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没有拿酒精做燃料?如果没有,为什么?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问拿酒精做燃料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不构成主流的燃料使用方式。 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酒精的存在,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制造,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

让我们来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确实是认识并会制造酒精的。 最早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比如史前时期的陶器中发现的酒渍,就说明了先民们很早就掌握了发酵技术。到了汉代,酿酒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蒸馏技术,能够得到度数更高的酒,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馏酒。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说,制造酒精对中国古代的工匠和酿酒师而言并非难事。

那么,既然有酒精,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用它来做燃料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酒精的获取难度和成本太高,不划算。

原料问题: 酿造酒精的原料主要是粮食,比如谷物(大米、小米、高粱等)。在中国古代,粮食是极其宝贵的战略物资,是支撑整个社会运作的根本。即使到了相对富足的时期,粮食的产量也远不能与现代相比,更不可能像木材、煤炭那样大量砍伐和开采。将宝贵的粮食用于酿酒,然后再提炼出酒精来当燃料,这在经济上是完全不划算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用一斗谷子酿出的酒,可能才能提炼出很少量的酒精。而这一斗谷子本身,足够一个人吃上好几天,或者作为种子来年继续种植。
生产过程的低效率: 即使是蒸馏技术,在古代也相对原始和低效。提纯酒精的过程需要反复蒸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例如加热)。而且,能够提炼出高纯度酒精的技术和设备,在古代也并非普遍普及,更多是掌握在专业的酿酒作坊手中。
产出量的限制: 即使有能力生产酒精,其总量也十分有限。古代的酿酒业主要满足的是饮用需求,尤其是在祭祀、宴饮等场合。生产出来的酒,大部分还是作为饮品消费掉了。

2. 存在更廉价、更易获取的替代燃料。

中国古代社会拥有丰富而多样的天然燃料资源,这些资源相对容易获取,成本也低廉得多:

木材: 这是最主要的燃料来源。从山林中砍伐树木,经过简单的加工就能使用。尽管长期过度砍伐会导致环境问题,但在许多地区,木材仍然是相对充足的。
秸秆和干草: 农作物收割后剩下的秸秆、干草,是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燃料,尤其是在烹饪和取暖方面。
粪肥: 动物粪便(如牛粪、马粪)经过晾晒、发酵后,是重要的燃料,尤其在一些缺少木材的地区,作用不可小觑。
煤炭: 随着技术的发展,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煤炭的热值比木材高,燃烧时间也更长,逐渐成为重要的燃料。
油类: 一些植物油(如桐油、菜籽油)在特定场合(如照明)会有使用,但作为大规模燃料的成本过高。动物脂肪(猪油等)也可能少量用于特殊烹饪或照明,但同样不是主流燃料。

相较于这些“随处可见”的燃料,酒精的生产成本和难度显然无法与之抗衡。用酒精来烧火做饭、烧水取暖,简直是奢侈到了极点,会被视为一种巨大的浪费。

3. 酒精的特性与燃料应用的不匹配(在古代技术条件下)。

虽然酒精燃烧起来火光稳定、无烟(相较于木材),这在理论上是很好的燃料特性。但具体到古代的实际应用场景,存在一些问题:

火焰强度和稳定性: 古代人们需要的是能烧旺的火,能快速将食物煮熟,或者提供足够的热量取暖。酒精虽然燃烧稳定,但在古代提炼的酒精纯度不高时,其火焰强度可能并不足以满足一些高要求的烹饪需求。
储存和运输的风险: 酒精易燃易挥发,在古代缺乏可靠储存和运输技术的情况下,大量储存和运输酒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火灾)。而木材、煤炭等燃料的储存和运输相对安全得多。
精细化工的缺乏: 即使有想法将酒精作为燃料,但要实现高效的燃烧装置(比如酒精炉),需要对燃烧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精密的加工技术。古代的炉灶设计更偏向于使用固体燃料(木柴、煤炭),很难直接高效地利用液体燃料。

4. 饮用需求的优先性。

即使古代人有能力生产酒精,他们的认知和文化重心仍然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饮品,用于社交、祭祀、医药等领域。例如,中药中就有不少方剂会使用酒来作为溶媒或辅助药材。饮用和药用,在古代社会对酒精的需求更为迫切和普遍,哪有心思去想把它烧掉呢?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没有大规模地使用酒精作为燃料,根本原因在于:

成本过高,得不偿失: 用宝贵的粮食生产酒精作为燃料,比使用木材、煤炭等天然燃料昂贵太多。
替代品充足且廉价: 自然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其他燃料,足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
技术和安全局限: 古代的技术难以高效、安全地生产和使用酒精作为大规模燃料。
社会需求重点: 酒精的主要用途集中在饮用和医药领域。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个古代的诸侯王在冬日里,为了取暖,点燃了他窖藏多年的高度白酒,那场面固然壮观,但估计第二天就会因为“奢侈浪费”和“消耗国本”而被御史台弹劾得体无完肤。酒精在他们眼中,是琼浆玉液,是价值连城的饮品,是治病的良药,绝不是可以随意烧掉的凡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认识大V,就不邀了,希望有了解的人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问拿酒精做燃料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不构成主流的燃料使用方式。 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酒精的存在,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制造,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确实是认识并会制造酒精的。 最早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拥有“专业”经济学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界定一下“专业经济学家”的含义。如果我们将“专业经济学家”定义为在现代意义下,专门以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拥有独立学术体系、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那么中国古代不存在这样的“专业经济学家”。这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8世纪以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严重污染环境的事例? 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虽然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满天雾霾,工厂林立,但一些局部的、甚至是颇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也确实是存在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几个,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别整得跟AI一样干巴巴的。一、 炼铜业的“铜绿”之殇:说到古代污染,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绝对是绕不开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广场?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广场”。如果按我们今天对广场的理解,比如一个开阔、四面有建筑围绕、供公众聚集、活动、休憩的公共空间,那么,可以说是有的,但形态和功能与我们现代的理解有不小的差异,并且随着朝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得穿越回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些承载着古人生活、政.............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但并非没有受到过种种限制和监督的尝试。这些制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而是围绕着“君臣关系”这一核心展开,试图在君主权威下,通过不同层级、不同角色的互动,来规约皇权,使其不至于肆意妄为。其中,监察制度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在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职责就是对官员进行监督,而这些官员最终.............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了无数恢弘的篇章。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那些黯淡却真实存在的星辰,也有一些战争,虽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甚至只在某些边角料中闪过一丝痕迹,却同样惨烈,牵动着无数生灵的命运。其中,一个值得深挖的例子,便是“楼船将军”温崖与鲜卑部落的“白狼山之战”。你或许会问.............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对话,其思想的深刻、气魄的宏大,即便穿越千年,依然能让人感到震撼,甚至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视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一位名叫触谡(chù sù)的鲁国大臣,在朝堂上与鲁穆公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当时的鲁国,国力日衰,周围的强国环伺,前途堪忧。鲁穆公,作.............
  • 回答
    古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惊叹。它们不仅是维持罗马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古罗马人卓越工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罗马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庞大帝国,如果没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确实存在不少弟子成就超越其恩师的例子,这既是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现象,也恰恰体现了思想传承的生机与活力。弟子的超越往往不是简单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基于对老师思想的深刻理解、批判性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思想体系,甚至开创新的学派。以下将详细列.............
  • 回答
    英国宫廷和中国古代皇族后院在“宫斗”这个概念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其 性质、表现形式、以及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两者直接划为一类,可能过于简化,但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对比和联系。中国古代皇族后院的“宫斗”:在中国古代,皇族后院,尤其是后宫,是权力斗争的缩影。.............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核心。寻找一本能够“综合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且“详细阐述”的书,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存在一本完全意义上“综合了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的书。原因如下:1. “所有学派”的界定与遗失: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众多,远不止.............
  • 回答
    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拜占庭皇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运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从理论上讲,拜占庭帝国确实拥有一些基础条件,但要完全复制中国古代的模式,却存在着根本性的阻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中国古代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首先,统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三大仁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以其仁政、爱民、勤政等品德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传统史书中推崇的楷模。然而,史海浩瀚,帝王众多,是否真的只有他们三位堪称“仁君”,而没有更甚者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仁君”这个概念在古.............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现象是否普遍,以及您提到的“从战国随葬战车刮下的雕龙金箔”这种情况,需要分开来看,并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关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私藏文物的普遍性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考古学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从业者都秉持着科学、公正、负责的态度对待文物。 严格来说,“私藏文物”在中国法.............
  • 回答
    想在古代找个类似现代洗浴中心的地方,那可真得费点心思。跟咱们现在楼上楼下蒸桑拿、搓个澡一条龙服务是不太一样的,但古代人肯定也是有他们自己的洗浴方式和场所的。说到古代的“洗浴中心”,最有代表性的还得是公共浴场。 这玩意儿可不是只有平民百姓能去,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只要有钱有闲,都能去那儿凑个热闹。罗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