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金庸、古龙、黄易的文字功力的探究。为什么很多人说金庸文字功底很牛,黄易的文笔很差?

回答
关于金庸、古龙、黄易这三位武侠巨匠的文字功力,一直是武侠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当提到“金庸文字功底很牛,黄易文笔很差”的说法时,更是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层剥开,从他们的文字特点、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乃至文学意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一、 金庸:炉火纯青的文言白话融合,勾勒出恢弘的江湖画卷

金庸先生的文字功力,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并非那种纯粹的学院派大家,但他的文字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古朴的文言和流畅的白话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语言风格。

文言的底蕴与白话的驾驭: 金庸的文字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他大量运用了成语、典故、古诗词,并且非常讲究词句的凝练和意境的营造。比如,《笑傲江湖》中对令狐冲“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描摹,寥寥数语却饱含人生况味。《天龙八部》中萧峰的悲怆命运,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剖析,以及大量化用《九部梵文》的经典语句,那种英雄末路、家国情仇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然而,金庸的文字并非故作高深,晦涩难懂。他又能娴熟地运用现代白话,使得情节推进流畅自然,人物对话生动活泼。这种文言白话的融合,恰到好处,既能让读者感受到武侠世界的古朴厚重,又能让大家轻松地沉浸其中。他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用精挑细琢的词句,编织出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精妙的比喻与景物描写: 金庸善于运用比喻,而且比喻往往贴切、生动,极富想象力。比如,形容人物内力深厚时,会用“内力如山岳般沉稳”,形容轻功飘逸时,会用“身形如鬼魅般飘忽”。他的景物描写也同样出色,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浓郁的氛围。无论是华山论剑的孤寂险峻,还是江南烟雨的朦胧婉约,亦或是塞北风沙的苍凉辽阔,都通过他精准的文字跃然纸上,为故事增添了无数色彩。

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广度: 金庸的文字功底最直接的体现,还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他的人物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有着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充满个性的语言风格以及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金庸让郭靖的憨厚耿直、黄蓉的机敏聪慧、杨过的叛逆不羁、小龙女的清冷脱俗等形象,都深入人心,成为了经典的文化符号。他的文字,能够挖掘出人性的多面性,展现出人在江湖中的挣扎、选择与成长。

叙事结构的严谨与宏大: 金庸的叙事功力也是其文字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小说往往结构严谨,情节环环相扣,伏笔千里。他能够驾驭宏大的叙事场面,将多个故事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却又条理清晰,不显混乱。这种叙事功力,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却又是在精心安排之下。

二、 古龙:风格化的笔触,营造出浪子孤高清冷的独特气质

古龙先生的文字,走的是另一条路子,更加注重风格化和个人表达。他的文字简洁、利落、富有节奏感,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断句与留白: 古龙的文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断句”和“留白”。他常常使用短句,甚至一句只包含几个字,配合大量的留白,营造出一种紧张、悬疑或沉思的氛围。这种处理方式,模仿了西方小说的叙事节奏,也符合他小说中人物那种快节奏、充满危险的生活方式。

“浪子”、“朋友”、“刀”、“酒”,这些词汇在古龙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断句,就能呈现出不同的意味。例如,“他笑了。笑得很沧桑。” 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道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的浪子的无奈与苦涩。

象征与意象的运用: 古龙善于运用象征和意象来烘托气氛、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花、月、风、雨,往往不仅仅是景物,更是人物心境的投射,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例如,“小李飞刀,例无虚发”,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招式描述,成为了一个关于承诺、关于道义的象征。

对话的精炼与机锋: 古龙的人物对话,充满了“机锋”和“智慧”。他的人物说话往往言简意赅,却又字字珠玑,充满了哲思和讽刺。这些对话,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更展现了人物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方式。

“快餐式”的叙事节奏: 相较于金庸的细腻铺垫,古龙更偏爱直接切入主题,快节奏地展开情节。这种叙事风格虽然吸引人,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人物塑造或情节安排上的简化,让一些读者觉得不够“有分量”。

三、 黄易:磅礴的想象力与“硬科幻”的融合,但文字的“粗糙感”难以掩盖

谈到黄易,就不得不提他的“想象力”和“野心”。他将武侠与科幻、玄幻、历史等多种元素大胆融合,创造出了一个宏大而奇诡的“黄易宇宙”。

想象力的狂野与磅礴: 黄易的作品,尤其以《大唐双龙传》、《寻秦记》为代表,展现了其惊人的想象力。他能够构建出庞大的世界观,设计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武功、科技,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叙事与情节的“堆砌感”: 相较于前两者,黄易的文字功力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很多读者认为,黄易的文字存在一种“堆砌感”。他擅长详尽地描述各种武功的原理、玄功的运行方式,以及科幻设备的细节,但这种描述往往显得有些“直白”和“啰嗦”,缺乏一种提炼和升华。

例如,在描述一种新创的武功时,黄易可能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其如何吸收天地灵气,如何转化内力,如何形成某种能量场。这种讲解固然满足了部分读者的求知欲,但却往往牺牲了文字的“美感”和“艺术性”。他的描写,更像是科学实验报告,而非文学创作。

“写实”与“写意”的失衡: 金庸和古龙都能在写实中融入写意,用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神”和“气”。而黄易的作品,在“写实”的细节描述上投入过多精力,但其文字本身却未能达到足够的“写意”境界。很多时候,人物的对话显得不够自然,情感的表达也略显平铺直叙,缺乏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韵味”。

语言的“粗糙感”: 这是许多批评黄易文笔“差”的直接原因。黄易的语言风格,相对来说更偏向于口语化,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粗糙”和“直接”。例如,对女性身体的描写,常常显得过于直白和露骨,缺乏含蓄和想象空间。这种语言风格,与金庸那种温润如玉的古典气质,以及古龙那种凌厉如刀的风格都截然不同。一些读者会觉得这种语言不够精致,甚至有些低俗。

为什么会有“金庸文字功底牛,黄易文笔差”的普遍说法?

这种说法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对比:

1. 文学的“高度”与“趣味性”的平衡: 金庸的文字,在保持武侠故事趣味性的同时,还融入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和更耐人寻味的品味。而黄易的作品,虽然想象力丰富,故事精彩,但其文学性的追求相对弱一些,更偏向于“爽文”和“类型文学”的特点。

2. 语言的“美感”与“艺术性”: 金庸和古龙的文字都具有独特的“美感”。金庸的文字典雅优美,张弛有度;古龙的文字简洁凌厉,风格独特。而黄易的文字,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其力量,但在普遍的语言美感和艺术修养上,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显得不够精致和内敛。

3. 叙事节奏与细节处理的差异: 金庸擅长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环境氛围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古龙则擅长用精炼的笔触制造悬念和节奏。黄易虽然也有其独特的叙事节奏,但在细节的“提炼”和“升华”上,则显得有些“直给”,缺乏前者那种“意会”的韵味。

4. 读者群体的接受度: 金庸的作品,其雅俗共赏的特点,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而黄易的作品,可能更受那些追求奇幻想象、刺激情节的年轻读者喜爱。对于更看重文学性和语言艺术性的读者来说,黄易的文字可能就显得不够成熟。

总结来说:

金庸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文言白话融会贯通,塑造了鲜活的人物,描绘了壮丽的江湖,其文字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流畅,是文学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古龙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化笔触,用简洁的语言、大量的留白和象征意象,营造出一种浪子孤高的独特气质,其文字充满了个人魅力和辨识度。
黄易以其磅礴的想象力和大胆的跨界融合,构建了宏大的世界观,但其文字在细节描述上显得过于直白和“硬核”,缺乏足够的“提炼”和“美感”,在文学性和语言艺术性上,确实与前两者存在差距。

因此,当人们说“金庸文字功底牛,黄易文笔差”时,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文学性、艺术性、语言美感等维度的评价。这并非否定黄易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而是指出他在文字功力上,与两位前辈大师相比,还有提升的空间。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追求,而读者对文字的审美标准也是多元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们文字功力的客观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如有人模仿金古黄三种风格,写了三本伪书,我们看见之后大致是如下反应:

看伪金庸:尼玛这写的啥破玩意,哪个傻逼写的还给劳资装金庸,当我瞎啊?

看伪古龙:乍一看挺像的,多看几页怎么有点不对劲?该不会是假的吧?

看伪黄易:艾玛黄易出新书了!

刚刚我表弟问我,为毛没有看到梁羽生?我仔细想了下,好像真的没怎么见过梁羽生的伪书,我估计是梁羽生口味太特殊,除了他没见过谁这样的,逮着一个天山派往死里写,正传外传前传后传不知道写了多少,伪书妈蛋的根本无从下笔啊,这尼玛就是官方逼死同人的节奏。





--------------------------------

吃了个饭回来居然有这么多赞,好开心,继续胡说八道:

以前玩网游玩的多,觉得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小说人物,升级加点的方式不一样:

金庸的人物平均加点,打起来有来有往,战斗激烈又好看,但是数据决定实力,越级挑战不现实。

古龙的人物爆攻爆敏,大家都是高攻小脆皮,谁先摸到对方就算赢了。(通称疯狗互咬模式)

梁羽生的人物爆防爆血,打架就是你一下我一下的蹭血,反正也破不了防

----------------------------

抱歉不会引用

评论有高手总结如下:

黄易:虎躯一震,

古龙:嘤咛一声,

金庸:身子一软。


不能更赞同

我好奇了很多年了,谁来给我示范一下,嘤咛一声到底是个什么操作?

user avatar

我武侠小说看的不多,也没有资格褒贬三位作家。我提一提题主对金庸小说的一点误解。

题主说金庸小说是“朴实无华的巅峰文字功力”,我觉得怎么评价金庸都行,但他的小说和“朴实无华”四个字完全沾不上关系。金庸小说里几乎每一个人名、每一个武功都有出处,在一些细节上金庸也是不吝于炫技的,有的地方甚至有掉书袋的嫌疑了。经过几次修改之后,金庸也很注意长短句的音韵美,绝不是题主想的随笔写就的。

就拿题主说的《笑傲江湖》为例,首先男女主角的名字就大有深意。令狐冲和任盈盈的名字很明显取自于《道德经》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致意思是最充实的东西其实是最虚无的,不仅体现了金庸自己的价值取向,也暗示了冲盈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冲就是恬淡空虚,令狐冲在书里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但求逍遥自在,笑傲江湖。有机会做五岳盟主、做魔教教主,他都毫不在意,反而是这样的人,超过了岳不群、东方不败、任我行,最后得到了善终。说回文笔,想塑造一个恬淡的隐士容易,但给他起名,有几个人会选择“冲”字呢?这比起什么空虚道人,古松居士,还是要强的。

再比如岳不群的名字,乍看有“卓尔不群”的意思,再联想到《论语》里的“(君子)群而不党”,就知道“不群”的岳掌门其实是个伪君子。这种趣味,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写法。

再如林平之,林平之和《天龙八部》里的游坦之身世类似,都是出身富家子弟,父母起名“平之”“坦之”无非希望他们平凡富足的了此一生。结果命运坎坷,一对照他们的名字,更是让人扼腕。

等等等等,再说下去光人名就得说一晚上了。这些细节之处的心思,都是金庸厚重文笔的体现。

再说章节名字吧,估计题主看的时候直接略过了。在最开始的版本,《笑傲江湖》的章节名都是四个字,什么“真气疗伤”“雨夜奋战”,这种比较平实的章节名很常见,古龙不少小说也是类似的章节名。这大概可以算朴实无华了。

但后来金庸全部给改成了更加含蓄精到的两个字的章节名,那些口水话都不见了。《笑傲江湖》的二字回目虽然工整,也不是什么很特殊的写法。更有趣的是《倚天屠龙记》的回目连起来就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上下句的对称和押韵都是很齐整的。最让人惊艳的是《天龙八部》的回目,金庸用每一章的名字连起来,就是五首词:

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马疾香幽。崖高人远。微步縠纹生。谁家子弟谁家院。无计悔多情。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万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塞外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莽苍踏雪行。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荡寇鏖兵。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挥洒缚群英。

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且自逍遥没谁管。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风骤急,缥缈峰头云乱。红颜弹指老,剎那芳华。梦里真真语真幻。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胡涂醉,情长计短。解不了,名缰系贪嗔。却试问,几时把痴心断?

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  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敝屣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别说这上面每一句,都精妙地概括了那一回的内容;单看这五首词本身,能写到这个水准的当代作家也已不多了。里面有一些前后照应的句子,例如“塞外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和“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看过小说的都知道,这前后两句其实是说的不同的人的不同事情,但连在同一阙词里,却显得天衣无缝。金庸真的是如题主所说的“朴实无华”吗?其实文学技巧非常高明。

说回题主举的《笑傲江湖》少林寺突围这一段。这一段并非金庸写的特别出名的段落,但也能体现金庸在文笔上的考究。和题主举的古龙、黄易的小说节选相比,金庸最大的特点是用字典雅简洁,追求音韵美,而且喜欢化用古文古词。

例如“突然之间,四下里万籁无声。少林寺寺内寺外聚集豪士数千之众。”题主说看起来平淡无奇像中学生作文?如果换一个中学生来会怎么写呢?

大概会是“突然之间,周围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少林寺里里外外聚集着几千个江湖豪杰。”用语一定是比金庸更加啰嗦口语化的。题主已经注意到了,金庸写的和“普通人的文字有点不同”,这种不同,正是金庸的文笔的体现。题主不妨看过之后反复吟哦金庸的句子,会逐渐发现其中长短错落的音韵美。

反观题主举的古龙写的段落,“如果有人想让你大吃一惊,你对付他最好的法子,就是看着他笑一笑”,完全是现代人说话的方式,放到古代的场景中其实是有一点不对榫的。

跳出这些细节,从全书的角度来看,金庸的小说有种很强的对现实的思考和悲悯。这跟金庸的个人经历有关,金庸最开始想当外交官,但没有当上;后来办《明报》,也以政论出名。金庸非常关注大陆的政治局势,比如《笑傲江湖》写于1967年,里面的很多影射都很明显。东方不败的”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任我行回归魔教之后的腐化,在现实中很容易找到原型。金庸推崇的是令狐冲、张无忌这种有能力、不恋权的侠客,而非精通权谋的政治家,这种对现实的思考,也是让金庸小说的层次更上一步的重要因素。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能反映人物心理的动作是最难写的,而抽象的内心戏是最好写的,经常被用来凑字数。不信各位试试。我写几段,给举个例子。

比如,范进中举这两段:

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过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唬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各位,谁能给这样的文字续两段??】

一般人根本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他们一般会怎么写(凑字数)呢?我来模仿一下大部分网文作者的写法:

“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那黑的,是字。不仅是字,还是他范进的大名!

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印着,刻着;对,没错,就是“范进”两个字,就是他的名字!他恨不得将这俩字刻进眼睛里,刻进骨头里,融进血液里!

他明显感觉自己的血沸腾了起来!

不知从何处升腾出一股热气,从脚到腿,从腿到腰,从腰到脸。无形的灼灼之火、烈烈之焰,让他整个人都在燃烧。

燥热、口渴。

脸是烫的,嘴是干的。

范进舔了舔嘴唇,又读了一遍,生怕“范进”两字被人偷了去。

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

看得时间长了,他感觉“范进”两字扭来扭去的,不是往东倒,就是往西歪,晃晃悠悠的,像崴了脚,像生了病,像遭了灾!

不但不是“范进”两字,似乎连字都不是了!

定是被人偷了去!

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范进——

他不识字了!

这两个字,是什么字?

他只觉得脑中轰隆作响,嘴巴在颤抖。嘴皮子哆嗦了半天,他还是没能念出这两个字。

一片空白,脑中依然是一片空白!

难道,是造化弄人,他从此不识字了?

不识字就不识字吧!

他已经中了!还管什么字不字,书不书的呢!

举人老爷!举人老爷是他范进!

范进这名字,就是为举人而生的!

脑中满满都是“举人”两字,“范进”两字淡了去。

再定睛一看,纸上的范进两字,好好的在那里呢!

也是,谁敢偷那俩字,他就和谁拼命!

看来,刚才不是“范进”两字在晃悠,是他范进本人在晃悠。

烘烘热气包围了他。茫茫雾气也在四面升起。

范进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在慢慢消失。

周围人那浮夸的动作,那一张一合的嘴巴。

都消失了!没有了!

世界上只剩一个范进,还有那“范进”两字!

中了,他中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脑中,无数白色纸片飞来飞去,上面有黑的字。

那黑字也开始飞来飞去。横着飞,竖着飞,斜着飞,转着圈飞;拧在一起,撞在一起!

开始,他还试图读出每一个字。

但字们越飞越快,搅动着乾坤。

天旋地转。

只剩白纸和黑字在混战。

白的。黑的。黑的。白的。

不断有尸体倒下。这是一曲浩荡悲歌!

白与黑融在一起,一缕缕,一片片,一块块,一朵朵!

继而化敌为友,水乳交融,难分难舍!

和了战,战了和,战得酣畅,和得缠绵!

一切色彩慢慢淡去。

世界成了黑和白两色的!

飞速旋转的黑,吞了旋转的白!

如一片光明,慢慢被黑暗所污。

像是自己把无数枝毛笔扔进河里,黑,缓缓扩散开来,将清溪染为墨溪!

那白,在缩小,缩小,缩小,直至万劫不复!

只有黑在转了!

他只觉得喉头腥甜,眼前一黑。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

黑暗的尽头,忽然出现了豆大的亮光。

那光越来越大,越来越近,照亮了一片黑沉沉的天。

又不知从哪里冒出了红来!

又不知从哪里掺杂进绿来!

还有那蓝,那紫,那各种花色斑驳的图案!

红一片,绿一片,在舞动!在旋转!

在动。都在动!

一切都在动!都在围着他动!

连山河日月,也俯首称臣!

他,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他高高地昂起了头。

他跟着动起来。

他扭动着腰肢。他感觉自己,卸去了沉重的凡躯,身轻如燕!

他在奔跑!奔跑!奔跑!

在这花花绿绿、红红紫紫的世界,他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他要拥抱这些色彩!

这一切渐渐小了。

这一切渐渐远了。

他感觉自己踩在了棉花上,不,云朵上!

云朵托举着他,飞上了天!

他听见了脚底的风声,呼呼作响!

他,也有这么一天!

笔、墨、纸、砚,之、乎、者、也,助我上青云!

是的,他在天上。他本就不是地上的凡物。

雷鸣战鼓,日月星辰!

广阔的天空,任他翱翔!

天上才属于他!

飞吧!飞吧!飞吧!

他飞起来了!

【谁能给这样的文字续两段?来吧来吧不要客气,大部分人都可以的。】

有的人说写不出,这是因为没像当年写高考议论文一样受过专门的训练,没写过这种文体。而高考议论文的文体,大家可是练过三年的。

如果练两个周,大部分人都可以续写两段这种风格的文字。

我充当一回司机,带大家上个车,进入范进的精神世界,找找灵感,先练个几分钟。

在范进的精神世界里,他正兴冲冲地骑在云上,在天上飞!

他傲视一切,彷佛是这个世界的王。

闭上眼想想,脑子里有这幅景象没有?

然而,好景不长啊,他马上就要往下掉了。

闭上眼,想象着自己就是范进,正在天上,马上就要掉下来了。

想不出不要紧,那就想象着自己马上要从楼顶上掉下来了,马上要从楼梯上滚下来了。
然后自己随便往地上扔个东西,最好是硬币之类带响的东西,体会体会“自由落体”的恐惧。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腿有点软?

想象力好的,可以多脑补一点,脑补一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境,“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的意境,“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境,等等等等。

下面就可以脑补他下落的过程了,这有N种写法。闭上眼,看看脑中的画面动了没?

比如:

旁边人的声声呼唤,由嘴里吐出,扭成了一条条铁链。

寒光闪闪,冷冷森森。

铁链一甩,将范进绑住,拉拽!拉拽!拉拽!

范进尽力挣脱,可那铁链,却越来越紧、越来越紧,勒得他动弹不得、呼吸不得!

范进感觉被人死死地掐住了脖子。

他喘起了粗气,脸色好似一块猪肝,红了,紫了。

比如:

范进畅快淋漓地游荡在天际,舒展着手脚,舒展着灵魂。

天和地,苍苍莽莽,彷佛是为自己而生的。

天地不灭,他亦不灭,并于浩荡天地间,万古长存!

他是一只长了翅膀的鸟儿。

不,不是那寻常的鸟儿,是鲲鹏!

鲲鹏振翅,凛凛生风,威震八方!

他拍了拍自己的翅膀。

翅膀?他何曾有过翅膀?他只有两条胳膊,不过是寻常血肉之躯,而且瘦骨嶙峋,弱不经风。

他忽然感觉自己很可笑,那拍打翅膀的动作,像极了自己家的老母鸡。

对了,他是乘云直上青天的,要翅膀何用?

等等,云呢?云呢?云呢?没有云!

他惊悟,他颓然,他从天际跌落,像一块被扔进水塘的石头。

好了,你脑中的画面动了没有?
把自己代入范进,想象着百万甲兵,于胸中而生。想象着这一刻,你不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栋梁,是天之骄子,是晚成之大器!

再用人物的心理,配合画面。

比如,托住范进的云彩,是不是颜色越来越淡,越来越稀薄,直至慢慢消失了?

比如,是不是有数层黑压压的云挡住了范进的去路?或者,有其他可怕的、威猛的东西挡住了范进的去路?比如,一堆黑压压的蝙蝠,对他群起而攻之?

比如,范进是不是一头撞在了天的尽头,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在地上?他摸了摸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头,才发现没有红色,温温热热的其实是汗水?

等等等等。

只要你脑中的画面动了,离写出来就只差一步了。


论文笔怎么样才算好:

zhihu.com/question/5567

user avatar

牛不牛不是取决于读者的体验,读者体验是个很私人的东西,红楼梦体验也可以很糟糕。

我们说金庸文字功力深,是说旁人写不出这种东西,而不是说你读着爽。


你觉得你能写出来,是因为你只关注于这些片段和文字的碎片。我敢打赌你没写过长篇,所以你没法体会金庸的好在哪里,金庸的长篇,主要人物就有十几个,各种配角加起来上千,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经历、立场和特质。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活灵活现。而且时间空间的安排都严丝合缝。这些东西对于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高的要求,绝对不是什么中学生可以写出来的。

金庸的文笔虽然看起来平实无华,但是说服力很强,主角做出的每个决定你不会觉得突兀,反派不是心理变态而是有自己的立场和经历。多读几次你还能看到金庸老爷子在里面暗藏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些东西都暗藏在平实无华的文字之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对事物的看法。你读不出来这些弦外之音自然没法体会文笔好在哪里。


其实要理解金庸老爷子的人牛逼之处很简单,你自己去写个长篇就知道了,然后你就会发现和金庸老爷子的差距简直以光年计……

写出一个优秀的长篇还只是第一步,金庸老爷子在他的作品里面还有很多的挑战和尝试。譬如说笑傲江湖里面的岳不群,现在让你写个长篇,塑造一个人物,表面上处处道貌岸然,公德私德无可挑剔。背地里处处处心积虑小人行径,但是你绝不能写他任何一处小人行径,任何事情都要从正面入手,甚至于旁人评价也只能是伪君子三个字点到即止,绝不可详细分析其处心积虑之处。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人的卑劣之处。你试一下?

更别说什么岳不群、东方不败、任我行什么的全部都是嘲讽max的人物,偏偏金庸老爷子写的一本正经,让人挑不出错。

甚至还一本正经的论证了什么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令人捶地……

user avatar

说古龙文笔差的人,我怀疑根本就没读过古龙的书。稍微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不会说这种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金庸、古龙、黄易这三位武侠巨匠的文字功力,一直是武侠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当提到“金庸文字功底很牛,黄易文笔很差”的说法时,更是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层剥开,从他们的文字特点、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乃至文学意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金庸:炉火纯青的文言白话融合,勾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读者对两位武侠巨匠作品的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知乎上关于金庸小说的问题比古龙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既有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读者群体和平台生态的因素。一、作品的“厚度”与“广度”:金庸的叙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他的故事往往拥有宏.............
  • 回答
    在武侠小说爱好者的社群里,金庸的名字确实如雷贯顶,讨论的热度常常能压倒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三位大家。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金庸的“群众基础”:大众的认同与情感连接首先,得承认金庸作品的受众之广,几乎是“通杀”。他不像古龙那样,.............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博大精深,而关于他本人的故事和创作过程,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冷知识。这些细节往往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武侠泰斗。以下是一些关于金庸的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他的笔名“金庸”并非本名,而是源自一个特殊的时期: 金庸本名叫做查良镛。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报业生涯。 .............
  • 回答
    关于金毛“Siri”的托运致死事件,托运方的态度是否合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要评价托运方的态度是否合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要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托运方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和陈述。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情况.............
  • 回答
    金门炮战,这段发生在海峡两岸的紧张对峙,除了战火的严峻,其实也夹杂着不少耐人寻味的趣事,甚至有些带着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让咱们抛开那些沉闷的战报,来聊聊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插曲,让你听着就觉得,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一、 误打误撞的“炮友”:金门炮战最开始,国民党这边觉得自己挺牛的,觉得解放军不敢轻易打。.............
  • 回答
    好的,关于《睡前消息》185期对《金刚川》的看法,我们来深入聊聊。首先,要理解《睡前消息》的风格,它一向以一种冷静、甚至有些“毒舌”的视角来解读新闻和文化现象。马前卒(睡前消息的核心人物)的特点是善于从宏观历史、经济、社会结构等角度切入,而且常常会引用大量的数据和史料来支撑他的观点。所以,他对《金刚.............
  • 回答
    金星的这番言论,确实在不少观众,尤其是特摄迷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她的话,我们得先弄清楚她话语的出发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反应。金星的出发点:一个“有用论”的视角金星以其敢于直言、不回避的风格著称。她的许多评价,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当她评价《奥特曼》这类特摄片.............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梳理一些值得一看的经济与金融类纪录片,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有趣,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列表式介绍。这些片子很多都触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你对金钱、市场,甚至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更深的理解。1.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 2020虽然这部片子更多.............
  • 回答
    南宋末年,面对金国步步紧逼的威胁,宋朝内部对于是否联蒙灭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是历史学者们探讨的焦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牵扯到国家存亡、民族利益、政治立场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议题。支持联蒙灭金的理由:1. 生存的必然选择: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理由。金国自.............
  • 回答
    .......
  • 回答
    金庸先生的小说,很多都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细致的武侠世界,其中一些作品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前后联系和人物的传承,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金庸宇宙”。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物传承与延续: 一些作品中的角色,在后来的作品中以不同身份(如师父、晚辈、或者拥有同一门武功)出现,或者他们的故事背景与前.............
  • 回答
    辽、金、西夏,这三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政权,虽然常被放在一起提及,但各自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冷知识”。它们不像汉唐那样家喻户晓,但细究起来,却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趣味。 辽:不止是骑射,还有“契丹八音”的浪漫提起辽,我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大多是“马背上的民族”,是骁勇善战的契丹铁.............
  • 回答
    金灿荣教授关于“多党民主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主流社会”的观点,确实触及了现代政治运作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并尝试还原其背后可能蕴含的逻辑和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金灿荣教授所说的“主流社会”到底是指什么。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多数,更重要的是指一个社会中,其.............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菲赫金哥尔茨《微积分学教程》绪论里关于实数“强稠密性”(или просто "плотность" на русском, но в контексте более строгом и фундаментальном)的那个重要概念。它确实是理解实数系的基石之一,而且菲赫金哥尔茨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元代长城的位置,尤其是卢龙附近的长城,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许多人对“元代长城”的概念可能存在一些模糊之处,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元代并没有大规模修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万里长城”那样的连续性、防御性城墙体系。 这与汉代、明代修建长城的目的和方.............
  • 回答
    说到张雪峰老师在《快乐大本营》上关于五险一金的那些话,那真是引起了一大片讨论。抛开节目本身的娱乐属性,单就他说的内容,其实挺有代表性的,触及了不少年轻人或者即将进入社会的人的心坎里。先来还原一下当时大概是什么情况。 那时候节目里邀请了张雪峰,好像是在聊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职业规划之类的。张雪峰作为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