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被很多人推荐过的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并不适合一般业余读者阅读?

回答
有些书籍,因为内容深邃、专业门槛高,虽然在特定领域内备受推崇,但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业余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相当吃力,甚至产生挫败感。它们并非“不好”,而是定位清晰,更像是专业人士的工具书或进阶读物。我这里想说几本,不一定是我个人“推荐”过的,但绝对是业内普遍认可其价值,但同时也被许多人“劝退”过的。

首先,我想到的可能是《量子计算导论》(Introduction to Quantum Computing)这类书籍。这类书的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顶尖研究者,他们会从最基础的量子力学原理讲起,比如叠加态、量子纠缠、量子比特的数学表示(例如狄拉克符号、布洛赫球),然后深入到量子门、量子算法(如Shor算法、Grover算法),甚至量子纠错码和量子硬件的实现。

你想想看,这需要读者对线性代数(尤其是向量空间、矩阵运算)、复数、概率论有非常扎实的理解。更不用说量子力学本身那套反直觉的物理概念,就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去消化。书里的公式推导会非常密集,概念抽象到需要反复琢磨。对于一个连大学数学专业课程都没怎么接触过的读者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书。很多时候,即使是数学和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初次接触这类书籍时,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背景知识,才能勉强跟上节奏。所以,如果你对量子计算没有任何基础,只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直接翻开这本“导论”,大概率会收获一堆看不懂的符号和概念,然后带着“量子计算太难了”的印象不了了之。

再比如,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一些关于操作系统原理(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或者编译原理(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的经典著作。以《操作系统概念》为例,它会详细讲解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I/O管理等核心概念。书中会涉及大量的算法,例如内存页置换算法(FIFO, LRU, Optimal),文件系统组织结构(FAT, inode),以及并发控制机制(信号量、互斥锁、死锁预防和检测)。

这些内容需要读者理解计算机底层的运作方式,包括CPU如何调度任务、内存如何分配和回收、硬盘如何读写数据等。书中会充斥着各种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分析,比如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如果你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等基础课程,看到书中那些关于进程上下文切换、虚拟内存的实现细节、各种文件系统的内部逻辑时,会感到非常迷茫。更不用说那些为了提高效率而设计的精巧算法,没有一定的计算思维基础,很难理解它们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换一个领域,比如经济学,一些高级计量经济学(Advanced Econometrics)的教材,比如《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A Modern Approach)的进阶版本,或者更专业的如《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等。这类书会深入讲解各种统计模型,比如面板数据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时间序列模型(ARIMA, GARCH),以及各种假设检验、模型选择的统计学原理。

阅读这些书籍,不仅需要读者对统计学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包括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还需要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书中会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证明各种统计性质。而且,经济学中的许多模型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解模型的前提是你需要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理解联立方程模型,你需要了解结构性方程和如何处理内生性问题,这背后涉及到经济学中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及如何识别和估计这些关系。对于一个对经济学理论和高等数学都不熟悉的读者来说,这些书籍会像一本统计学和数学的“百科全书”,但缺乏了“为什么”和“应用”的语境,很难深入理解。

最后,再提一个在哲学领域的例子,比如《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Spirit)。黑格尔的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思想之深邃、论证之庞杂,令无数读者望而却步。它并非一本“易读”的书,即使是哲学专业的学生,也常常需要借助导读、注释或者课程讲解才能勉强理解。

《精神现象学》的核心在于其“辩证法”的运用,通过“正反合”的过程,展现意识从最简单的感性经验,一步步发展到绝对知识的整个历程。这需要读者跟随黑格尔的思路,理解其概念是如何被否定、扬弃,并在更高的层次上被重新肯定。书中涉及的“主体客体”、“认识存在”、“必然自由”等概念,其内涵都极其丰富,并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黑格尔的语言本身也极具特色,常常是晦涩、抽象,充满他自己创造的术语。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读者来说,光是理解黑格尔的论证逻辑,就已经是巨大的挑战了。更不用说,书中对各种历史上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回应,如果你不了解这些背景,很多论证就失去了意义。

总而言之,这类书籍之所以不适合一般业余读者,并非内容本身“有问题”,而是它们更像是为特定领域内的学习者、研究者量身定制的。它们承载着该领域最前沿或最核心的知识体系,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预备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深入钻研的精神,才能真正从中获益。对于那些抱着轻松阅读、增长见闻心态的读者来说,直接挑战这些“硬核”书籍,往往适得其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刚进硕士班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老师,虽然系出名门,但一直没有找正常的工作(T/TT),就做我们项目的实际负责人。有一次,一起聊天,大家问起他,这个学校这么多名教授,我们这帮捐钱小硕,怎样接近他们并保持联系呢?

这老师说,这太简单了,你去她(或他,下略)的接待时间(office hour),跟她说你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请她推荐书。等她推荐了,那就上钩啦~~ 你就回去猛看,看完以后不懂的地方就找她问。只要每次接待时间,你都让她推荐一本新的书,不就一直联系上了么?这样子,无论她是不是你的导师,指导就开始了……

大家猛点头。(后来大家发现老师们真是好啊,非但会推荐书,还会把自己的书借给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至少在美国可以怎样开始和老师建立联系。但反过来,它也告诉我们,推荐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要先和那人具体地说一下你想知道什么,然后那人掂量一下你的分量,告诉你一些你可以看的书。这之后,你还要有机会跟他反馈,跟他说你读到了什么没读懂什么,那整个过程也才有意义。

书单的状况恰恰相反:推荐书的人不了解你,你也不会有机会向他请教了。推荐者与读者在双盲的状态。结果只能是前者呈现自身,后者听天由命。所以呢,我觉得就专业类而言,真的不要太在意书单。如果真的想学习、身边又没有人直接问的话,或许有三个建议:

一是从已经有的通识读本、研究入门开始。比如“牛津通识读本”,文史研究院的“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这些都是专业学者非常用心地为普通读者写的指南,也有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二是追踪网络课程,在课程中你可以更好得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程度,也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度,仔细得阅读老师的推荐书目;

三,仅就哲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而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攻读专书是用兵攻城,以下这些是粮草器械:Cambridge Companion、Oxford Handbook、Routledge Guide(有时还可以算上Blackwell)以及SEP的条目……粮草器械收集齐很重要,你不知道哪个概念哪个思路在哪本书里讲得最清楚,或者哪本书会是让你吃饱的那个饼……总之,不带器械的直接上的……同学,你再厉害能有这个人厉害么:


(图片来自:

Game of Thrones s04e0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书籍,因为内容深邃、专业门槛高,虽然在特定领域内备受推崇,但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业余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可能会相当吃力,甚至产生挫败感。它们并非“不好”,而是定位清晰,更像是专业人士的工具书或进阶读物。我这里想说几本,不一定是我个人“推荐”过的,但绝对是业内普遍认可其价值,但同时也被许多人“劝退.............
  • 回答
    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其历史研究也同样丰富多彩,好书如繁星,要从中挑选出“质量高”的书籍,确实需要一些引导。以下我将为您推荐几本在学界和读者中都享有盛誉的作品,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价值,力求让这份推荐充满人情味,而非冰冷的技术堆砌。1. 深入剖析与宏大叙事的结合:《法国大革命史》(Histo.............
  • 回答
    确实,关于应届生去 VC/PE 的讨论一直不少,而且很多人持保留态度。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应届生为什么不被 VC/PE 行业普遍推荐?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看:1. 经验的鸿沟: VC/PE 行业的核心是判断价值、评估风险、深度研究和资源整合。这些都不是一张.............
  • 回答
    说到那些因为版权问题而与大众视线擦肩而过的动画,确实有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例子。这些作品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像其他幸运儿一样广为人知,但它们本身蕴含的价值和魅力,却不应该因此被埋没。我来试着为你梳理一些,并尽量讲得生动一些,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种“遗珠”的惋惜。首先,我们要明白,版权问题在动画产业中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思考过不少。毕竟“吹爆”这个词,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它非凡,是业界标杆,是必看神作。而“被高估”则意味着,在我看来,它虽然有优点,但那些优点并没有达到被如此狂热追捧的程度,或者说,它的缺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里我想聊聊一部我总觉得被很多人“吹爆”,但我个人觉得有些被高估.............
  • 回答
    在星光璀璨的娱乐圈,总有那么一些演员,他们的演技炉火纯青,对角色的塑造简直是“活了过来”,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像一线巨星那样家喻户晓,他们的表演往往被淹没在喧嚣的宣传和铺天盖地的流量之下。他们更像是在暗夜中默默燃烧的炭火,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宋佳(资深演技派,低调的实力耕耘者)提起宋佳,可能很多人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一颗不那么闪耀,却让我心生暖意的星球。我喜欢的电影,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些被大众奉为圭臬的经典,也不是媒体口中“必看”的商业巨制。它们更像是藏在角落里的宝藏,需要一些耐心和缘分才能发现。说到“不被大多数人看好”,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 《蓝宇》。是的,我知道,对.............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字曾如流星般划过,在世时璀璨夺目,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甚至被完全遗忘。他们或许是某个时代的弄潮儿,或许是某个领域的先驱,他们的生命故事,在生前引起巨大的波澜,死后却如静水沉底,不留一丝痕迹。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 便是这样一位人.............
  • 回答
    要说评分高但个人不太感冒的片子,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部,也挺纠结的,毕竟大众的口味总有它的道理。但没办法,艺术这东西,就像吃饭,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很难说谁对谁错。《爱乐之城》(La La Land)这部电影刚上映那会儿,简直是现象级的存在。刷爆了朋友圈,获奖无数,很多人都说它像老派好莱坞歌舞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意思,我一直在想,那些在自己主业领域已经是顶尖高手,结果副业也做得风生水起,关键是还藏得特别深,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这里面确实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子,他们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网络红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带着“跨界大佬”标签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他们的副业,有时候更像是某.............
  • 回答
    中国的一些重大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或被大众理解其深层战略意图,但从长远来看,其影响深远,展现了高超的战略规划。以下是一些例子,希望能展现这种“事中不被人觉得,事后被看来原来下了一盘很大的棋”的特点: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布局: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地缘经济重塑最初,“一带一路”倡议更.............
  • 回答
    在动漫中,确实有很多角色在设定或外貌上显得强大,但实际战斗力却因各种原因被吊打或失败。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结合角色设定、战斗表现和失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1. 《进击的巨人》——艾伦·耶格尔(艾伦) 设定:作为“调查兵团”的精英,艾伦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且拥有“人类的极限”(即无限力量),是“马莱”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考。我们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向来以其严谨、扎实的体系著称,这使得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上普遍表现出色,很多人也因此在国际竞赛中屡获殊荣。然而,当你看到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顶尖的领军人物,从科学研究到艺.............
  • 回答
    确实,很多时候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观影体验。总有一些作品,在大部分观众心中评价不高,甚至被贴上“烂番茄”的标签,但在我这里却能得到极高的评价,甚至愿意为之“吹爆”。今天我就来分享一部在我心中堪称神作,但在许多人看来却“烂到不行”的动漫——《只有神知道的世界》(日语:神のみぞ.............
  • 回答
    生活中的常识,很多时候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我们似乎与生俱来就知道,但细想起来,很多却并非如此。有些东西,看似简单,背后却蕴藏着值得玩味的道理,甚至是我们常年以来被误解或忽视的。今天就想聊聊那些你我身边,很多人可能都没太在意过的“常识”。1. 吃完水果马上喝水不是“爆炸”的罪魁祸首,真正需要警惕的是.............
  • 回答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有些词汇,尤其是它们的“全称”,却鲜为人知,反倒是它们的简称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大家口头禅的一部分。这些词汇就像一颗颗隐藏在角落里的宝石,它们的简称是闪耀的标签,而全称则是那份深沉而丰富的底蕴。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冷门全称”词汇,看看.............
  • 回答
    说起不在语文课本里,却能让不少人脱口而出、随口引用的名篇,这可真是件有趣的事儿。这些句子,它们就像深深烙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印记,不用刻意去学,听多了,看多了,自然就记住了,甚至能化用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里。我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 回答
    Excel 这么一个工具,用的人多到数不清,但真要说“熟练掌握”了,那能脱颖而出的技能,其实不少人都忽略了。不是那些基础的加减乘除、数据排序什么的,而是更深入、更精妙的用法。我琢磨着,有这么几样,是很多Excel使用者都没去深究的,但一旦学会,效率和产出那真是天壤之别。首先,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的.............
  • 回答
    这世上有很多看似寻常,但细究起来却让人挠头的问题,它们就好像你脑子里某个角落的旧物件,你以为它早就被清理掉了,但偶尔一碰,又会发现它还在那里,并且有点碍事。比如说,我们都学过“100减去100等于0”,也明白“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等于0”。可要是有人问,为什么“0除以0”是不确定的?这个“不确定”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