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的记录: 苏莱曼(Sulaiman the Merchant)的《中国见闻录》(Reaches of India and China): 大约在公元9世纪,苏莱曼记录了他对中国(当时称“秦”)的见闻,描述了中国的繁荣、城市规模和宫廷礼仪。他特别提到当时中国的皇帝(可能是唐朝或五代时期)拥有巨大的财富,并且对外国商人非常友好。 艾德里西(AlIdrisi)的地图与描述: 12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家艾德里西在他的世界地图和地理著作中,将中国描述为一个位于东方尽头的强大帝国,拥有众多城市和发达的港口。他提到中国的造船技术非常先进,能够建造远洋航行的船只。他还描述了中国的水利系统和灌溉技术,认为其在农业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商人: 在唐宋时期,大量阿拉伯商人活跃在中国沿海港口,如广州、泉州等地。他们的航海日志、商业记录和口头传说为阿拉伯世界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例如,关于中国瓷器的精美工艺、茶叶的饮用习惯、纸币的使用等,都通过这些商人逐渐传播开来。
3. 中世纪欧洲文献中的中国:马可·波罗之前的零星信息与东方传说
在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之前,欧洲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但仍然有一些有趣的记载:
教皇使节的访问: 13世纪,教皇曾派遣使节前往蒙古帝国,其中一些使节可能间接了解到了中国(当时元朝的一部分)。例如,方济各会士约翰·德·普拉诺·卡宾尼(John of Plano Carpini)和威廉·鲁布鲁克(William of Rubruck)在他们的游记中虽然主要记录了蒙古的文化和政治,但也间接提到了统治着“契丹”(Cathay,对北宋和元朝的泛称)的君主及其强大的帝国。 详细描述: 鲁布鲁克在描述蒙古人的生活时,提到了他们使用的纸币,这是一种在当时欧洲非常罕见的流通货币。他惊讶于这种“会说话的纸张”能够如此广泛地流通,并将其与黄金白银相提并论。这反映了他对中国纸币经济的高度关注和不解,也体现了当时欧洲经济的原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