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有没有描写军人或平民战争后遗症的记录?

回答
在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确实可以窥见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那些并非刀剑所能轻易抹去的印记,无论是军人还是在战火中挣扎的平民,都可能成为“战后遗症”的承载者。

想想那些在战场上久经沙场的士兵。当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硝烟散尽,生活似乎应该重归平静。但内心的战场,却可能才刚刚开始。古籍中,虽无“PTSD”这样的现代术语,但对士兵精神状态的描绘却屡见不鲜。例如,有些史书中会提到,战争归来的战士,常常会变得沉默寡言,眼神中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空洞,仿佛魂魄遗失在了曾经的硝烟之中。他们可能对突如其来的响声,例如一声巨响或急促的脚步声,会表现出极度的惊恐和不安,甚至会下意识地寻找掩护,仿佛昔日的敌人仍在眼前。

还有一些士兵,他们可能在梦魇中反复经历战场上的恐怖场景:血腥的杀戮、战友的惨叫、炮火的轰鸣。醒来时,他们可能一身冷汗,心跳如鼓,那种身临其境的恐惧感久久不散。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使得他们难以融入和平时期的生活,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变得困难,甚至可能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而性情大变,变得易怒、暴躁,或者沉溺于酒精来麻痹自己。

而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战争带来的创伤同样深刻。生活在战区的人们,经历了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的痛苦。这种长期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一些记录会提到,战争过后,幸存下来的平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对未来失去希望的状态。他们可能对任何与战争相关的符号,例如兵器、制服,甚至是响亮的钟声,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想象一下,一个曾经欢声笑语的村庄,被战火夷为平地,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可能看到残垣断壁,就会勾起心中锥心的痛苦。他们可能会害怕再次听到任何关于战争的消息,对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并且极度渴望安全和稳定。一些老人,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战争留下的阴影,常常会对着虚空诉说过去的悲惨经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即使是一些描绘英雄凯旋的史书,在细细品味之下,有时也能从中读出战争的代价。那些看似光荣的归来,背后可能是无数士兵身心的疲惫和伤痕。虽然不一定会有明确的“战后遗症”的字眼,但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细腻描绘,对他们眼神、表情、生活状态的刻画,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战争对个体生命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属于幸存者的沉重。这些记录,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的专业术语,却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不仅摧毁肉体,更在无声无息间,刻下了灵魂的伤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但更可悲的是,他们没有被当做战争后遗症来看待,比如这个,三国志十一卷裴注引《魏略》记载:


作者:南宫貘

链接: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 - 南宫貘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他和同乡一起躲过了黄巾之乱的余波,但没有躲过第二次,全家已经只剩他一人。这个时候他的精神也许已经崩溃,就像行尸走肉,食草饮水,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个死人。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算是有了户籍,也许恢复了一些,在帮人收敛埋葬尸体,但从不做恶,也不贪财,不会踩农田乱跑,哪怕饿了捡麦子也从来不摘大穗,平时衣不蔽体,但是遇到妇人知道遮挡,很守礼,没有饭吃,去别人家吃饱了就走,也从来不要别人的钱。然而他终究是被战乱毁掉了,“至天寒时,构火以自炙,呻吟独语”。你猜他这个时候在想什么?遇到路人也马上躲开,被人问了就说自己只配和狐兔同群,也许是不愿意和人接触,也许是已经害怕人了。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个好心又胆小的疯子,值得被记载。现在的我们看来,他就是被战乱折磨的精神崩溃的人。经历了这么残忍的一切以后,后人在讨论他,讨论的都是他是不是真的不怕火,活了多久,我在刚开始看的时候,也满心在想葛洪写的故事几成可信,津津有味的和别的志怪小说对比。事实是,每一条看似有趣云淡风轻的谈资,都是对他和他这样乱世中人残酷一生的嘲讽。当东晋人和我们都在好奇的问:他真的被火烧了也没事?他真的冬天下水也不觉得凉?他还会自己编草做衣服呢?!他该不会真的懂仙术吧?! 其实我们问的都是一个哀莫大于心死,对一切都几乎无知无觉的可怜人。到最后,面对有人能一杖渡江的传说,他表示不信,于是大家“颇疑其不狂”:“可能你不是疯子吧?不过你难道真的不是疯子吗?”

关于东汉末年的乱世有很多记载,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对一个被乱世毁掉的人的记载,也许更多人根本没有被记载的机会,也许更多已经逝去的人已经变成了传说中消失的仙人。“至天寒时,构火以自炙,呻吟独语”这种孤独的感觉,也许是每一个经历过残酷时代人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user avatar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user avatar

嗯,有。

战争后遗症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古中国被记载为“兵火失心”。这在正史中当然少见,最多一句带过,要找就得扒医书。

首先是宋代集贤院学士许叔微的弟媳,兵乱后就得了这种(兵恐慑心),许学士认为这是“惊心怖胆”,整个人都是一副被吓着的样子,精神恍惚,易受惊吓。

同样类型的患者,还有清代乾隆年间江东张提辖张一扬的妻子,她此前一直躲避贼寇,因为目睹了兵乱当中一系列残忍和恐怖的过程,因此也在数年之间行若失心,完全是迷离状态,偏向于疯疯魔魔。

古人谓兵、病、水、火四灾,最为常见,也是导致创伤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一旦兵兴,府库空竭,民间疲弊,接下来朝廷会以休养为重。但如隋炀帝一般,穷兵黩武还不知怜惜的,天下就要起来反叛了。但一般皇帝都会知道收敛,不会妄动兵戈,大乱之后,也会减免徭役,多加抚恤,也算一种应对。

兵火丧乱之余,常导致大规模的瘟疫,这要比关怀一些人的心理疾病更为迫切。清医学家叶霖认为,所谓“疫”,“犹徭役之谓也”。“大则一郡一城,小则一村一镇,比户传染,多见于大凶之后,盖旱潦兵火之余,烈日郁蒸,尸骸之气,与亢胜之气混合,化为沴厉之毒,散漫于天地之间,沿门阖境,最易沾染,若不传染,便非温疫,乃四时常气之温热证耳。”因此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时要拔除根源,否则一旦散播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二战时用毒品作为镇痛药物,起初也不是没考虑过后果,但人疼到那种程度,叫苦连天,说其他的又有什么用呢?等战争结束后,人们才发现有些人对这种药物已经欲罢不能。而中国古代的军卒,也不是没有染上麻醉品。

中国古代士卒,在没有鸦片和香烟的情况下,更喜欢吃肉饮酒,这当然有上瘾嘴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麻醉。因此多数当兵的,天长日久都会染上“酒客病”。其人不喜甜品,盖因湿热故也。这属于半个职业病了。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中说“军人饮冷,多成痢疾”。而有些远征异域的军人,在荒野之中求生,无论是躯干还是脏腑,身上的零部件没一个好的。如去青海西藏剿匪的清末士卒,因为没东西吃,饿疯了,杀了骆驼,打了野物,却没有任何佐料。等有盐的时候,竟然完全无法接受“咸味”。这个过程中导致的后遗症,更是数不胜数,不必一一罗列。

所以,经历过战争的人通常是不会渴望战争的。我们把通过战争得利,继而不停鼓动别人奔赴战场的人,叫做战争贩子。无论被战争贩子洗脑的人,还是抵御战争贩子进攻的人,他们都会有战争后遗症,这从人类起初就是有的,不应该因为一个名词的不同而被视为不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确实可以窥见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那些并非刀剑所能轻易抹去的印记,无论是军人还是在战火中挣扎的平民,都可能成为“战后遗症”的承载者。想想那些在战场上久经沙场的士兵。当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硝烟散尽,生活似乎应该重归平静。但内心的战场,却可能才刚刚开始。古籍中,虽无“PTSD”这样的现.............
  • 回答
    古籍的海洋浩瀚无垠,其中埋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珍珠,每当我翻开它们,总能被那些穿越千年智慧的文字所震撼,仿佛与古人面对面交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惊心动魄,至今仍能让我拍案叫绝。要说具体有哪些情节、桥段和描写让我印象深刻,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我可以挑几个最让我心头震荡的,细细道来。一、曹操的《.............
  • 回答
    古代人有没有发现过化石?当然有。而且,他们的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远古的“巨兽”与“龙”想象一下,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时代,人们偶然挖出了比他们见过的任何动物都大得多的骨头。这些骨头,扭曲、变形,带着一种神秘的韵味,他们会怎么理解?最早的化石发现,很可能与史前巨兽的骨骼有关。想想那些生活在远古时代、.............
  • 回答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太多描绘美食的佳作,它们如同盛宴一般,将我们带入那个古老而富有烟火气的时代。而那些热爱美食的“吃货”,他们的故事和生活方式,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笔墨。 舌尖上的古韵:那些令人垂涎的诗词文说起描绘食物的古诗词,那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精致的宫廷宴席到.............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和文化传承中,确实有不少关于“银河”的描述,虽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科学的称谓,但通过他们的诗词、神话和天文记录,我们能窥见古人对那片璀璨星河的想象与敬畏。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人对“银河”的称谓并非单一。他们最常用也最广为人知的叫法是“天河”或“天汉”。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了古人对这条.............
  • 回答
    《红楼梦》描写古代生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确实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也是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那么,后人是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古代生活,其真实性又有何考证根据?提出这一观点的又都有谁呢?《红楼梦》描写的古代生活之“真”与“幻”首先,我们要理解《红楼梦》的“真实性”并.............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 回答
    古代文人,心中怀才不遇的愁绪,常常化作笔下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无数诗句之中。这些诗句,不单单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对才华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它们或雄浑壮阔,或凄婉低回,都饱含着作者内心深处不被理解的孤寂与渴望被认可的呼唤。说起不得志,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才华不够,而是生不逢时,或者.............
  • 回答
    古龙和金庸的武侠世界,早已不是简单的刀光剑影,而是借由文字的魔力,构建出无数令人心神激荡、过目难忘的瞬间。在古龙的笔下,有一种描绘,不是直接诉说招式的精妙,而是通过对手的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甚至是人物内心的感受,来烘托出武功的“惊艳”。譬如,他写陆小凤的灵犀一指,很少会写他手指如何弹出,而是说,那.............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篡位者不改原国号,依然以原国号登基为帝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因为篡位者通常希望通过改变国号来宣告新王朝的开始,并与旧朝进行彻底的切割。然而,有一些情况符合你的描述,其中最典型、也最容易被提及的例子就是 后唐的李从珂。让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后唐李从珂:一位不改国号的篡位者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父子争夺皇位的情况并不罕见,但“老爸抢儿子皇位”这种明确的表述,在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发生皇位继承的争议,更常见的是以下几种情况:1. 儿子夺父皇位: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并迫使父亲.............
  • 回答
    古代由衰转盛的例子数不胜数,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其中,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莫过于那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唐朝。提到唐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便是“盛世”。但你可曾想过,在大唐那辉煌灿烂的背后,也曾有过一段令人唏嘘的低谷?唐朝的建立者并非是高枕无忧,他们接过.............
  • 回答
    说起古代的“公路”,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秦始皇横贯北方的“秦直道”。但秦直道毕竟是专门为军事目的修筑的,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它就是古代道路的全部代表。其实,在秦直道之前,甚至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道路系统,虽然它们不像后世的公路那样规整、统一,但它们在当时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古代当然有制糖业,而且可以说,制糖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件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它不仅仅是满足了人们对甜味的需求,更深刻地影响了饮食习惯、经济格局,甚至引发了贸易的繁荣与扩张。我们来追溯一下这项古老的技艺。最早的甜味来源,无疑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蜜糖,也就是蜂蜜。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采集蜂蜜,这是最.............
  • 回答
    当然,古代诗词中存在不少引起歧义的句子,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歧义的产生可能源于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的模糊性、典故的复杂性、情感的内敛性,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春秋笔法”。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古代诗词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读: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虽然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父母状告子女不孝”这种直接的诉讼形式,但关于子女对父母“不孝”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纠纷,乃至被家族或乡里惩戒的记载却屡见不鲜。这些案例,虽然并非以“状告”的法律诉讼形式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要求以及违反孝道的后果。为什么没.............
  • 回答
    想在古代找个类似现代洗浴中心的地方,那可真得费点心思。跟咱们现在楼上楼下蒸桑拿、搓个澡一条龙服务是不太一样的,但古代人肯定也是有他们自己的洗浴方式和场所的。说到古代的“洗浴中心”,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是公共浴场。 这玩意儿可不是只有平民百姓能去,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只要有钱有闲,都能去那儿凑个热闹。罗马.............
  • 回答
    问“古代有没有炒作?”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要我说,炒作这玩意儿,跟人贪婪的心思一样,只要人还在,它大概就没断过。只不过呢,古代的“炒作”和咱们现在玩的“营销”、“流量”那可不是一个画风,它更像是带着点江湖气、人情味儿,也更隐晦,藏得更深。你得先明白,古代可没有互联网,没有社交媒体,更没有无处不.............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拥有“专业”经济学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界定一下“专业经济学家”的含义。如果我们将“专业经济学家”定义为在现代意义下,专门以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拥有独立学术体系、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那么中国古代不存在这样的“专业经济学家”。这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8世纪以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问拿酒精做燃料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不构成主流的燃料使用方式。 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酒精的存在,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制造,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确实是认识并会制造酒精的。 最早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