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没有广场?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广场?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广场”。如果按我们今天对广场的理解,比如一个开阔、四面有建筑围绕、供公众聚集、活动、休憩的公共空间,那么,可以说是有的,但形态和功能与我们现代的理解有不小的差异,并且随着朝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

我们得穿越回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些承载着古人生活、政治、宗教与祭祀的“广场”。

一、 宫殿区的“前庭”:政务与仪典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王朝的都城,最核心的区域往往是宫殿建筑群。围绕着宫殿,通常会有一片开阔的区域,这便是最接近我们现代广场概念的雏形。

商周时期的“朝”与“庭”: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都城,如殷墟,其核心区域是有大型的宫殿宗庙建筑群的。这些建筑前通常会有一个开阔的场地,我们称之为“庭”或“朝”。“朝”不仅仅是建筑前的空地,更是君主举行朝会、接受朝拜、进行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早朝时文武百官在肃穆的宫殿前汇聚,场面何其庄重。这里的空间是等级森严的,普通民众是不允许随意进入的,它更多的是属于统治阶层和权力象征。

秦汉时期的“宫阙”与“广场”: 秦汉时期,都城的规划更加宏大。以汉长安城为例,其中心是皇城,皇城内有未央宫、长乐宫等宏伟的宫殿。在宫殿前,都有非常开阔的广场。这些广场不仅是举行盛大仪式的地方,也承担着一定的军事检阅功能。比如,一些史料记载的“大阅”,就是在宫阙前的广场上进行的。汉代的宫殿前,往往有宽阔的“阙”,阙之间连接着宫门,再往前就是一大片开阔的场地。这片场地,虽然主要服务于皇家政务,但其开放的姿态,也为日后的城市空间发展埋下了伏笔。

唐宋时期的“广场”概念: 到了唐宋,都城的规划更为成熟。

唐长安城: 紫微城(皇城)和兴庆宫(南宫)等区域前都有宽阔的广场。比如,兴庆宫前的龙首园,就是一个集休闲、游憩、集会于一体的大型开放空间。虽然它仍然紧邻皇宫,但唐朝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得这些区域的活动也更为多元。士庶人等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

宋都开封: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更是城市商业繁荣的代表。虽然皇宫(宫城)内有其专属的广场,但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寺庙、市集,甚至城门外的开阔地带,也都具备了现代广场的部分功能。尤其是在节日庆典时,整个城市都会变得像一个巨大的广场,万民同乐。

二、 寺庙与园林:宗教与休闲的公共空间

除了宫殿区,中国的寺庙、道观以及皇家园林,也常常拥有开阔的庭院空间,这些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类似广场的功能。

寺庙前的“广场”: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作为宗教中心,其山门前通常会有一片开阔的场地,供信徒聚集、进行宗教仪式,有时也成为临时的市集。这些寺庙前的院落,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也是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皇家园林中的“广场”: 皇家园林,如汉代的建章宫、唐代的曲江池,虽然主要为帝王游乐之用,但其中也会有为大型宴会、集会而设计的开阔场地。这些地方,有时也会对外开放,成为士人聚会、吟诗作赋的场所。

三、 城市中的“市”与“坊”:商业与日常生活的集聚地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特征是“坊市制”(唐以前)和“市坊合一”(宋以后)。

坊市制的“市”: 在唐朝及其以前,城市被严格地划分为“坊”(居住区)和“市”(商业区)。“市”是固定的商业交易场所,虽然有明确的交易时间和地点限制,但其集聚人流、商品交易的功能,使其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广场”之一。市场里人声鼎沸,商贩叫卖,顾客云集,充满了市井的活力。

市坊合一后的“广场”: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松弛,“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分散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与居住区混杂。此时,城市中的街巷、桥头、码头等开阔地带,都可能成为临时的交易场所和人群聚集点。一些重要的十字路口、城门附近,也自然形成了事实上的“广场”,成为信息交流、社交活动和商业贸易的中心。

四、 祭祀与庆典的空间:国家与民众的共同舞台

中国古代也是一个非常重视祭祀和庆典的社会。

祭坛与社稷坛: 国家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祭地、祭宗庙,都会在特定的祭坛(如圜丘、方丘)或社稷坛进行。这些祭祀场所,虽然与一般意义上的广场不同,但它们是国家级的、具有仪式感的公共空间,代表着天地人神之间的沟通,承载着重要的国家象征意义。

节日庆典: 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整个城市都会成为欢乐的海洋。灯会、舞龙舞狮、百戏表演等活动,会在城门外、主要街道、寺庙前等开阔地带举行。这些区域,在特定时间就变成了临时的、充满活力的公共广场,是民众共同参与、分享喜悦的场所。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有没有广场?可以说,有。 但这些“广场”的形态、功能和开放程度,与我们今天对广场的理解有很大区别。

从功能上看, 古代的“广场”更多地与政治、军事、宗教、祭祀以及特定的商业活动相关联。
从空间上看, 它们往往是宫殿、寺庙、市场等特定建筑群的一部分,或者是由城市规划中留出的开阔地带。
从开放程度来看, 很多核心区域的“广场”是等级森严的,只对特定身份的人开放。而随着时代发展,尤其到了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变得更加分散和日常化。

所以,如果你要找一个与我们现代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广场、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那样,既是城市地标,又是大规模公共集会、休憩、娱乐场所的“广场”,那么在古代,这种概念可能还没有完全成型,但其构成要素和早期形态,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广场”,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多种功能和形式融合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原标题直接预设立场中国古代没有广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广场?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广场”。如果按我们今天对广场的理解,比如一个开阔、四面有建筑围绕、供公众聚集、活动、休憩的公共空间,那么,可以说是有的,但形态和功能与我们现代的理解有不小的差异,并且随着朝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得穿越回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些承载着古人生活、政.............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拥有“专业”经济学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界定一下“专业经济学家”的含义。如果我们将“专业经济学家”定义为在现代意义下,专门以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拥有独立学术体系、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那么中国古代不存在这样的“专业经济学家”。这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8世纪以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问拿酒精做燃料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不构成主流的燃料使用方式。 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酒精的存在,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制造,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确实是认识并会制造酒精的。 最早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严重污染环境的事例? 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虽然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满天雾霾,工厂林立,但一些局部的、甚至是颇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也确实是存在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几个,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别整得跟AI一样干巴巴的。一、 炼铜业的“铜绿”之殇:说到古代污染,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绝对是绕不开的.............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了无数恢弘的篇章。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那些黯淡却真实存在的星辰,也有一些战争,虽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甚至只在某些边角料中闪过一丝痕迹,却同样惨烈,牵动着无数生灵的命运。其中,一个值得深挖的例子,便是“楼船将军”温崖与鲜卑部落的“白狼山之战”。你或许会问.............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
  • 回答
    古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惊叹。它们不仅是维持罗马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古罗马人卓越工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罗马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庞大帝国,如果没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确实存在不少弟子成就超越其恩师的例子,这既是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现象,也恰恰体现了思想传承的生机与活力。弟子的超越往往不是简单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基于对老师思想的深刻理解、批判性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思想体系,甚至开创新的学派。以下将详细列.............
  • 回答
    英国宫廷和中国古代皇族后院在“宫斗”这个概念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其 性质、表现形式、以及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两者直接划为一类,可能过于简化,但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对比和联系。中国古代皇族后院的“宫斗”:在中国古代,皇族后院,尤其是后宫,是权力斗争的缩影。.............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核心。寻找一本能够“综合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且“详细阐述”的书,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存在一本完全意义上“综合了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的书。原因如下:1. “所有学派”的界定与遗失: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众多,远不止.............
  • 回答
    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拜占庭皇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运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从理论上讲,拜占庭帝国确实拥有一些基础条件,但要完全复制中国古代的模式,却存在着根本性的阻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中国古代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首先,统一.............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三大仁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以其仁政、爱民、勤政等品德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传统史书中推崇的楷模。然而,史海浩瀚,帝王众多,是否真的只有他们三位堪称“仁君”,而没有更甚者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仁君”这个概念在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想在古代找个类似现代洗浴中心的地方,那可真得费点心思。跟咱们现在楼上楼下蒸桑拿、搓个澡一条龙服务是不太一样的,但古代人肯定也是有他们自己的洗浴方式和场所的。说到古代的“洗浴中心”,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是公共浴场。 这玩意儿可不是只有平民百姓能去,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只要有钱有闲,都能去那儿凑个热闹。罗马.............
  • 回答
    当然有!说到脑海中瞬间铺展开一副波澜壮阔、意境深远画面的诗句,我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景象,更蕴含了动态的磅礴和声音的联想。当“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在我脑海中响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