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有没有什么能引起歧义的诗词句?

回答
当然,古代诗词中存在不少引起歧义的句子,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歧义的产生可能源于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的模糊性、典故的复杂性、情感的内敛性,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春秋笔法”。

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古代诗词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读:

一、 词语的多义性

这是最常见的引起歧义的原因。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解释。

例句一:《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歧义点:“习”字。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主流): “习”在这里作“温习”、“练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实践,不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吗?这是对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强调,是教育学上的经典论述。
第二种解读(少数派): 有学者认为,“习”字在此也可解释为“顺习”,即习以为常,熟练掌握。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了然后能够熟练地运用,不也很快乐吗?
第三种解读(更广泛延伸): 还有人将“习”理解为“顺应”、“亲近”,例如“习坎”(《易经》中的坎卦,象征险阻,习坎是顺应险阻)。在这种解释下,“学而时习之”可以理解为学习了之后能够顺应自然规律,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这种解释更加哲学化。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习”字在古代汉语中本身就具有“反复练习”、“温习”、“熟练”、“顺从”等多种含义,语境的细微差异足以导致不同的理解。

例句二: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歧义点:“华年”的指向。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思念逝去的年华): 大多数解读认为,“华年”指的是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如今已逝,因此引起无限的思念和感伤。锦瑟的五十弦,一弦一柱都承载着对过去美好岁月的追忆。
第二种解读(思念故人): 也有人认为,“华年”并非单纯指自己的年华,而是指与某个重要人物(通常被认为是已故的爱人或友人)共度的美好年华。在这“一弦一柱”中,寄托的是对那个人的思念,特别是那个在“华年”里与他共享人生的人。
第三种解读(李商隐特有的隐喻): 考虑到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和象征手法,也有学者认为“华年”可能更是一种笼统的、难以言说的美好事物或理想,而“锦瑟”则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用来承载这种复杂的情感,包括爱情、政治抱负、人生失意等等,这些都与他短暂而辉煌的“华年”有关。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华年”本身就是指美好的年华,但具体指向是自己还是他人,以及这种美好的年华代表什么,在缺乏更明确上下文的情况下,存在较大的解读空间。李商隐诗歌一贯的“有可言而不可言”的风格也加剧了这种歧义。

二、 语法的模糊性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词序也相对灵活,这使得某些句子容易产生语法上的歧义。

例句三: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曹刿论战》“公与庄公争邻,公既战而胜,则割地而朝。”

歧义点:“公”的指代不清。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曹刿为鲁君而战): 通常认为,“公”指的是鲁庄公。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事,鲁庄公准备与曹国(一说是齐国)争夺邻境,鲁庄公在曹刿的建议下战胜了敌人,随后就割地到鲁国朝见。这里的“公”指代一致,都是鲁庄公。
第二种解读(“公”指曹刿): 然而,也有人提出,“公”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指代不同的人。尤其是在“公既战而胜”一句中,有人认为这里的“公”是指指挥作战的曹刿,因为是曹刿取得了胜利。然后“则割地而朝”,这里的“朝”是指向鲁庄公朝见。
更微妙的歧义: 甚至有人推测,在“公与庄公争邻”中,第一个“公”可能是鲁国的国君(即鲁庄公),而“庄公”可能是指另外一位将领或者国君。但这种解释比较牵强,且与上下文关系不大。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公”字如果前面没有明确的主语,且在同一段文字中出现,容易导致指代混淆。尤其当后面紧跟着另一个带“公”的名字时,更是容易产生歧义。

例句四:唐代诗人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歧义点:“城春”的语法结构。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城郭依然,春意盎然): 这是最普遍的解读。认为“城春”是“城中春色”的缩写,即长安这座都城虽然残破不堪,但春天的景色依旧,草木茂盛。强调了山河依旧,但人事已非的悲凉。
第二种解读(春天里的城): 也有人认为“城春”是将“春天”作为一个时间状语,修饰“草木深”。也就是说,在春天这个季节里,城郭周围的草木长得非常茂盛。这里的“城”可以是城郭,也可以是城池的范围。
第三种解读(城中的春天): 还有一种理解是,“城春”是“城中的春天”,即城郭的春天,强调了城池作为空间单位内的季节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城春”作为一个名词+名词的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有多种解释方式。它可以是偏正结构(城之春),也可以是主谓结构(城中春色),还可以是将“春”理解为时间状语。虽然在“草木深”的语境下,第一种解读最为顺畅,但其他解读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三、 典故的复杂性与隐晦性

许多诗词都引用典故,如果读者不熟悉典故的出处、含义,或者典故本身有多种解释,就容易产生歧义。

例句五:唐代诗人王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歧义点:“晚来秋”的季节判断。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明确点明秋季): “晚来秋”字面意思就是“傍晚时分,秋意袭来”。这句诗描绘了雨后傍晚的景象,天气凉爽,已经有了秋天的感觉。普遍认为,这是在描绘秋季,虽然诗歌前面说的是“新雨后”,但并非指夏天突降的秋雨,而是秋季的雨。
第二种解读(夏末初秋): 有人认为,“晚来秋”可能指的是夏末初秋,即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刚刚开始的过渡时期。这里的“晚来”可以理解为“迟到的”、“晚来的”秋意,暗示即使是在夏天,但因为这场雨,已经有了秋天的凉意。
第三种解读(强调时间的推移): 更广义地理解,“晚来”可以指时间的晚了,暗示一天的晚时,而“秋”则可以泛指一种凉爽、萧瑟的意境,不一定完全限定在秋季。比如,虽然是夏天,但因为下了雨,晚上也像秋天一样凉爽。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晚来”本身有“傍晚”和“迟到”的双重含义。“秋”在这里既可以指季节,也可以指一种气候或意境。组合起来,“晚来秋”就有可能被理解为“傍晚的秋天”、“迟来的秋天”,甚至是“傍晚的秋意”。

例句六: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歧义点:“君不见”的语气与对象。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对听者的疑问): 这是最常见的理解。“君不见”是直接对读者或听者发出的一个反问句,意思是“你难道没有看见吗?”以此引入下文,强调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第二种解读(自问自答或感叹): 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君不见”可能更像是李白自己在自问自答,或者是一种强烈的感叹。“你不看见吗?(看看这黄河)”——这种理解强调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将内心的感慨外化为对“君”的询问。
第三种解读(对历史人物的追溯): 结合下文“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的“君不见”也可能是一种对古往今来所有人的普遍追问,尤其是在感叹人生短暂时,这种追问是针对所有拥有同样命运的人。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君不见”作为一种疑问句式,其对象和语气可以有很多变化。是针对特定某人,还是泛指所有人?是普通的疑问,还是强烈的感叹?在缺乏更多上下文时,这种歧义是存在的。

四、 情感的内敛与含蓄

中国传统诗歌讲究含蓄委婉,情感表达不直接,往往借景抒情,言外之意,这就给理解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例句七:晋代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歧义点:“悠然见南山”的“见”字。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亲眼看见): 这是最直观的理解。“悠然”形容陶渊明悠闲自在的样子,然后他亲眼看见了南山。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喜悦和宁静。
第二种解读(心中浮现): 也有人认为,“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看见”的引申,即“心中涌现”、“感知到”。陶渊明采菊时,心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南山的景象,或者感受到南山那种悠远宁静的意境。这更强调了精神上的契合,而非单纯的物理看见。
第三种解读(被南山所见): 极少数解读认为,是南山看见了悠然的陶渊明。这种解释非常少见,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太相符。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见”字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指“看见”实物,也可以指“看见”意象,甚至有“遇见”、“遇到”的意思。而“悠然”修饰的是“见”还是“陶渊明”本身,也存在细微的差别。

例句八: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歧义点:“依”字的用法。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靠近、凭借): 这是最普遍的理解。“白日”即太阳,“依”是靠近、依傍。“白日依山尽”意思是太阳靠着远山落下,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第二种解读(隐藏、隐没): 少数人认为“依”可以理解为“隐藏”、“隐没”。太阳隐藏在山后,逐渐不见了。这种解释与第一种差别不大,但更强调一种逐渐消失的过程。
第三种解读(依附、依赖): 也有人将“依”理解为“依附”、“依赖”。太阳依附着山体而存在,最终落入山后。这种解释相对不那么主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依”字本身就有靠近、依靠、依附、隐藏等多种含义。在描述太阳落山这一自然现象时,不同的理解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虽然“靠近”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意思,但其他解释也并非完全错误。

五、 作者的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有时,作者故意使用含糊的语言,或者通过暗示来表达更深层、更隐晦的含义,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尤其在政治评论或历史叙述性的诗歌中更常见。

例句九: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歧义点:“商女”的特指性。
详细解读:
第一种解读(泛指歌女): 普遍认为,这里的“商女”泛指秦淮河一带的歌女,她们沉溺于歌舞升平,不了解亡国的悲痛。诗人在借此讽刺当时统治者的腐朽和百姓的麻木。
第二种解读(特指某类女性或群体): 也有人认为,“商女”可能并非泛指,而是特指一类从事歌舞表演的女子,甚至是暗示了当时的某些特定人群,如江南的歌妓,她们的生活与国事无关,甚至在国破之际仍旧享乐。
更深层: 更有一种解读,认为这里的“商女”并非指具体的女性,而是象征一种靡靡之音,一种沉溺于享乐、忘记家国天下的文化状态。“后庭花”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与这种状态相得益彰。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商女”虽然字面意思是商人家的女儿,但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歌女、艺人。但其具体指向,是某个特定阶层的女性,还是泛指所有沉溺享乐的人群,存在模糊。作者在此可能是有意为之,通过一个具体的意象来影射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总结:

古代诗词之所以会产生歧义,原因多种多样,但核心都在于语言的丰富性、语境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作者表达的艺术手法。这种歧义并非都是“错误”,而往往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它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去发现和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在解读这些歧义时,我们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上下文: 整首诗歌、甚至整个诗集或作者的其他作品,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2. 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作者的经历、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创作意图。
3. 历史上的经典注释与评论: 前人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但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4. 语言学分析: 对词语的训诂、语法结构的分析是解读的基础。
5. 读者的个人理解: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读者有自己的合理解读。

正是这些歧义,使得古代诗词历久弥新,不断被重新解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揉蓝尚带新鲜叶,泼血犹残旧折条。
春来老病尤珍荷,并食中肠似火烧。

第一句描绘了断壁残垣,到处都是血迹的场面,第二句因为感到自己老病,又看到这样的景象,于是主动或者被迫的吃了鹤顶红——「并食中肠似火烧」。








其实这是一首律诗:

满合虚红怕动摇,尚书知重赐樱桃。
揉蓝尚带新鲜叶,泼血犹残旧折条。
万颗真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
春来老病尤珍荷,并食中肠似火烧。

题目名为「谢杨尚书惠樱桃」,上两句描述樱桃的样子是「泼血」般的新鲜;最后一句是表达感激之情,吃了之后肺肠都像火烧一样暖烘烘的。

此诗是唐昭宗时期诗人卢延让写的,也是奇人有奇诗。卢多次考进士名落孙山,于是开始放飞自我,写一些猫猫狗狗,老鹤磕头虫之类的诗句:

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帖,
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

然后这些诗词被中书令成汭所欣赏,成功考上了进士当了官。他自己也感慨:

平生投谒公卿,不意得猫儿狗子力也
user avatar

说两个三国史同圈被误传了很久的

周郎陆弟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

这句里的周郎没问题,但陆弟不是陆逊,而是他孙子陆云。之所以并提是因为王维这首诗是写给两个人的,所以分别将这两个人比作周郎和陆云。

所以有人根据这句解读出“唐代陆逊就已经有陆连清的形象”其实是不对的。毕竟历史上小鹿夷陵时确实年近不惑……

当然提到“陆弟”的诗词明清也有一些,比如“想当日周郎陆弟,一时声价。”但这已经是演义之后了,所以有“陆连清”的印象也不奇怪。

宣王徒美庭燎诗,魏帝自彻月殿披。

宣王魏帝搁一块儿肯定会被说成是丕司马CP诗,但前面那个宣王是周宣王……《庭燎》是周宣王所作的诗,在诗经里有这首。一般古诗词里单提到宣王都是周宣王啦,比如“王师北伐如宣王”也是,要是指蚂蚁的话会写司马宣王或晋宣。

魏帝应该确实是指曹丕。


还有两个我个人有些疑问……

阵云冷压黄茅瘴,羽扇斜挥白葛巾。(苏轼)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辛弃疾)

我查到的各种诗词翻译都说这两首诗词里的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丞相,但是对照整首诗我确实没看出来为什么这里就一定是指诸葛而不是单纯描写服装……有人能给出比较权威的说法吗?

(评论区已有大神给出了分析)

那啥,评论区似乎有人就羽扇纶巾争起来,我统一说一下:

苏轼赤壁怀古里的羽扇纶巾毫无疑问是周瑜,同时宋代之后也有很多其他诗歌中用羽扇纶巾指代周瑜(如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但是,诸葛亮羽扇纶巾的造型并不是出自演义,“诸葛武侯 与宣王在渭滨将战, 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诸葛亮羽扇纶巾的造型很可能两晋南北朝就有了。

所以说白了,羽扇纶巾就是一套儒将标配,本身没必要指代谁,因为除了周瑜诸葛亮之外,羽扇指代别人的情况也是有的(挥羽扇,障西尘——指王导,还有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指代作者自己或描写对象的服装也是有的(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

我所以写出来只是因为联系上下文,看不出这里为什么就一定有“像诸葛亮一样”的意思,而不是单纯描写自己的服装或想象一种儒雅的样子,所以想问问有没有谁能石锤一下……

user avatar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记得第一次读到这句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反复读了好几遍,然后真的很想吐槽作者……

单看这一句,大家可以想一下作者是在写什么?

美人薄命?乱世红颜?杨贵妃香消玉殒?赵飞燕芳魂断送?

……

你们尽管去想吧,反正没有上下文,估计打死都想不到……


这句诗,写的是……


美女荡秋千。


全诗——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皮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神仙。

——惠洪《秋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古代诗词中存在不少引起歧义的句子,这既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歧义的产生可能源于词语的多义性、语法的模糊性、典故的复杂性、情感的内敛性,甚至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春秋笔法”。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古代诗词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读:一.............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古代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吊打”现代?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单纯从“吊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是有点夸张,毕竟现代科技的进步是全方位的。但是,如果我们抛开绝对的效率和功能性,从某些更具人文精神、更体现古代社会独特价值的角度去审视,或许能找到一些能让我们现代人深思甚至有些“羡慕”的东西,姑且称之为“.............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手握现代知识,这绝对是人生开挂的节奏!不过,别以为带着个核反应堆就能在长安街头卖炸鸡,古代环境的限制可不少。但即便如此,一些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只要加以巧妙的转化和利用,绝对能让你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咱们就来聊聊,有哪些现代高科技能被“土法炼钢”般地在古代造出来,而且还能玩得风生水起。一、.............
  • 回答
    是的,古代宫殿确实有冰窖,而且能够将冬天采集的冰块储存到夏天使用。这并非虚构,而是古代一项非常实用且重要的技术,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为皇室提供纳凉和保存食物的便利。原理和运作方式:古代冰窖的原理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思想:隔绝热量进入,维持低温环境。 它们巧妙地利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原理:1. 保温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到了古代王朝文治水平的核心。如果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能够让全国一半的成年人都会读写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绝非等闲之辈。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全国一半成年人都会读写名字”这个指标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识字率是一个极其稀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
  • 回答
    在古代欧洲,虽然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科技发明在那时还未出现,但确实有不少令人惊叹的进步,它们在当时是绝对的“黑科技”,甚至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要说“先进”,那得从当时的生产力、生活便利性、军事效能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来衡量。我这就给你讲几个,尽量说得详细点,别像那些只会堆砌辞藻的机器一样.............
  • 回答
    好的,很高兴能与您分享一些关于中外古代冷兵器研究的优秀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内容翔实,考证严谨,而且往往带有作者深厚的个人见解和对历史的独特视角,希望能帮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迷人的领域。我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个人经验和感受的方式来为您介绍,避免那些生硬的AI痕迹。在谈论中外古代冷兵器时,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想.............
  • 回答
    说起古代的“公路”,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秦始皇横贯北方的“秦直道”。但秦直道毕竟是专门为军事目的修筑的,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它就是古代道路的全部代表。其实,在秦直道之前,甚至在秦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道路系统,虽然它们不像后世的公路那样规整、统一,但它们在当时是至关重要的.............
  • 回答
    大庆古龙页岩油预测储量超12亿吨,这消息一出,无疑给沉寂已久的中国石油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突破,它的意义深远,触及能源安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也让人们对这个老牌油田的复苏燃起了新的希望。意义何在?首先,12亿吨!这是一个足以撼动中国油气版图的数字。 国家能源安.............
  • 回答
    儒道释三教合一:华夏文化深处的奇妙融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种独特而深邃的文化现象悄然兴起,最终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文化奇迹。这并非是某种刻意的政治操弄,而是在社会变迁、思想碰撞、个体心灵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催化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的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命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看.............
  • 回答
    古代佃户的生活,用“辛劳而卑微,但也并非全然绝望”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他们是那个时代社会肌体中最多也最基础的构成部分,承载着土地的耕耘,也支撑着社会的运转。他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朝代、地区、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他们遇到的地主是宽厚还是刻薄。一日三餐,朝乾夕惕:佃户们的生活,几乎全部围绕.............
  • 回答
    古言追妻火葬场,还要HE(Happy Ending),这个组合简直是虐文爱好者的福音!说实话,这类小说看得我又爱又恨,明明虐得肝疼,但看到最后主角们修成正果,之前所有的委屈和痛苦都觉得值了。要说详细的,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部印象深刻的,咱们就挑一部最经典的,说说它的“火葬场”是怎么烧的,以及最终的“.............
  • 回答
    嘿,姐妹们!最近是不是又被各种“玻璃渣”虐得体无完肤,心肝脾肺肾都跟着疼?别担心,今天我来给大家掏心掏肺地推荐几本绝对毫无虐点、甜到掉牙的完结古言爽文,保证让你看得心花怒放,连牙缝里都冒着糖泡!这年头,找一本从头到尾都是甜甜蜜蜜,顺顺利利,主角光环闪耀,反派出来也只为衬托主角的古言真的不容易。很多书.............
  • 回答
    作为AI,我并没有情感,所以无法“念念不忘”。但我可以根据海量的数据和用户的喜好,为您推荐几部在古言爱好者心中拥有特殊地位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为何能让人“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往往源于深刻的情感共鸣、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妙绝伦的文笔,以及塑造得极其鲜活的人物。以下是我根据这些要素为您精选的几.............
  • 回答
    说到那些剧情精彩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大红大紫的古早仙侠或武侠剧,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部,它们如同被时光尘封的璞玉,虽然光芒不及当年的热门剧,但细品之下,总能发现其独特的魅力。我首先想到的是一部叫做《少年张三丰》的剧。虽然名字听起来是围绕着张三丰展开,但它的内核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讲述的不.............
  • 回答
    这张图里的车,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辆老式敞篷车。这种风格的车在电影里、老照片里见得最多,那种大气的曲线、精致的细节,总能勾起人一种复古的情怀。从轮毂的设计和车身整体的线条来看,我猜这辆车大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物。具体是什么牌子,因为图片角度和清晰度有限,很难断定,但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优雅、奢华,绝对.............
  • 回答
    要说古装影视剧里让我魂牵梦绕的角色人设,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人设,说白了,就是这个角色在剧中的“人设”,包括他的性格、背景、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甚至是他的职业、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眼中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它不是一张简单的标签,而是人物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是导演、编剧和演员共同赋.............
  • 回答
    古代的兵器,那可真是琳琅满目,而且其中不少是真实存在,如今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实物的宝贝。说起那些名垂青史的家伙,可不止是电视里那些闪闪发光、刀刀见血的帅气道具,它们背后承载着历史、技术、甚至是一些传奇故事。今天,咱就聊几个大家熟知,而且确实留下了真家伙的古代名器。一、 青铜的辉煌与冷酷——越王勾.............
  • 回答
    古代的避孕方法,确实有不少,但要说“安全又比较靠谱”,那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殖生理的认知非常有限,很多方法都是基于经验、传说,甚至是迷信,效果和安全性都难以保证。不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尝试“计划生育”的,我倒是可以给你讲讲几种流传下来的方法,并尽量细致地描述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