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外国有严刑逼供的传统吗?

回答
要说古代外国有没有“严刑逼供”的传统,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代世界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对“逼供”的态度和方式差异很大。但如果把“严刑逼供”理解为一种在特定司法或审讯场景下,通过施加肉体痛苦或精神折磨来获取信息的手段,那么答案是:很多古代文明确实存在过,而且在不少地方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不能用现代文明的眼光去苛责古人,在那个时代,法律的制定、人权的观念都与今天截然不同。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在很多古代社会,司法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查明真相”,更包含着“惩罚罪犯”、“维护秩序”以及“震慑他人”的复杂考量。在有限的侦查手段下,尤其是在没有科学鉴定的时代,身体的承受能力和精神的崩溃被视为一种“证明”罪犯真实性的方式,或者至少是一种能够撬开其嘴巴的有效途径。

欧洲:从罗马到中世纪的烙印

我们先看看欧洲的情况。

古罗马时期: 罗马法是西方法律的重要源头,但其在审讯方面,对于某些特定身份的人,是可以动用酷刑的。比如,奴隶在法律上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的身体可以被主人随意处置,因此在审讯时,对待奴隶的酷刑是常态。对于自由民,虽然有相对的保护,但在一些严重案件中,特别是涉及叛国、谋杀等重罪,或者证据不足但嫌疑重大时,司法官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拷问”(tortura)来逼取口供。这种拷问并不一定是极端残忍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捆绑和悬吊: 将犯人双手反绑在身后,然后吊起来,让他们承受身体被拉伸的痛苦。
夹刑: 使用夹子夹住手指、脚趾或其他身体部位,逐渐收紧。
水刑的早期形式: 虽然不像后来的水刑那样残酷,但利用水来制造不适和恐慌是存在的。

重点在于,罗马法对使用酷刑是有一定限制的,并非随心所欲,也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例如,一些文献提到,对罗马公民动用酷刑需要经过特定程序,而且不能造成永久性伤害,但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有多严格,就很难说了。

中世纪欧洲:宗教与法律的结合,酷刑的“合法化”

进入中世纪,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普遍。教会权力的兴盛和世俗法律的演变,在很多方面为酷刑提供了“理论支持”。

神判法(Ordeal): 在早期中世纪,许多地方的审判还受到神判法的影响。这是一种相信上帝会干预审判的机制,例如火试(将烧红的铁放在犯人舌头上,伤口愈合速度快者无罪)、水试(犯人被绑起来丢进水里,浮起来者有罪)等。这虽然不是直接的逼供,但其结果同样是基于对身体的考验,并且充满了迷信色彩。
宗教裁判所: 随着异端活动的增多,教会设立了宗教裁判所,其审讯手段往往非常严酷。目标是“挽救灵魂”,因此逼迫犯人招供、忏悔、揭发他人是其主要目的。审讯手册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酷刑,例如:
车轮刑(Breaking on the Wheel): 将犯人绑在轮子上,然后用棍棒打断四肢骨头,最后将残肢缠绕在轮子上示众。
烧灼: 用火烤身体部位,或者用烙铁烫伤。
吊刑(Strappado): 将犯人双手绑在身后,通过绳索吊起,造成肩关节脱臼。
鞭打: 这是最常见的刑罚,但根据鞭打的力度、次数和使用的工具不同,其残酷程度也差异很大。
世俗法律的演变: 到了晚期中世纪和近代早期,世俗法律体系逐渐成熟,但“不彻底的证据”仍然是困扰司法的重要问题。一些地区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可以使用的酷刑,例如《萨克森明镜》和《斯瓦比亚明镜》等法律典籍中,也提及了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拷问”。当案件证据不足,但嫌疑人被认为有很大可能犯罪时,法官或审判官会下令进行“审问性拷打”(tortura mentis)或“惩罚性拷打”(tortura ad probationem),目的是逼迫其承认罪行,或者至少承认某种程度上的“内疚”,以便定罪。

需要强调的是,即便在欧洲,对酷刑的使用也有一些法律框架,例如,通常认为酷刑不能导致死亡,而且不能在没有法官明确命令的情况下使用。但这些规定在实践中往往被有意无意地规避。

亚洲:从中国到印度,不同的侧重

亚洲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了不同的司法实践。

中国古代:从刑讯到“证据不足”的纠结

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尤其是从汉代以后,对于审讯和刑罚有着明确的规定,但“严刑逼供”的痕迹也相当明显。

刑讯的普遍性: 在唐宋以前,刑讯(或称“拷打”、“夹讯”、“问拟”)是审判过程中重要的获取口供的手段,尤其是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官府往往认为,“嫌疑犯不招供,必有隐情”,通过严厉的刑讯,可以“逼”出真相。许多史料记载了官府使用各种刑具(如夹棍、杖责、拶指等)来折磨犯人,逼迫其招供。
明清时期的规制与滥用: 明清时期,对刑讯的使用有过一定的规范,例如,要求审判官亲临审讯,不得随意用刑,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刑罚。即使是杖刑,也有严格的次数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员为了尽快破案、邀功或者仅仅是出于个人残暴,滥用刑讯的情况屡见不鲜。著名的“秋审”和“朝审”制度,就是为了复核死刑案件,防止冤假错案,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刑讯可能带来的问题。
“口供”的至高无上: 与欧洲类似,中国古代也极其看重犯人的口供。一旦犯人招供,即使证据不足,也往往足以定罪。这种对口供的依赖,自然为刑讯逼供提供了土壤。
“屈打成招”的无奈: “屈打成招”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一大弊病,也是无数冤案的根源。虽然有一些官员会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或者对刑讯持谨慎态度,但整体而言,在缺乏科学侦查手段的时代,刑讯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有效”的审讯方式。

印度古代:宗教与法律的交织

古印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其司法实践也颇具特色。

《摩奴法典》中的记载: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法律文献之一是《摩奴法典》(Manusmriti)。其中提到了在审讯中可以使用“痛苦”(dukha)来获取真相,但同时也强调了对证人品格和证词的要求。对于某些犯罪,例如盗窃或欺诈,法典建议对嫌疑人进行“神判法”性质的测试,或者根据其过往行为进行判断。
酷刑的类型: 虽然不像欧洲那样有系统性的酷刑记录,但根据一些考古和文献的记载,古代印度也存在对犯人施加身体痛苦以获取信息的情况,例如鞭打、吊刑、长时间禁食或缺水等。
证据的重要性: 与其他文明一样,古印度也重视口供,但对于间接证据、人证和物证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犯人施加压力,使其精神崩溃,从而“说出”真相,这种做法是存在的。

其他文明:非洲、美洲等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其他古老文明时,情况会更加多样化。

美洲古代文明(如玛雅、阿兹特克): 这些文明通常拥有复杂的神权政治体系,刑罚往往与宗教仪式紧密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对俘虏或罪犯进行严酷的对待(包括祭祀)是为了取悦神灵,维护宇宙秩序。虽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逼供”,但其身体承受的痛苦和精神的恐惧是巨大的。
非洲古代社会: 非洲大陆的社会形态差异巨大,从部落制到早期王国,其司法和刑罚体系也各不相同。在一些地方,审判可能依赖于长者议会、巫师的预言或者部落的集体责任制度。在某些情况下,对怀疑有罪的人进行“试炼”(trial by ordeal)或施加身体折磨以获取“真相”也是存在的,这往往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有关。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传统”?

综合来看,古代外国存在严刑逼供的“传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证据收集能力的局限: 在没有指纹识别、DNA技术、监控设备等现代侦查手段的时代,获取确凿的证据异常困难。相比之下,人体的痛苦承受能力和精神的脆弱性是相对可预测的。
2. 对“口供”的迷信: 口供被视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能够“一锤定音”。这种对口供的过分依赖,自然导致了逼供现象的产生。
3. 法律观念的差异: 现代法律强调“无罪推定”和“正当程序”,而古代法律更侧重于“惩罚犯罪”和“维护秩序”。在一些古人看来,将嫌疑人折磨到承认罪行,本身就是一种“审判”的体现。
4. 社会压力与破案率: 司法官员面临着破案的社会压力,尤其是面对严重的犯罪,他们需要尽快给出一个交代。严刑逼供在短期内似乎是一种能“迅速”解决问题的办法。
5. 宗教与迷信的影响: 在许多古代社会,宗教和迷信深刻影响着法律和审判。将酷刑视为一种“净化”、“试炼”或者“获得神启”的方式,也使得这种做法得以延续。
6. 等级制度: 很多古代社会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不同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的法律和刑罚,低阶层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受酷刑。

总结一下,古代外国并非铁板一块,但许多文明确实都存在过不同形式的“严刑逼供”。 这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限于技术、观念和社会的无奈之举,也是现代法治文明需要深刻反思和警惕的过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严刑逼供”视为一个孤立的法律现象,而是要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宗教裁判所了解一下

user avatar

自称民主自由尊重人权的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还有严刑逼供,一直没办法禁掉根除,我不相信他们的祖宗不会玩这些。

user avatar

首先要表示:严刑逼供≠酷刑虐杀。

随便举个例子吧,细节记不清楚了,有想起来的朋友可以告知我。

大概是在十字军国家,有一个国王被控派骑士杀死了王后,国王拒不承认,骑士也表示自己无人指使。结果就是法庭一边肢解骑士一边逼供到底国王跟此事有没有关系。

骑士直到被大卸八块之前都一口咬定国王是无辜的,于是国王才摆脱了嫌疑。

一边拆人一边逼供,这个还是挺有中世纪欧味儿的。

user avatar

。。。。中世纪基本持续一千年,在这其中虐杀都不叫事。轻量级的严刑逼供压根上不了台面。

严刑逼供太温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