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业的经济学家?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拥有“专业”经济学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界定一下“专业经济学家”的含义。

如果我们将“专业经济学家”定义为在现代意义下,专门以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拥有独立学术体系、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那么中国古代不存在这样的“专业经济学家”。这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8世纪以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其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以及职业分工都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如果我们把“专业经济学家”的概念放宽,理解为那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对经济运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提出经济政策建议、并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或政治家,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拥有许多杰出的经济思想家和实践型的经济管理者。他们虽然没有“经济学”这个学科的标签,但其思想和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中国古代这些“类经济学家”的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一、 经济思想的源头与早期发展(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哲学之中。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和国家治理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主张。

儒家思想中的经济关怀:
管仲(春秋时期): 被誉为“圣人之相”,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思想家之一。他的《管子》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思想:
“农、工、商、兵”四业并重: 他认为国家发展需要这四个方面协同发展,但强调“农”是根本,要重视农业生产。
重农抑商(初探): 虽然不是绝对的抑商,但他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认为商业的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
国家干预经济: 管仲主张政府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通过“轻重之术”(通过政府对物资的收放来调节物价,稳定经济),管理粮价、盐价、铁价等。他著名的“蓄国”思想,即政府储备物资以备不时之需,是早期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现。
“富民”政策: 管仲认为要国家强大,必须先让人民富裕,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孔子(春秋时期): 虽然孔子更侧重于政治道德,但他关于“富而好礼”(富裕但不过分追求物质,并能行礼)的思想,也包含了对经济繁荣与社会秩序关系的思考。他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并非完全否定“利”,而是强调“义利合一”。
孟子(战国时期):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提出的“恒产论”(人民有固定的财产才能有稳定的道德和政治归属)对后世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主张“均民利”,即国家应该让民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避免贫富差距过大。
道家思想的经济观点:
老子(春秋时期):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不使有司,民自朴”的自然经济观点。他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欲望,让社会回归淳朴自然的状态,认为过度的管制和追求会导致社会混乱。虽然这在现代经济学看来可能过于理想化,但其对过度干预的反思具有一定价值。
庄子(战国时期): 庄子对名利和功业的鄙视,也反映在对经济活动的看法上。他崇尚逍遥自在,反对人们为了功利而奔波劳碌,是一种对世俗经济追求的超脱。
法家思想的经济策略:
商鞅(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改革之一。他强调“耕战”政策,将农业生产和军事实力作为立国之本。
重农抑商: 商鞅明确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限制商业活动,认为商业会分散农民精力,扰乱社会秩序。
统一度量衡: 这是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举措,为统一的市场奠定了基础。
土地国有(部分): 鼓励开垦荒地,但土地所有权也有一定限制,以保证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控制。
经济立法: 商鞅注重通过法律来规范经济行为,例如奖励耕战,惩罚游手好闲。
申不害(战国时期): 申不害提出了“术”的治国思想,强调通过技术和手段来管理国家,其中也包括经济管理。他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术来控制臣下,从而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

二、 汉唐盛世的经济思想与实践

汉唐时期,中国进入了统一和繁荣的时代,经济活动更加活跃,对经济的管理和理论也更加成熟。

汉代经济思想:
董仲舒(汉代): 虽然以“天人感应”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闻名,但董仲舒也提出了不少经济政策建议。他主张“限民以爵,节民以礼”,强调通过礼制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抑制过度的奢侈浪费。他还提出了“募民就田”的政策,鼓励流民去开垦荒地,增加农业生产。
贾谊(汉代): 贾谊是汉代重要的经济思想家。他著有《论积贮疏》、《富国策》等,深刻分析了汉初的经济问题:
“重农抑商”与“富民”的辩证: 贾谊认识到“重农”是基础,但他也看到了商业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富民”,认为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大。
国家干预经济(盐铁官营): 贾谊主张国家实行盐铁官营,控制关键战略物资,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扰乱市场。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案例。
财政管理: 他对汉初财政收入的不足和支出过多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建议。
桑弘羊(汉代):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经济重臣,桑弘羊在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盐铁论》中。
“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 这是他最著名的经济政策,旨在通过国家垄断关键物资的生产和销售,调节物价,打击豪强商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国家开疆拓土提供支持。他认为这是“富国之本”,但也因此受到儒家“富商”的批评。
辩护与理论化: 桑弘羊的政策虽然为“法家”式的强国之道,但在《盐铁论》中,他与儒生们的辩论,也阐述了其经济理论的合理性,试图将经济管理提升到国家大计的高度。
唐代经济思想:
唐代经济更加开放和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经济管理上更注重稳定和发展,也涌现了一些经济思想的萌芽。
陆贄(唐代): 陆贄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和经济思想家,他提出的许多经济政策建议具有长远影响。
“和租”与“均田”的调整: 他分析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土地兼并和人口流动下的弊端,提出了改革建议。
抑制土地兼并: 陆贄对土地兼并问题表示担忧,认为其会加剧贫富分化,动摇社会根基。
强调农业生产与兴利: 他主张通过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来增加产出,并关注如何让民众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三、 宋明理学的经济影响与明清商品经济的深化

宋明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涌现出更多具有经济思想的人物。

宋代经济思想:
王安石(宋代):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之一,他的“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都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富国强兵”为目标: 王安石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富国强兵,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他既支持国家干预经济,例如通过“市易法”平抑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但也认识到市场调节的作用。
“理财”思想: 王安石将理财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层面,强调通过科学的财政管理和经济政策来发展国家。
“青苗法”: 在农作物歉收或价格低廉时,由官府向农民提供贷款,以“助其耕种,免于兼并”。这是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金融政策,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争议。
苏轼(宋代): 虽然苏轼是王安石的反对者,但他也对经济问题发表了看法,例如对“免役法”的批评,认为其加重了农民负担,体现了对民生和经济政策的关注。
明代经济思想:
明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市场运行规律和商业发展。
《明会典》中的经济制度: 记录了明代大量的经济政策和制度,是研究明代经济的重要文献。
一些商人的商业智慧: 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一些成功的商人总结出的经营之道,也具有经济学的价值,例如“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等。
清代经济思想:
清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经济政策,并提出新的见解。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 他们虽然更多地是政治思想家,但也提出了许多经济改革的建议,例如:
限制君权,关注民生: 他们批判了君主专制对经济的压制,主张“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生计。
反对重农抑商,支持商业发展: 顾炎武等人开始认识到商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限制土地兼并、鼓励商业流通的建议。
魏源(晚清思想家):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中也包含了经济层面上的学习和改革。他关注到西方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并提出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中国的国力。
郑观应(晚清买办、实业家): 郑观应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一位重要的经济思想家。
《盛世危言》: 他在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改革财政制度、建立银行等一系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张,被认为是早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代表。
“富强”与“实业救国”: 他强调发展实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经济发展策略。

四、 为什么说他们不是“专业经济学家”?

尽管上述人物对经济有深入研究和卓越贡献,但他们不被称为“专业经济学家”,主要原因如下:

1. 学科独立性: 经济学在古代并未从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中独立出来,经济思想往往是作为治国方略、政治哲学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2. 研究方法: 古代经济思想更多地依赖于经验观察、逻辑推理和道德判断,而非现代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模型、计量分析等量化方法。
3. 职业身份: 他们的主要身份是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经济研究和政策建言是其政治实践或哲学思考的延伸,而非其唯一的或主要的研究领域。他们没有专门的经济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共同体。
4. 理论体系: 虽然有深刻的经济思想,但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系统、自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例如没有像亚当·斯密《国富论》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总结: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业经济学家”,但涌现了无数伟大的经济思想家和实践者。他们从不同的思想流派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对农业、商业、财政、货币、国家干预等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策建议。他们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演进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可以说,中国古代拥有的是“治国之经济思想”,而非“纯粹的经济学理论”。这种经济思想与政治、道德、哲学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经济学是从亚当斯密抽象出看不见得手,然后推出整座理论大厦的,中国古代不大可能出现这类学者。

建议读下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 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书里并不是只有政治学、经济学的视角,还有人类学、心理学的视角。书里面通过实验,讨论了各个地区人民传统思维的差异。

现代科学依赖可控的试验、理想的数据以及演绎思维。前两者为理论提供了可靠的检验方法,后者则是通过构建公理化的理论体系为研究指明方向。然而不仅仅是中国人缺演绎思维,全世界除西方国家外,大部分地区国家的百姓都缺少演绎思维,倾向于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本身就注定很难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而经济学只是现代科学之一罢了。

当然,思维和现代科学体系可能是一个鸡蛋相生的问题。不过从传统思维的角度,虽然中国古代肯定有人专门研究经济,可能也有少数人具有逻辑思维,但是科学的进步是需要不断研讨的,所以中国古代很难产生亚当斯密这样的经济学家。

user avatar

管仲啊卧槽

大神好吧

带兵打仗被各个国家吊着打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就是刷的管仲的部队刷出来的还有老马识途等等

没怎么赢的漂亮过

但是用经济战玩死了多少个国家啊


PS:管仲认为,富豪应该烧火用的木头都是雕花的

这样起码能养活几十个人专门雕木头

卧槽这可比所谓的奢侈品更能缓解阶级矛盾啊大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是否拥有“专业”经济学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界定一下“专业经济学家”的含义。如果我们将“专业经济学家”定义为在现代意义下,专门以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拥有独立学术体系、并以此为职业的人,那么中国古代不存在这样的“专业经济学家”。这是因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8世纪以后在西方逐渐兴起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的“游击将军”这一军衔等级,其实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严格来说,在古代官方的军衔体系中,并没有一个叫做“游击将军”的固定、明确的职位或等级。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更多是因为“游击”这个词汇与一种战术风格的紧密联系,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民间认知。“游击”的本义与战术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为您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方面的学术专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要挑选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且深入人心的著作,确实需要一些辨别。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视角,为您细致地介绍几部我认为堪称经典的著作,力求让您在阅读前就能对其内容、价值和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 宏观史观与通史类著作:奠定认知基.............
  • 回答
    在中国古代,要问拿酒精做燃料这个问题,答案是:几乎没有,或者说极其罕见,不构成主流的燃料使用方式。 这并不是因为古人不知道酒精的存在,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制造,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确实是认识并会制造酒精的。 最早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严重污染环境的事例? 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虽然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满天雾霾,工厂林立,但一些局部的、甚至是颇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也确实是存在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几个,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别整得跟AI一样干巴巴的。一、 炼铜业的“铜绿”之殇:说到古代污染,铜矿的开采和冶炼绝对是绕不开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有没有广场?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广场”。如果按我们今天对广场的理解,比如一个开阔、四面有建筑围绕、供公众聚集、活动、休憩的公共空间,那么,可以说是有的,但形态和功能与我们现代的理解有不小的差异,并且随着朝代的发展,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得穿越回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些承载着古人生活、政.............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但并非没有受到过种种限制和监督的尝试。这些制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而是围绕着“君臣关系”这一核心展开,试图在君主权威下,通过不同层级、不同角色的互动,来规约皇权,使其不至于肆意妄为。其中,监察制度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在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职责就是对官员进行监督,而这些官员最终.............
  • 回答
    拨开迷雾:中国古代的“科学”面纱千百年来,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是否孕育了“科学”的讨论从未停息,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心织就的迷局,引得无数智者前赴后继,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确凿的答案。要解开这个局,我们不妨一步步来。 一、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这是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引发争论.............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了无数恢弘的篇章。然而,如同浩瀚星空中那些黯淡却真实存在的星辰,也有一些战争,虽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甚至只在某些边角料中闪过一丝痕迹,却同样惨烈,牵动着无数生灵的命运。其中,一个值得深挖的例子,便是“楼船将军”温崖与鲜卑部落的“白狼山之战”。你或许会问.............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对话,其思想的深刻、气魄的宏大,即便穿越千年,依然能让人感到震撼,甚至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视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一位名叫触谡(chù sù)的鲁国大臣,在朝堂上与鲁穆公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当时的鲁国,国力日衰,周围的强国环伺,前途堪忧。鲁穆公,作.............
  • 回答
    古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交通和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也足以让人惊叹。它们不仅是维持罗马庞大帝国运转的生命线,更是古罗马人卓越工程技术和组织能力的集中体现。罗马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罗马大道”想象一下,一个横跨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庞大帝国,如果没有高效的交通系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统治.............
  • 回答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确实存在不少弟子成就超越其恩师的例子,这既是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现象,也恰恰体现了思想传承的生机与活力。弟子的超越往往不是简单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基于对老师思想的深刻理解、批判性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思想体系,甚至开创新的学派。以下将详细列.............
  • 回答
    英国宫廷和中国古代皇族后院在“宫斗”这个概念上,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其 性质、表现形式、以及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两者直接划为一类,可能过于简化,但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对比和联系。中国古代皇族后院的“宫斗”:在中国古代,皇族后院,尤其是后宫,是权力斗争的缩影。.............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核心。寻找一本能够“综合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且“详细阐述”的书,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存在一本完全意义上“综合了中国古代所有学派思想”的书。原因如下:1. “所有学派”的界定与遗失: 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众多,远不止.............
  • 回答
    东罗马皇帝,或者说拜占庭皇帝,他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古代那种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体制下运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从理论上讲,拜占庭帝国确实拥有一些基础条件,但要完全复制中国古代的模式,却存在着根本性的阻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中国古代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究竟包含了哪些核心要素。首先,统一.............
  • 回答
    中国古代的“三大仁君”——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这三位皇帝以其仁政、爱民、勤政等品德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传统史书中推崇的楷模。然而,史海浩瀚,帝王众多,是否真的只有他们三位堪称“仁君”,而没有更甚者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仁君”这个概念在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人们常常把高跟鞋和裹脚联系起来,但抛开肉体上的痛苦,它们在更深层的影响和意涵上,其实有着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咱们先从 “为了迎合某种社会期待和审美标准而改变身体形态” 这个最表层的共同点说起。古代汉族女性裹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符合当时社.............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