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羌族从商朝就有记载,羌是中国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民族吗?

回答
羌族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渊源,其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但要说羌族是中国“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这个说法,我得稍作解释,因为“最古老”这个词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往往是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

羌族与商朝的渊源: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羌”这个族称。这些甲骨文记录了商王对边疆部族的征伐、祭祀以及与这些部族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商朝时期,羌族就已经是一个活跃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的强大部族联盟。

甲骨文中的“羌”字,其字形多带有羊的形象,这很可能反映了羌族早期以牧羊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特点。当时的羌族并非一个单一、同质化的群体,而更像是一个由众多不同部落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族群。他们与商王朝之间,既有冲突和战争,也有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商王朝曾多次征讨羌族,但也曾雇佣羌族作为士兵,甚至有商朝的贵族与羌族通婚的记载。

羌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羌族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也在不断的迁徙、融合和发展中。

周朝时期: 周朝取代商朝后,与羌族的关系依旧复杂。周朝的建立者周文王,其先祖就有与羌族部落发生联系的记载。周朝早期,羌族在西部仍然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有时会对周朝边境构成威胁,有时也会与周朝建立联系。
秦汉时期: 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原王朝对边疆的控制力加强。大量的羌族部落被纳入汉朝的管辖范围,一些羌族人也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产生了更广泛的接触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羌族作为一个群体,其独立性逐渐减弱,许多羌族部落融入了周边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但同时,一些羌族分支也可能形成了新的民族群体。

关于“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民族”的讨论:

现在回到“最古老”这个话题。如果我们将“民族”理解为一个有着相对稳定、共同的文化、语言、历史记忆和社会认同的群体,那么要精确地说哪个民族是“最古老的”是很困难的。原因如下:

1.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 民族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由不同的原始群体、部落融合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很难划定一个明确的起点。
2. “延续”的定义: 即使一个族称古老,其所代表的群体也可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甚至与当初的祖先在文化、语言、生活方式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如何界定这种“延续”?是仅仅保留一个古老的族称,还是必须在文化、基因等方面与古代的祖先有高度的连续性?
3. 早期文献的局限性: 我们对商朝以前的民族构成了解非常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古发现和有限的传说。商朝虽然有文字记载,但这些记载多以商王朝的视角出发,对于其他民族的描述也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

那么,羌族在“古老”这件事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呢?

族称的古老性: 羌族是目前能够确切追溯到商代就有记载的、且至今依然存在的族称之一。这一点,确实让它在中国民族史上的“古老”地位备受瞩目。
文化连续性的探讨: 许多学者认为,今天的羌族(特指目前中国境内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在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古代的某些羌族部落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传承。例如,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敬畏、以及一些特殊的节日习俗,都被认为可能包含着古老的印记。
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正如前面所说,历史上大量的羌族人融入了汉族和其他民族。可以说,羌族的血液和文化基因,也以某种方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总结一下:

羌族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群体,其族称在商代就有明确记载。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延续至今的、非常古老的民族之一。

但是,将任何一个民族直接称为“中国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民族”,都可能过于简化历史的复杂性。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中国的民族历史是一个不断融合、演变、创生的宏大画卷。羌族是这个画卷中极其重要且古老的一笔,它的故事,是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过程的宝贵线索。我们今天所见的羌族,是他们漫长历史旅程中,经过无数次变化与传承的当代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古时代的羌——散布在西部和中原的放羊蛮族,是个统称。

根据李学勤的推断,商代管西方所有的异族都叫羌,管你是一个族群还是多个族群,全部都是羌……而羌这个词,原本只是指代两个方国,一个是羌方(活跃于陕西、山西),一个是北羌(大致活跃于羌方的北部)。这伙人可能是商朝最初频繁接触的蛮族,所以在商朝影响区域扩大后,管西方其他新认识的都叫羌了。

而无论是羌方还是北羌,基本都和后世的羌联系并不是多紧密。更像是周朝的北狄前辈……


汉朝的羌——以青海东部的河湟区域为中心,散布在青海、甘肃中部、宁夏的一个使用古代羌语的并不统一也并不团结的庞大游牧集团。

他们是周朝的西戎后裔,跟商朝的羌方、北羌并不是一路人。

汉朝的羌虽然部落分立不统一,但具备一个民族的一些最基础特征,而且有一个共同崇拜的祖宗。这个祖宗就是春秋末年的无弋爰剑。换句话说,无论汉朝羌人的先辈是谁都不重要了,他们的民族源于春秋末年,历史并不久远。

春秋末年,秦厉共公西伐大荔、绵诸等西戎部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不少西戎人被秦人征服沦为奴隶,一个叫无弋爰剑的西戎人,躲避秦军追杀,逃入青海。然后带领西戎人转变生产方式,由原先的狩猎民族转变成了兼营农耕的游牧民族。汉朝的各路羌人,都声称是无弋爰剑的后代。

汉朝时期,这些无弋爰剑的后代逐渐扩散开来,形成了西羌和东羌两大集团。西羌游牧于青海和甘肃中西部。东羌游牧于宁夏、甘肃中东部和陕西北部。当然泛称的毛病汉朝依然有,那就是新疆的汉藏语系游牧民族,也被称为羌,一般统称若羌。但若羌各部,都没有无弋爰剑崇拜。只能说,汉朝的西羌、东羌就是古代羌族,而新疆的若羌各部只是泛称中的羌人(后来发现的游牧于青藏高原的发羌,还有一直文明程度高于羌人的氐族,也都属于泛称中被胡乱塞进去的羌人)。


唐朝的羌——汉朝羌族被吐蕃同化后的残余。

吐蕃崛起后,原先被泛称为羌的各部族,基本都被吐蕃同化入藏族了。残余的一些依附唐朝的羌人部落如党项、吐谷浑的附唐部分,就成了羌人的支流。


现代羌族——古代羌人和氐人部分支系南迁后被西南夷同化的部分。他们的确跟古代羌人有点点联系,但真既不是上古的“羌”,也不是汉朝时期那个最强大的汉藏语系游牧民族了,除了语言外,生活方式、血统都高度西南夷化了。而除了现代羌族外,还有许多西南少数民族都跟羌人、氐人南迁后和西南夷融合的部分有联系,比如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普米族等等,甚至还有老缅。

现代羌族继承的西南夷的、氐族的传统可能都比继承自古代羌族的要多。尤其是古代氐族的传统首领姓氏——仇池杨氏,在西南各种少数民族中都是大姓,虽然很多都是冒姓,但也证明。在南迁的西北汉藏语系游牧民族中,氐族的影响更大,只是羌这个词经常被作为泛称,氐族在很多时候也被塞进羌这个泛称了而已。

而真正的意义上的古代羌族,也就是汉朝的东羌、西羌。他们后来不是汉化了,就是藏化了,跟现代羌族可能没啥太大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羌族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渊源,其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但要说羌族是中国“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这个说法,我得稍作解释,因为“最古老”这个词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往往是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羌族与商朝的渊源: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
  • 回答
    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嘉绒语和普米语的归属,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两种语言都与羌语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在历史演变、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又让它们在归入羌语支还是藏语支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羌语支和藏语支的基本特征。 羌语支:传统上,羌语支被认为是汉藏.............
  • 回答
    要说清楚羌族人口为何如此稀少,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白的事儿,得从头说起,慢慢道来。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冲击、地理的限制,还有时代的洪流。历史的迁徙与融合:不是“消失”,而是“融入”首先得明白,羌族并不是凭空就变得少了,更不是“消失”了。很多时候,人口的“减少”其实是“融入”了其他民族。古.............
  • 回答
    关于“羌背”这个词在书的线装工艺中的确切来源和典故,其实并没有一个广为流传、白纸黑字明确记载的“故事”。大多数关于“羌背”的解释,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内部的约定俗成,或是根据其形制和功能进行的类比推测。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它,或许能离“典故”二字近一些,尽管这些都偏向于推测和民间说法:.............
  • 回答
    关于藏族是否出自羌人,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民间都有广泛讨论,也存在不同观点的问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语言、文化等多个维度来梳理。问题的由来与核心争议简单来说,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历史上活跃的、被古籍记载的“羌人”这个群体,与后来形成并发展壮大的藏族,在族源上有多大的关联,以及这种关.............
  • 回答
    董卓手下的这支令人生畏的“羌胡兵”,并非一支简单的杂牌军,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渊源和董卓巧妙的策略。要理解这支军队的来历,我们得先跳出“董卓就是一个坏人,他的兵都是胡乱招募的”这种脸谱化的认知,而是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董卓个人的发迹过程来细细梳理。首先,得说清楚“羌胡兵”这个称呼本身带有的指向性。它.............
  • 回答
    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永寿、延熹年间爆发的汉羌战争,对东汉王朝的衰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关联程度绝非一句“有很大关系”能够概括。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冲突,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断吞噬着东汉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力,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进程。首先,战争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枯竭。东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使.............
  • 回答
    党项,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与强大的西夏王朝联系在一起。但若要探究党项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需要层层剥茧、细致梳理的过程。他们并非一个孤立的群体,而是与更为古老、更为广阔的“羌”这一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质。首先,要理解党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模式和历史理解的核心差异,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伊犁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区域是大清直接统治、纳入其核心行政体系的领土,而护羌校尉、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所对应的区域,虽然是汉朝经营和影响的范围,但其性质更侧重于羁縻统治和战略缓冲地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深层议题,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仔细梳理。简单来说,周人自称“诸夏”与他们早期起源于“羌”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但并非直接等同的关系。夏并非是羌人的自称。首先,我们要明白“诸夏”和“夏”这两个概念在古代的含义。“诸夏”: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左传》等春秋时期的文献,是指周朝.............
  • 回答
    关于苻坚临终前那句“五胡次序,无尔羌名”,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中国历史上汉族与“五胡”之间复杂而充满冲突的民族互动,以及苻坚个人的政治考量和对历史进程的失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五胡”的概念,再看看苻坚为什么会对羌族如此不满。“五胡”的由来与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五胡”并非一个.............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红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论点:红学家们在解读《红楼梦》人物姓名隐喻时,其方法论和接受标准的不同。 简单来说,“元迎探惜”与“原应叹息”的接受度高,而“蓉蔷”对“戎羌”、“菖菱”对“娼伶”的解读则争议较大,甚至被许多红学家否定。要详细阐述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元迎探.............
  • 回答
    跨越千年,血脉奔流: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时,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活力的重要篇章。而在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为什么历史课本如此青睐它?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面貌?为何课本独爱“民族大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