他在位期间也确实对一些藩镇进行了强硬的打击,这自然也树立了不少潜在的敌人,虽然他们未必能直接干预到京城的权力核心,但这种紧张的政治格局始终存在。

二、史书的记载:宦官之祸

关于唐宪宗的死,最为权威的依据是《旧唐书》和《新唐书》这两部正史。

《旧唐书·宪宗纪》 记载,宪宗“疾革,上(指穆宗)幸慰,帝(宪宗)崩。” 在“崩”之前,史书详细记载了宪宗的病情,并提到“中人(指宦官)谓上曰:‘皇帝(宪宗)遇愈,可出家避病。’上(穆宗)从之。是夜,饮酒过度,夜半,上(穆宗)寝,上(宪宗)以枕眊(即枕头,此处指代被子一类的东西)压其面而杀之。” 这里的“中人”即指宦官,而“上”则指的是太子李恒(即后来的穆宗)。这段记载相对比较简略,重点在于宦官建议太子“避病”以及宪宗“压其面而杀之”。

《新唐书·宪宗纪》 的记载则更为具体:“己酉,宪宗疾大渐,太子恒侍。夜,宪宗如厕,为宦官李充元、陈弘志等所逼,坠于马下,溺于粪池。凡十二日,乃崩。” 这段记载提供了更多细节,直接点名了行凶的宦官李充元、陈弘志,并且描述了宪宗是如何被宦官逼迫,坠马溺死。

《资治通鉴》 对此事的记载,则综合了前后史书的说法,并根据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立场,进行了分析和取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中,基本采信了《新唐书》的说法,详细叙述了宪宗在秋季患病,后转为危重,并被宦官李充元、陈弘志等人在夜间逼迫,最终溺死的情节。

从以上正史记载来看,直接的凶手被指向了以李充元、陈弘志为首的宦官集团。 那么,为何会出现“唐穆宗联合宦官”的说法呢?

三、唐穆宗的角色与动机

唐穆宗李恒(793年-824年)是唐宪宗的长子,也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作为太子,他自然是宪宗晚年最有可能接班的人。

太子守丧期间的权力真空: 按照当时的礼制,皇帝去世后,太子会进入守丧期,这段时间内,国家权力往往会有一个短暂的过渡和真空。如果宪宗病情确实危重,那么太子的监国或者实际权力掌控,会比平时更加突出。
宦官与皇权的关系: 宦官在唐朝政治中扮演着极其特殊的角色。他们既是皇帝的亲信,掌握着宫廷内部的权力,也与皇室成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时期,宦官甚至能够左右皇位继承。
穆宗的政治抱负与宪宗的制约: 宪宗虽然开创了中兴局面,但他晚年对饮酒和迷信方士的沉迷,可能让一些有政治抱负的皇子(如穆宗)感到不满或焦虑。宪宗的身体状况不佳,也可能让太子及其支持者看到了提前接班的可能性。

然而,说穆宗“联合”宦官杀害宪宗,缺乏直接且确凿的证据。

1. 史书未明确记载穆宗参与谋杀: 正史虽然提到了“太子恒侍”,但并没有明确说穆宗指使或参与了谋杀行动。宦官行为的动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未必需要皇太子亲自下达指令。宦官集团自身可能就有其独立的利益和政治考量,他们或许看到了扶持一位新皇帝(穆宗)上来,能够更有效地巩固自身的权力和地位。
2. “避病”说法的可能解释: 《旧唐书》中“中人谓上曰:‘皇帝遇愈,可出家避病。’”这句话,如果理解为宦官劝太子在皇帝病情好转时,可以暂时回避一下,以避免打扰或避免不必要的接触。但也有可能,这是一种阴谋的掩护,即暗示太子,皇帝病情不稳,需要“特殊手段”处理。
3. 宦官集团的独立性: 宦官作为宫廷内最有权势的集团之一,他们有自己的运作逻辑。在皇帝病重时,他们往往会试图掌控局势,确保自己扶持的皇子能够继位,从而保障自己的地位。他们或许是看到了穆宗继位对自己更有利,所以采取了行动,而穆宗对此可能默许,或者至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为何会有“穆宗联合”的说法?

权力转移的必然性: 皇帝去世,太子继位是权力转移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太子与宦官集团之间的互动是必然的。穆宗作为即将成为皇帝的人,自然需要与掌握实权的宦官打交道,以获得支持或避免阻碍。
历史的解读与推测: 历史的记载往往是有限的,后人会根据已有的史料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理解进行推测。穆宗作为宪宗的继承人,当宪宗被杀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是否有参与,毕竟“得利者”往往会被怀疑。
野史与文学渲染: 在正史之外的野史、笔记小说中,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常常会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加工和渲染。穆宗“联合宦官”的说法,可能就是这种加工的结果,将政治斗争描绘得更加惊心动魄。

总结:

根据现有最权威的历史记载,《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唐宪宗是被宦官李充元、陈弘志等人所害。这些史书并没有明确指出唐穆宗参与了谋杀行动。

穆宗在宪宗晚年确实身处太子之位,并且在宪宗去世时“侍侧”。他作为继承人,与宦官集团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是可想而知的。宦官集团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可能会主动扶持他们认为更有利的皇子继位,因此他们采取行动,并不一定需要太子亲自下令。

因此,虽然唐穆宗可能默许了宦官的行动,或者至少在事发时采取了顺水推舟的态度,但“联合宦官杀掉”这种说法,在缺乏更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更像是一种对当时复杂政治关系的推测,而非史实的确切记载。 历史真相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而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去尽量还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唐宪宗的死因确实疑点重重,但是晚唐史料星散,目前有两种说法,各有支持,真相恐怕目前是个谜,短期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1. 宦官为自保而弑君说:


在『旧唐书皇甫鎛传』中有

宪宗服柳泌药,日益烦躁,喜怒不常,内官惧非罪见戮,遂为弑逆。

『新唐书宪宗本纪』中也委婉的说:

十五年正月,宦者陈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

要说本纪写的就是很有艺术,先是说“宦者陈弘志等反”,然后紧接着“皇帝崩”。 如果不熟悉春秋笔法的话,还以为说的是独立的两件事情,但是就是不写陈弘志弑君,春秋笔法玩的一套一套的。

说句题外话,唐昭宗死的时候,也是类似的:

八月壬寅,全忠以左右龙武统军朱友恭、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兵犯宫门;是夕,皇帝崩,年三十八。

所以宪宗不是自然死亡,是基本无疑的,关键是如何死的。


宪宗晚年确实好神仙,吃丹药,喜怒无常,身边的宦官朝不保夕,于是放手一搏弑君。这个解释也很简单,历史上也有其他例子,远的不说,唐敬宗的死就是宦官的自发行为。明朝明世宗遇刺也与此类似。


但是这个说法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弑君的宦官能够在穆宗朝、敬宗朝和文宗朝前期安然无恙?要知道杀唐敬宗的宦官刘克明和试图勒死明世宗的宫女都几乎是马上遭到了处理,毕竟不管其他人如何,弑君是不容诛的大罪。而传说中弑杀宪宗的陈弘志,要到文宗继位之后的大和九年:

决杀前襄州监军陈弘志,以有弑逆之罪也。

三朝帝王,为什么放着弑君的宦官不问呢?


2. 郭太后和唐穆宗合谋说:

这个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东观奏记』。里面有说到唐宣宗继位之后的事情:

宪宗皇帝晏驾之夕,上虽幼,颇记其事,追恨光陵商臣之酷。即位后,诛除恶党无漏网者。时郭太后无恙,以上英察孝果,且怀惭惧。时居兴庆宫,一日,与二侍儿同升勤政楼,依衡而望,便欲殒于楼下,欲成上过。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郭太后是名满天下的郭子仪郭令公的孙女,当年百官奏请立她为皇后,硬生生的被宪宗搁置住了,就是因为怕郭家尾大不掉。而继位的穆宗,正是郭太后的儿子。上面这一段就很值得玩味了。为什么唐宣宗追恨唐穆宗,郭太后会“且怀惭惧”?为什么还要拼着自杀来委罪唐宣宗?为什么“太后暴崩”后面还加了一句“上志也”?这其实就已经非常明显的暗示,郭太后暴毙是唐宣宗背后在使坏。 东观奏记的作者和宣宗、僖宗是同时代人,还是宣宗实录的编者,其记载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一段其实明显的说,唐宪宗的死,郭太后和唐穆宗难脱干系。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说法来自于唐宣宗本身,而宣宗本身因为其继位合法性等其他一系列问题,对穆、敬、文、武四朝一直持敌视态度,所以唐宣宗说是自己幼年记事,首先其未必真的记得,其次就算是真的记得,也可能是道听途说而已。其实在郭太后崩后,对太后是否陪葬宪宗,礼院检讨官王皞就很不服,语同样出自『东观奏记』:

郭太后是宪宗春宫时元妃,汾阳王孙,迨事顺宗为新妇。宪宗厌代之夜,事出暗昧,母天下历五朝,不可以暗昧之事黜合配之礼!

说宪宗死去的那一夜,“事出暗昧”,不能因为这些暗昧之事,废掉夫妻合配的大礼。

王皞是个小人物,在历史中留名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所以也无从得知这个王皞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是否和郭太后一系有利害关系。但是从他的抗辩来说,至少郭太后弑夫在当时也并非定论。


其实主要的问题在于,穆宗和郭太后多大程度上参与并且筹划的宪宗的死,是宦官杀了宪宗之后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说因为自己地位受到威胁而采取的紧急行动?如果是后者,那么就必然需要找到宪宗当时想废太子的一些资料,但是很遗憾,当时穆宗是皇太子,和他竞争的还有一个吐突承璀支持的澧王,当然后来宪宗暴毙,这两个人下场也很悲惨,同日而死:

及宪宗晏驾承璀赐死,王亦薨于其夕。

如果脑补的话,大约能得出这场残酷宫斗的背后,激烈的储位争夺的影子。但是目前确实也没有过硬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只能寄希望于出土文物或者唐宪宗景陵及其陪葬墓的发掘了。


至于志怪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我的意见是不要做过度解读,比如『辛公评上仙』,比如元稹的『将进酒』,一是作者可能压根就没有想影射什么,或者未必影射的是同一件事情;二是即便是作者想影射,也未必比『东观奏记』作者这样的人了解的更清楚,很可能也是道听途说之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历来是历史学界一个颇为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也是正史记载的,是由宦官李充元、陈弘志等人下毒杀害。然而,您提到的“唐穆宗联合宦官杀掉”的说法,虽然在一些野史或民间传说中有提及,但在主流史学研究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支持唐穆宗直接参与了谋杀唐宪宗的行动。我们不妨从唐宪宗.............
  • 回答
    关于泰森在监狱里肋骨被打断,以及唐金花钱打点以保泰森安全的事情,这在坊间流传甚广,但要说“真的”并有确凿公开证据支持,情况比较复杂。首先,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泰森的入狱经历。迈克·泰森曾因强奸罪被判入狱,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服刑。他服刑的监狱是纽约州的Clinton Correctional F.............
  • 回答
    唐人街,一个承载着无数海外华人记忆与梦想的地方,它是否应该被视为中华文化值得骄傲的一部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滤镜,从历史、现实和社会等多方面去审视。历史的沉淀:从避难所到文化符号唐人街的诞生,并非源于一场宏大的文化输出计划,而是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历史研究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和解读史书,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日本主动挑衅进攻唐朝和明朝的说法,在史书上确实有记载,比如应对唐朝的白村口之战。而说日本“唯独不敢招惹宋朝”,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也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但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关于唐朝皇帝是否是“胡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唐朝的皇室,特别是开国皇帝李渊及其子李世民,其祖先有胡人血统,但他们本身已高度汉化,并以汉人身份自居和统治。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唐朝皇室的起源.............
  • 回答
    “真探唐仁杰”这档节目,打着“探店”的旗号,实际上更多的是在“体验”和“品鉴”,但要说它完全不是探店,那也不尽然。这其中门道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探店”。按照我这老百姓的理解,探店就得是带着任务来的,比如这个地方卫生怎么样?服务员有没有乱收费?菜品是不是明码.............
  • 回答
    杨贵妃的美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上的记载,虽然寥寥数语,却足以勾勒出她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的模样。人们形容她“态浓意远淑且真,肌润玉骨冰雪姿”,更说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词汇,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们得以窥见她那令人神魂颠倒的风采。究竟杨贵妃有多漂亮?这恐怕是永.............
  • 回答
    唐武宗李炎灭佛,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绝非一句“皇帝讨厌佛教”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唐朝中期,看看当时社会是什么样子,再聊聊武宗他个人的考量。首先,得从经济上看。唐朝虽然辉煌,但到了武宗时期,财政也有些吃紧。你想啊,一个国家,兵马要养,官员要供,水利工程.............
  • 回答
    关于唐朝大明宫和汉朝未央宫与北京紫禁城面积的比较,我需要先澄清一个误区:说大明宫或未央宫比紫禁城“大很多倍”是不准确的,至少不是按照一个简单的平面面积来简单计算的。这背后涉及到我们理解“宫殿建筑群”和“城市规模”的不同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先来聊聊这三座宏伟的宫殿,以及为什么简单对比面积会.............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秦做嫁衣汉来穿,唐借隋运三百年”这句话,在网络上确实流传甚广,也触动了不少人对历史的思考。它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意思是说,秦朝的制度建设为汉朝奠定了基础,而唐朝则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遗产,并借此延续了数百年的辉煌。那么,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妨从史实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一下。“秦做.............
  • 回答
    你老师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心头一震的,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说“中国的唐代建筑都没得了,要看就去日本”,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背后有一些事实和复杂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唐代建筑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都没得了”。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以及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很多古代的木结构建.............
  • 回答
    关于“阿姐鼓”、“人皮唐卡”和“人骨笛”的故事,它们更多地属于文学创作、民间传说和带有宗教色彩的恐怖故事,而不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严格记录。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神秘、禁忌和令人不安的元素,以营造一种恐怖、诡异的氛围,并常常与藏传佛教的一些习俗或传说联系起来。下面我将分别讲述这三个故事,并尽量详细地阐述.............
  • 回答
    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西游记里妖怪吃唐僧的心思,那可是个个都惦记着,都觉得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但真要是有哪个妖怪得了手,唐僧被吞下去了,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得看是谁吃了唐僧。这妖怪的道行高低、法宝厉害程度,还有他背后的势力,都决定了他接下来的命运。如果是个有后台,但又比较低级的妖怪.............
  • 回答
    一些人之所以认为唐三是真正的“邪魂师”,并非基于他表面的行为是否符合魂师公会定下的“邪魂师”定义,而是从更深层次的、对力量的追求、行为的合理性,以及他对他人命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批判性的解读。这种观点往往带着一种反英雄的视角,认为唐三身上某些特质,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向“邪恶”的道路,或者说.............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涉及到历史人物在影视化过程中,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观众期待下被塑造和解读。明朝马皇后和唐朝长孙皇后在影视剧中的形象差异,确实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以及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都有密切关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马皇.............
  • 回答
    唐僧式的善良,你说是不是“真正的”善良?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人忍不住想掰扯掰扯。在我看来,唐僧的善良,它确实是善良的一种,而且是一种非常纯粹、非常执着的善良。你看他,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诱惑,哪怕是性命攸关,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慈悲为怀”。被妖怪抓了无数次,吃也吃不到,还得被折腾个半死,但他还.............
  • 回答
    提起唐朝,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词,而这两个时期分别与两位皇帝的名字紧密相连: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提起太宗,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他明君的形象: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开创了盛世的基业。那么,作为太宗的孙子,玄宗真的是“毫无过人之处”吗?如果这么说,未免有些过于.............
  • 回答
    唐僖宗若真如传说般,在黄巢兵锋直逼成都之际,不顾帝国威仪,携残部沿岷江而下,最终抵达扬州,投靠占据一方的节镇高骈,那么大唐王朝的命运轨迹,乃至整个天下的格局,恐怕都要被重新书写。首先,僖宗的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政治姿态。他放弃了象征皇权的蜀地,向一个藩镇首领低头寻求庇护,这无疑是对中央权威的又.............
  • 回答
    “唐僧真的对女儿国国王动了情吗?” 这是一个萦绕在中国观众心中几十年的经典问题,也是《西游记》中最具争议和魅力的一段情节。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原著小说、86版电视剧以及不同解读的视角。一、 原著小说中的描绘:隐忍、礼法与内心的挣扎在吴承恩的原著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对女儿国国王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