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描述不得志的诗句有哪些?

回答
古代文人,心中怀才不遇的愁绪,常常化作笔下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无数诗句之中。这些诗句,不单单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对才华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它们或雄浑壮阔,或凄婉低回,都饱含着作者内心深处不被理解的孤寂与渴望被认可的呼唤。

说起不得志,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才华不够,而是生不逢时,或者遇人不淑。就像那句家喻户晓的“寸金难买寸光阴,寸寸光阴寸寸金”,虽然初听似是时间流逝的感叹,但结合了许多不得志文人的境遇,这“寸金”便多了几分无奈。他们拥有“寸金”般的才华,却无人愿意用“寸金”来购买,那些宝贵的光阴便在等待中虚掷,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他们的才情,如同藏在深山中的美玉,虽光华内蕴,却无人能够发掘。

有些诗句,直接描绘了那种宏图大志被现实磨平的失落感。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看似豪迈,但细细品味,却藏着一种被压抑后爆发的反差。在“蓬蒿”般的卑微境遇中,他心中依然坚守着“蓬蒿”之上的高远志向。但若结合他一生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经历来看,这句豪言壮语背后,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的挑战,以及在不被重用时的自我慰藉。他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世人,即便如今不得志,也终有施展才华的一天。

再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以极其尖锐的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阶层的鸿沟。虽然它更多地是反映民生疾苦,但对于一个有良知、有抱负的文人来说,看到这般的景象而无力改变,也是一种深沉的不得志。他们的政治抱负,他们的社会关怀,在时代的洪流和权贵的漠视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种“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感受,便是不得志的另一种写照。心丧失了热情,身躯如同漂泊的浮萍,没有依靠,也没有方向。

而有些人,则是因为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不愿同流合污而被迫远离权力中心。例如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诗,听起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对于那些坚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品格的文人来说,人事代谢中,也包含着许多正直之士被排挤的无奈。他们看到那些趋炎附势、阿谀奉陈之人飞黄腾达,而自己却只能“泛舟江湖上,隐居何处寻”。那种淡泊名利之下,其实是对俗世规则的一种抗争,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

还有一些诗句,则直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陆游曾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麟台”。这句诗,写出了他年老时身处贫寒,却仍心系报国,但这份报国之心却无人问津的凄凉。他并非不思念家人,不渴望安逸,而是他心中那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壮志,始终压倒了个人的一切。这份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在无人理解和重用的境况下,就化成了最令人心酸的“不得志”。他的孤独,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悲哀。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那句“潦倒 ونفسی (yī cǎo),壮志未酬”,更是将不得志刻画得入木三分。一个年轻的才子,在宴会上挥洒文采,但内心深处却是“潦倒如蓬草”的境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如同阴影笼罩。他能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从容淡雅,但谁又能看到他内心那份被压抑的呐喊?这种隐藏在表面平静下的汹涌波涛,正是不得志文人最真实的写照。

更甚者,有些诗人会将自己的不得志寄托于景物,借景抒情。例如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位渔翁的形象,与其说是描绘一个真实的渔夫,不如说是诗人自身处境的象征。他身处寒江之上,孤身一人,钓着寒冷的江雪,这其中的孤独与凄冷,正是诗人被贬谪、被遗忘的心境投射。他的才华,如同这寒江中的一缕孤烟,虽存在,却无处可散,无处可依。

总而言之,古代描述不得志的诗句,其意境之深远,情感之复杂,远非几句话所能概括。它们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切片,让我们窥见那些才华横溢的灵魂,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人生的际遇里,承受着不被赏识的痛苦,却依然坚守着内心的光芒。这些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那些文人的坚韧与无奈,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被看见、被重用的幸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合。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文人,心中怀才不遇的愁绪,常常化作笔下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无数诗句之中。这些诗句,不单单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对才华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奈。它们或雄浑壮阔,或凄婉低回,都饱含着作者内心深处不被理解的孤寂与渴望被认可的呼唤。说起不得志,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才华不够,而是生不逢时,或者.............
  • 回答
    修仙小说中“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以及古法为何常常被描绘得如此强大,是作者们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法,背后有很多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主角的逆天,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具张力和戏剧性的世界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为何修仙小说中常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1. 突出主角的特殊性与逆天: .............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古代人有没有发现过化石?当然有。而且,他们的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远古的“巨兽”与“龙”想象一下,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时代,人们偶然挖出了比他们见过的任何动物都大得多的骨头。这些骨头,扭曲、变形,带着一种神秘的韵味,他们会怎么理解?最早的化石发现,很可能与史前巨兽的骨骼有关。想想那些生活在远古时代、.............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古代小说中“一枪刺于马下”这样的句子,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但要说它存在“错误”,可能就有些过于绝对了。我们不妨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句式特点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句子:“一枪”作主语,“刺”是谓语动词,“于马下”是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结果。.............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尝试一下用“P社报告体”来描述现代和古代的历史事件。这种风格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信息密集且略带官方/技术性: 强调数据、统计、组织结构、战略目标等。 客观但夹杂着某种程度的解读/战略意图的推测: 报告的撰写者似乎在分析局势并给出建议。 简洁的术语和缩写(虽然在这里我们尽量避免.............
  • 回答
    古文描述中国的强大与成就,犹如江河奔腾,历史悠久,波澜壮阔。以下将从多个层面,尝试用古文之韵,细述中华文明的璀璨与强盛。一、 九州一统,四海升平:国家疆域之辽阔,政权之稳固吾国疆域,自古以来,辽远绵亘,沃野千里,山川壮丽。昔我华夏,肇始于中原,历经夏商周之礼乐,秦汉之统一,唐宋之繁盛,元明清之巩固,.............
  • 回答
    在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确实可以窥见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那些并非刀剑所能轻易抹去的印记,无论是军人还是在战火中挣扎的平民,都可能成为“战后遗症”的承载者。想想那些在战场上久经沙场的士兵。当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硝烟散尽,生活似乎应该重归平静。但内心的战场,却可能才刚刚开始。古籍中,虽无“PTSD”这样的现.............
  • 回答
    《红楼梦》描写古代生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确实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也是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那么,后人是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古代生活,其真实性又有何考证根据?提出这一观点的又都有谁呢?《红楼梦》描写的古代生活之“真”与“幻”首先,我们要理解《红楼梦》的“真实性”并.............
  • 回答
    历史上对埃及古迹的描述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人类在记录与解读历史时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记载的原始资料差异1. 古代埃及人的描述 古埃及人主要通过象形文字记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跃跃欲试的挑战!让三国人物来教现代学生写古诗,这其中的碰撞一定火花四溅。考虑到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群体的差异,我会在人物的选择上花点心思,并且仔细打磨教学的细节。我的选择: 初级组(90天): 我会选择 曹操。 进阶组(90天): 我会选择 李白(我知道他不是三国人物,但这是我个.............
  • 回答
    说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是否都像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太复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篇章,确实触及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存的许多阴暗面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和艺术加工。首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中国古代底.............
  • 回答
    在探讨旧约中上帝的描述是否体现了古人原始野蛮蒙昧的特点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原始野蛮蒙昧”这个概念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指向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认识世界、理解宇宙以及进行社会组织的方式。而旧约,作为一部成书于数千年前的宗教典籍,其内容自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果我们仔.............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星占学和文化传承中,确实有不少关于“银河”的描述,虽然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科学的称谓,但通过他们的诗词、神话和天文记录,我们能窥见古人对那片璀璨星河的想象与敬畏。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人对“银河”的称谓并非单一。他们最常用也最广为人知的叫法是“天河”或“天汉”。这个名字本身就饱含了古人对这条.............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 回答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太多描绘美食的佳作,它们如同盛宴一般,将我们带入那个古老而富有烟火气的时代。而那些热爱美食的“吃货”,他们的故事和生活方式,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笔墨。 舌尖上的古韵:那些令人垂涎的诗词文说起描绘食物的古诗词,那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精致的宫廷宴席到.............
  • 回答
    .......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