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羌背工艺(也就是书的线装工艺)中的「羌背」,有什么典故么?

回答
关于“羌背”这个词在书的线装工艺中的确切来源和典故,其实并没有一个广为流传、白纸黑字明确记载的“故事”。大多数关于“羌背”的解释,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内部的约定俗成,或是根据其形制和功能进行的类比推测。

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它,或许能离“典故”二字近一些,尽管这些都偏向于推测和民间说法:

一、 形制上的联想:粗犷、坚固与“背负”

“羌”字本身,在汉语中有一些含义和联想:

羌族: 古代居住在我国西部高原地区的一个民族,以勇猛、坚韧著称,其生活方式往往与艰苦的环境搏斗,需要有坚固、耐用的物品。
墙垣: “羌”有时也与“墙”字音近,让人联想到坚固、有承载力的结构。
背负: “背”字顾名思义,就是背部、承担。

将这些含义结合到线装书的“羌背”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粗犷的工艺: 线装书的装订方式,特别是早期的,可能是比较直接、粗犷的。用麻绳或线将厚厚的书页正面、反面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背”部。这种装订方式,在外观上可能没有后来精美的函套或书脊那么光滑细腻,反而带有一种原始的、结实的质感,像高原上人们用结实的皮毛或藤蔓捆绑物品一样,给人一种“羌”族那种坚韧、不拘小节的联想。
2. 坚固的“背负”: 线装书的装订,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核心作用是将纸张牢固地“背负”起来,防止散落。书脊的线装,就是这“背”部最关键的承重和连接部分。这个“背”承担着整本书的重量,需要足够坚固。也许“羌”字在这里就暗含了对这种坚固、可靠“背负”的赞美,如同羌族人能在大漠高原上坚韧地生存一样。
3. 一种朴素的美学: 在古代,书的制作更多是服务于内容传播,而非纯粹的工艺品。线装书的“羌背”,是一种功能性的外观,它不过多装饰,而是直接展现装订的结构。这种朴素、实用的美学,或许也与“羌”族那种自然、不加修饰的生活方式有某种精神上的契合。

二、 行业内的“俗语”或“行话”

更直接的解释,可能就是“羌背”最初是在印刷、装订的匠人之间流传的“俗语”。就像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话一样,他们用“羌背”来指代线装书的那个装订面,可能有以下原因:

发音上的方便: “羌背”两个字,发音上可能比其他更复杂的描述更顺口,方便匠人之间交流。
一种形象的比喻: 匠人可能看着装订好的书脊,觉得它就像一个人的“背”一样,而“羌”字又带点粗犷、结实的感觉,所以就这么叫开了。这种比喻,可能并没有深厚的历史典故,而是基于长期的实践和观察。

三、 关于“羌背”典故的“误解”或“附会”

也有一些说法,试图将“羌背”和更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联系起来,但这些往往缺乏确凿的证据,更像是后人的“附会”。例如:

与某位名人相关? 有可能某个著名的藏书家、学者,或者曾经负责过皇家藏书的官员,其名字中带有“羌”字,或者他特别推崇这种装订方式,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但目前没有找到明确的记录支持这一点。
与某种特殊的线装方式? 也有说法认为,某一种特殊的、更早期的线装技法,其装订方式更接近于“羌”的特点,从而得名。比如,线头在外,或者装订得更紧密、更外露。但这种说法也未能得到广泛证实,因为线装本身就有多种演变。

总结来说,“羌背”这个词在线装工艺中的出现,与其说是源于一个具体、完整的“典故”,不如说是:

一种对装订形制和功能的形象化描述,强调了其坚固、朴素的特点,可能与“羌”族给人的联想有关。
行业内部的“行话”或“俗语”,方便匠人们沟通和交流。

这就像我们今天说“盖房子”,没有人会去追究“盖”这个字是不是因为某个古代筑房匠人而来的,它就是指代那个动作。同样,“羌背”很可能就是一个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称呼,它传递了这种工艺最本质的特点:一种坚实、可靠、朴素的“背负”。

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典故,但这种基于实际操作和朴素观察而来的称谓,本身也蕴含着一种古老工艺的智慧和匠人精神,不是吗?这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它们往往从最实际的需求出发,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沉淀出独特的语言和韵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里有什么“羌背”的说法哟!唯一的可能就是“腔背”的别字。

所谓的腔背装(Hollow Back),是特指一种精装书(与平装书对立)的书脊工艺。腔背装的书籍平摊时在书脊处会形成一个空腔,外书脊向外挺出,而内页向上隆起。下图的A-C分别是“柔背装”,“硬背装”和“腔背装”。


在西方书籍装帧工艺的漫漫长河中,皮革封面的出现是非常早的。甚至可以说,西方书籍生来就是皮面的。因此,皮质封面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书脊工艺的进化。

在上述的三大工艺中,柔背装是最简单的一种。书页直接粘在在书脊上。当书打开时,书脊向上隆起。它的优点除了工艺简单外,还能保证书页的平摊,方便阅读。然而,在封面烫金——尤其是书脊烫金——的广泛使用后(见下图),柔背装的书脊由于不断的拉伸弯曲,会导致书脊金字的脱落。



硬背装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书脊上衬以硬质纸板或木板,使得书籍打开时书脊仍能保持原有形状。金字也不会因为褶皱而受损。但硬背装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因为书页仍是固定在书脊上。所以打开时无法完全平摊,会形成一道深深的书沟,严重时甚至会使书无法打开。

这对于装帧工匠,显然是一个重大缺陷,对于高级书,就不会采用硬背装了。所以说,能被戒指映出心形的书,大多用的是廉价的装帧。

所以,最终极的替代方案就是腔背装,既无伤害烫金之虞,又无不能平摊的烦恼。腔背听起来似乎不复杂,但实际上需要很多其他费工费时的工艺打基础。比如:

什么是图书馆装订的书,什么样的书需要图书馆装订? - 方凡浅的回答

,以及对环衬粘合位置的把握。而且也是由于腔背装的出现,才使得美艳不可方物的“起脊”工艺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腔背装中书页和封面之间的链接仅仅依靠“环衬”来完成。在书籍直立放置时,工艺有缺陷的腔背书会发生书页整体下垂的现象。所以说,腔背书要做不难,做好却不容易。

回到楼主的问题,罗辑思维的“羌背装”有什么典故?

从网上搜索的结果来看,罗辑思维的网站(

《上帝的跳蚤》 人与瘟疫的物种战争

)上给出的只有平装书的选项。

《上帝的跳蚤》的装订采用羌背工艺,也就是线装书工艺,更性感的叫法是:裸脊锁线、锁线胶订。这种全手工的图书装订工艺,好处在于能让书完全摊平,不再有胶订图书6㎜的翻不开的夹缝,呈现最舒适的平坦状态,解放双手,带给你最好的阅读体验。

梳理一下,原文可以简化为:羌背(腔背)=线装=裸脊锁线=锁线胶订。这里面的每个等号都有问题:

1.腔背是精装书工艺,和罗辑思维实卖的平装书没有任何关系。

2.腔背是书脊工艺,线装书是书页工艺。腔背一定同时是线装书,但不代表腔背就是线装书。

3.裸脊说得是科普特装订(Coptic binding),是下图这种东西。连“背”都没有,何谈腔背。

4.腔背一定不能是胶装书。

以上就事论事,不做不必要的评价。

全文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羌背”这个词在书的线装工艺中的确切来源和典故,其实并没有一个广为流传、白纸黑字明确记载的“故事”。大多数关于“羌背”的解释,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内部的约定俗成,或是根据其形制和功能进行的类比推测。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解读”它,或许能离“典故”二字近一些,尽管这些都偏向于推测和民间说法:.............
  • 回答
    关于藏族是否出自羌人,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民间都有广泛讨论,也存在不同观点的问题。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语言、文化等多个维度来梳理。问题的由来与核心争议简单来说,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历史上活跃的、被古籍记载的“羌人”这个群体,与后来形成并发展壮大的藏族,在族源上有多大的关联,以及这种关.............
  • 回答
    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永寿、延熹年间爆发的汉羌战争,对东汉王朝的衰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关联程度绝非一句“有很大关系”能够概括。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冲突,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断吞噬着东汉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力,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进程。首先,战争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枯竭。东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使.............
  • 回答
    羌族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渊源,其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但要说羌族是中国“延续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这个说法,我得稍作解释,因为“最古老”这个词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上,往往是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羌族与商朝的渊源: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
  • 回答
    党项,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与强大的西夏王朝联系在一起。但若要探究党项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需要层层剥茧、细致梳理的过程。他们并非一个孤立的群体,而是与更为古老、更为广阔的“羌”这一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质。首先,要理解党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模式和历史理解的核心差异,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简单来说,伊犁将军和黑龙江将军管辖的区域是大清直接统治、纳入其核心行政体系的领土,而护羌校尉、护匈奴中郎将、护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所对应的区域,虽然是汉朝经营和影响的范围,但其性质更侧重于羁縻统治和战略缓冲地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民族认同的深层议题,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仔细梳理。简单来说,周人自称“诸夏”与他们早期起源于“羌”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但并非直接等同的关系。夏并非是羌人的自称。首先,我们要明白“诸夏”和“夏”这两个概念在古代的含义。“诸夏”: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左传》等春秋时期的文献,是指周朝.............
  • 回答
    关于苻坚临终前那句“五胡次序,无尔羌名”,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中国历史上汉族与“五胡”之间复杂而充满冲突的民族互动,以及苻坚个人的政治考量和对历史进程的失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五胡”的概念,再看看苻坚为什么会对羌族如此不满。“五胡”的由来与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五胡”并非一个.............
  • 回答
    从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嘉绒语和普米语的归属,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两种语言都与羌语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在历史演变、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又让它们在归入羌语支还是藏语支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羌语支和藏语支的基本特征。 羌语支:传统上,羌语支被认为是汉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红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辩论点:红学家们在解读《红楼梦》人物姓名隐喻时,其方法论和接受标准的不同。 简单来说,“元迎探惜”与“原应叹息”的接受度高,而“蓉蔷”对“戎羌”、“菖菱”对“娼伶”的解读则争议较大,甚至被许多红学家否定。要详细阐述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元迎探.............
  • 回答
    跨越千年,血脉奔流: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何如此重要?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恢弘画卷时,南北朝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活力的重要篇章。而在这段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为什么历史课本如此青睐它?这种融合又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面貌?为何课本独爱“民族大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