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有没有公路(不算秦直道)?有的话,是什么样的?

回答
说起古代的“公路”,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秦始皇横贯北方的“秦直道”。但秦直道毕竟是专门为军事目的修筑的,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它就是古代道路的全部代表。

其实,在秦直道之前,甚至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道路系统,虽然它们不像后世的公路那样规整、统一,但它们在当时是至关重要的交通动脉,维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早期的道路雏形:部落间的联系与早期国家雏形

早在史前时期,人类的迁徙和活动就已经在地面上留下了一些痕迹,这些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道路”。随着部落的形成和发展,部落之间为了贸易、交流甚至冲突,会踩踏出一些固定的路线。这些路线可能只是简单的野径,沿着地形的起伏,避开沼泽和险阻。

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国家雏形的出现,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虽然没有专门修筑的“公路”,但一些重要的行政和军事路线会得到一定的维护。例如,为了方便王室出行、物资运输和军队调动,一些主要的城邦之间会连接起相对宽阔且易于通行的道路。这些道路可能并没有铺设石板或夯土,但会定期清理,保持畅通。我们在一些史书中能看到关于“车道”、“官道”的记载,虽然具体形制不明,但足以说明当时已经存在着供车辆通行的主要路线。

春秋战国的车马时代:道路网络的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但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时期对道路的需求更加迫切。

车马是主要交通工具: 战车是当时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匹则是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为了保证战车和马匹的快速通行,一些诸侯国开始有意识地修筑和维护道路。这些道路往往是连接国都、军事重镇和重要港口的。
“道”的含义更广: 当时的“道”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指自然形成的道路,也可以指人工修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道路会被加宽、平整,甚至会进行一定的排水处理,以适应车马通行。例如,一些文献中提到“筑道”、“治道”等词语,表明了对道路的修建和维护工作。
地域性的道路网络: 不同的诸侯国会在自己的领地内修筑和维护自己的道路网络。虽然这些网络之间不一定完全连接统一,但在各个区域内,它们起到了重要的交通作用。例如,齐国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方面,对道路的修建也比较重视。
井田制与道路的联系: 在一些实行井田制的地区,道路的规划也可能与土地的划分相结合。例如,井田制中的“沟洫”系统,虽然主要是为了排水和灌溉,但它们之间形成的田间道路,也为农户间的联系和物资的初步运输提供了便利。

秦统一与道路系统的整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标志着中国道路系统的集大成与规范化。虽然秦直道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但秦朝在全国范围内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这可以被视为古代“公路网”的真正雏形。

“驰道”的修建: 秦朝在统一全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其中最著名的是“驰道”。驰道的宽度非常可观,一般有“五丈”(约合今11.5米)宽,足以容纳多辆战车并行。这些道路的修建非常讲究,路面可能经过夯实,甚至在一些主要路段会铺设石板,并种植榆树作为行道树。驰道的设计是为了方便皇帝出行、军队调动和信息传递,同时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统一的规格与标准: 秦朝在修建驰道时,引入了统一的规格和标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种标准化使得道路系统更具整体性和高效性。
“邮驿”系统的建立: 驰道系统与秦朝建立的邮驿系统紧密结合。在驰道沿线设有驿站,可以提供马匹、食宿,保证信息和人员的快速传递。这进一步提升了道路系统的效率。

道路的形制与维护

即使是秦朝的驰道,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公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路面: 大部分古代道路的路面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水泥或沥青。它们可能是经过夯实的泥土路,也可能是在重要路段铺设石板。一些山区或多雨地区的道路,可能会有简单的排水沟。路面的宽度也因道路的重要程度而异,普通道路可能只有几米宽。
维护: 道路的维护是由官府负责的,通常会有专门的官员和劳力负责清理路障、填补坑洼等。但维护的频率和质量会受到国家财政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用途: 古代道路主要服务于军事、行政、经济和人员往来。它们承担着物资运输(粮食、兵器、税赋等)、军队调动、官员出行、商业贸易、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

秦直道之外的道路

需要强调的是,秦直道并非古代唯一重要的道路。在秦朝之前,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道路体系。秦朝统一后,是将这些分散的道路网络进行了整合和升级。比如,在南方,为了方便统治和运输,秦朝也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例如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虽然主要为水运,但其连接的陆路同样重要。

在秦朝之后,历代王朝都在不断修建和维护道路系统。汉朝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举世闻名的陆上交通线,连接了中国与西方。唐朝的长安城内外的道路也极为发达。宋朝更是有发达的驿道系统和水陆交通网络。

总结一下,古代有没有公路(不算秦直道)?

答案是肯定的。在秦直道之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道路,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但其规模、规格和统一性与秦朝的驰道系统相比有所不及。秦朝通过大规模的修建和统一的规划,将全国的道路系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秦直道”只是这个庞大道路网络中最具代表性、最壮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与其说古代没有公路,不如说古代的“公路”是以一种更朴素、更贴近自然地形、但同样承载着时代重任的形式存在的。它们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血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当然没有公路。——即使算上秦直道,也照样没有。

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见题主对什么是“公路”一无所知。

什么是公路呢?

交通部给出的最标准的定义是:“公路是指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

所以很明显,公路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一是“能行驶汽车”,二是“公共道路”。

“公共道路”咱且不必管它,就但说“能行驶汽车”这一条,就秒杀了古代一切道路。——包括秦直道。

古代最好的道路,是驿道(或叫官道),然而这种道路,放在今天简直就是无法直视的豆腐渣工程,要想行驶汽车,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举个例子:

二十年代,军阀孔繁锦为陇南镇守使,驻守甘肃天水。1923年,孔派人前往上海、汉口等地欲购买汽车,但由于西安至天水之间无公路,重型汽车无法通行,遂改买小汽车一辆。然而西安天水之间,即使小汽车也无法通过,于是一路之上半驾驶半用牛拉,终于抵达天水。——此即为甘肃第一辆汽车。

——而从西安到天水之间的这条道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陇道,自宝鸡至陇县,翻越关山,然后经张家川、清水县到达天水。两千多年来,这都是从关中至陇右的“康庄大道”,然而就是这样一条连接西北的命脉大道,面对汽车也成了无法逾越的天堑。

当时,那辆汽车到达天水之日,天水全城轰动,万人空巷,争相围观,但见一辆小汽车,前面驾着数头牛而来,于是天水群众竟然以为汽车须用牛拉。天水为西北重镇,号称“衢通东海,雄扼西陲”,就这样一座城市,汽车也只能在城里行驶,最多东出城五里(至五里铺),西出城三十里(至西三十里铺),出此区间,则不可通行。

则二十年代尚且如此,则古代更不必说了。

我们知道秦始皇最大的贡献,叫做“书同文,车同轨”。这书同文的伟大意义大家都能理解,可车同轨是个什么玩意呢?

所谓车同轨,就是把全天下所有车的轮距给他固定下来,只能是这么宽。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因为古代道路的那种豆腐渣质量,车在上面一走就会压出两条车辙印,时间长了,路上就会出现两条很深的沟。如果所有的车轮距都一样,那么任何一辆车走在路上,两个车轮都在沟里,这样还能较为平稳的行驶。倘若轮距不一样大,那么就会出现一个轮子在沟里,一个在外面,车就没办法走了。

——顺便说一句,秦直道也是一样。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就在秦直道遗迹上发现了大量的车辙印迹。

所以在古代,就不必说什么“公路”了。

中国出现公路,那已经是20世纪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古代有官道驿道,尤其是全国性的邮驿系统完善的朝代,官道系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驿站,不然广州到北京的八百里快马没法在指定时间里将加急军情送到,当然这跟现在的公路不能比。

比如明代的驿道系统:



对应到现代地图上是这样的:

借用一张 @宁南左侯 的图,比如其中浙江省的驿路就是下图

说官道或者驿道长什么样,农村的孩子可能小时候听过一个名词叫做“机耕路”,长得就跟机耕路差不多。

很巧,小时候家乡村外就是一条古驿路,村民都管它叫官路,现在估计已经不用了,小时候还是很多村民骑车步行的必经之路,印象里跟新修的机耕路差不多,算上路基大概3米不到宽,休整的比较整齐,路中央会铺两条石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里还会有善男信女修的佛像,然后穿过村镇的部分就化为街道的一部分,或许许多历史悠久小镇的中央道路就是建在古代官道上的也未可知~

当然这是在平原地区,山地的官道可能会狭窄崎岖的多,然后就走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荒芜,直到逐渐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恢复到开凿这些古代道路的人们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候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古代的“公路”,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秦始皇横贯北方的“秦直道”。但秦直道毕竟是专门为军事目的修筑的,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它就是古代道路的全部代表。其实,在秦直道之前,甚至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道路系统,虽然它们不像后世的公路那样规整、统一,但它们在当时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自古以来,军事指挥官们就一直在与各种严峻的难题作斗争。从预测弹道到保障补给线,再到构筑坚固防御工事,这些挑战往往需要巧妙的策略和创新性的思考。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许多古代战争中棘手的难题,如今都可以用物理、化学以及高等数学的严谨公式来精确求解。这不仅仅是科学理论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在不.............
  • 回答
    阿里达摩院发布的「汉典重光」项目,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抢救与传承计划,旨在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散落海外的珍贵中国古籍进行搜寻、数字化、整理,并最终实现公共化传播。这项计划的推出,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为了更详细地探讨其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汉典重光」项目的内容.............
  • 回答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篡位者不改原国号,依然以原国号登基为帝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因为篡位者通常希望通过改变国号来宣告新王朝的开始,并与旧朝进行彻底的切割。然而,有一些情况符合你的描述,其中最典型、也最容易被提及的例子就是 后唐的李从珂。让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后唐李从珂:一位不改国号的篡位者后.............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父子争夺皇位的情况并不罕见,但“老爸抢儿子皇位”这种明确的表述,在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发生皇位继承的争议,更常见的是以下几种情况:1. 儿子夺父皇位: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并迫使父亲.............
  • 回答
    古代由衰转盛的例子数不胜数,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其中,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莫过于那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唐朝。提到唐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便是“盛世”。但你可曾想过,在大唐那辉煌灿烂的背后,也曾有过一段令人唏嘘的低谷?唐朝的建立者并非是高枕无忧,他们接过.............
  • 回答
    古代当然有制糖业,而且可以说,制糖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件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它不仅仅是满足了人们对甜味的需求,更深刻地影响了饮食习惯、经济格局,甚至引发了贸易的繁荣与扩张。我们来追溯一下这项古老的技艺。最早的甜味来源,无疑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蜜糖,也就是蜂蜜。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采集蜂蜜,这是最.............
  • 回答
    当然,古代诗词中存在不少引起歧义的句子,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歧义的产生可能源于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的模糊性、典故的复杂性、情感的内敛性,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春秋笔法”。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古代诗词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读:一.............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书中,虽然法律条文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父母状告子女不孝”这种直接的诉讼形式,但关于子女对父母“不孝”而引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纠纷,乃至被家族或乡里惩戒的记载却屡见不鲜。这些案例,虽然并非以“状告”的法律诉讼形式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要求以及违反孝道的后果。为什么没.............
  • 回答
    想在古代找个类似现代洗浴中心的地方,那可真得费点心思。跟咱们现在楼上楼下蒸桑拿、搓个澡一条龙服务是不太一样的,但古代人肯定也是有他们自己的洗浴方式和场所的。说到古代的“洗浴中心”,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是公共浴场。 这玩意儿可不是只有平民百姓能去,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只要有钱有闲,都能去那儿凑个热闹。罗马.............
  • 回答
    问“古代有没有炒作?”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要我说,炒作这玩意儿,跟人贪婪的心思一样,只要人还在,它大概就没断过。只不过呢,古代的“炒作”和咱们现在玩的“营销”、“流量”那可不是一个画风,它更像是带着点江湖气、人情味儿,也更隐晦,藏得更深。你得先明白,古代可没有互联网,没有社交媒体,更没有无处不.............
  • 回答
    在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确实可以窥见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那些并非刀剑所能轻易抹去的印记,无论是军人还是在战火中挣扎的平民,都可能成为“战后遗症”的承载者。想想那些在战场上久经沙场的士兵。当他们放下手中的武器,硝烟散尽,生活似乎应该重归平静。但内心的战场,却可能才刚刚开始。古籍中,虽无“PTSD”这样的现.............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拥有“专业”经济学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界定一下“专业经济学家”的含义。如果我们将“专业经济学家”定义为在现代意义下,专门以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拥有独立学术体系、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那么中国古代不存在这样的“专业经济学家”。这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8世纪以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问拿酒精做燃料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不构成主流的燃料使用方式。 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酒精的存在,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制造,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确实是认识并会制造酒精的。 最早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严重污染环境的事例? 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虽然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满天雾霾,工厂林立,但一些局部的、甚至是颇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也确实是存在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几个,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别整得跟AI一样干巴巴的。一、 炼铜业的“铜绿”之殇:说到古代污染,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绝对是绕不开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广场?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广场”。如果按我们今天对广场的理解,比如一个开阔、四面有建筑围绕、供公众聚集、活动、休憩的公共空间,那么,可以说是有的,但形态和功能与我们现代的理解有不小的差异,并且随着朝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得穿越回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些承载着古人生活、政.............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批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官员,他们扮演着沟通不同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像现代军队那样有明确的“翻译士官”编制,但这些肩负翻译重任的官员,其作用和地位,远非普通士官可比,他们更像是国家层面的语言沟通专家和文化桥梁。提到郑和下西洋,我们不能不提到那些随船的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中,西凉铁骑三十万这个数字的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量。简而言之,这个数字在古代战争中是可能出现的,但要达成并维持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精锐的骑兵部队,则需要极其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后勤、高超的军事组织能力以及大量的边疆稳定和人口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古代大规模军队的可能规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