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科举就是毛思,邓论,三个代表这些书里随便拿出一个句子,甚至是半个句子,首先写出上下文来,然后再根据这句话以共产先贤立场写一段论文。
例如,以“粹的”为核心,写一篇议论文。
首先得考学生的背书能力,先得能写出“粹的”这两个字出自毛选纯粹的人,接着写一篇人必须有纯粹的目的才能成为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的议论文,这是能写八股文的基础。
但是知道该这么写的人太多了,必须得在这之上立意更新颖,文采更飞扬才行。所以往往还得借题发挥挖出新花样来,好了,除了写人不仅要纯粹,还要在“的”上做文章,说“的”除了目的的意思还有靶子的意思,于是继续写做事要目的明确就像子弹击中靶子一样干净利落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杆大利天下吧啦吧啦……议论过程推陈出新才能得高分(古代就有吐槽说因为写八股的太多了,于是好多考生挖空了心思沾边不沾边的瞎发掘文字的含义强行附会写八股)。
而且写议论文不仅有字数限制,还有格式限制。第一段写中心论点不能超过多少字;第二段议论要写围绕论点两段佐证,一个佐证正面论述一个反面论述等等;最后一段要求不仅深化论点中心还要留下联想的空间等等。
看起来似乎和高考没什么区别?
别急,还有四个大坑。
第一个,看出身,非贫下中农不能参加高考。父母是演艺圈的?贱籍,没有考试资格。父母经商?商人也是贱业。工人?匠户世代当工考什么试。父母地主乡贤?良民,给发准考证。古代是相当注重“良民”这个出身的,举个例子古代的渔民叫疍民,疍户,一辈子别说去科举,连上岸都会被打死勿论。想科举,先得投个好胎才行。
第二个,笔迹必须是标准的田氏硬笔书法(馆阁体了解一下,都被骂臭了,因为到了清朝写不好馆阁体死路一条),字迹稍有不工整标准和污渍立刻不及格。这方面因为八股文格式固定能写出花样的锦绣文章少之又少,大部分是不好不坏的作品,于是练好一手馆阁体外加干净整洁的卷面格外重要,因为每次阅卷第一步就是现大量刷人。可能有人奇怪卷面清洁有什么困难的,哈哈,困难就困难在没空调呀。古代科场比监狱还难受,又小又热,经常有考生热的受不了随手一擦眉毛上的汗珠,结果忘了手上还拿着蘸了墨水的毛笔,啪嗒一滴汗珠顺着笔杆带着墨汁滴到了卷子上,恭喜你,出局了。可能因为环境太压抑,科场里发疯的死掉的屡见不鲜。
看看古代的考场,这小间冬冷夏热,比监狱还难受,远看密集恐惧坐进去幽闭恐惧。不难理解为啥有人进了科场犯精神病了吧。
第三个,有很多官方敏感词,称之为避讳,写错任何一个直接出局。甚至有倒霉的名字里有和敏感词重叠的,干脆出局。李贺了解一下,就因为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就是不许你来考试。
最后,是最惨最惨的,社会上一没有几所靠谱的学校老师,二没有靠谱的教辅。甚至就连毛思邓论这些官方教材社会上能买到的都有印刷错误,“纪念张思德”印成了“几年张四得”(这个是真的,尽管中国一直说四大发明里有活字印刷,但是绝大多数时间雕版才是印刷业的扛把子,而令人惊讶的是,雕版的制版工人往往被文人瞧不起,因为制版工人居然有文盲······其实也不奇怪,古代文人多数不稀罕雕版,认为手抄才是王道,雕版书往往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出现各种错误太正常了。直到民国手抄书都能让人糊口,可见传统文人对待文化的保守。古代正经的教材往往都是私人秘藏轻易不外传的,想看到先生的这些书,得拿出程门立雪的诚意感动了先生才能被允许搂一眼,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密不外传的传统,师父往往要多次考验学生确定了学生品行良好才教真的)。要说教学的坑,尽管中国古代有书院,但是教学的老师呵呵,鲁迅的启蒙老师也算是名儒了,但是脾气臭的可以,只让鲁迅天天背书不教他背的是什么。古代光会背四书五经是没用的,各种注疏才是关键。如果老师看学生不顺眼,就只教学生背书不教注解,学生一辈子废了。打个比方就是假如现在高考只靠化学,然后一老师看一学生不顺眼,除了背元素周期表别的什么都不教,还神秘兮兮的说会了元素周期表就等于搞定了化学。恰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考试是:填空题:氧的元素符号( )判断题 C是碳 正确 错误 综合题 写出三种气体元素 。背会了元素周期表确实保证能小学毕业不能说这人没文化,但是去高考放心吧,一百年也考不上,换成古代科举就是只会背书可能运气好将来能当个童生,但是一辈子连秀才都考不上。再说教材的匮乏,中国古代关于爱书的故事数不胜数,大多数时间知识都是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的,你想学?对不起,人家不给你看教材,想看人家私人收藏的教材,要像伺候亲爹一样孝敬着才有可能。在古代,能进入衡水中学这种题海地狱是绝大多数读书人不敢奢想的天堂。现代人觉得刷题很痛苦,但是放在古代,往往连刷题的条件都没有。
好了,这么多雷埋下了你说难度有多高吧。古代科举对于一般人来说不是考的上考不上的问题,是你连有效学习都没法保证的问题,这才是难度。换成现代就是绝大多数学生上到了高考的时候唯一看过的教材只有一本新华字典外加一本读者文摘年度精选,拿着这两部书就去考文综了,你说这样的学生去高考的通过率有多难吧。
评论里有说避讳和出身的,其实这事关键就看有没有人找茬,这事属于有人不爽你就跑不了,要是关系到位或者考官心情好就能放一马的。关于科举的是一言两语说不全面的,只是说个大概而已我没本事把各种特例一个一个拿出来单独说。总之,古代想考试运气和家底都是很必要的。古代科举不好过因为没有一个像数理化一样对错分明的判卷标准,纯粹就看考官的心情了。最著名的科场事故当属“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事件,就因为柳永一时装逼就倒了霉被皇帝亲自一脚踹了出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