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作者为什么说宋徽宗至圣至明?

回答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书中称颂宋徽宗“至圣至明”,这与其描写的具体情节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相关描述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立场。

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塑造:

在《水浒传》中,宋徽宗的出现并非直接的个人描写,更多是通过他所代表的宋朝朝廷和其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来体现的。作者在描写宋徽宗时,常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褒扬”他:

1. “圣明”的象征性地位: 宋徽宗作为皇帝,在传统观念中是国家的象征,是“天子”。作者在描写朝廷时,将宋徽宗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仿佛一切的混乱和罪恶都源于他“不知情”或者“被蒙蔽”。这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将问题的根源从整个皇权体系转移,从而为梁山好汉的起义行为提供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他们是对腐朽统治的反抗,而非对皇权本身的颠覆。
2. “招安”的政治合法性: 《水浒传》的后半部分,梁山好汉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作者将招安的过程描绘成宋徽宗“圣明”地“体恤”民情,最终“感化”了这群被逼上梁山的好汉。通过招安,作者为故事找到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也顺应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忠君思想。宋徽宗“招安”的举动,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仁德和英明的色彩,以此来证明他作为君主的“至圣至明”。
3. 对比下的反衬: 作者通过极力描绘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奸臣当道、贪婪腐败的景象,来反衬宋徽宗的“圣明”。这些奸臣的所作所为,往往是瞒着皇帝进行的,或者说是皇帝“信任”了错误的人。这种“衬托手法”使得宋徽宗在奸臣的衬托下显得更为“无辜”和“英明”。作者似乎在暗示,如果宋徽宗能够识破奸臣的阴谋,洞悉民间的疾苦,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
4. 理想化君王的投射: 施耐庵生活在元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分裂。对于一个经历过乱世的文人来说,他内心深处或许渴望有一个能够真正体恤民情、英明神武的君主来稳定天下。在《水浒传》中,宋徽宗“至圣至明”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将自己对理想君王的期盼投射到了这位末代皇帝身上。虽然历史上的宋徽宗昏庸无能,但小说中的宋徽宗,在作者的笔下,却承载了这份“期望”。
5. 传统史书的叙事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和史书,对于皇帝的评价往往有其特定的叙事模式。即使是昏君,在描写其错误时,也常常会加上“被奸臣所惑”之类的语词,以避免直接否定皇权本身。作者延续了这种模式,将宋徽宗的“过失”归咎于臣子,从而保全了“至圣至明”的表象。

为何要这样做?作者的深层考量:

1. 维护皇权的神圣性: 在封建社会,直接攻击皇权是极为危险的。作者通过将宋徽宗塑造为“至圣至明”的君主,实际上是在维护皇权这一政治体制的神圣性。梁山好汉的反抗,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被描绘成“接受招安”,回归到皇权体系之下。这是一种“正统”的叙事方式,避免了故事被解读为对皇权的反叛。
2. “忠君报国”的传统价值: 尽管小说展现了许多反抗精神,但整体基调仍然受到中国传统“忠君报国”思想的影响。作者的目的是要揭示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弊病,而并非要煽动民众彻底推翻君主制。将宋徽宗塑造成“圣明”的君主,可以使梁山好汉的行动成为“为国除害”、“忠于明君”的一种表现,尽管这种忠的实现方式比较曲折。
3. 艺术上的策略与妥协: 作为一位小说家,施耐庵需要在艺术创作和当时社会允许的政治语境之间找到平衡。直接描绘一个昏庸残暴的皇帝,虽然能够更能凸显奸臣的罪恶和梁山的悲剧性,但也可能触犯政治禁忌。通过“至圣至明”的表述,作者可以更自由地去描写朝廷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因为这一切的根源不在于皇帝本人的“恶”,而在于他身边奸臣的“恶”以及他的“不明”。
4. 批判的深度与隐喻: 这种看似“矛盾”的描写,反而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批判。当一个“至圣至明”的君主,他的国家却被奸臣弄得民不聊生,人民被逼上梁山时,这种反差带来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这暗示着君主的“不明”和“无能”同样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即使他本人没有恶意。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反面教材,讽刺了那种“君子不端方,则小人道长”的局面。

总而言之,《水浒传》作者称宋徽宗“至圣至明”,并非是对宋徽宗个人史实的肯定,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艺术上的策略以及对理想君主的某种寄托。通过这种表述,作者在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和皇权合法性的前提下,巧妙地揭露了北宋末年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同时也为梁山好汉的悲剧命运提供了一个相对温和的解释。这种写法,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作者高超艺术手法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靖康初年,在金人控制下的宋徽宗听说康王赵构成立了南宋政权,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宋统得到了继承,中华不会亡 ; 担心的是赵构初登皇位,不知如何治国。

为了勉励并教导赵构,徽宗冒险在自己衣领上写了一封信,并托属官曹勋带回南宋。

《宋史.曹勋传》: 靖康初,(曹勋)为阁门宣赞舍人、勾当龙德宫,除武义大夫。从徽宗北迁,过河十余日,谓勋曰:“不知中原之民推戴康王否?”翌日,出御衣书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持韦贤妃、邢夫人信,命勋间行诣王。又谕勋:“见康王第言有清中原之策,悉举行之,毋以我为念。”又言“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

徽宗的“衣领诏”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1.要求赵构找机会营救自己。

2.但如果有恢复中原的可能,那就不必管自己和其他北狩皇室的性命,以国事为重。

3.莫忘太祖之誓,绝不能杀重臣和言官。

难为徽宗能在最后留下这些肺腑之言。这个皇帝虽然荒唐,但还是有一些精气神的。

user avatar

中文听力考试:

第一题:

“久仰久仰。”

“幸会幸会。”

请在以下答案中选择符合对话内容的描述:

甲:二人是至交好友。

乙:二人是亲属。

丙:二人是一般朋友。

丁:二人是逢场作戏。

第二题:

“你还活着呢?”

“你死哪去了?”

请在以下答案中选择符合对话内容的描述:

甲:对话二人关系敌对,正在决斗。

乙:两人正在讨论生死哲学问题。

丙:二人正在与敌人作战。

丁:二人是至交好友。

第三题:

至今徽宗天子,至圣至明,不期致被奸臣当道,谗佞专权,屈害忠良,深可悯念。

请在以下答案中选择符合对话内容的描述:

甲:宋徽宗是圣明天子。

乙:宋徽宗受制奸臣。

丙:宋徽宗深可悯念。

丁:宋徽宗重用奸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