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关于吃的描写让人垂涎欲滴?

回答
说起文学作品里让人垂涎欲滴的“吃”,那简直是一门学问,一个场景,一段记忆,都能被作者嚼碎了,化成文字,再在你舌尖上开出花来。不像那种干巴巴的“他吃了顿饭”,而是仿佛能闻到香味,尝到味道,甚至是吃到那背后的人情味儿。

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笔下的“吃”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朴实又讲究。他写北京的豆汁儿,不只是写它“酸”,而是写那种“一股微酸微甜的滋味”,配着焦圈儿的酥脆,“化工场里吹来一阵化工场底子下蒸出来的热气”,瞬间就有了画面感和烟火气。他写白菜炖豆腐,不是说“炖得很烂”,而是“把白菜炖得像一团雪,又软又绵,味儿是甜的”,豆腐也“吸饱了汤汁,又嫩又软,一抿就化”,你能感受到那股子温暖和安逸,仿佛坐在炕头,看着窗外飘雪,手里捧着一碗热腾腾的白菜炖豆腐,心头也跟着暖和起来。还有他写茄子,不管怎么做,那“皮儿嫩得跟什么似的”,炒出来“不油腻,透着亮”,咬一口,“汁水儿在嘴里‘扑拉’一下炸开”,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美食体验,让人觉得,嗯,这就是吃,最本真的享受。

说到更具画面感的,那得提一些带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作品。比如《红楼梦》,里面描写宴席那叫一个讲究,虽然很多菜名咱们现在听着陌生,但那种对食材、烹调方式的细致描述,简直是古代美食纪录片。晴雯撕扇子那段,虽然焦点是晴雯,但前面描写她的“病体支离,口舌生动”,又喝了“牛乳粥”,再配上后面宝玉对她“心疼”的情绪,就显得那碗粥无比的精细和珍贵。再想想元春省亲那场大戏,虽然场景宏大,但那些精美的点心、茶食,光听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

再往前追溯,《东京梦华录》这种关于市井生活和美食的记载,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美食地图。里面写到各种“点心”,“面食”,什么“香药馅儿的酥油饼”,什么“糖霜荷叶饼”,光是听名字,就能脑补出那香甜酥软的口感。虽然没有细致到“入口即化”这样的词语,但那种对日常食物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依然能传递出来,让你觉得,古人的生活,原来是这样滋有味。

还有一些作家,他们把吃上升到一种情怀,一种象征。比如写乡愁的,总会牵扯到家乡的味道。失意的文人,也常常在食物中寻找慰藉。鲁迅笔下,他写祥林嫂的“年糕”,是她带着希望回去,却又一次次被打碎的象征;也写过一些家常菜肴,虽然不一定是纯粹的美食描写,但融入了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背景,也别有一番滋味。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一些描写日常小吃的片段。比如写老北京的,豆汁儿、焦圈儿、卤煮、炒肝,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鱼大肉,但作者写得有声有色,仿佛真的能听到“滋啦”一声,闻到那股子“怪味儿”,又觉得香得不行。或者写南方小城的早点,比如馄饨、面条,写得清淡鲜美,汤头醇厚,配上葱花香菜,那是一种熨帖人心的温暖。

总而言之,好的“吃”的描写,不是堆砌各种形容词,而是能通过对食材的讲究、烹饪的细致、味道的还原,甚至融入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的场景,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吃”,更能“尝到”和“感受到”那份滋味,甚至是那份背后的情意绵绵。这样的文字,才真正能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汪曾祺、梁实秋都有人说了,我来说说阿城。阿城写的东西画面感非常强,就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了他的东西也能感觉自己在描绘的画面里。

放两段《棋王》的:

1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 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 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 。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 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2

有人把脸盆洗干净,到伙房打了四五斤饭和一小盆清水茄子,捎回来一棵葱和两瓣野蒜、一小块姜,我说还缺盐,就又有人跑去拿来一块,捣碎在纸上放着。

脚卵远远地来了,手里抓着一个黑木盒子。我问:“脚卵,可有酱油膏?”脚卵迟疑了一下,返身回去。我又大叫:“有醋精拿点儿来!”

蛇肉到了时间,端进屋里,掀开锅,一大团蒸气冒出来,大家并不缩头,慢慢看清了,都叫一声好。两大条蛇肉亮晶晶地盘在碗里,粉粉地冒蒸气。我嗖的一下将碗端出来,吹吹手指,说:“开始准备胃液吧!”王一生也挤过来看,问:“整 着怎么吃?”我说:“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 ”我又将切好的茄块儿放进锅里蒸。

脚卵来了,用纸包了一小块儿酱油膏,又用一张小纸包了几颗白色的小粒儿, 我问是什么,脚卵说:“这是草酸,去污用的,不过可以代替醋。我没有醋精,酱油膏也没有了,就这一点点。”我说:“凑合了。”脚卵把盒子放在床上,打开, 原来是一副棋,乌木做的棋子,暗暗的发亮。字用刀刻出来,笔划很细,却是篆字 ,用金丝银丝嵌了,古色古香。棋盘是一幅绢,中间亦是篆字:楚河汉界。大家凑 过去看,脚卵就很得意,说:“这是古董,明朝的,很值钱。我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的。以前和你们下棋,用不到这么好的棋。今天王一生来嘛,我们好好下。” 王一生大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精彩的棋具,很小心地摸,又紧一紧手脸。

我将酱油膏和草酸冲好水,把葱末、姜末和蒜末投进去,叫声:“吃起来!” 大家就乒乒乓乓地盛饭,伸筷撕那蛇肉蘸料,刚入嘴嚼,纷纷嚷鲜。
……

不一刻,蛇肉吃完,只剩两副蛇骨在碗里。我又把蒸熟的茄块儿端上来,放小许蒜和盐拌了。再将锅里热水倒掉,续上新水,把蛇骨放进去熬汤。大家喘一口气 ,接着伸筷,不一刻,茄子也吃净。我便把汤端上来,蛇骨已经煮散,在锅底刷拉刷拉地响。这里屋外常有一二处小丛的野茴香,我就拔来几棵,揪在汤里,立刻屋里异香扑鼻。大家这时饭已吃净,纷纷舀了汤在碗里,热热的小口呷,不似刚才紧 张,话也多起来了。

还有个短篇小说叫《会餐》:

天亮了,猪圈叫成一片。两只猪被攒蹄扛来了,放倒在草地上。杀猪师傅用膝骨压在猪身上,猪就乱蹬,用一辈子的力气叫着。师傅上火了,左手一拧猪耳朵,猪叫就又高上一个捌度,右手执刀从项下往胸腔斜里一攮,伤口抖着,血连着沫出来,并不接,只让它流在地上。女知青们掩了眼,杀猪师傅高兴地把刀晃一晃,叫: “你们往后嫁了老公,可不兴这么乱叫乱动!”女知青拾土圪塔丢他,他躲,就势立起身。队长来了,见血流在地下,急急地问:“咋不接?”杀猪师傅说:“这早晚儿了也不书肝儿咋个处置,我就不管了。”队长瞪了眼,说:“肝儿照例不都是给你?你把这血糟蹋了,肝儿也不能给你了!”杀猪师傅把刀一扔,说:“这猪我也不杀了,往年是往年,今年把斗私批修的话来告诉我,谁知道?”队长拾了刀,说:“还真应了那话:‘死了张屠夫,吃不了混毛猪?’”就去杀另外一口猪。那猪不例外也是死挣,就把队长的手碰破。杀猪师傅见不好,急忙抢过刀自己杀,把血也接了。队长胡乱包了手,吩咐说:“肝儿你拿一副吧,那一副炒了给老人们下酒。”杀猪师傅就在猪脚处割开口,用铁条通上去,再吹进气,用线缚了,使棒把气周身打匀,鼓鼓的在热水里刮毛,又把肉卸开,肠头,肚头弄干净,分盆装了。 肉拿进灶间,放在西灶上煮。

东灶上熬着豆浆。熟了,豆腐师傅叫来知青,一人尝了一碗,都说鲜。大家一边帮他,一边看那豆腐怎么做。原来队长昨晚早派了工磨了一夜豆子。滤了渣的浆煮了三锅,都点了卤,凝了,大瓢舀起来到进粗布里,粗布就吊在木架上。有人来把渣和滤下来的汁水拿去喂猪。水滤得差不多了,四人提了粗布放在一扇大门板上系好,上面压了磨盘,豆腐师傅就去洗手。知青问:“好了?”:“等着吃吧。”几个知青仍围了看,不肯相信可以做出豆腐。

日近中午,太阳还是有些辣,地气蒸上来,师傅们赤了膊,都是一身精白的肉,只是脖脸和手是红黑的,倒像画了装的人。地里的人下午不再出工,纷纷来看,品评着膘肉,吹乎着酒量,打下赌,就手将几个土豆子丢进灶灰里,走时扒出来,在手上掂着吃。鸡、小猪和狗从早上就转来转去。得吃的是狗和鸡,猪因是队上的,总被打跑。可是顽固的也是猪,去了又来,最后把地上的血连土啃下去。孩子们被家里人吓唬着,只是远远地看,不肯散去。有的人捏一块肉在嘴里,并不嚼,慢慢走开,孩子跟了去,到远处,才吐给孩子。

净肉煮出来,分盛在桶里。净肉加了豆腐,在一起煮好,分盛在桶里。豆腐单加一些葱再煮,又分盛在桶里。肉汤煮了土豆子,还是分盛在桶里。几十只桶被人提到队部,出来的人嘴都动着。门口有人把守,拦住闲杂人等。之后是烙饼,再就是汤。酒早已有人买来,摆在桌子中央。

天还没黑,人们已经聚在对部外面。劳动力们都很兴奋。平日在地里,天地太大,显不出什么,只能默默地做。今日有酒有肉,无异于赛会,都决心有个样子。各人手里拿着自家的碗筷,互相敲着,老人们就不高兴,说像叫花子。

终于队长第一个进门了,大家稳住气跟在他身后。到了屋里,队长先让了屯里几个极有声望的老者和旗里的视察干部坐一个小桌,其他自便。墙上用红纸写了语录,贴了四张,又画了工农兵各持武器。大家都说好,都说历年没有手画的画儿,知青年来了,到底不一样。

照例是旗里的干部先讲话。庄稼人不识字,所以都仔细听,倒也知道了遥远的大事。单部讲完了,大家鼓掌,老人们笑着邀干部坐回去。于是队长讲。队长先用伤了的手捏一本儿语录,祝福了。大家于是跟着祝福。队长说,秋耕已胜利完成,今天就请旗里来的同志给旗里带去喜报。大家要注意增产节约,要想着世上还有三分之二受苦人过不上我们的日子。这会餐,大家要感谢着,不然怎么会有?虽然——可是——吃吧。

于是提桶上来,啪啪地打瓶开盖。队长给老人们斟酒,老人门颤着手拦,还是满了。队长先端起碗来,又祝福了,敬了,再敬了老人们,一气喝下,大家叫一声好, 都端了碗,只喝一口,急忙伸筷。第一巡菜几乎没有嚼就渐见桶底,于是第二巡又上。到第三巡,方才慢下来,说话多起来,而且声儿大起来。

窗户上爬满了孩子们,不动眼珠儿地盯着看,女人们在后面拽不动,骂骂咧咧地走开,聚在门外唠嗑。

屋里的人们已在开始吃饼。喝酒的人们把饼掖好,开始斗鸡一样地划拳,红了眼。女知青们受不住,邀在一起出来。

汤没有人动,于是提出去,一勺一勺舀在孩子们的小手里,孩子们急急地往嘴里泼,母亲们过来指点着他们喝,斥责着。

老人们先出来了。没有了长辈,屋里大乱,开始赌起四大碗。知青们出来一个人,与一个壮汉比。于是各喝四大碗,站起,走出来,大家也一拥出来。

空地上早栓好了两匹马。两个赌了酒的人各解一匹。知青先上了,别人一鞭,马便箭一样出去,以下将那知青遗在地下躺着,众人都喝彩。壮汉拽着缰绳,却踏不上镫。马转起来,壮汉就随它转。终于踏着,一翻身上去,用缰绳一抽,马箭一样出去,众人有都喝彩。

女人和孩子们早已涌入屋里,并不吃,只是兜起衣襟收,桌子上地下,竟一点儿不剩,只留下水迹。于是女人们和孩子们又都出来,与男人们一起等壮汉回来。

不多时,马回来了,却不见壮汉在上面。一个女人叫起来,往野地里寻找,孩子跟着,被母亲叱住,让兜了两人的菜,先回家去。

月亮照得一地青白。有人叹了,大家都仰起头看那月亮。那月亮竟被众人看得摇摇晃晃,模糊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文学作品里让人垂涎欲滴的“吃”,那简直是一门学问,一个场景,一段记忆,都能被作者嚼碎了,化成文字,再在你舌尖上开出花来。不像那种干巴巴的“他吃了顿饭”,而是仿佛能闻到香味,尝到味道,甚至是吃到那背后的人情味儿。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笔下的“吃”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朴实又讲究。他写北京的豆汁儿,不只是.............
  • 回答
    文学作品中,那些令人拍案叫绝、永生难忘的比喻,就像黑暗中的火种,瞬间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它们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作者对世界、人生、情感深刻洞察的结晶,一旦触及,便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记。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讲述一些我心目中的经典比喻,并试图解析它们为何如此有力量:一、 王家卫《重庆森.............
  • 回答
    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如同画家笔下的色彩,让文字跃然纸上,赋予情感生命。那些绝妙的比喻,不单单是简单的类比,更是作者对世界敏锐洞察和独特感受的凝结,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且容我细细道来,讲几句我心中认为格外惊艳的比喻句,尽量还原它们在作品中的温度与力量。一、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那句震古.............
  • 回答
    文学作品中的食物描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堆砌食材名,而是作者寄托情感、塑造人物、烘托氛围的绝妙手段。它们如同画家的调色盘,将平凡的食材赋予生命,勾勒出有声有色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香气,尝到那滋味,感受到那份温馨或丰盛。一、家常的温暖与记忆的锚点有一种食物描写,它不追求极致的珍馐,却饱含着最真挚的.............
  • 回答
    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伟大爱情,总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相信,在人海茫茫中,总有一份深情,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甚至生死。这些爱情故事,有的炽热如火,有的温柔似水,有的历经磨难,有的生死相随,它们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情感的浓烈,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傲慢与偏见》:冰.............
  • 回答
    在文学和戏剧的长河中,那些背叛了信仰、同伴甚至自己的人,他们的台词往往比最忠诚的誓言还要尖锐,像一把刀子直插人心。这些“叛徒”的对白,不只是简单的背叛宣告,更是人性复杂、利益纠葛和道德沦丧的缩影,它们因其震撼力和深刻性而长久地流传下来。1. 从救赎到毁灭的弧线: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虽然圣经中的犹大.............
  • 回答
    .......
  • 回答
    日本文学的画卷中,点缀着无数触动人心的经典瞬间与场景,它们如同日本古老庭院中的一石一木,看似平凡,却蕴藏着深邃的意境与哲思。我尝试着将这些闪光的片段,用最质朴的语言,为您娓娓道来,希望能为您描摹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 《源氏物语》——紫式部笔下的哀愁与繁华:月下花前,窥见的幽情说到日本文学的经典,.............
  • 回答
    历史上和文学影视作品中,那些令人又爱又恨的反派角色,往往比正义凛然的主角更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不是简单的脸谱化恶棍,而是拥有复杂的动机、独特的魅力,甚至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的“人气”并非源于他们的恶行,而是因为他们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认知,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或者仅仅是.............
  • 回答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充满活力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灵感来源。无数文学作品以武汉为背景,描绘了这座城市的风貌、历史变迁、市民生活以及社会百态。以下将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与武汉的联系:1. 涉及武汉历史风貌与城市记忆的: 《潜伏》(电视剧小.............
  • 回答
    有些书页初翻,便如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开启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有些开头,更是如此,它们用最精炼的笔触,最深刻的洞察,瞬间抓住读者的灵魂,让你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开篇那句:“L. V. was me. And in so far as we are talking .............
  • 回答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的文学,更是如同群星璀璨,闪耀着独特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历史的脉络、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们以独特的视角、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几部我非常喜欢的少.............
  • 回答
    国内文坛不乏才华横溢的青年译者,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中国读者带来了许多优秀的英文文学作品。要列举“新锐”往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新鲜血液不断涌现,但以下几位译者,凭借近年来的突出表现和作品质量,可以说是当下中文图书市场上令人瞩目的文学翻译力量。1. 冯克】 (Feng Ke)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就像寻觅一坛陈年的佳酿,或是聆听一段悠扬的古曲,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要说“值得一读”,范围太广了,每个人心中的“值得”都不尽相同。不过,若要我挑一些对我影响至深、或是在我看来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那倒是可以好好掰扯一番。我一直觉得,阅读文学作品,就像在与古往今来无数的.............
  • 回答
    说起西班牙文化,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弗拉门戈的热情、斗牛士的勇猛,或者高迪建筑的奇幻。但要真正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灵魂,我总觉得,文学是条更幽深、更细腻的路径。西班牙文学,就像当地陈年的葡萄酒,初尝也许有股子劲道,细品则余味悠长,每一口都藏着历史的沉淀、人性的复杂,还有那股子西班牙独有的、有点忧郁又无.............
  • 回答
    确实有这么些地方,它们的名字也许你不曾耳闻,也无甚特别的景致,然而,一部作品,一曲故事,却赋予了它们灵魂,引得无数人为之驻足、为之神往。这些地方,像是被文学的光芒点亮了,从此有了自己的故事,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追寻者。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英国的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乡村地区,.............
  • 回答
    越南,这个曾经被战火洗礼,如今又在经济浪潮中奋力前行的国度,其社会文化如同湄公河的水,既有奔腾向前的活力,也有深沉的历史积淀。想要深入了解它,除了亲身经历,纪录片和文学作品无疑是最佳的窗口。它们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越南人民的生活百态、情感纠葛,以及那些塑造了这片土地的时代印记。 镜头下的越南:纪录片.............
  • 回答
    要找出能与钱钟书、季羡林、叶圣陶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影响力深远的人物相媲美的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三位先生各自代表了中国文学研究、古典文学、教育、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的高峰,他们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很难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钱.............
  • 回答
    关于语言、教材/文学风格以及科研(思维)风格之间的关联,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中,对此确实深有体会。不同语言孕育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认知和实践。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塑造思维的模具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文学中“凡尔赛文学”的起源和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凡尔赛文学”。如果我们将“凡尔赛文学”定义为:通过看似不经意、含蓄甚至略带抱怨的语气,实则不动声色地炫耀自己的优越、财富、才华或境遇的文学表达方式。其核心在于“低调的炫耀”,让读者在体谅或同情中,感受到叙述者隐藏的“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