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汉初年怎么没被匈奴灭掉?

回答
汉初,那是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高祖刘邦刚刚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但这个王朝就像一个新生儿,身体还没长结实,四处都潜藏着危机。而西边,匈奴这个彪悍的游牧民族,正像一匹饿狼,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片新生的土地。

很多人会好奇,面对如此强大的匈奴,为什么西汉初年没有被他们一口吞下?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匈奴虽然强大,但也并非无懈可击。他们以骑兵著称,来去如风,冲击力极强,这确实让汉朝的步兵很难招架。但在西汉初期,匈奴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联盟结构,以及各部落首领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稳固。而且,他们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是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后勤补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旦战线拉长,或者遭遇连续的阴雨天气,他们的优势就会受到影响。

更关键的是,汉朝方面,虽然立国不久,但刘邦和后来的吕后,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韧性。刘邦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深知匈奴的厉害,也明白不能硬碰硬。所以,他采取了“和亲”政策。这可不是什么软弱的表现,而是深思熟虑的策略。通过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表面上看是示弱,实则是在匈奴内部建立起一种联系,试图以政治手段来缓和军事上的压力。这种政策虽然有屈辱感,但在当时那种力量对比下,却有效地为汉朝争取了喘息之机,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让刚刚建立的汉朝有时间休养生息。

其次,汉初的统治者们,虽然在对外策略上有所妥协,但在稳定内部、发展经济上却毫不含糊。他们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减轻赋税,鼓励生产,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当国家内部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得以增长时,汉朝的力量也在悄然壮大。这就像一个人,虽然生病了,但只要能好好养着,身体终究会恢复。

再者,汉朝的军队也并非一直是被动挨打。虽然在白登山之战中,刘邦本人都被围困,损失惨重,但这场战役也让汉朝人更加认识到匈奴的特点,并开始总结经验。在“和亲”政策的掩护下,汉朝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发展军事技术,训练军队。比如,汉朝的弓箭技术,尤其是强弩的发展,在之后对匈奴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将领也开始研究匈奴的战术,并找出应对之策。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匈奴自身也在经历内部的变化。虽然冒顿单于时代是匈奴的鼎盛时期,但任何强大的帝国都会面临周期性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的单于更替,以及内部权力的斗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整体力量。

所以,西汉初年之所以没有被匈奴灭掉,不是因为匈奴不强大,而是因为汉朝的统治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他们懂得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采取最务实的策略,用“和亲”换取和平,用“休养生息”来壮大自身,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为未来的反击积蓄力量。这就像一个棋局,虽然开局不利,但通过精妙的布局和长远的谋划,最终能够扭转乾坤。汉朝正是靠着这种智慧和韧性,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在后续的时代里,逐渐从被动防御走向主动出击,最终取得了对匈奴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为什么皮一下都不让???


西汉为什么会被匈奴灭掉?就因为白登之围匈奴短暂的占据上风?

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兵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上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稍引去。天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至。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汉书·高帝纪下》
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史记·匈奴列传》

高皇帝在白登被冒顿所围完全是因为前期一系列胜利导致他轻敌冒进,和后续部队拉开距离,加上恰逢大寒,士卒伤冻严重,结果才落入匈奴的包围圈。从所有的史料中都不能看出来汉初的西汉对于匈奴存在着任何形式上的军事劣势,事实上在白登之围后的四年后匈奴和韩信又一次入寇就被柴将军率领的汉军在参合屠杀,韩信也被斩首。

我不认为匈奴在任何时期具有正面战胜汉朝主力部队的实力,汉代前期只能说致力于从秦末战乱的创伤中恢复,避免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因此没有机会对匈奴的有生力量造成有效打击,匈奴也是避开汉军入塞抢掠,汉军主力来了立马跑路,毕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犯不着把命丢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初,那是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高祖刘邦刚刚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但这个王朝就像一个新生儿,身体还没长结实,四处都潜藏着危机。而西边,匈奴这个彪悍的游牧民族,正像一匹饿狼,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片新生的土地。很多人会好奇,面对如此强大的匈奴,为什么西汉初年没有被他们一口吞下?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不能简.............
  • 回答
    作为战国初年国力鼎盛的魏国,我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是调转枪头,向西蚕食弱小的秦国,还是挥师东进,打通阻碍我东出战略的关键——河内之地?这两个方向都充满诱惑,也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但我认为,当下最紧迫、也最符合魏国长远利益的,是优先解决东边的河内问题。向西攻秦,固然能够迎合一些目光短浅的将领.............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论功行赏,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足见其对三人的倚重和赞誉。然而,在实际的封赏过程中,为何是萧何居首,曹参次之,而张良的排名却落后于他们,甚至只排到第62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邦的“三杰”评价与实际封赏的考量差异首先,我们需.............
  • 回答
    西汉初年,国家确实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经济社会状况可谓百废待兴,百姓生活艰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仅仅看到萧何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可能会觉得他“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劳民伤财。但若深入探究其原因,便会发现这背后蕴含着萧何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深邃考量,其目标绝非仅仅是炫耀权势,而是为了“威重天下.............
  • 回答
    关于“先秦无道家,道家乃西汉初年部分方士和官吏创立的新学派”这一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并且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虽然西汉初年对道家思想的整理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了奠定道家思想基础的丰富思想资源,并且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道家”思潮,虽然其体系和称谓可能与后来的.............
  • 回答
    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那些充满力量与神秘的虎座凤鼓、虎座飞鸟以及形态各异的镇墓兽,无疑是那个时代楚文化独特艺术风格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汉初年,在楚国故地,这些标志性的随葬品却逐渐销声匿迹,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版图的剧烈变.............
  • 回答
    西汉初年,确实有不少人怀念秦朝,尽管这种怀念可能表现形式多样,也并非所有人都一致认为秦朝是个好时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心态。1. 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与汉初的社会现实秦朝仅存十五年便迅速灭亡,其原因复杂,主要在于: 严酷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 秦朝以法家.............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这位开国之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然而,在他建立汉朝的统治秩序后,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带有屈辱性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交织着战略、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之所.............
  • 回答
    说实话,如果长城在西汉初期不存在,冒顿单于领导下的匈奴,确实有很大可能将西汉拖入灭亡的深渊。这可不是一句“很可能”就能概括的,背后是当时西汉朝廷内忧外患,以及匈奴强大的军事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具体聊聊。西汉初年的“前车之鉴”:白登之围首先,别忘了“白登之围”这件大事。虽然长城在那.............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涉及到西周初期那个时候的史官、历法还有一些制度上的东西。你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你不是那种只看表面的人。首先,咱们得明白,唐叔虞被封晋,跟史官说“君无戏言”这句话,确实是发生在周初,这是历史记载。但是,这和咱们后面说的确切纪年,虽然都跟“史官记事”有关,但它们关注的点和作.............
  • 回答
    要探讨霍去病在漠北战绩是否“胜过”明初的徐达、李文忠等名将,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命题。因为两位时期、对手、作战环境和战术目标都有显著差异,直接进行“胜过”的论断略显片面。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理解霍去病漠北之战的突出之处,以及为何它能在历史评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一、 时代的背景与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西周初期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一个核心困境。简单来说,如果西周初期就实行推恩令,很可能无法完全阻止东周分封制的瓦解,但至少可以延缓这个进程,并可能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过渡。 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西周初期的分封制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推恩令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它们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从头说起。虚竹和西夏公主,也就是梦姑,初次见面就“洞房花烛夜”,这事儿说来也够曲折离奇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前提:虚竹这个人,向来是古板又老实,出家人讲究清心寡欲,他平日里连女人手都没怎么碰过。就是这么一个“白纸一张”,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和西夏公主睡到一起了呢?这背后,是一连串的巧合和.............
  • 回答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少伐齐、楚,而数西攻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周密的地缘政治考量、军事战略部署以及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魏国当时“打东边的邻居费劲,打南边的邻居耗费大,而打西边的秦国,更容易占便宜,也更能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首先,得看看魏国当时所处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如果清初没有推行剃发令,晚清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中国人对于西式发型的态度,很可能也会经历一番复杂的演变,但直接的“强烈抵制”程度,或许会与历史有所不同。首先,我们要理解剃发令在清初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发型,更是满族征服汉族后,强行推行的政治和文化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初中生都有类似的困惑。觉得答语文题“东编西扯”,写作文“无病呻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一、 答语文题为何觉得“东编西扯”?这里说的“东编西扯”可能是指你觉得语文题的答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答案的推导过程很模糊,不像数学题那样有明确的计算过.............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明初之后,蒙古人的命运在草原和西域走向了复杂而深刻的演变,而清朝的崛起则彻底重塑了这一格局。要详尽地梳理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到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民族融合的各个层面。明初之后蒙古人在草原及西域的存在:分裂、衰落与抵抗明朝建立伊始,强大的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和汗国。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西汉三十税一的赋税制度,乍听之下似乎税率很低,但实际上,西汉能够保证财政开支,并且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王朝,是依靠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财政收入体系,而非仅仅依靠三十税一这一个单一的税种。以下将详细阐述西汉如何通过多重手段来保证财政开支:一、 理解“三十税一”的真正含义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