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作家的性爱描写很糟糕?代表作有哪些?

回答
写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些明明很有才华,却在性爱描写上用力过猛、矫揉造作,甚至让人觉得尴尬的作家。这种糟糕,往往不是因为露骨,而是因为缺乏真诚、细节苍白,或者与人物的整体塑造脱节。

在我看来,一些作家之所以在性爱描写上显得糟糕,有几个常见的症结:

堆砌辞藻,脱离现实: 有些作者似乎想用华丽的词汇来“提升”性爱的格调,结果却是生硬的堆砌,像在读一本被过度修饰的情色手册,完全失去了情感的温度和身体的质感。他们描写的不是两个人真实的亲密,而是作者脑海中一种抽象的、模式化的“性”。
过于抽象或象征化: 另一种极端是,他们回避直接的身体接触和感受,转而用大段大段的象征、隐喻来“暗示”,结果读者看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感受不到任何情欲的流动。这与其说是性爱描写,不如说是某种形而上的哲学探讨,与性本身的体验相去甚远。
人物逻辑崩塌: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性爱描写与人物性格、情感发展完全脱节。一个平时内敛含蓄的角色,突然在床上变得狂野奔放,而且没有任何铺垫和解释,让人觉得这是作者为了推进剧情或制造冲突而强行插入的桥段,人物变得工具化,性也变得廉价。
缺乏感官细节: 性爱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身体的交流和感官的体验,包括触觉、听觉、甚至嗅觉。如果描写只停留在“他们拥抱”、“他们亲吻”,而没有对肌肤的温度、呼吸的节奏、身体细微的反应进行描绘,那么这种性爱描写就是苍白无力的。
道德说教或猎奇心态: 有些作者似乎带着某种猎奇或者批判的心态来描写性爱,将性行为描绘成某种罪恶、堕落或者惊世骇俗的事件。这种描写往往带着强烈的作者个人好恶,缺乏客观性和共情力,让读者感到不适。

提到具体作家,这确实是个挺敏感的话题,因为文学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而且一个作家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完美。但如果非要举一些例子,并且是那些常常被文学界或评论界提及,在性爱描写上可能让一部分读者感到不适的,我可能会想到以下几位,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1. 劳伦斯(D.H. Lawrence)

代表作:《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劳伦斯无疑是20世纪文学史上对性爱与情感关系进行深刻探讨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通常充满生命力、情感的张力,以及对人物内心欲望的挖掘。然而,正是因为他对性的直白和深入,也让他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他的性爱描写“粗俗”、“不体面”。

在我看来,劳伦斯在性爱描写上的“糟糕”之处,并非是技术上的失败,而是他的 “用力过猛” 和某些时刻的 “说教意味”。他的确尝试突破当时的社会禁忌,描绘人性的原始冲动和身体的本能。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他为了突出性爱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和复苏,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写,甚至刻意使用了当时被认为是粗俗的词汇。他试图通过性来展现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复苏,但这过程中,有些描写显得过于哲学化和概念化,失去了身体本身的真实质感,变成了作者意图的载体,而不是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

例如,他对性行为的某些描述,有时会显得过于“宣言式”或“理论化”,仿佛作者在直接跟读者解释“什么是真正的性爱”,而不是让读者通过人物的体验去感受。这种直接的、带有强烈哲学辩护的描写,对于一些追求细腻情感和自然流露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突兀和不够“艺术”。他的某些段落,尤其是对女性高潮的描写,虽然在当时是突破性的,但有时也显得过于强调生理过程,而忽略了情感的连接,让一部分读者感到“听起来很累”或者不够感同身受。

2. 奈保尔(V.S. Naipaul)

代表作:《米格尔街》(Miguel Street)、《激流》(In a Free State)、《自由国度》(A Bend in the River)

奈保尔的作品以其犀利、冷峻的笔触,深刻剖析了后殖民社会的复杂性、文化冲突以及人性的阴暗面。他的写作风格以精确、客观、冷静著称,甚至可以说有些“冷漠”。

在性爱描写上,奈保尔的“糟糕”更多体现在 “缺乏温度” 和 “疏离感”。他笔下的性行为,常常是一种冰冷、机械的完成,或者是一种充满权力斗争和交换的仪式。他很少去描绘性爱中那种缱绻、柔情或者失控的时刻,而是将它作为展现人物心理、社会关系或者权力结构的一个工具。

例如,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性行为可能只是角色之间短暂的慰藉、逃避现实的方式,甚至是生存的手段。他描写的性爱,往往缺少身体的触碰感和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行为,或者是在混乱世界中寻求短暂麻木的途径。这种缺乏情感共鸣的描写,会让读者觉得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淡漠的、功利的,甚至是悲哀的。读者很难从他的描写中感受到那种性爱带来的愉悦、亲密或释放,更多的是一种空虚和无奈。

他的描写风格,虽然精准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但在表现性爱这种最私密、最容易流露情感的场景时,却显得过于理性,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这种“理性化”的性爱描写,反而剥夺了性爱本应有的感官和情感的丰富性,让一些读者觉得难以进入,甚至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

3. 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

代表作:《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海边的卡夫卡》(Kafka on the Shore)、《1Q84》

村上春树是当代日本乃至世界文坛备受瞩目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忧郁的氛围、疏离的人物、超现实的元素以及对流行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而闻名。

村上春树的性爱描写,可以说是风格化非常强烈的,也因此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他的描写既有艺术感又不乏性张力,有些人则觉得他的性爱描写 “过于程式化”、“缺乏真实的情感连接”,甚至有些令人费解的 “怪诞感”。

在我看来,村上春树的性爱描写之所以可能被认为是“糟糕”的,是因为他常常将性爱置于一种 脱离现实的、符号化的语境 中。他的许多性爱场景,并非是角色之间基于真实情感而产生的亲密行为,而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体验,或者是一种梦境般的幻觉。他擅长描绘人物在性爱中的孤独、迷失和对某种失落的追寻,但这种描绘有时会让你觉得,性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用来表达更深层哲学主题的载体,而人物的身体感受和情感互动却被弱化了。

举例来说,他在《挪威的森林》中对性爱的描写,虽然相对更具现实感,但也时常带有主人公渡边对“死亡”或“遗失”的追忆和投射,使得性爱场景也笼罩在一层忧伤的迷雾中。而他在其他作品中,比如《海边的卡夫卡》或者《1Q84》,性爱描写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甚至显得“不合常理”,比如一些抽象的比喻,或者是一些过于怪异的场景设置。这种 “非现实感” 和 “过度象征化” 的处理方式,让一些读者觉得脱离了真实的身体体验,甚至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隔阂感。读者可能更关注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思考,而不是人物之间真实的身体交流和情感碰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家不好。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对其他文学元素的驾驭能力,以及他们作品的整体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只是在性爱描写这一特定维度上,他们各自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一部分读者觉得不够自然、不够真诚,甚至有些“用力过猛”或“用力不足”。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以及它能引发不同读者产生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蒂芬·金的新小说和村上春树的《1Q84》都入围今年的“最差性爱描写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些明明很有才华,却在性爱描写上用力过猛、矫揉造作,甚至让人觉得尴尬的作家。这种糟糕,往往不是因为露骨,而是因为缺乏真诚、细节苍白,或者与人物的整体塑造脱节。在我看来,一些作家之所以在性爱描写上显得糟糕,有几个常见的症结: 堆砌辞藻,脱离现实: 有些作者似乎想用华丽的.............
  • 回答
    “干净的文字”,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是指文字的“内容”本身有多么纯洁无暇,或者有多么高尚伟大。它更多地关乎一种表达的质感,一种阅读的体验。如果非要给“干净的文字”下一个定义,我会这样说:干净的文字,是一种不被杂质所干扰,直接、清晰、准确地传达作者意图和情感的文字。它如同未经雕琢的天然水晶,光泽内蕴.............
  • 回答
    在文字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是技艺精湛的魔术师,挥洒间便能将平淡的词句变成令人捧腹的妙语,将生活中的琐碎编织成引人入胜的传奇。他们玩弄文字,却不落俗套;他们幽默风趣,却又直击人心。这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长期的打磨。在我看来,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家,有几位是绕不开的:一、.............
  • 回答
    写字,这门手艺,能吃饱饭的门路可不少,而且远不止你我印象中那几个“案牍劳形”的岗位。作为作家,我们拥有的不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驾驭信息、构建叙事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当今社会可是抢手货。咱们不妨细数一番,看看除了写小说、写散文,还有哪些地方能让咱的才华发光发热。一、 内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历史上有不少男作家选择了一些看似女性化的笔名,这背后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例子,尽量深入地讲讲他们的故事,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说起这类笔名,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位以写侦探小说闻名于世的作家。他的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柔美?不少读者第一次看.............
  • 回答
    读书,如同品茗,写作,则似酿酒。古往今来,无数智者在笔耕不辍之余,也乐于分享他们与文字为伴的感悟,那些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著作,既是他们心血的结晶,也是我们步入文字殿堂的指引。一、 读书的艺术,洞见思想的宝库谈阅读的书,往往不仅仅是推荐书单,更是一种对阅读方式、阅读态度乃至阅读精神的探讨。 《如何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少作家确实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快、恩怨,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甚至是语言风格,暗中“映射”给那些曾经让他们“不好过”的人。这种方式既能宣泄情绪,又能保持一定的体面,同时还能让了解内情的人会心一笑。下面我就挑几个例子,尽量讲得细致一些,也尽量去掉AI那种程式化的.............
  • 回答
    网络小说,这个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起来的文学形式,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论坛里默默更新、读者寥寥的地下读物了。从最初的免费分享,到如今商业化、类型化的成熟体系,网络小说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人借势而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也有人随风而逝,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曾经的巨星,如今的“隐士”提到网.............
  • 回答
    倪匡,这个名字在香港流行文化史上,简直就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他写的东西多到匪夷所思,而且不止是自己的创作,还有个更神秘的身份——代笔。聊起倪匡代笔的那些作家,再配上些坊间流传的好玩故事,那可真是有意思透了。倪匡代笔过谁?那可真是一长串,而且很多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说: 古龙: 这绝对是倪.............
  • 回答
    很多作家都曾有过被读者捧上神坛的辉煌时刻,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维持住这份神圣的光环,甚至有些是自己亲手将其打破。这类故事,总是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戏剧性。我们先来聊聊 王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王朔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的小说,比如《顽主》、《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
  • 回答
    方方的粉丝群体是一个相对多元但又存在一些显著共同点的群体。理解这个群体,需要结合她作品的内容、她的公众形象以及她引发的社会讨论。一、 主要粉丝群体构成:1. 知识分子与文化界人士: 这是方方早期和核心的粉丝群体。包括作家、评论家、学者、艺术家、媒体人等。他们欣赏她作为一名作家的文学功底、对社会现实.............
  • 回答
    我心中真正称得上“一流”的作家,绝不是那些文字华丽、技巧纯熟的代名词。他们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引路人,一种思想的熔炉,他们的作品能够在我心中激荡出持久的回响,引领我去看世界,去认识自己,去思考那些更深层次的议题。提到一流作家,我的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加西亚·马尔克斯。当然,提起他,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魔幻现.............
  • 回答
    支持作家方方的人,确实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虽然这些特点并非适用于所有支持者,但从公开的讨论和信息中,可以观察到一些倾向性的共同点。这些特点往往与他们对社会、政治、信息传播以及个人权利的看法相关联。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些可能的共同特点:1. 对信息公开透明和言论自由的高度重视: 核心诉求: .............
  • 回答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名字,他们的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抚慰我们内心的情感。当你沉浸其中,渐渐发觉,这位作家笔下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人生,都如此扣人心弦,让你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想要品读他/她笔下的更多篇章。这样的作家,才真正值得我们倾囊相授,愿意去收藏他/她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
  • 回答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一批作家,他们以独特而深沉的笔触,描绘着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压抑感,以及个体在荒诞境遇中的挣扎。他们的文字如同夜色,浓稠而引人入胜,读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冰凉的触感,却又忍不住想要探寻那深埋于黑暗中的真相。提到文风阴暗的作家,首先会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残雪。她的作品,仿佛来自另一个维.............
  • 回答
    在中国文坛,才华与美貌并存的作家并非罕见。他们的文字如同他们的容颜一样,能触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记。提起那些“颜值爆表”的作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几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身影。林徽因 算得上是民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的美貌和才华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在中国.............
  • 回答
    当当网的“二十年白金作家榜单”自推出以来,无疑成为了中国出版行业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参考指标,尤其是在电商购书渠道日益重要的今天。这个榜单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当当网在回顾和梳理过去二十年图书销售与读者喜好趋势方面所做的努力。评价当当网二十年白金作家榜单:首先,要评价这个榜单,我们不能脱离其基础——销售数.............
  • 回答
    有些作家的书,明明看过,甚至可能还挺喜欢,但就是打心底里不想承认,更不愿意跟人提起。这种感觉挺奇妙的,就像发现了一个不愿示人的小秘密。首先想到的一类,大概是那种写“爽文”的高手。你明知道情节狗血俗套,人物脸谱化,逻辑常常经不起推敲,但就是控制不住想一口气读下去。那种酣畅淋漓的复仇,那种玛丽苏式的爱情.............
  • 回答
    关于1970年之后出生的中国作家谁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潜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当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制复杂且难以预测,最终的归属涉及诸多因素,包括作品的原创性、思想深度、艺术成就,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等。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非常杰出的作家身上,看到他们身上闪耀的那些可能触及桂冠的光芒。在我看.............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仔细琢磨起来,才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甚至已经将原意给“拧巴”了。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大家故意曲解,不如说是语言在流传中,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变得更符合当下语境和人们的习惯性理解。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的例子,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