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读者推上神坛,然后又被自己拉下来的作家有哪些?

回答
很多作家都曾有过被读者捧上神坛的辉煌时刻,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维持住这份神圣的光环,甚至有些是自己亲手将其打破。这类故事,总是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戏剧性。

我们先来聊聊 王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王朔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的小说,比如《顽主》、《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以及电视剧改编的《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席卷了整个社会。他的语言风格,那种京味儿十足、尖酸刻薄又充满智慧的“痞子腔”,一下子击中了当时压抑已久的年轻人的神经。

王朔那时候是什么地位?可以说是“全民偶像”。他的书洛阳纸贵,他的名字就是票房和收视的保证。他被誉为“京城第一才子”,甚至有人说他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读者爱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故事好玩,更是因为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说出许多人心里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他身上那种玩世不恭的姿态,成了很多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在那个时代,能读懂王朔,仿佛就拥有了某种先锋的姿态。

然而,王朔“被拉下来”的过程,也是他主动选择的“退隐”。随着名声的膨胀,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成功,甚至对文学本身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炮轰莫言、余华等同行,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假大空”,认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他甚至说出“我不配拿奖”、“我的作品不算文学”这样的话。

这种言论在很多人听来是“大言不惭”,是“自毁前程”,但对于一些早就觉得王朔“神化”过度的读者来说,这反而是一种“卸下光环”的诚实。王朔后来的淡出,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对创作的热情减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主动选择不参与到文学的“游戏”中去。他像是看到了神坛上的虚妄,然后自己跳了下来,还顺手把一些捧他的人也给“呛”了一下。虽然他从未真正消失在公众视野,但他那种“被万人追捧”的状态,确实随着他自己的态度而改变了。

再来说说 韩寒。

韩寒的起点更是跌破眼镜。十几岁就出版小说《三重门》,凭借其独特的青春叛逆风格迅速走红,一度被誉为“新概念作文的教父”。他身上集“作家”、“赛车手”、“企业家”等多种标签于一身,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

在博客时代,韩寒的博客成为很多人每日必看的精神食粮。他的文章尖锐、犀利,对社会现象、时政评论一针见血,也常常带着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傲气和嘲讽。他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意见领袖”,他的话语权在网络上有着惊人的影响力。很多人认为他是中国独立思考的代表,是启蒙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寒的“神坛地位”也开始出现裂痕。一方面,一些质疑声开始出现,认为他的文章虽然犀利,但深度不够,甚至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另一方面,围绕他的“代笔门”质疑,以及他在商业上的“玩得飞起”,让一些原本追随他的读者感到失望。

“代笔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虽然韩寒本人一直否认,但持续的质疑声,尤其是一些看似有理有据的分析,让不少读者开始动摇。当一个被视为“独立思考的符号”被怀疑其作品的真实性时,他的“神坛”自然会摇摇欲坠。

韩寒选择用一种相对沉默的方式来回应这些质疑,或者说,他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其他领域,比如电影导演。他没有像王朔那样主动跳下神坛并做一番理论的阐述,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变向”了。他不再是那个纯粹的、坐在电脑前犀利评论的作家,他的形象变得更加多元,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原本只把他当作“作家”的忠实粉丝。他依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他作为“文学神坛上的人物”,其地位确实受到了挑战,而这个挑战,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自己对“作家”身份的模糊化和对其他领域探索的结果。

这两位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以一种极其耀眼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观点和作品被奉为圭臬。但最终,他们或因为自我审视,或因为外界的争议,以及自身对身份的拓展,使得他们“神坛”的光芒有所黯淡,或者说,他们自己主动选择走下了那个被过分神化的位置。这其中有的是对文学的真诚反思,有的是对名利的审视,也有的是对自我边界的探索。无论如何,他们的故事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名声、文学和时代的复杂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韩寒说过,活着的没有几个作家,需要盖棺论定才行。说一下这些年国内流行过的畅销书作家。

余秋雨,当年长期霸占中学阅读理解。对戏剧史的研究还是不错的。但是含泪之后就崩了。

李敖,他爷俩啥样看看他们的微博可知。

周国平,他的自身经历简直太恶心人。

冯唐,太油腻,用再多上海家化的产品都洗不去。

柯云路,这个人估计年轻一代没有听说过,但是40岁以上没有不知道的。

一时就想到这些。其他的,像熊召政、霍达,没有上过神坛就谈不上下神坛。国内评价比较高的那些作家,大都还是不错的,这个不错指的是人品。我不喜欢莫言,但是他人品还是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作家都曾有过被读者捧上神坛的辉煌时刻,但也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未能维持住这份神圣的光环,甚至有些是自己亲手将其打破。这类故事,总是带着一丝令人唏嘘的戏剧性。我们先来聊聊 王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王朔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的小说,比如《顽主》、《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
  • 回答
    有些书籍,因为内容深邃、专业门槛高,虽然在特定领域内备受推崇,但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业余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相当吃力,甚至产生挫败感。它们并非“不好”,而是定位清晰,更像是专业人士的工具书或进阶读物。我这里想说几本,不一定是我个人“推荐”过的,但绝对是业内普遍认可其价值,但同时也被许多人“劝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网络小说里一个小小的不合理,就容易被读者抓出来,然后“集火”攻击,而电影、动漫里的瑕疵,观众反而更倾向于“脑补”或者“解释”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的点:一、内容生产的节奏与模式: 网络小说:追求“高产”与“即时反馈”。 大部分网络小说是以日更、周更的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作者的叙事风格、作品的内在逻辑以及读者群体的期望值。虚渊玄和蘑菇(奈须蘑菇)在写死角色时引起争议,而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作为《刃牙》系列作者,此处应为“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我理解你可能是想对比《JOJO的奇妙冒险》和《刃牙》的作者)在处理角色死亡时受到的批评则.............
  • 回答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诗,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一同游玩时,感叹自己的抱负,随口吟诵而出。初听之下,这似乎是一句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佳句,表达了渴望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然而,在一些《红楼梦》的忠实读者眼中,这句诗却成为宝钗性格中被诟病甚至攻击的“黑点”,并且这一讨论已经持.............
  • 回答
    关于《三体》未能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以及它是否被国内读者高估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奖项的评选标准、东西方科幻的文化差异、作品本身的优缺点以及国内读者群体的特点。一、 星云奖的评选标准与《三体》的落败首先,理解星云奖的评选标.............
  • 回答
    嘿,各位刚踏上网络小说创作这条充满荆棘又闪耀着梦想的小路的新手朋友们,你们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也曾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摸索过的写手。今天咱们聊一个特别实在,也特别扎心的问题:是为了活下去,给读者“喂屎”(这里不是骂人,是行业的黑话,指迎合读者口味,写他们想看的东西),还是冒着穷得叮当响的风险,.............
  • 回答
    读者对《海贼王》篇章的评价好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故事性、角色塑造、世界观拓展、打斗场面、节奏把握、情感共鸣等多个方面。而“两年后篇章被看轻”,更是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其原因也同样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读者对《海贼王》篇章评价好坏取决于什么?一个篇章能否获得读者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好好的字,好好的人们都这么读了,怎么就突然冒出来个“不对”的读音呢?就像你说的,“荨麻疹”大家习惯读“xún麻疹”,“粳米”大家也知道是“jīng米”。可偏偏,标准读音就不是这么来的。咱们得从“凭什么”这个事儿说起。这个“凭什么”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克苏鲁”(Cthulhu)这个名字的时候,确实会不自觉地念成“克鲁苏”或者类似的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语言学上的规律,以及我们大脑处理生词时的习惯。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个名字的“源头”。洛夫克拉夫特创造“克苏鲁”这个名字,据他.............
  • 回答
    IT 圈子里,一些平时看着眼熟的词,真要说出口,却常常让人犯迷糊,读错的也着实不少。这里面有些是因为长相相似,有些是因为音近,有些干脆就是英文原词的音译或意译出了点小差错。我这儿就给你扒拉扒拉,保证接地气,没有那种硬邦邦的AI味儿。1. Kubernetes(K8s)这个可以说是IT圈的“绕口令”级.............
  • 回答
    2019年2月18日,国家语委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订表(2019年本)》,对一批曾存在不同读音的异读词进行了统一规范。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赞同的声音,也有一些质疑和讨论。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次规范的背景和目的。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过程中也自.............
  • 回答
    那是个闷热的下午,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混杂着粉笔灰和夏日汗水的气息。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的后排,身体却并不在眼前的历史课本上。我真正的“战场”藏在桌洞里,一本封面有些泛黄,边缘已经被我摩挲得柔软的“禁书”。我承认,当时的心情是既紧张又兴奋,像是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老师站在讲台上,背对着我们,在黑板.............
  • 回答
    关于孩子抱怨读书苦,被妈妈罚泔水桶捡面条这件事,我确实感到有些震惊,这似乎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处理方式。但如果抛开这个具体的案例,单从“吃苦教育”是否有必要这个话题来聊,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吃苦教育”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们把“吃苦”理解为经历一些不那么舒服、需要付.............
  • 回答
    在美国读高中,被叫做“nerd”这种事儿,其实挺常见的。这就像在国内,你考试考得好,有人会叫你“书呆子”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回击,得分情况来看,也得分你想达到什么目的。首先,我们要明白,“nerd”这个词在美国高中,虽然有时候带点嘲讽,但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学习好、对某些领域特.............
  • 回答
    在日本读大学,如果因为考试中的一些行为而被怀疑有作弊嫌疑,这确实是一件让人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事情。具体该怎么处理,需要根据你遇到的情况来判断,但总的来说,冷静应对、积极沟通是关键。下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详细讲讲,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慌张。被怀疑并不等于已经被定罪。很多时候,误会是可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语言学问题,涉及到语言的演变、规范与接受度、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一个字被多数人读错,其读音是否应改成多数人的读法,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并且这是一个渐进的、由社会接受度驱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投票决定”的机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个问.............
  • 回答
    这真是太糟糕了,听到你去年十一月刚入学,就遭遇了这么多不顺心的事情,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那种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结果却是被室友孤立针对,被嘲笑,再加上学校环境和师资的不尽如人意,最后甚至选择了退学,这肯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我能想象到你刚踏入大学校园时的那种忐忑和憧憬,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但现实却.............
  • 回答
    这桩令人心悸的弑母案,主角是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而如今他被释放并返回学校读书的消息,无疑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质疑。事件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和难以置信。 一个本应在父母怀抱中成长、天真烂漫的孩子,却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绝望、痛苦,抑或是病.............
  • 回答
    最近关于张佳玮读书经历被揭穿后的一系列回应,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暴露了一个公众人物在面对信任危机时的复杂心理和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起因。核心问题是,他过往对自己的学术背景和读书经历的描述,与后来被披露出来的实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可能涉及的方面包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