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关于金庸的冷知识?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博大精深,而关于他本人的故事和创作过程,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冷知识。这些细节往往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武侠泰斗。以下是一些关于金庸的冷知识,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他的笔名“金庸”并非本名,而是源自一个特殊的时期:

金庸本名叫做查良镛。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报业生涯。
“金庸”这个笔名并非一开始就有的。他创作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当时他还在《大公报》工作。
“金庸”这个笔名据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当时他的一些朋友认为“查良镛”这个名字过于斯文,不太适合写武侠小说,于是建议他取一个更“江湖”的名字。而“金庸”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是取自他名字中的“镛”字,加上了“金”字,有“金色武士”或“金属之庸”的意境,象征着坚韧和侠义。
另一种说法则与《大公报》的工作有关。当时他需要一个笔名,可能与报社的一些内部规定或习惯有关。但普遍认为,这个名字是为了方便在报刊上发表武侠小说而起的。
不管具体原因,这个笔名后来成为华人世界最响亮的武侠作家代号之一。

2. 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出版时,他自己都不知道会这么受欢迎:

《书剑恩仇录》最初是在《大公报》上连载的。当时金庸还在报社担任记者和编辑,写武侠小说更多的是一种业余创作,或是为了填补版面。
他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创作有宏大的规划和预期。他只是凭着对历史和武侠的热爱,将故事写出来。
没想到,《书剑恩仇录》一经刊载,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报纸销量也因此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让金庸本人也感到意外,同时也给了他继续创作的巨大信心。

3. 他的武侠小说实际上与历史紧密相连,但并非完全“史记”式的还原:

金庸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报人,他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他的许多小说都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如《射雕英雄传》的南宋、《倚天屠龙记》的元朝、《鹿鼎记》的清朝等。
然而,他并非完全按照历史的记载来创作。他会将历史人物、事件与自己虚构的人物、情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想象力的故事。
他曾坦言,创作时会参考大量的史书资料,但也会在不影响历史大框架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改编和虚构,以服务于小说的艺术性和故事性。例如,《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的许多事迹是根据史料记载进行演绎的,但张无忌和赵敏是虚构的。

4. 他在创办《明报》时,最开始的业务并非只有武侠小说:

1959年,金庸先生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明报》最初只是一份小报,以评论时事、提供新闻为主。
武侠小说的连载是《明报》重要的内容之一,也确实为报纸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但《明报》的成功,更在于其独立、客观的新闻报道和深刻的时事评论。
金庸本人在《明报》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作家,更是作为一位重要的时事评论员。他对中国政治、社会问题的分析,常常一针见血,具有很高的声望。

5. 他的小说曾被一些严肃的知识分子“看不起”,但最终赢得了尊重:

在早期,武侠小说在一些文人墨客眼中,被认为是“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有距离,甚至被视为低俗读物。
金庸的小说,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但其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关怀、民族气节、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复杂的人性刻画,逐渐打破了这种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他的作品,甚至进入大学课程。他的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他在台湾和大陆的早期传播,曾经历了“盗版”的困境:

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金庸的小说在台湾出版后,很多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大陆。由于当时版权意识尚未普及,盗版情况非常普遍。
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金庸小说在大陆的传播,让无数读者接触到了他的作品。但同时也让金庸本人和出版方蒙受了经济损失。
直到后来,金庸先生正式授权大陆出版商出版他的作品,情况才有所改善。

7. 他对笔下人物的设定,有时会借鉴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多为虚构,但很多读者和研究者认为,他笔下一些角色的性格、经历或外貌,可能受到现实生活中他认识的人的启发。
例如,有人认为郭靖的敦厚老实,可能与他认识的某些正直朴实的人有关;而一些奸猾的角色,也可能是在现实中观察到的某些负面特质的集合。
当然,金庸本人对于这种说法一般不会直接承认或否认,更多的是让读者自行解读和联想。

8. 他在小说中常常埋藏一些有趣的“梗”和双关语:

金庸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不仅擅长叙事,也善于运用文字的趣味性。在他的小说中,常常会藏着一些只有细心读者才能发现的“梗”或者带有双关意味的词语。
例如,在《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名字本身就带有“废物”的意思,而他的很多行为也常常出人意料,这本身就是一种反讽。
又比如,一些人名、地名、武功名称的谐音或典故,都经过了金庸先生的精心设计。

9. 他本人并非武功高手,甚至有些“笨拙”:

尽管他的小说中描绘了层出不穷的神功绝技,但金庸先生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武林高手。他曾自嘲过自己身体不算好,而且不擅长运动。
他更多的是通过对武术原理的理解、对中医经络的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构建他的武侠世界。他的创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想象和创造。

10. 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反复的修改和润色,甚至有多达四个版本的故事:

金庸先生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认真,他曾多次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修改和润色。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三联版”(最初的旧版)、“世纪新修版”(新修版)和后来在网上流传的“盗版修订版”等说法。
严格来说,他最为人熟知的有两个主要版本:
旧版(或称三联版): 这是他早期在报纸连载后集结出版的版本,故事性和阅读流畅性都很强。
新修版(或称世纪新修版): 这是金庸先生在2000年后,对原著进行大幅度修改的版本。他在新修版中修正了一些历史上的不准确之处,调整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甚至改变了一些结局。例如,《射雕英雄传》中新增了华筝公主的一些情节,《天龙八部》中对段誉和王语嫣的感情线进行了较大改动。
这些修改引起了很多读者的争议,有人喜欢新修版更精炼的文字和更严谨的情节,也有人更怀念旧版的“原汁原味”。

11. 他晚年曾表示,最喜欢的小说不是《射雕》或《笑傲》,而是……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金庸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他对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是《鹿鼎记》和《天龙八部》。
《鹿鼎记》被他视为对自己文学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因为它融入了他对历史、政治、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又充满了幽默和讽刺。
而《天龙八部》则是因为其宏大的格局、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让他感到创作的挑战性和艺术成就感。

12. 他曾为《笑傲江湖》中的“笑傲江湖”四个字纠结不已:

《笑傲江湖》这个书名,金庸先生曾反复斟酌。他最初考虑过很多名字,比如《笑傲江湖歌》等。
最终确定为“笑傲江湖”,不仅仅是引用了岳不群的口号,更是道出了书中人物在江湖中的无奈、挣扎与追求自由的精神。这四个字也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符号。

13. 他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艺术家、作家,甚至政治人物:

金庸武侠小说不仅仅是中国读者喜爱,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拥有极高的声誉。许多外国的汉学家和文学研究者,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小说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也渗透到了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各个领域。许多经典影视剧的改编,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比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据传也曾是金庸小说的爱好者。

这些只是关于金庸先生的一些冷知识,他的生平和创作故事远比这更加丰富多彩。希望这些细节能让你对这位伟大的武侠小说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庸小说里,其实一直有一个心结没打开。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父母双亡,之后的故事都是沿着“义父你在哪里无忌很想你”一条主线,穿花引线,翻山越岭;《射雕》讲的,其实就是两个互为镜像的孩子,杨康和郭靖如何对待自己杀父仇人的事情;《天龙八部》,段誉、虚竹、乔峰三位主人公,都在找爸爸的路上,王语嫣木婉清阿朱阿紫这些都在认爸爸;《侠客行》里,从小是孤儿石破天也在找爸爸。

而一出生就没有爸爸那些人,比如令狐冲,对华山的感情,对伪君子岳不群的执念,其实也是父子情深;又比如杨过,他孤独无依了十几年,虽然几次想杀掉郭靖,为父报仇,但他实际上早就把郭靖当做了自己精神上的父亲。

所以金庸笔下,父亲们总是缺位的,这是小说里悲情的内核。

有人调侃道,说他写的是“爸爸去哪儿”,但后来我读到《金庸传》里的一个小细节,我就发现其实并不好笑。

傅国涌先生写的《金庸传》里有一段,提到过金庸的父亲:1951年,金庸重回香港,在《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和编辑;同年四月,金庸父亲冤死,以“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的罪名在故乡海宁被处决。噩耗传到香港,他哭了三天三夜。他少年丧母,此时又痛失父亲,伤心了大半年。

两个细节点,一个是金庸和父亲两地分隔;第二个,金庸父亲被冤枉,而金庸没办法。

1951年,金庸28岁,还没有开始写小说。熟悉金庸的会知道,金庸写的第一本小说《书剑恩仇录》,是四年之后。

所以,我们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张无忌要寻找谢逊了吧。

他们天南海北两地分隔,相聚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年,而且金毛狮王是一个犯了错的人,一个被主流判罪的人,一个被全世界误会的人,张无忌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去接他回中原。

之后张无忌冒天下之大不韪,逃婚出走,抛下周芷若,寻到嵩山少林,拼了性命地,力斗少林三神僧,为的就是,在武林同道前,给他下一场六月飞雪,替他洗雪沉冤。

这还没完。在封笔之作《鹿鼎记》里,表面上写的是一纸荒唐言,无厘头无心结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可在陈近南死掉的时候,一向没心没肺的韦小宝却痛苦流涕。

韦小宝哭道:“师父死了,死了!”他从来没有父亲,内心深处,早已将师父当成了父亲,以弥补这个缺陷,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而已。

他们之间其实不那么亲近,相处时日其实甚暂;韦小宝对陈近南,是有所敬畏的,“每次相聚,总是担心师父查考自己武功进境”,“心下惴惴,极少有什么感激师恩的心意”;他的心里可能还觉得陈近南有些迂腐,反清复明,那个动荡的“明”不一定有这个“鸟生鱼汤”的清好。

韦小宝和陈近南之间,多像父子那种独有的有距离的亲切感。金庸还有意无意地加了一句话,说韦小宝这才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此刻师父逝世,心中伤痛便如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

其实我们都知道,金庸说的是自己。

此时,离老人家故去已经近20年。

在金庸小说里,把所有有关于父亲的碎片,拼在一起,其实就是金庸年轻时候的一个心结:一种遗憾,没有父亲的遗憾,身为人子却不能尽孝道的遗憾,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而感到遗憾。

风尘之中,尽是性情之人。

完了吗?

没有。1993年,金庸应邀写了一篇类似于自传的小说《月云》——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

宜官是不是笔名,而是金庸的小名,祖父给他取的。

往事越千年。或许是政治正确,或许是金庸老爷子想的开,他不再怪谁。

但耿耿于怀了这么久,一定是有伤心事。

看书的人不正经,写书的人最深情,这才是“只是当初我还不明白”。

user avatar

《倚天》中说,张三丰九十岁寿辰,他的三徒弟俞岱岩为他准备寿礼,时为元顺帝至元二年,即公元1336年。就在这一年,他的徒弟张翠山被谢逊掳劫去冰火岛,次年和天鹰教紫薇堂主殷素素,生下张无忌。

【这一年是元顺帝至元二年,一个三十来岁的蓝衫壮士,……心中默默计算:“今日三月廿四,到四月初九还有一十四天,须得道上丝毫没有耽搁,方能及时赶到武当山,祝贺恩师他老人家九十岁大寿。”】

则张三丰似乎应该生于1246年。

《神雕》襄阳大战,杨过击杀蒙古大汗蒙哥后,【直至一十三年后的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蒙古军始再进攻襄阳。】

注:真实历史中,蒙古军攻击襄阳时间是1267年至1273年,就是在宋度宗咸淳九年,襄阳城破,守将吕文焕降敌。

也就是说,此战发生于公元1260年,此战结束后,第三次华山论剑,张三丰(张君宝)登场时却是“十二三岁”,

【他形貌甚奇,额尖颈细、胸阔腿长,环眼大耳,虽只十二三岁年纪,但凝气卓立,甚有威严。】

所以,张三丰九十大寿,是遵从古人习惯,过的虚岁。张三丰应该生于公元1247年。由此可以倒推出《射雕三部曲》许多重要人物的年龄和出生时间:

在襄阳大战时,杨过是年为36岁,生于公元1224年,比张三丰大23岁。

小龙女比杨过大4岁,时年40岁,生于公元1220年。

郭襄是年16岁,则她生于1244年。

而《射雕》主线剧情开始,也就是17岁的郭靖在张家口遇见14岁的黄蓉,也是第一次华山论剑过去20年后。约半年后,穆念慈和杨康在铁掌帮珠胎暗结,次年杨过诞生。

因此,郭靖比杨过大18岁,比张三丰大41岁,生于公元1206年,

黄蓉生于公元1209年,只比小龙女大11岁,对龙女也一直是平辈相交,在她看来很自然。

《射雕》主线剧情开始于公元1223年,第一次华山论剑为公元1203年。

南帝一灯大师谈及,王重阳在第一次华山论剑的次年,到大理向他传授先天功,到此年秋天就“撒手仙游”了。

一灯大师:【那一年全真教主重阳真人得了真经,翌年亲来大理见访,传我先天功的功夫。】【王真人向我道歉再三,跟着也走了,听说他是年秋天就撒手仙游。王真人英风仁侠,并世无出其右,唉……】

真实历史的王重阳,生于1112年,死于1170年,寿命为58岁。《射雕》《神雕》原著虽然为了剧情需要,更改了人物的生卒年份,并不一定和历史完全吻合,但关于王重阳的寿命,大体仍和真实历史一致。

所以,王重阳在华山论剑时为57岁,生于1146年,死于公元1204年,寿命仍为58岁,比郭靖大60岁,比杨过大78岁,比张三丰大101岁。

原著中关于林朝英的年龄和相貌,出自杨过在古墓所见的画像。

【只东西两壁都挂着一幅画。西壁画中是两个姑娘。一个二十五六岁,正在对镜梳装,另一个是十四五岁的丫鬟,手捧面盆,在旁侍候。画中镜里映出那年长女郎容貌极美,秀眉入鬓,眼角之间却隐隐带着一层杀气。】

则林朝英和王重阳赌赛,赢得古墓的时间,是25-26岁,林朝英侍女(也就是小龙女的师父,下文简称林侍女)时年14-15岁,比林朝英小11岁。

同年的王重阳,大约三十余岁。因此,王重阳比林朝英大十岁左右,比林侍女大了至少20岁。

【只见画中道人手挺长剑,风姿飒爽,不过三十来岁年纪】,

所以,林朝英大约生于公元1156年左右,林侍女大约生于公元1167年左右。

原著还注明:【林朝英得到古墓,没几年便郁郁而终了。】

王重阳在林朝英去世后,闭关三年精研如何破解《玉女心经》,又过十余年后,参加公元1203年举行的第一次华山论剑,打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赢得天下第一高手“中神通”之名。

【他独入深山,结了一间茅芦,一连三年足不出山,精研玉女心经的破法,虽小处也有成就,但始终组不成一套包蕴内外、融会贯串的武学。心灰之下,对林朝英的聪明才智更是佩服,甘拜下风,不再钻研。十余年后华山论剑,夺得武学奇书《九阴真经》。他决意不练经中功夫,但为好奇心所驱使,禁不住翻阅一遍。】

因此可以倒推出,林朝英去世时,王重阳此时年龄为57-(10+)-3,大约40岁左右。则此时林朝英极可能还未满30岁,便已经红颜天妒,香消玉殒,可惜可叹!十余年后,方有了第一次华山论剑。否则的话,正如丘处机所言,以林朝英的心性,岂有不参加之理?

丘处机叹道:【这位前辈早在首次华山论剑之前就已去世,否则以她这般武功与性子,岂有不去参与之理?】

综上所述,《射雕三部曲》许多重要人物的出生时间:

  • 王重阳:生于公元1146年,卒于1204年,享年58岁。
  • 林朝英:生于公元1156年左右,卒于1186年,享年30岁。
  • 郭靖:生于公元1206年,卒于1273年,享年67岁。
  • 黄蓉:生于公元1209年,卒于1273年,享年64岁。
  • 小龙女:生于公元1220年,
  • 杨过:生于公元1224年,
  • 郭襄:生于公元1244年,
  • 张三丰:生于1247年,
  • 张无忌:生于公元1337年,

天地有情尽白发,人间无意了沧桑。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user avatar

1976年,金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大儿子查传侠为情自杀身亡,时年19岁。

查传侠是金庸的大儿子,自幼识文断字,深得其欢心。

金庸在《侠客行》中,浓墨重彩地写了石清闵柔对于石破天的怜爱呵护,情深意切,其实多半为金庸对于查传侠舐犊情深的写照。

儿子生前曾多次打电话给他,说有些心事想和他好好谈谈,可惜的是,由于金庸事务繁忙,两人终究没有好好地深谈一次。

金庸听闻此消息后,如遭晴天霹雳,悲痛欲绝。

儿子去世五个月后,金庸含泪写了这段话: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感受到,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面前任何文字都是苍白肤浅的,只有经历过亲人的离世,才能体会到这种阴阳相隔的切肤之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金庸陷于深深地自责中,后来他用《格林童话》中一段故事来安慰自己:

有一个妈妈,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从早哭到晚。她去问神父,为什么她的儿子会死,他能否让儿子复活?神父说:“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去乞。如果有一家没死过人,就让他们给你一粒米,你乞够十粒米,你的儿子就会复活。”那个女人很开心,就去乞。但一路乞,竟发觉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一粒米都没乞到。她就觉悟:亲人过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啊。于是,她开始感到安慰。

过了将近五年,金庸才慢慢走出了这段阴影。

-----------------------

微信公众号:层林尽染霜华遍

微信ID:lahen0923

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