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记载中有哪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回答
古代中国文史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耗费巨大、名不副实,甚至适得其反的“形象工程”。这些工程往往是统治者一时的雄心壮志,或是为了彰显权力、巩固统治而为之,但从长远来看,却成了历史的负担和笑柄。

1. 隋炀帝的“东都洛阳”与“大运河”:繁华背后的民怨

说起形象工程,隋炀帝杨广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他雄心勃勃,想要缔造一个空前繁盛的大隋王朝,为此不惜劳民伤财。

东都洛阳: 隋炀帝将首都从长安迁至洛阳,并非因为战略需要,而是出于个人喜好和彰显其“二京”格局的政治考量。为了修建东都,他征调了数以百万计的民夫和工匠,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洛阳城气势恢宏,宫殿林立,装饰奢华,号称“洛阳宫”。然而,如此巨量的工程,不仅极大地加剧了百姓的负担,也让刚刚经历隋文帝时期恢复的国力再次受到重创。洛阳城虽然宏伟,但其兴建的背后却是民不聊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大运河: 如果说洛阳是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那么大运河则是一个兼具功业与弊端的复杂工程。作为一项跨时代的交通工程,大运河的修建确实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后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就其修建的初衷和方式而言,也充满了“形象工程”的色彩。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方便他巡游江都,享受江南风光,并将其作为展示帝国威仪的手段。运河的开凿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分段进行,很多工程的选址和挖掘都带有急功近利和劳民伤财的特点。例如,他对现有的运河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疏通,甚至开凿了新的河段,征调了难以计数的民夫,其中不乏老人和妇女。运河沿岸的居民被强制搬迁,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民夫在艰苦的劳作中丧生,加剧了社会矛盾。可以说,大运河的宏伟固然令人惊叹,但其背后的血泪史和隋朝的灭亡,使得它也带有浓厚的“形象工程”的悲剧色彩。

2. 秦始皇的“阿房宫”与“骊山墓”:权力的象征与虚幻的永恒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同样热衷于大兴土木,以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力。

阿房宫: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烂尾工程”之一。史书记载的阿房宫规模宏大,号称“覆压三百余里,罗落二十二 প্রাস”,有学者认为这是夸张之词,但即便如此,其规划之初的意图便是成为天下瞩目的象征,展现秦朝的强盛和始皇的威严。然而,这座宫殿终究未能完全建成,在秦朝覆灭的战火中化为灰烬。《史记》中形容其“先作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重延”,其奢华程度可想而知。修建阿房宫耗费了秦朝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上其他各种大型工程,使得民怨沸腾,成为压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阿房宫的修建,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的意志投射,是统治者对物质极致的追求,而并非真正满足实际需求。

骊山墓: 秦始皇陵的浩大工程,同样带有强烈的“形象工程”色彩。这座陵墓以其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奇珍异宝无数而闻名于世。据史书记载,骊山陵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内部有模拟山川河流的宫殿,用 mercury 模拟江河湖海,墓顶缀满宝石代表日月星辰。为了建造这座陵墓,秦始皇征调了数十万劳动力,工程持续了近四十年。如此庞大的工程,与其说是为了安息,不如说是为了在死后继续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并试图通过物质来达到一种虚幻的“永恒”。这种对来世的想象和对权力的执着,使得骊山陵也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工程”。

3. 北齐高洋的“高位宫”与“兴宁宫”:迷幻的骄奢

北齐的皇帝高洋,在统治初期曾励精图治,但后期却沉溺于酒色,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荒淫无度的宫殿。

高位宫、兴宁宫: 高洋在邺城修建了高位宫和兴宁宫,宫殿内部装饰奢华,甚至用金箔包裹柱子,用珠宝装饰屋顶。他还在宫殿内外遍植奇花异草,建造了大量的亭台楼阁,供自己玩乐。其中,高位宫的建造耗费了大量钱财,并征发了大量的民夫。高洋本人也常常在宫殿中纵情宴饮,饮酒过度,行为乖张。这些宫殿的修建,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对国家财力的极大挥霍,也是对百姓的残酷压榨。这些宫殿虽然建造得华丽异常,但在高洋死后不久就荒废了,其存在的意义,仅仅是记录了一段昏君的荒唐历史。

4. 唐朝的“东都洛阳”复建与“明堂”:朝代更迭中的标志性工程

唐朝武则天时期,也对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其中以“明堂”最为著名。

明堂: 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朝会的重要场所,具有象征意义。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扩大都城的影响力,于公元689年开始在洛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明堂”。这座明堂高约三百尺,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九间屋子,象征着九州。外围还有一座十二层高的“通天塔”。整个建筑群极其雄伟壮观,金碧辉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明堂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洛阳的地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其过度的规模和奢华的装饰,也招致了一些批评。更有甚者,在武则天退位后不久,明堂就被烧毁,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这使得明堂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彰显权力、巩固统治的形象工程。

这些古代的“形象工程”,无一不充满了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和权力欲望,它们以宏伟的姿态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常常伴随着民怨、贫困和最终的衰败。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权力与人性的复杂交织,以及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你们这都讲工程,我这不写个工程也不合适嘛。

那我就一中一西写俩得。


先西。

@五花肉 大佬曾作过极佳的回答一篇,讲过裤裆口袋这种奇葩的东西。

本来早期欧洲人穿裤子也跟中国人似的,那裤子说白了就俩腿,跟套袖似的。遮住洁宝全凭上身衣服够长。结果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上身裙摆变短,你一大跨步,洁宝就有可能露出来了。但是甩着个洁宝也太不文明了,解决方案就是搞了这玩意。

这玩意本来本质就是遮羞用的东西,发展到后来,雕金饰银,扑粉喷香,还有的主暗自加料,妄图增大“卖相”。到此就完全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穿起来又不舒服,沉了咕唧的,为了增大还得塞上棉花,要么这玩意它咣当啊。完全就是为了秀,华而不实,大而无用(这词还真对得上,塞大了又不代表里面真大,万一里面瘦小枯干呢),还是标准的面子工程。

对此,法国的蒙田曾评价“我们今天还系在裤子上的这怪东西,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更糟糕的是,它经常超过自然尺寸,成为招摇撞骗的工具”

自然这种东西在16世纪晚期就完全被抛弃了。


中的压轴。

实话说面子工程人人爱搞,石崇王恺斗富那都人尽皆知。但要论中国古代最爱搞事情的皇帝,我只认武则天。

乱改年号就不说了(恨不得一年一个),造字这一点她也是一点都不能谦虚,嵩山扔金简这其实也算古人正常操作,修了个明堂虽然被面首点了,但终归这也是个实用性建筑。

武则天整出来最大而无用的东西莫过于天枢。

所谓天枢说白了就是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在洛阳的中轴线上,以天枢为名。天枢原意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枢星,无论季节转换,北斗七星斗柄如何轮转,天枢星总会指向北极星,以此命名,喻义万邦辐辏、万国来朝。但是这个纪念碑又不只是纪念碑。武则天要拿这个来彰显她的威严,你大唐没搞过这玩意我肯定要搞个大的,它规模实在是太大了。

《资治通鉴》载:

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新唐书》载:

延载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使纳言姚寿护作。及大裒钢铁合冶之;署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置端门外。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铁象山为之趾,负以铜龙,石镵怪兽环之。柱颠为云盖,出大珠,高丈;围三之。作四蛟,度高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无虑用铜铁二百万斤。乃悉镂群臣,蕃酋名氏其上。

最后为了搞这个大铜玩意,武老太从市场上收铜都不够用了,还要去找农民兄弟把农具融了才搞这么个大玩意杵在这里。

而且我们看新唐书记载,”武三思率蕃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这个建筑明显是中外合作两开花。

至于为啥说它大而无用,华而不实。很明显它还是没有震慑住人心,神龙革命还是在武则天生前发生了。这座纪念碑也并没有留存下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他就把这个政治不正确的玩意拆了。史载“熔其铜铁,历月不尽”。

不过从别的角度讲,能杵出个这么大的大玩意也从侧面表现出当时人们折腾冶炼技术能折腾到什么程度。

当然这个玩意到今天还有遗留影响。如今的洛阳博物馆新馆门前杵这这个大玩意,就是装饰方面现代式简化的一根天枢。当然了,大周万国颂德就是不会写了。

user avatar

大家都在讲大的,我讲个小的。

此物唤作“斥和碑”,是朝鲜王朝的大院君(高宗生父)李昰应所书,在1871年的“辛未洋扰”以后立于全国各地。汉城的斥和碑当时立于钟路街(后来,这块碑在1915年被从地下挖出,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即上图)。

辛未洋扰,指的是1871年美军有意效法黑船事件,侵略朝鲜并一度登陆江华岛的事件。大院君在这个过程中力主抗美,这是他值得肯定的一点。但是此后朝鲜再度陷入大院君和闵妃的党争之中——1873年大院君下台,闵妃携外戚集团粉墨登场;1882年壬午军乱后大院君再度上台,不久被平乱的清军押至天津。大院君一派闭目塞听,闵妃一派躺平任X,对于所谓国家形势,也就无所谓了。以其昏昏,安能使人昭昭?

1882年,大院君二度倒台后,闵妃一派主政,高宗下教旨斥责壬午军乱,并下令拆毁“斥和碑”。

日人之入我國,何曾虐我、侮我,有乖和約?而特以軍民之妄生疑阻,積懷忿怒,有此無故而先犯。爾等思之,其失在誰?
......嗚呼!愚而自用,聖人攸戒,在下訕上,王法當誅。不敎而刑,是爲罔民,故茲以臚述洞諭。且旣與西國修好,則京、外所立斥洋碑刻,便屬過中,時措有異,故並行拔去。爾等士民,各悉此意。
——《高宗实录》高宗19年(1882)8月5日(下令立碑的大院君当时正在天津接受清朝官员的审问)
user avatar

明陵方城传统上中部开门,进门后才可以登宝城,不管是长陵T字形券洞还是比较普遍的贯通券洞,方城实际上都起到了宝城城门的作用,理论上甚至有军事防御作用。然而永定二陵明楼为全石结构,太重,因此方城券门被取消,明楼两侧直接可以从外部登城,加大了管理保护的难度。

北京内外城护城河一般不设永久性桥梁,以保证防御功能。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三座城门为了壮观瞻,在门前造了石桥,正阳桥更是有三座普通石桥的宽度,并且加了两道汉白玉栏杆(可以理解为营造三桥并联的意象)导致防御效果大扑街。

user avatar

“阳山碑材”

华而不实,无大用处,自欺欺人,这三个词简直是为这个破工程量身定做的。

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举国悲痛。有人却在偷着乐,因为皇位有希望了。然而,造化弄人,朱元璋册封了朱允炆为皇长孙。多番斡旋之后,朱棣决定起兵造反。

可自古出师要名正言顺!于是,在“靖难”誓师大会上,这位藩王言道:

“今少主为奸臣所蔽,……则唯尔等清君侧之恶,扶国家之既坏,安宗社于垂亡,恭朝阙庭,谒拜陵寝,然后退守旧藩,几以明忠孝之心。”


而后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金川门事变,夺取都城,朱棣就此登基。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靖难之变,浩浩荡荡,先皇帝无故消失,如何才能挡得住满朝臣子的流言蜚语——朱棣决定为父亲朱元璋雕造一座“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以正体统,以表孝心。

朱棣为了表达孝心,打算给朱元璋造的功德碑必须是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一块功德碑怎么能做到绝无仅有呢?很简单,那就是大!很大!比以往所有的石碑都要大!

航拍图看着很小,是由于六百多年的风化和比例尺造成的。这座功德碑由底座、碑身、碑额三部分组成,如果将这几块石碑组装起来有40米高,碑身厚度有4.5米,将近一万吨重!。

这座石碑是绝对的面子工程。朱棣大手一挥,便从全国征调了数万名工匠来到阳山,开山凿石。为了建造这块巨大的功德碑,朝廷给下了完工期限。为了按时完成,监工又给每个工匠都下了死命令。让他们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量,为了考核还规定了每天得凿刻掉多少碎石屑。期间有很多工匠或因为劳累而死,或因为完不成任务被打死,死掉的最后竟然有3000多人!

然而这个超级工程却只开工了一年半就烂尾了。因为工匠们发现,就算是他们最后雕刻好了这座功德碑也运不走!而且也根本竖不起来!因为它太大太重了!

最有意思的是明朝官方的任何资料史籍里,都找不到关于这座功德碑的记载。史学家们也是耗费了很多功夫,也只在当时一个翰林学士的日记里找到了点记录。很有可能朱棣和当时的官员们也觉得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耗费那么大死那么多人最后还烂尾了,所以才不让记录的吧。

user avatar

梁武帝淮河大坝:浮山堰

粤萧梁之服命兮,抗北魏以争衡。

信降虏之诡计兮,阻汤汤而倒征。

哀死者之数万兮,孤魂逝其焉游?

运徒力顿漂无根,潮波复故弥亿年。

背自然以开凿兮,固神禹之所恶。

——————宋.秦观《浮山堰赋》

梁武帝与北魏争锋,连年恶战,军队损失惨重。而经过钟离、朐山两场大战,梁军虽然重创魏军,但也失掉了大片地盘。

至此,双方都是国力大损,筋疲力尽,不能再打。但梁武帝萧衍还是念念不忘要收复寿阳和汉中两地。

在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为后继的前提下,就必须另外想办法了。北魏降将王足向萧衍进献了一个“绝”的办法。

其实,在两年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怀疑这个王足根本就是北魏派到南梁的卧底,在南梁实施“无间道”行动。

王足在说出办法之前,先唱了一个首北方童谣:“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沱为激沟,并灌钜野泽。”他向萧衍解释:只要在寿阳下游的淮河上打坝修堰,拦住淮河,等淮河水位上涨的时候,便可水淹寿阳城。

梁武帝萧衍竟然大为赞赏,派大舟卿祖暅去淮河实地勘察地势。

祖暅是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儿子,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去考察了一番,回来报告:淮河土质松软,无法形成坚硬的拦水坝,而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梁武帝萧衍不听,征调徐、扬之地的民众,每二十户中征五丁,加上从军队中抽调的壮兵,合计二十万人,拦水筑堰,命令太子右卫率康绚都督淮上诸军事,为修坝总指挥,北徐州刺史张豹子也要听康绚调度,守护筑堰工程,设置官属于钟离。

拦水修坝工程东起淮河南岸的浮山(今安徽明光浮山镇浮山),西至巉石山(今安徽五河铁锁岭),从两面依岸筑土,不断向河中投土,逐步向河心推进,最后于淮水中央合龙,截流以抬高上游水位,进而淹没寿阳城。

萧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四月,耗时一年多的浮山拦水坝于南梁众人的欢呼声中成功合龙!

在付出了十几万军民生命的惨重代价之后,淮河之上,赫然出现了这么一道庞然大坝:全长近四千米,坝基下宽三百多米,上宽一百多米,高度约五十米,水域面积近七千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为一百亿立方米。

在古代如此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竟然建成了这样庞大规模的大坝,令人惊叹。

萧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九月十三日,被拦截近半年的淮河水就如同一头久困的巨兽,突然大发脾气,乱冲乱撞,一下子就冲垮了河堰,决堤声犹如雷鸣,声震三百余里。

大坝上的数万梁朝军民被卷入无情的洪水中,绝望的哭喊声响彻天空。

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

浮山坝的下游都是一往无前的平原开阔地带,从浮山坝上咆哮翻滚而下的洪水一下子就淹没了这些平原,十几万无辜百姓和他们的家园一起,还来不及做任何反应,就被洪水所吞噬。

洪水冲跨了浮山大坝,被埋在大坝下面的那十几万筑坝的南梁军民尸体被洪水卷了出来,漂浮在浩浩水面之上,尸体已经腐烂变形,或人头鱼身,或龙形马首,千奇百怪,令人毛骨悚然,变色欲呕。

梁武帝萧衍在建康收到了浮山溃坝的消息,一下子就崩溃了,自此再也没有与北魏相争的雄心。

该堤坝遗迹至今尚存。

user avatar

提名瓦萨号

作为承载瑞典波罗的海霸权之梦的重要武备,瓦萨号走出了古斯塔夫二世的梦想,走出了船厂的船台,却没能走出斯德哥尔摩的海湾。

彼时的瑞典作为北欧新秀,在捶完老东家丹麦和坏邻居俄国后急速膨胀为波罗的海的重要强权国家,在北海小世界里深陷修昔底德陷阱无法自拔的古斯塔夫二世在1621年发动了对波兰战争,企图吃下东普鲁士地区成为波罗的海的唯一霸权。

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主梦,古斯塔夫二世于1625年下令建造四艘主力舰,因为国王认为建造小型战舰除了浪费幼树以外没有其他作用……瓦萨号作为其中最大的战舰由荷兰人亨里克·希伯特森设计建造,据说全舰使用了1000-2000根橡树。

这艘以自己伟大祖父名字命名的主力舰,甲方要求它必须“快速、火力强大”并且还得足够华丽,以展现王室的富庶。对于这些要求,乙方捏着鼻子给出了下层装备24磅炮,上层装备12磅炮的设计方案。

但区区12磅炮怎么能展现北方雄狮的神威?国王陛下命令,瓦萨号上下甲板都得装备24磅炮共48门。

但区区48门24磅重炮怎么能展现北方雄狮的神威?国王陛下命令,还要装备6门臼炮和10门小炮。

虽然乙方没有在火力配置上充分理解甲方爸爸,但是对于装饰华丽这一点,乙方提交的方案完全满足了甲方的要求。以刻有“瓦萨”纹章的雄狮舰艏为起点,罗马帝王造像、瓦萨王朝君王造像、狮鹫兽、海怪、天使、骑士、士兵以及各类人物配合无处不在的狮子脸一起环绕整艘战舰,只恨自己船楼不够高无法从创世纪一直刻到末日审判。

顺便一提,在开工第二年,第一任乙方代表荷兰人亨里克·希伯特森先生就不幸病逝了,不知道这和国王的各种“我有一个想法,你给我实现它”是否有关(误)

1628年8月10日,由400多名工匠精心建造,献祭了设计师,满载着瓦萨的荣耀和大瑞典之梦的瓦萨号在国王码头举行了盛大的首航仪式,张开十张满帆中四张船帆的瓦萨号在众人的欢呼与敌国的惊诧中走完了此生最后的一千米,带着五十名没能逃出生天的无辜船员和雄狮的海权之梦沉入了波罗的海冰冷的海底,直到1961年才被重新打捞出来成为了一座记载这个北方帝国昔日海权幻梦的战船博物馆。

user avatar

自欺欺人只要尊严吗

罗姆苏丹国中兴以后,为了掩盖自己曾经向拜占庭帝国称臣纳贡的历史,多位苏丹宣称自己为多重信仰者,并且使用多种语言,各种清真寺和城墙,塔楼上都必须雕刻波斯和希腊文字,表示大家是友好交流的,不是什么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之类的。

还有过刚把教堂改为清真寺,然后又不得不建个新教堂让基督徒臣民使用的情况。

突厥游牧民:“妈的,为什么,民脂民膏花在这种地方!”

不过总算还有点用处,苏丹希腊语水平都挺不错,流亡君士坦丁堡时派的上用场。

蒙古人在征服罗姆苏丹国以后,罗姆苏丹还用纯金打了一双鞋子给伊尔汗,鞋底就是罗姆苏丹的画像,表示请大汗用无比尊贵的脚抬举奴才,踩在奴才的头上吧。

伊尔汗:你这份孝心我领了,这鞋咯脚啊。

user avatar

写完发现跑题了,要的是古代记载 ……


华而不实无大用处的话个人提名各式各样的日本塔,一层以上基本没有任何作用的奇葩存在。现在日本游147座不可登临的楼阁式木塔,其中114座三重塔,33座五重塔,可以说不可登临才是日本塔的常态。


从这些剖面图可以看出,这些塔内部甚至连楼板都没有,建筑构件几乎占满了所有空间。由于日本塔无法登临,所以在不需要为上层空间考虑的前提下连塔身都缩小了(平面最大的醍醐寺五重塔底层面阔6.63米,药师寺东塔底层加上副阶7.06米),再加上日本的营造传统,日本塔通常有着极飘逸的出檐。似这种仪表堂堂的花瓶,应该是符合题主要求的。

[日本塔的图]

当然了日本塔并非是全部无法登临,但是由于一些习惯上的问题,现在留下来的可以登临的日本塔,大多有着异常憋屈的内部空间……

比如下面这一座,安来清水寺三重塔

看这飘逸的出檐



顶层内部1.8米高,门洞90厘米高……

再比如说另外一座,京都法观寺八坂塔

看这同样飘逸的出檐



只能登到二层,但是同样憋屈

那么一般情况下日本塔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如上图所示,中间一根巨大的塔心柱,其他空间里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构件。

最后上一个特别壮观的,谈山神社十三重塔作为结束吧。



说句题外话,就古建筑吧大佬拍摄的模型来看,似乎法隆寺金堂的二层也是假的……



本人是再纯粹不过的外行,连业余爱好者的水平都不一定达到,如有错误请不吝指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中国文史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耗费巨大、名不副实,甚至适得其反的“形象工程”。这些工程往往是统治者一时的雄心壮志,或是为了彰显权力、巩固统治而为之,但从长远来看,却成了历史的负担和笑柄。1. 隋炀帝的“东都洛阳”与“大运河”:繁华背后的民怨说起形象工程,隋炀帝杨广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他雄心勃勃,.............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关于遥远埃及的记载,虽不如对近邻的详尽,却也并非全无踪迹。这些零散的记录,如同散落在沙漠中的珍宝,需要我们细心挖掘和梳理,才能拼凑出古中国人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朦胧印象。要说最早的可能接触,或许可以追溯到汉代。彼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脉络逐渐清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
  • 回答
    中国古代确实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尽管它们不像今天这样广为人知,而且古人对这种动物的认识也颇有一些误解和模糊之处。最早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朝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就曾提到过一种生活在西南地区、体型与熊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动物。他将这种动物描述为“食竹,状如熊而善走”,意思.............
  • 回答
    羌族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渊源,其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但要说羌族是中国“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这个说法,我得稍作解释,因为“最古老”这个词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往往是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羌族与商朝的渊源: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
  • 回答
    “打飞机”,这个词语放在古代,自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意思。古人确实会“打飞机”,只不过他们说的“飞机”,是指风筝。风筝,又叫纸鸢、风鸢、鹞子,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从宫廷贵族到市井百姓,很多人都喜欢放风筝。文人墨客们更是将这一雅趣融入诗词之中,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他们的体验和感悟。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追溯历史人物的源头,并将其与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关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目前公认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证据表明跑到齐国的陈完是神武天皇。 这是一个将中国历史人物与日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进行混淆的说法。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两个人物.............
  • 回答
    古代人有没有发现过化石?当然有。而且,他们的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远古的“巨兽”与“龙”想象一下,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时代,人们偶然挖出了比他们见过的任何动物都大得多的骨头。这些骨头,扭曲、变形,带着一种神秘的韵味,他们会怎么理解?最早的化石发现,很可能与史前巨兽的骨骼有关。想想那些生活在远古时代、.............
  • 回答
    古代官员,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员,之所以能够处理像治水这样在儒家经典中没有详尽记载的事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教育、实践、社会分工以及知识传承等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儒家经典并非古代官员学习的全部内容。虽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但儒家经典主要侧重于道.............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了无数恢弘的篇章。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那些黯淡却真实存在的星辰,也有一些战争,虽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甚至只在某些边角料中闪过一丝痕迹,却同样惨烈,牵动着无数生灵的命运。其中,一个值得深挖的例子,便是“楼船将军”温崖与鲜卑部落的“白狼山之战”。你或许会问.............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大秦”的说法,最早的文献记载,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比较普遍被认为是早期记载的,出自北魏时期一位名叫李漂的僧人所撰写的《魏略》。《魏略》本身是一部失传的书籍,但其中的内容被后世的史书所引用和保存。其中有一段记载,提及了“大秦”这个国家,并且描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一些习俗,与我们.............
  • 回答
    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是否都需要看懂汉字书写的本国古代文献来了解本国历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在韩国和越南的文化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韩国,尽管现代韩国使用的文字是谚文(한글),但历史上,特别是在朝鲜王朝之前,绝大多数的官方记录、学术著作、文.............
  • 回答
    外国古书记载的关于中国的鲜为人知但有趣的史料非常丰富,这些记载往往因为视角差异、信息传递的偏差或是被主流历史叙述所忽略,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涵盖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别的史料:1. 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的中国:丝绸之路的朦胧印象与“赛里斯”的神秘国度 “赛里斯”(Seres)的传说.............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和文化传承中,确实有不少关于“银河”的描述,虽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科学的称谓,但通过他们的诗词、神话和天文记录,我们能窥见古人对那片璀璨星河的想象与敬畏。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人对“银河”的称谓并非单一。他们最常用也最广为人知的叫法是“天河”或“天汉”。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了古人对这条.............
  • 回答
    在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确实可以窥见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那些并非刀剑所能轻易抹去的印记,无论是军人还是在战火中挣扎的平民,都可能成为“战后遗症”的承载者。想想那些在战场上久经沙场的士兵。当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硝烟散尽,生活似乎应该重归平静。但内心的战场,却可能才刚刚开始。古籍中,虽无“PTSD”这样的现.............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虽然不像现代医学这样精密,但关于人们为了弥补身体缺陷而进行各种尝试的记录并非没有。就安置假眼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虽然具体详细到现代意义上的“安置”过程的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散的史料、医学文献以及文化习俗中窥探一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假眼”与我们今天通过.............
  • 回答
    提及古代中国境内那些外国访客留下的记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描绘,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棱镜,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令人细思极恐、印象深刻,又或是妙趣横生的风情景象。这些零散的片段,经过岁月的淘洗,反而更显其原初的震撼与趣味。细思极恐:触及人性的幽深之处最让我感到“细思极恐”的,莫过于一些关于社会底层生活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如果一项现代数学物理定理或公式被偶然发现,其记录方式将会是极其独特的,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学术体系以及知识传播方式的影响。这绝不是简单地将现代符号和语言套用进去,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文化碰撞的过程。一、 发现的场景与初始记录:从偶然到有意识的探索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项现代数学物理定理是.............
  • 回答
    说起咱们中国古代那些奇奇妙妙、鬼鬼狐狐的志怪小说,除了您提到的《酉阳杂俎》、《搜神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这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拿”,还有不少同样精彩,甚至各有千秋的宝藏。这些书里头藏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种种想象,对人情世故的洞察,读起来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咱们先不说那些更早的零散记载,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时期,那些在中东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着的各个族群,他们是如何看待和记住自己祖先那段辉煌与变迁的历史的。这可不是一段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文化交融、宗教影响、政治格局变化,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相互镜像式的记忆构建。一、 古典时期:帝国的回响与文化的熔炉在进入中世纪之.............
  • 回答
    关于“古籍记录的夏朝史实是虚构的”这一说法,并非出自现代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更多的是一种存在于某些非学术讨论或质疑中的论调。尽管如此,我们可以梳理一下那些曾经被用来支持或引发这种质疑的声音,以及它们背后的一些论据,并尽量以一种比较“人话”的方式来阐述,避免AI特有的生硬和模式化。要理解这个说法,首先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