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为什么晁盖话少?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晁盖为什么话少,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他这个人物本身,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和环境。

晁盖这人,在书里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义气为先”的江湖豪杰,是个草莽英雄。他不像那些朝廷里的官僚文人,整天拿腔拿调,满嘴之乎者也,也不会像后来的宋江那样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晁盖这个人,更像是那种行动派,有什么事,想到了就去做,很少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思考和表达。

首先,他的出身和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 晁盖是梁山泊的“托塔天王”,官拜郓城县的保正。这保正是个什么官?说白了就是村里的乡长兼治安员,管着一村子人的生计和安全。这种基层职务,虽然也算个小官,但离朝廷的权力中心太远了。他接触的主要是老百姓、乡亲们,打交道的也是一些地痞流氓、土匪强盗之类的。这样的人,说话办事自然就更直接、更实在。你想想,一个天天跟乡邻乡亲打交道,还得盯着村里的治安,平时少不了要操心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儿,哪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琢磨那些华丽的辞藻?

再说了,他当保正的时候,也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好官,是“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豪杰”,属于那种对官方规则不怎么感冒,更看重江湖义气的角色。所以,他的行为准则更多的是“义”,而不是“礼”。话少,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不须多言”的自信和直接。他觉得事情该这么办,那就这么办了,不需要长篇大论去说服别人,更不会去解释自己的动机。

其次,晁盖的“英雄气概”也决定了他不怎么爱多说。 他上梁山,是因为官府抓他,他不得已而为之。就算后来做了梁山泊的首领,他也是被推举上去的。在梁山泊,虽然他是“七星聚义”的领头人,但他的领导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大家对他的信任和敬服,而不是靠口才去收服人心。他有一股子“天塌下来有我顶着”的劲儿,说话掷地有声,但不多。很多时候,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下面的人就明白了。这是一种纯粹的江湖威望,是靠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不是靠嘴皮子磨出来的。

比如,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他自己就是一个行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虽然吴用的智谋很重要,但晁盖是那个拍板做主、组织大家行动的人。他把事情安排好,大家按计划执行,过程中需要说的,就是简洁明了的指令,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再者,晁盖在梁山泊的地位,虽然是首领,但严格来说并非是完全的绝对权威。 他是“托塔天王”,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好汉,但宋江一来,局面就变了。在他死之前,宋江的江湖声望和能力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梁山泊的真正掌控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宋江的影子了。所以,晁盖说话少,也可以理解为他并不需要像宋江那样去不断地平衡各方势力,去安抚拉拢各路好汉。他的“话少”,是一种“少说多做”的风格,也是一种对兄弟们的信任,相信他们能明白自己的意思。

最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作者施耐庵这样安排人物的性格,也有其用意。 晁盖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不掺杂质的江湖义气和英雄气概,是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朴素情感。如果他话说太多,反而会显得油滑,不够纯粹。他少言寡语,反而凸显了他行动的果断和内心的坚定。他的形象,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而有力,不需要太多装饰。他的“话少”,反而衬托出他身上那种难以言说的豪迈和担当。

总而言之,晁盖话少,是他的出身、经历、性格、在梁山泊的地位,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不是一个爱说的人,更是一个行动的人,一个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人。他的少言,恰恰是他“天王”风范的一种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晁盖虽然话少,却是个杠精,每次说话都能哪壶不开提哪壶,精准的把人给怼了:

比如杨志上山:

杨志举起旧日王伦手内上山相会之事,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晁盖说起黄泥冈劫取生辰纲一事,众皆大笑。次日轮流做筵席,不在话下。

人家二龙山有杨志、鲁智深、武松,也算全明星阵容。全山来入伙,杨志说起来自己当年和梁山也算有渊源,回望过去,准备展望未来。你晁盖开口便是:“你还记得当初我们劫你那傻样不?”精准说中杨志一生之痛,不得不服。

再比如花荣上山:

后说吕方、郭盛两个比试戟法,花荣一箭射断绒绦,分开画戟。晁盖听罢,意思不信口里含糊应道:“直如此射得亲切,改日却看比箭。”

好汉上山,不免商业互吹,你作为山寨之主,即使做不到看似真诚地一起吹,至少也该给个敷衍但不失尴尬的“呵呵”吧。别人互吹,你说不信,还要亲眼看看算什么事...

这直接给花荣气的,一定要展现一下实力:

花荣寻思道:“晁盖却才意思不信我射断绒绦,何不今日就此施逞些手段,教他们众人看,日后敬伏我?”

结果一下射中,这下事情的性质就不是简单地“花荣厉害”了,还打了晁盖的脸,你说你晁天王,何必多嘴呢?

还有石秀,杨雄上山的时候:听完他们抓了祝家庄的鸡来吃,污了梁山泊名声,晁盖直接要杀人:

“孩儿们将这两个与我斩讫报来!”

虽然被拦下来了,但是求杨雄、石秀心理阴影面积...以后能服你晁盖吗?


经常乱怼人的结果就是,晁盖说什么话,大家也都不给他面子,直接怼回去。

比如刚刚要杀石秀、杨雄,宋江就直接说:“不然”(不可以哦~),吴用马上帮腔:“公明哥哥之言最好”(晁盖哥哥之言不好)。

还有在江州,晁盖带人劫了法场救出宋江,宋江刚刚死里逃生,便求大家继续努力,打下对面小城,抓住黄文炳报仇。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冒险冲动的建议,晁盖当然说别想太多,咱们先回家从长计议可好?

宋江就直接怼:“不要痴想!”

花荣也来帮腔:“哥哥见得是”(宋哥哥见解真棒,晁某人见解不行)

然后大家开始自顾自的讨论怎么打了,晁盖从老大,变成了被宋江指挥的一员...这可是宋江第一天入伙梁山啊各位...


所以常言道,常怼人必被人怼,题主问:晁盖为什么话少..我觉得,晁天王话还应该更少点



都看到这了,一个赞能让我开心大半天!



和晁天王互怼的杨志的故事,在这里:


水浒传相关:

user avatar

因为晁盖早就是个死人了。

大宋宣和遗事:

【 宋江为此,只得带领朱同、雷横、并李逵、戴宗、李海等九人,直奔梁山泺上,寻那哥哥晁盖。及到梁山泺上时分,晁盖已死;又是以次人吴加亮、李进义两人做落草强人首领。见宋江带得九人来,吴加亮等不胜欢喜。宋江把那天书,说与吴加亮等道了一遍。吴加亮和那几个弟兄,共推让宋江做强人首领。寨内原有二十四人,死了晁盖一人,只有二十三人,又有宋江领至九人,便成三十二人。就当日杀牛大会,把天书点名,只少了四人。那时吴加亮向宋江道:“是哥哥晁盖临终时分道与我:他从政和年间,朝东岳烧香,得一梦,见寨上会中合得三十六数;若果应数,须是助行忠义,卫护国家。”】

宋江上山前就死了。

《水浒传》故事的另一个来源元杂剧。

现存元杂剧六种,对晁盖之死有描述。

《黑旋风双献功》:“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拜了某为头领。”

《梁山泊李逵负荆》:“后来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推某为头领。”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众兄弟拜某为头领。”

《同乐院燕青博鱼》:“不幸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中箭身亡。”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晁盖哥哥并众头领让我坐第二把交椅,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这五部杂剧对晁盖之死的叙述基本相同:三打祝家庄身亡。唯有《争报恩三虎下山》不曾提及晁盖之死问题。

元杂剧中关于水浒的故事大概有三十多种,留存下来的只有六种。五种杂剧对晁盖之死的叙述相同。基本上可以推断,在元朝时,晁盖之死是发生在祝家庄的故事。

无论正史还是民间传说,梁山一把手都是宋江,作者也不愿随便为晁盖大改剧情,只填补一些,他的剧情自然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晁盖为什么话少,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他这个人物本身,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和环境。晁盖这人,在书里给人的印象就是个“义气为先”的江湖豪杰,是个草莽英雄。他不像那些朝廷里的官僚文人,整天拿腔拿调,满嘴之乎者也,也不会像后来的宋江那样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晁盖这个人,更像是那种行动派,有什么.............
  • 回答
    在《水浒传》中,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权力关系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人性格、政治智慧、权力结构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晁盖为何无法驾驭宋江: 一、性格与价值观的冲突1. 晁盖的理想主义与宋江的现实主义 晁盖作为梁山泊的早期领袖,性格正直、重义气,追求“替天行道”的理想主义。他重视.............
  • 回答
    《水浒传》中,吴用最初是和晁盖一同聚义梁山泊的,但后来却选择了追随宋江。要理解这一转变,得从吴用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变化说起。一、初遇晁盖:英雄相惜,义薄云天吴用最初在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事件中崭露头角。当时,吴用以“军师”的身份为晁盖献计献策,可以说这场智取生辰纲的成功,离不开吴用的.............
  • 回答
    关于晁盖在临死前为何不将头领之位让给宋江,反而把“梁山泊主”的重担托付给捉住射死自己的英雄(也就是吴用),这确实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情节。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晁盖当时的心境和临终遗言的真实意图。晁盖在射箭那一刻,受了致命伤,生命垂危。这个时候,一个.............
  • 回答
    关于晁盖的死,在《水浒传》这部巨著中,确实是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细细品味之下又疑点重重的事件。他这位梁山泊的“托塔天王”,英勇盖世,一贯是顺风顺水的,偏偏在一次并非绝顶危险的战役中,被一支冷箭射中,最终一命呜归西,这其中的蹊跷,从多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晁盖率领.............
  • 回答
    “水浒好就好在晁盖被开除在108将之外”这句话,我认为是一种带有戏谑和引申义的说法,背后隐藏着对《水浒传》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一种独特的解读。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开除”,而是强调晁盖作为梁山早期领导者,其离世对梁山政治格局和后续发展的影响之深远,以至于很多读者会认为晁盖的缺席使得梁山的发展才更具戏剧.............
  • 回答
    读《水浒传》时,你感到晁盖被宋江“捏得死死的”,这种感觉是非常普遍且有道理的。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宋江个人的能力和策略,也有晁盖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梁山泊的局势和人心向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宋江的个人能力与策略远超晁盖: 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笼络人心能力: 这是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水浒传》为武松安排一个相对狼狈的出场,从蜷缩烤火的避难者形象入手,这绝非偶然,而是作者施耐庵精心设计,旨在通过强烈的反差和伏笔,为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奠定坚实的人物基础,并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核心。一、 首要目的是塑造反差,凸显英雄本色:我们都知道,武松在读者心目中,往往与景阳冈打虎、斗.............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喜欢使用朴刀,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背景的映照,也有人物性格和实用性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历史背景与民间普及性 朴刀的起源与发展: “朴刀”并非像关刀、丈八蛇矛那样具有特定形制和悠久传说的兵器,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朴实无华、用途广泛的刀类武.............
  • 回答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书中称颂宋徽宗“至圣至明”,这与其描写的具体情节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相关描述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塑造:在《水浒传》中,宋徽宗的出现并非直接的个人描写,更多是通过他所代表的宋朝朝廷和其统治下的.............
  • 回答
    《水浒传》里,宋江的“财力”问题,可不是件小事,细究起来,他之所以总能“钱”途无量,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这背后也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说宋江这人,最擅长的就是“结交”和“经营人脉”。你想想,他不是靠着自己的“高超技艺”或者“祖传基业”发财的。他的钱,很大程度上是“化缘”来的,而且是“化”得特.............
  • 回答
    《水浒传》之所以被认为“特别真实”,并非指其情节完全基于史实,而是因为它在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够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真实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刻画: 生计维艰,逼上梁山: 小说的主角大多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水浒传》中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复杂性。扈三娘的经历确实充满悲剧色彩,而她对宋江的态度也显得与她的遭遇不符,这在读者中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1. 扈三娘的悲惨遭遇与梁山团伙的“仁义”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扈三娘遭受的巨大不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