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外国有严刑逼供的传统吗?

回答
要说古代外国有没有“严刑逼供”的传统,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代世界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对“逼供”的态度和方式差异很大。但如果把“严刑逼供”理解为一种在特定司法或审讯场景下,通过施加肉体痛苦或精神折磨来获取信息的手段,那么答案是:很多古代文明确实存在过,而且在不少地方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不能用现代文明的眼光去苛责古人,在那个时代,法律的制定、人权的观念都与今天截然不同。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在很多古代社会,司法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查明真相”,更包含着“惩罚罪犯”、“维护秩序”以及“震慑他人”的复杂考量。在有限的侦查手段下,尤其是在没有科学鉴定的时代,身体的承受能力和精神的崩溃被视为一种“证明”罪犯真实性的方式,或者至少是一种能够撬开其嘴巴的有效途径。

欧洲:从罗马到中世纪的烙印

我们先看看欧洲的情况。

古罗马时期: 罗马法是西方法律的重要源头,但其在审讯方面,对于某些特定身份的人,是可以动用酷刑的。比如,奴隶在法律上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的身体可以被主人随意处置,因此在审讯时,对待奴隶的酷刑是常态。对于自由民,虽然有相对的保护,但在一些严重案件中,特别是涉及叛国、谋杀等重罪,或者证据不足但嫌疑重大时,司法官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拷问”(tortura)来逼取口供。这种拷问并不一定是极端残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捆绑和悬吊: 将犯人双手反绑在身后,然后吊起来,让他们承受身体被拉伸的痛苦。
夹刑: 使用夹子夹住手指、脚趾或其他身体部位,逐渐收紧。
水刑的早期形式: 虽然不像后来的水刑那样残酷,但利用水来制造不适和恐慌是存在的。

重点在于,罗马法对使用酷刑是有一定限制的,并非随心所欲,也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例如,一些文献提到,对罗马公民动用酷刑需要经过特定程序,而且不能造成永久性伤害,但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有多严格,就很难说了。

中世纪欧洲:宗教与法律的结合,酷刑的“合法化”

进入中世纪,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普遍。教会权力的兴盛和世俗法律的演变,在很多方面为酷刑提供了“理论支持”。

神判法(Ordeal): 在早期中世纪,许多地方的审判还受到神判法的影响。这是一种相信上帝会干预审判的机制,例如火试(将烧红的铁放在犯人舌头上,伤口愈合速度快者无罪)、水试(犯人被绑起来丢进水里,浮起来者有罪)等。这虽然不是直接的逼供,但其结果同样是基于对身体的考验,并且充满了迷信色彩。
宗教裁判所: 随着异端活动的增多,教会设立了宗教裁判所,其审讯手段往往非常严酷。目标是“挽救灵魂”,因此逼迫犯人招供、忏悔、揭发他人是其主要目的。审讯手册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酷刑,例如:
车轮刑(Breaking on the Wheel): 将犯人绑在轮子上,然后用棍棒打断四肢骨头,最后将残肢缠绕在轮子上示众。
烧灼: 用火烤身体部位,或者用烙铁烫伤。
吊刑(Strappado): 将犯人双手绑在身后,通过绳索吊起,造成肩关节脱臼。
鞭打: 这是最常见的刑罚,但根据鞭打的力度、次数和使用的工具不同,其残酷程度也差异很大。
世俗法律的演变: 到了晚期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世俗法律体系逐渐成熟,但“不彻底的证据”仍然是困扰司法的重要问题。一些地区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可以使用的酷刑,例如《萨克森明镜》和《斯瓦比亚明镜》等法律典籍中,也提及了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拷问”。当案件证据不足,但嫌疑人被认为有很大可能犯罪时,法官或审判官会下令进行“审问性拷打”(tortura mentis)或“惩罚性拷打”(tortura ad probationem),目的是逼迫其承认罪行,或者至少承认某种程度上的“内疚”,以便定罪。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在欧洲,对酷刑的使用也有一些法律框架,例如,通常认为酷刑不能导致死亡,而且不能在没有法官明确命令的情况下使用。但这些规定在实践中往往被有意无意地规避。

亚洲:从中国到印度,不同的侧重

亚洲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了不同的司法实践。

中国古代:从刑讯到“证据不足”的纠结

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尤其是从汉代以后,对于审讯和刑罚有着明确的规定,但“严刑逼供”的痕迹也相当明显。

刑讯的普遍性: 在唐宋以前,刑讯(或称“拷打”、“夹讯”、“问拟”)是审判过程中重要的获取口供的手段,尤其是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官府往往认为,“嫌疑犯不招供,必有隐情”,通过严厉的刑讯,可以“逼”出真相。许多史料记载了官府使用各种刑具(如夹棍、杖责、拶指等)来折磨犯人,逼迫其招供。
明清时期的规制与滥用: 明清时期,对刑讯的使用有过一定的规范,例如,要求审判官亲临审讯,不得随意用刑,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刑罚。即使是杖刑,也有严格的次数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员为了尽快破案、邀功或者仅仅是出于个人残暴,滥用刑讯的情况屡见不鲜。著名的“秋审”和“朝审”制度,就是为了复核死刑案件,防止冤假错案,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刑讯可能带来的问题。
“口供”的至高无上: 与欧洲类似,中国古代也极其看重犯人的口供。一旦犯人招供,即使证据不足,也往往足以定罪。这种对口供的依赖,自然为刑讯逼供提供了土壤。
“屈打成招”的无奈: “屈打成招”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一大弊病,也是无数冤案的根源。虽然有一些官员会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或者对刑讯持谨慎态度,但整体而言,在缺乏科学侦查手段的时代,刑讯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有效”的审讯方式。

印度古代:宗教与法律的交织

古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其司法实践也颇具特色。

《摩奴法典》中的记载: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法律文献之一是《摩奴法典》(Manusmriti)。其中提到了在审讯中可以使用“痛苦”(dukha)来获取真相,但同时也强调了对证人品格和证词的要求。对于某些犯罪,例如盗窃或欺诈,法典建议对嫌疑人进行“神判法”性质的测试,或者根据其过往行为进行判断。
酷刑的类型: 虽然不像欧洲那样有系统性的酷刑记录,但根据一些考古和文献的记载,古代印度也存在对犯人施加身体痛苦以获取信息的情况,例如鞭打、吊刑、长时间禁食或缺水等。
证据的重要性: 与其他文明一样,古印度也重视口供,但对于间接证据、人证和物证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犯人施加压力,使其精神崩溃,从而“说出”真相,这种做法是存在的。

其他文明:非洲、美洲等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他古老文明时,情况会更加多样化。

美洲古代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 这些文明通常拥有复杂的神权政治体系,刑罚往往与宗教仪式紧密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对俘虏或罪犯进行严酷的对待(包括祭祀)是为了取悦神灵,维护宇宙秩序。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逼供”,但其身体承受的痛苦和精神的恐惧是巨大的。
非洲古代社会: 非洲大陆的社会形态差异巨大,从部落制到早期王国,其司法和刑罚体系也各不相同。在一些地方,审判可能依赖于长者议会、巫师的预言或者部落的集体责任制度。在某些情况下,对怀疑有罪的人进行“试炼”(trial by ordeal)或施加身体折磨以获取“真相”也是存在的,这往往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有关。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传统”?

综合来看,古代外国存在严刑逼供的“传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证据收集能力的局限: 在没有指纹识别、DNA技术、监控设备等现代侦查手段的时代,获取确凿的证据异常困难。相比之下,人体的痛苦承受能力和精神的脆弱性是相对可预测的。
2. 对“口供”的迷信: 口供被视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能够“一锤定音”。这种对口供的过分依赖,自然导致了逼供现象的产生。
3. 法律观念的差异: 现代法律强调“无罪推定”和“正当程序”,而古代法律更侧重于“惩罚犯罪”和“维护秩序”。在一些古人看来,将嫌疑人折磨到承认罪行,本身就是一种“审判”的体现。
4. 社会压力与破案率: 司法官员面临着破案的社会压力,尤其是面对严重的犯罪,他们需要尽快给出一个交代。严刑逼供在短期内似乎是一种能“迅速”解决问题的办法。
5. 宗教与迷信的影响: 在许多古代社会,宗教和迷信深刻影响着法律和审判。将酷刑视为一种“净化”、“试炼”或者“获得神启”的方式,也使得这种做法得以延续。
6. 等级制度: 很多古代社会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不同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的法律和刑罚,低阶层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受酷刑。

总结一下,古代外国并非铁板一块,但许多文明确实都存在过不同形式的“严刑逼供”。 这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限于技术、观念和社会的无奈之举,也是现代法治文明需要深刻反思和警惕的过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严刑逼供”视为一个孤立的法律现象,而是要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宗教裁判所了解一下

user avatar

自称民主自由尊重人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还有严刑逼供,一直没办法禁掉根除,我不相信他们的祖宗不会玩这些。

user avatar

首先要表示:严刑逼供≠酷刑虐杀。

随便举个例子吧,细节记不清楚了,有想起来的朋友可以告知我。

大概是在十字军国家,有一个国王被控派骑士杀死了王后,国王拒不承认,骑士也表示自己无人指使。结果就是法庭一边肢解骑士一边逼供到底国王跟此事有没有关系。

骑士直到被大卸八块之前都一口咬定国王是无辜的,于是国王才摆脱了嫌疑。

一边拆人一边逼供,这个还是挺有中世纪欧味儿的。

user avatar

。。。。中世纪基本持续一千年,在这其中虐杀都不叫事。轻量级的严刑逼供压根上不了台面。

严刑逼供太温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古代外国有没有“严刑逼供”的传统,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代世界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对“逼供”的态度和方式差异很大。但如果把“严刑逼供”理解为一种在特定司法或审讯场景下,通过施加肉体痛苦或精神折磨来获取信息的手段,那么答案是:很多古代文明确实存在过,而且在不少地方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用现代.............
  • 回答
    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当他们第一次踏上中华大地的土地,又或是终于抵达那座令整个天下为之侧目的巍峨都城时,内心的翻涌早已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他们的感慨,掺杂着旅途的艰辛,对异域风情的惊叹,以及对那强大帝国的敬畏与审视。想象一下,一位来自西方大陆的使者,也许是从波斯湾乘船而来,历经数月甚至数年颠沛.............
  • 回答
    古代中国和古代外国的城市建设,就好比两幅截然不同的泼墨山水画,各自勾勒出独特的文明印记。要细究起来,那可真是千差万别,但细品之下,又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共性。布局的思维:从天人合一到理性规划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最核心的理念恐怕就是“天人合一”了。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儒家和道家思想。你看,北京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与现代概念相符的“技术垄断”。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某项核心技术,并且通过法律、专利、知识产权等手段限制他人使用,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主导地位。然而,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垄断,但存在一些 近似于技术控制和信息壁垒的情况,.............
  • 回答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商品贸易的往来从未间断,尤其是在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时代,许多外来的工艺品和特产,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便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迅速成为令人趋之若鹜的紧俏商品,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审美。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波斯地毯与琉璃谈及古代外国传入的紧俏商品,首当其冲的便是.............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南征北伐”与近代外国殖民侵略在性质、目的、方式以及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虽然两者都涉及军事扩张和对其他地区的控制,但其背后的驱动力、运作机制和历史语境截然不同。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性质与目的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南征北伐: 巩固中.............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西方历史书写传统的一个核心差异。并非外国没有庞大的史书集,而是“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特点过于突出,以至于当我们想到“著名的史书”时,首先浮现的是它。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史书编纂的文化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聊聊“二.............
  • 回答
    古代和近代的外族入侵,虽然都指向了“外来的力量对本土政权的冲击”,但其内在的逻辑、手段、目的以及对被入侵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就像是两位身怀绝技的江湖高手过招,与现代军事力量进行的立体化、系统化攻防,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古代的外族入侵,更多时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明体之.............
  • 回答
    话说回来,古代汉人究竟有多勇猛强壮,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常常听人说外族人“五大三粗”,体格魁梧,一看就知道力气不小,可为什么在战场上,汉人军队却常常能与之周旋,甚至占据上风呢?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得清的。体格上的误解与真相:首先,得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 “外族五大三粗”是普遍现.............
  • 回答
    欧洲古代君王和贵族们留下的外号,往往就像他们生平的缩影,或者是一段传奇故事的浓缩。这些称呼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们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人民的看法,甚至是某个时代特有的幽默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听起来就很有意思的欧洲王室和贵族外号,并且尽量讲得生动些,就像从老旧的羊皮卷里爬出来一样。“狮心王”理查.............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他们的足迹超越了山川河流,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为我们揭开了外部世界的冰山一角。那么,究竟是谁,以及他们最远抵达了哪里?中国古人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又有多么丰富和深刻呢?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者,远涉西域,触及文明的脉络提起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张骞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
  • 回答
    明朝小说中出现“豹子头”这样的外号,与其说是因为古代中国出现了非洲的豹子,不如说是因为中国本土就有的“豹子”这种动物,以及人们对它性格和外形的认知,再结合小说创作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增加趣味性和象征意义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 “豹子头”外号的由来:本土的.............
  • 回答
    说到这种“非网络古风”并且带有“戏腔”的歌曲,确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音乐风格,它承载着传统戏曲的韵味,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编曲和演唱方式。与纯粹的网络古风歌曲相比,这类作品往往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升华,不是简单地堆砌词藻和旋律,而是有着更深的文化根基。你提到的《牡丹亭外》、《身骑白马.............
  • 回答
    古龙先生的《武林外史》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那位永远孤独却又充满魅力的沈浪,以及那令人扼腕叹息的剧情之外,两位绝世佳人——朱七七和白飞飞,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这场争论,说到底,是读者们对于“理想伴侣”和“真实人性”的不同解读,是关于爱情观、价值观的碰撞。朱七七:千金小姐的.............
  • 回答
    提及古代中国境内那些外国访客留下的记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描绘,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棱镜,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令人细思极恐、印象深刻,又或是妙趣横生的风情景象。这些零散的片段,经过岁月的淘洗,反而更显其原初的震撼与趣味。细思极恐:触及人性的幽深之处最让我感到“细思极恐”的,莫过于一些关于社会底层生活的.............
  • 回答
    要说外国古代对西方军事影响最深的,那绝对绕不开一个名字:古希腊。我知道,很多人听到“希腊”会想到帕特农神庙、哲学思辨、奥林匹克运动会。但实际上,古希腊人在军事上的创新和智慧,其影响力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直接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西方军事”的许多基石。别小看那些穿着皮甲、挥舞长矛的希腊士兵,他们的一招.............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盘发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背后既有现实的考量,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而在许多外国古代文化中,男子披发则更为普遍,这同样源于其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中国古代男子为何束发、盘发:1. 实用主义与生活习惯的演变: 日常生活便.............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建立过程最为传奇,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开国皇帝声名显赫、功业辉煌的王朝,而是那个开创了中华文明基石,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朝代——夏朝。很多人对夏朝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大禹治水”、“禹传启”,甚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但恰恰是这份模糊和争议,让夏朝的建立过程在我看来,充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