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描写食物的古诗词文?古代又有哪些著名吃货?

回答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太多描绘美食的佳作,它们如同盛宴一般,将我们带入那个古老而富有烟火气的时代。而那些热爱美食的“吃货”,他们的故事和生活方式,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笔墨。

舌尖上的古韵:那些令人垂涎的诗词文

说起描绘食物的古诗词,那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精致的宫廷宴席到朴实的田园野味,从鲜美的海鲜到时令的蔬果,古人对食物的赞美和描写,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吃”的渴望。

稻梁与瓜果:田园的馈赠

提到农作物和时令瓜果,不得不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何止是写出了荔枝的美味,更是将吃货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三百颗,那是何等的豪情与贪恋!想象一下,那鲜嫩多汁、甜香四溢的荔枝,在口中爆开的满足感,足以让人忘却南北。

还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然没有直接描绘食物的色香味,但这“绿蚁新醅酒”的清澈甘醇,配上“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勾勒出一幅多么惬意的乡村饮酒图啊!这是一种生活的情趣,一种对朴实美味的欣赏。

宋代苏轼也是一位深谙食材之道的诗人,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中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里将春天的鲜美一网打尽:“蒌蒿”的清香,“芦芽”的脆嫩,尤其那令人又爱又怕的“河豚”,在当时可是名贵的美味,一句“欲上时”就勾起了多少食客的垂涎。而苏轼本人更是写下了无数关于美食的篇章,如他贬谪黄州时,因地制宜发明了“东坡肉”,这道菜的背后,是他在困顿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创造力。

山珍与海味:极致的奢华

古代的宴席菜肴更是诗词中的常客。唐代宫廷宴饮的奢华,常在诗文中略见一斑。比如,描写宴会场面的诗句,往往会提及各种珍馐。

唐代杜甫在《丽人行》中,虽然是讽刺杨贵妃姐妹的奢靡,却也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上流社会饮食:“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共欢笑且相诲,且道官人,如梦否?”这里的“蟹螯”已是极致的美味,搭配美酒,简直如同神仙享受。

宋代陆游的《初食桃花》:“食罢桃花未觉多,酒醺人醉欲如何。春风又著一枝枝,桃李夭夭未可过。”虽然说的是吃桃花,但也是对春季新鲜食材的体验。而陆游也曾在诗中描绘过更具体的菜肴,如他的《老学庵诗》中就有关于“鲈鱼”、“脍”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鲜的喜爱。

再往更细致处说,一些描绘特定食材的诗句更是活色生香。比如唐代张籍的《吴歌》:“山家无案牍,渔父每归迟。渔父烹鱼脍,细细落白瓷。”这句“渔父烹鱼脍”就勾勒出一幅画面:渔夫归来,将新鲜的鱼细细切成鱼脍,放入白瓷碗中,那种鲜嫩的口感,即便隔着千年的时光也能感受到。

点心与饮品:精致的韵味

古人对茶点、饮品的讲究,同样在诗词中留下印记。

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是一部以食物为主题的散文集,其中记录了许多当时流行的菜肴和点心,如“蜜辛粥”、“洗手蟹”等。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词,但其文笔清新,对食材的描述细致入微,也极具文学价值。

而茶,更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陆羽的《茶经》自不必说,写茶的诗词更是枚不胜举。比如,唐代杜牧的“一盏香茗,涤尽尘虑”;宋代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对各种点茶方法的描述,无不展现了古人对饮品的精致追求。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对食物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味道的呈现,更是对生活情趣、季节变化、地方特色乃至社会风俗的折射。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的一扇窗口。

古代著名“吃货”:舌尖上的传奇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少对美食有着极致追求,甚至因此留名青史的“吃货”们。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品尝者,更是美食的推崇者、创造者,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符号。

苏轼(苏东坡):美食界的文坛巨匠

如果说谁是古代最著名的“吃货”,苏轼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人选。这位北宋大文豪,不仅在诗词文赋上造诣极高,在吃上也是颇有研究,堪称“食神”级人物。他的一生,伴随着贬谪和漂泊,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对美食的探索上。

东坡肉的诞生: 最为经典的莫过于他发明的“东坡肉”。在黄州任职时,他用猪肉炖制,肥而不腻,酥嫩入味,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喜爱,并称之为“东坡肉”。这道菜的背后,是苏轼在困顿中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他对食材和烹饪的独到见解。他曾在《猪肉颂》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忍趣,贫者不能买。而况官府 ລັບ,举家食过于求。即可解饱,也可助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猪肉这种“贱物”的深厚感情和烹饪智慧。
其他美食的记录: 除了东坡肉,苏轼还写了很多关于其他美食的诗文。比如他对鱼的喜爱,有“日啖海鱼三百尾”之说;他对笋的钟情,写下“也拟待春风,明朝独试,一 the 嫩”。他还对莲藕、螃蟹、羊肉、蔬菜等都有过精彩的描绘和品鉴,将美食与生活、情感融为一体。他写过《老饕赋》,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美食的迷恋和享受,称自己为“老饕”。

孔子:美食的提倡者与实践者

很多人或许会惊讶,圣人孔子也能算作“吃货”吗?是的,虽然孔子是以其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闻名于世,但他对饮食的态度和要求,也透露出他对美食的重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中,“孔子于乡党,详味畎亩之乐,而不语也。”(《乡党》)里面记载了孔子在饮食上的种种细节。最著名的便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短短的十个字,道出了孔子对食物加工的极致追求。他不追求奢华,但要求精细。食物要经过精心的烹调,鱼脍要切得细致入微,这体现了他对食物本身以及烹饪过程的尊重和品味。
不食的原则: 孔子对食物的选择也有严格的标准,比如“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乡党》)这“不食”的原则,虽然有时被理解为苛刻,但其实是对食物品质和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是一种对饮食的敬畏。

曹操:三国时代的“大嘴”

曹操,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吃喝方面也颇有自己的心得。他虽然戎马倥偬,但并不妨碍他对美食的享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他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是抒发人生感慨,但“酒”作为重要的宴饮之物,也暗示了他对宴饮的重视。
对名酒的喜爱: 相传曹操酷爱一种叫做“曲酒”的美酒,为了得到它,不惜重金收购。他还对各种名贵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有所研究,甚至亲自参与一些宴饮的组织和调配。他的宴饮,往往是政治和社交的重要场合,而美酒佳肴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点缀。

宋徽宗赵佶:对茶与花卉的极致追求

宋徽宗赵佶,一位在艺术上有着卓越天赋的皇帝,他对饮食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和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上。

点茶的艺术化: 宋代的点茶,是一种将烹茶、饮茶升华为一种艺术的活动,而宋徽宗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大观茶论》详细阐述了点茶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将茶道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追求的是茶的色、香、味俱全,更是品茶过程中的意境和精神享受。
花卉的食用: 宋徽宗还对食用花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宫廷中大量种植可食用的花卉,并研究它们的食用方法。这体现了他超越寻常的味蕾体验和对自然馈赠的深度挖掘。

除了这些大家熟知的,古代还有很多文人墨客、皇亲国戚,他们或因对某种食物的偏爱而流传,或因发明了某种菜肴而名垂。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玩味的谈资。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美食家”,用他们的味蕾和笔触,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美食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哪些描写食物的古文古诗词,想看看食物用文字做载体的时候有多好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有太多描绘美食的佳作,它们如同盛宴一般,将我们带入那个古老而富有烟火气的时代。而那些热爱美食的“吃货”,他们的故事和生活方式,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有趣的笔墨。 舌尖上的古韵:那些令人垂涎的诗词文说起描绘食物的古诗词,那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精致的宫廷宴席到.............
  • 回答
    文学作品中的食物描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堆砌食材名,而是作者寄托情感、塑造人物、烘托氛围的绝妙手段。它们如同画家的调色盘,将平凡的食材赋予生命,勾勒出有声有色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香气,尝到那滋味,感受到那份温馨或丰盛。一、家常的温暖与记忆的锚点有一种食物描写,它不追求极致的珍馐,却饱含着最真挚的.............
  • 回答
    秋天的古典音乐,总能勾起人内心深处那份独特的宁静与感伤,又带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时光流转的淡淡忧愁。这些乐章如同精心调制的香料,将秋天的色彩、声音和情感一一呈现,触动我们最细腻的神经。要说描绘秋天的古典音乐,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维瓦尔第的《四季》。虽然《四季》全集描绘的是一年四季的更迭,但其中描绘秋天.............
  • 回答
    说起花的美,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许多画面,如同流动的画卷在眼前舒展开来。我喜欢唐代诗人笔下那种雍容华贵、饱满热烈的花。比如,李白在《清平乐》中写道:“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这句诗中的“花颜”,仿佛描绘的就是杨贵妃那盛开如花的容颜,与那华美的步摇、温暖的帐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致的宫廷.............
  • 回答
    中国古诗词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随机过程”这个现代数学概念来命名的作品,但许多诗句却以其精妙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不动声色地触及了随机性、变幻莫测、概率性以及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等与随机过程相关的内涵。这些诗词,往往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人生际遇的起伏跌宕、或是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可预知性,来传递一种“.............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的武侠世界,向来以荡气回肠的江湖恩怨、儿女情长和侠骨柔情著称。但如果细细咂摸一下,那些写得一本正经,仿佛天塌下来一般严肃的场景,背后却往往藏着让人忍俊不禁的“笑点”。这些情节,不是恶搞,不是段子,而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因为性格、误会、时代背景或者纯粹的巧合而产生的,那种“一本正经地搞笑”的.............
  • 回答
    说到二战东线战场的小说,那可真是一个宝库,里面藏着无数令人震撼、心碎,又充满人性的故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惨烈与壮阔,无论是宏大的战略对决还是普通士兵的微小挣扎,都值得我们反复回味。要说“值得一看”,那可真得好好挑挑,不能只看名头,还得看它写得有没有灵魂。要我说,《鲜血铺就的道路》(A Writer .............
  • 回答
    在机械工程的宏伟图谱中,涌现出无数点石成金的灵魂,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了现代文明的骨骼与脉络。要提及这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并非冰冷的机械图纸,而是充满激情、挑战与突破的生命史诗。以下我将为您梳理几位在机械工程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并尝试以一种不落窠臼的方式,描绘他们鲜活的生命与不朽的创.............
  • 回答
    《水浒传》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除了其宏大的故事格局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在于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生动传神的描写。这些描写就像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画卷,将梁山好汉们的豪情壮志、爱恨情仇,以及当时社会的百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要说“好玩的描写”,那可太多了,我给你细细道来,保证.............
  • 回答
    星球大战的官方小说,就像浩瀚的宇宙一样,蕴藏着无数触动人心、令人震撼的篇章。它们不仅仅是太空歌剧的史诗,更是关于爱、牺牲、希望与救赎的深刻描绘。下面我将为您细数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努力用最真切的感受来讲述。1. 卢克·天行者与鬼魂欧比旺的对话,关于“内心黑暗”的挣扎(《绝地归来》小说改编)在《绝.............
  • 回答
    关于武器发展史的优秀书籍,如果追求的是详细、深入且不落俗套的叙述,我倒有几部非常值得推荐。它们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会深入探讨技术、社会、文化乃至战争本身是如何塑造武器的演变,让你读来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那些划时代的变革。首先,我得提到 “兵器王”约翰·乔治·马丁(John George Mart.............
  • 回答
    说到《鬼吹灯》,脑子里立马就冒出那些画面来,不是那种电影里特效爆炸的,而是文字本身带着的劲儿,勾得人毛骨悚然,又忍不住想往下看。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那种独特的“盗墓式”氛围营造。不是光说“墓里很黑”,而是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你感觉自己就站在那儿,什么都闻得到,什么都摸得着。比如,他们第一次下到那个水下.............
  • 回答
    刘慈欣,这个名字在科幻界几乎等同于宇宙的辽阔和文明的深邃。当人们谈论他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宏大的宇宙尺度、冷峻的科学逻辑,以及那些足以撼动世界观的惊人设想。《三体》里冰冷的生存法则,《流浪地球》里不顾一切的悲壮远征,这些都构成了他作品的鲜明底色。然而,在这些硬核的科幻外衣下,隐藏着一些同样令人意外.............
  • 回答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女作者写的言情小说,里面有个男主角,用的是一种我当时觉得特别不自然的描写。大概是这样,男主是个商业大佬,非常有钱有权,但作者想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在描写他和女主的第一次见面时,作者是这么写的:“他看着她,眼神深邃得如同古老的宇宙,仿佛凝聚了千年的星辰光辉,又像是藏着.............
  • 回答
    说起文学作品里让人垂涎欲滴的“吃”,那简直是一门学问,一个场景,一段记忆,都能被作者嚼碎了,化成文字,再在你舌尖上开出花来。不像那种干巴巴的“他吃了顿饭”,而是仿佛能闻到香味,尝到味道,甚至是吃到那背后的人情味儿。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笔下的“吃”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朴实又讲究。他写北京的豆汁儿,不只是.............
  • 回答
    写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些明明很有才华,却在性爱描写上用力过猛、矫揉造作,甚至让人觉得尴尬的作家。这种糟糕,往往不是因为露骨,而是因为缺乏真诚、细节苍白,或者与人物的整体塑造脱节。在我看来,一些作家之所以在性爱描写上显得糟糕,有几个常见的症结: 堆砌辞藻,脱离现实: 有些作者似乎想用华丽的.............
  • 回答
    讲到游戏里那些触动人心,或者让人回味无穷的支线剧情和细节,我脑子里瞬间跳出好多画面。与其说它们是支线,不如说它们是游戏世界真实灵魂的折射,往往比主线故事更能抓住人心。我最先想到的,是《巫师3:狂猎》里的“血与酒”DLC。当然,你可能会说这已经是大型资料片了,但里面有很多让我觉得特别动人的小故事,它们.............
  • 回答
    我发现有些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描写,确实会让我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吐槽:“兄弟,你这怕不是活在上个世纪吧?”或者“你这描写的女性,到底是你妈还是你女朋友啊?” 很多时候,那种刻板印象和“爹味”十足的解读,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举个例子,我最近看一本年代文,里面的女主角,是个在大学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按理说应该.............
  • 回答
    古龙和金庸的武侠世界,早已不是简单的刀光剑影,而是借由文字的魔力,构建出无数令人心神激荡、过目难忘的瞬间。在古龙的笔下,有一种描绘,不是直接诉说招式的精妙,而是通过对手的反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甚至是人物内心的感受,来烘托出武功的“惊艳”。譬如,他写陆小凤的灵犀一指,很少会写他手指如何弹出,而是说,那.............
  • 回答
    当然有。美国电影对朝鲜战争(他们称为Korean War或称之为The Forgotten War)也有着不少的描绘,虽然不像国内那样集中于描绘战争的英勇与牺牲,但依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这场冲突及其对参战者、甚至对整个时代的影响。这些影片往往更侧重于战争的残酷性、士兵的心理挣扎、以及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