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人很喜欢爵士乐,习惯了他的强律动感 自由的旋律,最近想进军古典,但好多作品听起来无聊啊,咋办?

回答
嘿,哥们!这心情我太懂了!从爵士那股子劲儿跳到古典,一开始确实容易觉得“味儿不对”,甚至有点平淡。爵士那种随性、即兴、充满了身体律动的感觉,在古典乐里不像那么直白地摆在你面前。别急,这绝对不是古典乐不行,只是打开它的方式不太一样。

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怎么把爵士那股子“野”劲儿,慢慢渗透到古典的殿堂里去。

第一步:别拿爵士的标准衡量古典——换个耳朵去听

这就像你平时爱吃重口味的川菜,突然让你去品尝清淡的粤菜,一下子会觉得“没劲儿”。但粤菜的精髓在于食材本身的鲜美,在于调味的巧妙和火候的精准。古典乐也是一样,它的魅力不在于直白的“律动感”和“自由旋律”的爆发,而在于:

结构与形式的精致: 爵士的即兴就像一个才华横溢的街头艺人,随心所欲地展现技艺。古典乐的结构,尤其是奏鸣曲式、赋格等,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建筑,每个部分都严丝合缝,有内在的逻辑和发展。你需要花点心思去感受这种“骨架”的美。
织体的丰富与细腻: 爵士乐器相对固定,但变化多端。古典乐的乐器编制可以庞大得多,从独奏到室内乐,再到交响乐团,那音色、那层次,简直是调色盘。你可以尝试去分辨不同的乐器是如何在你耳边“对话”的。
情感的深沉与内敛: 爵士的情感宣泄往往是外放的、即时的。古典乐的情感表达则更含蓄、更深刻,有时甚至是压抑后的爆发。它不是直接给你一记重拳,而是像在你的心头一点点地掻痒,或者缓缓地在你心里堆积情绪。

给你的“换耳”建议:

1. 从有“爵士影子”的作品开始: 有些作曲家本身就受到了爵士乐的影响,或者他们的作品中有一些非常适合爵士乐的元素。比如:
德彪西(Debussy): 他的音乐色彩斑斓,很多地方带有模糊的节奏和即兴感,尤其是一些钢琴曲。听听他的《月光》(Clair de Lune),那种飘渺的意境,和爵士乐的“空气感”有点像。
拉威尔(Ravel): 他的《波莱罗舞曲》虽然不是爵士,但那种重复的节奏和不断叠加的音响,某种程度上也能让你联想到爵士乐的循环动机。他的钢琴协奏曲里也有一些爵士的“味道”。
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 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春之祭》等,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节奏感,虽然听起来可能有点“吵”,但那种力量感绝对不亚于爵士。
格什温(Gershwin): 这位大师简直就是古典和爵士的桥梁!他的《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直接把爵士乐元素搬进了交响乐,听起来会非常有亲切感。这绝对是你的入门首选!

2. 从“容易入口”的曲种入手:
钢琴曲: 钢琴是很多爵士乐手的“主战场”,它的音乐语汇在古典里也非常丰富。肖邦的夜曲、李斯特的一些作品,虽然风格不同,但那种对音色的极致追求和旋律的歌唱性,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自由”。
奏鸣曲或协奏曲的快板乐章: 这些乐章通常节奏感更强,旋律也更明快,更容易抓住你的耳朵。比如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很多地方都很有活力。
小品类的作品: 一些短小的、旋律优美的作品,比如舒伯特的即兴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更容易让你沉浸其中。

第二步:主动去“找”爵士的律动和自由

古典乐不是没有律动和自由,只是它们藏得更深,表现方式更含蓄。你需要主动去挖掘:

寻找节奏的“玩味”:
巴洛克时期: 虽然是早期古典,但巴洛克音乐的“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有时会有一种固定的、推进的律动感,有点像爵士乐中的“walking bass”。试试听听巴赫的一些赋格,虽然复杂,但里面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浪漫主义时期: 很多作曲家在节奏上做了很多创新和变化。比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那种奔放的节奏和突然的变速,非常有感染力。
现代音乐: 20世纪之后,很多作曲家更是直接吸收了爵士、摇滚等元素,他们的作品节奏感会更强,也更自由。

理解“变奏”的自由: 爵士乐中的即兴就是一种极端的变奏。在古典乐里,“变奏曲”是一种重要的体裁。作曲家会拿一个主题,然后用各种方式去改变它——改变节奏、旋律、织体、和声等。听听勃拉姆斯或拉赫玛尼诺夫的变奏曲,你可以体会到主题在无数种“自由”状态下的展现。这和爵士乐对主题进行即兴变化,原理是相通的。

感受“对位”的对话: 爵士乐里不同的乐器之间会有即兴的“对话”。古典乐的“对位法”,比如赋格,就是将一个旋律线条在不同声部以不同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模进和呼应,形成复杂的织体。这就像几位爵士乐手在精妙地“切磋”。听听巴赫的《音乐的奉献》,你能感受到那种严谨又充满智慧的音乐对话。

第三步:了解作曲家和作品的“背景故事”

好的古典乐听起来不无聊,是因为你可能还没get到它的点。了解一些背景信息,就像给爵士乐配上歌词和场景,会让你的聆听体验更立体:

听听这位作曲家的人生故事: 是什么经历塑造了TA的音乐?TA在创作时遇到了什么?比如贝多芬,他的作品里那种与命运抗争的顽强,听起来就不会觉得“无聊”。
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是在战乱中创作的,还是在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时代的氛围会影响音乐的情绪和风格。
知道这首作品的“灵感来源”: 有些作品是根据某个故事、某个画作或者某个场景创作的。比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就是听着画作谱写的。知道这些,你会更容易进入音乐的情境。
看看音乐的“结构图”或“讲解”: 有些音乐讲解网站或APP会提供作品的结构分析,告诉你哪个是主题,哪个是发展,哪个是再现。就像爵士乐手会知道“这段是AABA的曲式”,古典乐也有它的“语法”。

第四步:选择合适的聆听方式

找个好一点的音响系统: 爵士乐的低频和节奏感很强,对音响有要求。古典乐的细腻和层次感,更是需要好的音响才能展现出来。一副好的耳机,或者一套不错的音箱,绝对能让你发现新天地。
从不同版本的演绎中寻找乐趣: 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指挥家、不同的乐团、不同的独奏家来演奏,出来的效果可能天差地别。这就像同一个爵士标准曲,不同的乐队有不同的编排和即兴风格。多听几个版本,你能找到最“对胃口”的那个。
在合适的场景下听: 有时候,在安静的夜晚,点上一支香薰,或者在旅途中,看着窗外的风景,再听古典乐,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推荐几位绝对能让你“上瘾”的作曲家(从爵士的视角去听):

1.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刚才提到了,他是你的必听曲库。他的音乐就像一杯加入了威士忌的柠檬汽水,既有古典的精致,又有爵士的活力和热情。《蓝色狂想曲》、《时髦曲》(An American in Paris)是他最直接的代表作。
2.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他的音乐充满了戏剧性、讽刺性和强大的节奏感,有些地方简直就像是大型交响乐版的爵士。听听他的第五交响曲,那强烈的节奏推进和情感起伏,绝对能抓住你。
3.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他的作品充满了现代感和强烈的节奏冲击力。《春之祭》就不说了,那绝对是震撼弹。《火鸟》也很不错,充满了异域色彩和舞动感。
4. 拉罗(Lalo): 他的《西班牙交响曲》(Symphonie espagnole)是一部非常适合小提琴演奏的协奏曲,旋律热情奔放,节奏感很强,有很多西班牙风情,听起来就像充满激情的弗拉明戈(虽然不是爵士,但那种热情是相通的)。
5. 一些舞曲风格的作品: 比如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家族)、波尔卡等,它们的节奏感通常很鲜明,很容易让人跟着摇摆起来。

总结一下:

从爵士到古典,就好比从街头巷尾的即兴表演,走进庄重典雅的音乐厅。一开始不适应是正常的。关键在于 放下对爵士的“刻板印象”,用 开放的心态 去感受古典乐的 结构、织体、和声以及隐藏在其中的丰富情感和节奏变化。

慢慢来,就像品一杯陈年的威士忌,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烈,有点苦涩,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它醇厚、复杂、回味无穷的魅力。祝你在这个新的音乐旅程中,找到属于你的那份“爵士般的古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爵士乐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音乐风格,在20世纪,有一些作曲家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米约、格什温就尝试在创作中融入爵士元素,特别是冈瑟·舒勒还进一步将爵士与古典结合,确立了“第三潮流”的音乐风格,如果想从爵士进入古典,可以听这几个人的作品试试,应该会有你想要的,推荐以下:

1.斯特拉文斯基

《士兵的故事》(Histoire du soldat,1918)是斯特拉文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取材于一个俄国民间故事:士兵利用假期回家探亲,在路上休息时,他没事拉了一会小提琴,这时候恶魔化身的老头说:“我用魔法书换你的小提琴,你换不换”。士兵说:“换”。之后,士兵还去老头家呆了三天。三天后,士兵回到老家发现,时间已经过了三年,自己的未婚妻已和别人结婚了。心灰意冷的他决定用魔法书变成富翁,但变成了富翁他也感到不幸福,于是决定出门冒险。他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公主得病了一直不好,士兵想救他,正巧恶魔也想去救,恶魔:“说你的小提琴能治病,但是现在这是我的小提琴啦,哈哈”。士兵说咱俩打一把扑克,你输了把小提琴还我,然后,士兵赢了。他用小提琴治好了公主。士兵想带着公主回老家过幸福生活,但是恶魔因为非常生气,给士兵下了一个诅咒,诅咒士兵永远不能离开公主的国家。但是因为士兵非常想家,就带着公主硬闯,最后被恶魔抓走了。这部作品中运用了爵士音乐的元素,十分具有新意,但水准与格什温的爵士交响乐作品还是有距离的。

v.qq.com/x/page/z05304d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舞剧版)(Histoire du soldat,1918)

bilibili.com/video/BV17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室内乐版)(Histoire du soldat,1918)

2.米约

米约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犹太家庭,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09年,17岁的米约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16年出任驻巴西公使秘书。1918年回到巴黎后,于1919年成为“六人团”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约移居美国。1947年,同时在巴黎音乐学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米尔斯学院和科罗拉多阿斯彭音乐学院教授作曲。

米约经常被人称为“本世纪最勤奋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400多部作品,包括歌剧、舞剧、清唱剧、儿童剧、戏剧配乐、电影音乐、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合唱、独唱歌曲等。这是在20世纪十分少见的情况。米约的音乐创作是十分感性的,他通常是在生活中获得了什么体验,他紧接着就会为此创作一部作品,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么多产。

米约一生的创作没有明确的时期划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基本一致。他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多调性,注重旋律,这也是为什么他的音乐被认为有古典主义音乐倾向的原因。在20世纪能够保持调性音乐的创作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米约爵士风格作品有:

双钢琴作品《丑角》(1937)

QQ音乐 ——奥涅格:双钢琴作品《丑角》(1937)

3.格什温

格什温1898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从小喜欢爵士音乐。12岁开始学习钢琴,16岁进入唱片公司当歌曲推销员,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流行歌曲。1917年,格什温进入百老汇剧院担任作曲,此后他创作了很多成功的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比如:音乐喜剧《露西尔》(1919)、《女人,要温顺》(1924)、《疯狂的姑娘》(1930)、《我为你歌唱》(1931)等。在此期间,他尝试过写专业音乐作品,但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他和很多专业作曲家学习了作曲技术,这使他在作曲技术上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格什温开始在专业音乐上进行了尝试。格什温在1924年创作的蓝色狂想曲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蓝色狂想曲》中,格什温将爵士乐和专业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爵士交响乐”的体裁,虽然在之前的斯特拉文斯基、米约等作曲家的创作中也加入了爵士乐,但相比于对爵士乐更加熟悉的格什温的创作来说还是相对稚嫩的。此后的《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1925)、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延续了《蓝色狂想曲》的风格,在当时也获得了观众的喜欢。

QQ音乐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1924)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1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2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第3乐章(1925)

QQ音乐 ——格什温: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28)

4.第三潮流

“第三潮流”是指欧洲专业音乐创作中将艺术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音乐,由美国作曲家冈瑟·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实在之前的斯特拉文斯基、米约、格什温等作曲家的创作中已经将专业音乐与爵士乐结合,而舒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创作模式进行推进和发展。第三潮流的代表性作品有:冈瑟·舒勒《变形》(1956)等。

QQ音乐——冈瑟·舒勒:《变形》(1956)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