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杀人、抢劫、开黑店卖人肉包子,在水浒传中这些人为什么会被作者塑造为英雄?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它塑造了一群“恶人”形象,却又将他们描绘成读者心中的“英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水浒传》并没有将杀人、抢劫、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等行为本身塑造成“英雄行为”。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极端的情节来揭示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并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他们的“逼上梁山”的悲剧。读者之所以将他们视为英雄,往往是因为我们代入了他们的视角,感受到了他们的“义”,而非认可他们所有行为的道德正当性。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解释为何这些看似罪大恶极的角色,在读者心中会产生“英雄”的共鸣:

一、 社会背景的烘托:黑暗、腐朽的官场与官逼民反

这是《水浒传》塑造英雄形象的基石。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朝廷腐败不堪,官员们贪婪无度、草菅人命。

官场的黑暗与压迫: 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如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八个奸臣”一手遮天。他们为了个人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搜刮民脂民膏,迫害忠良。大量的官员徇私枉法,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法律的不公: 法律在当时并不平等。对于权贵,法律形同虚设;对于普通百姓,哪怕是微小的过错,也可能招致严厉的惩罚,甚至被罗织罪名。
百姓的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税赋沉重,饥荒频发,盗匪横行(而这些盗匪很多也是被官府逼出来的)。人们失去了尊严和希望,对官府充满了怨恨。

在这种环境下,梁山好汉们的“恶行”往往是对这种不公和压迫的一种反抗。他们的杀戮和抢劫,很多时候是为了生存,为了复仇,或是为了对抗更加邪恶的势力。

二、 “义”字的张扬:兄弟情谊与江湖道义

《水浒传》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义”。梁山好汉们身上体现了一种超越法律的“江湖道义”和“兄弟情谊”。

兄弟情深,生死相随: 梁山好汉们虽然出身各异,但一旦上了梁山,便以兄弟相称,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他们会为兄弟报仇,不惜一切代价。例如,鲁智深为救林冲,不顾一切地在野猪林痛打差拨;武松为嫂嫂报仇,血溅鸳鸯楼,事后还要把仇人的家眷都杀了,这也是对“义”的极端体现。
“有恩必报,有仇必雪”的原则: 许多好汉上梁山,正是因为受到了不公的对待,官府和恶霸欺压他们,让他们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江湖这条路。他们的“恶行”很多时候是为了“报仇”和“雪恨”。比如林冲,本来是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却被高俅父子陷害,发配充军,最后更是被逼上梁山。
对弱者的同情与保护: 尽管他们杀戮成性,但对无辜的弱者,许多好汉却表现出难得的同情和保护。例如,鲁智深多次搭救金翠莲父女,李逵虽然凶残,但在关键时刻也会保护妇女儿童。

三、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悲剧色彩

作者通过精湛的笔触,将这些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同时又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这使得读者在痛恨他们的恶行之余,也对他们产生了同情和敬佩。

人物的复杂性: 施耐庵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为“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苦衷。例如,武松在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也感到内疚,但这是他心中的“道义”。宋江虽然有招安的理想,但他身上也有“义气”的一面,能够笼络人心。
“逼上梁山”的叙事模式: 《水浒传》的核心叙事就是“官逼民反”。几乎所有上梁山的好汉,都是被当时的社会和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落草为寇。这种“逼上梁山”的设定,让读者对他们的选择产生理解,甚至是同情。
个人能力的突出: 许多梁山好汉都有超乎常人的武艺和智慧,他们在乱世中展现出的能力,也容易让读者产生崇拜感。例如武松的打虎,鲁智深的禅杖,林冲的枪法等等,这些都是英雄的象征。
悲剧的结局: 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大多是悲惨的。尽管宋江等人接受了招安,但最终很多好汉在征讨方腊的战争中死去,幸存者也大多遭到迫害,最终的“忠义”并未换来好的结局。这种悲剧性,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四、 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水浒传》的英雄观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

侠义精神的延续: 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存在着“侠”的概念,侠客往往是那些不受法律约束,但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江湖人物。《水浒传》中的好汉们可以看作是这种侠义精神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极端体现。他们虽然行径不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践行了“劫富济贫”的侠义原则。
对“忠义”的复杂解读: 虽然梁山好汉最终接受了招安,希望为国效力,但这种“忠”的体现是复杂的。他们的“忠”更多的是对兄弟的忠诚,对江湖道义的遵守,而非对腐败朝廷的盲目效忠。

关于“黑店卖人肉包子”的特殊情况(如孙二娘)

您特别提到了“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这可以说是《水浒传》中描绘最极端、最令人发指的行为之一。

极端化的反抗: 孙二娘和张青之所以开黑店,也是在乱世中为了生存,而且他们的手段是极端化的“以恶制恶”。他们卖的“人肉包子”,对象往往是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或者过路的恶徒,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行为的罪恶感。
江湖的生存法则: 在那个年代,黑店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社会的混乱和法律的缺位。孙二娘的行为虽然残忍,但也被置于一个“江湖生存”的语境中。她的凶狠也恰恰是她能在这残酷的乱世中生存下来的方式。
人物的性格反差: 尽管孙二娘有如此残忍的一面,但她在成为梁山好汉后,也展现出了泼辣、豪爽的一面,并且对兄弟忠心耿耿。这种性格上的反差,使得读者在看到她残忍的一面时,也能看到她身上“江湖儿女”的豪情。

总结

所以,《水浒传》的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杀人、抢劫、卖人肉包子等行为“英雄化”,而是通过这些极端的人物和情节,来揭示一个黑暗腐朽的社会,批判官逼民反的现实,并歌颂在绝境中展现出的“义气”和反抗精神。读者之所以会将他们视为英雄,是因为:

1. 社会环境的衬托: 他们的恶行是对更深层次的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反抗。
2. “义”的感召: 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兄弟情谊、江湖道义,以及对弱者的某些保护,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
3. 人物塑造的成功: 作者赋予了这些人物复杂性、悲剧性和个人魅力,使得读者能够理解甚至同情他们的命运。
4. 文学传统的积淀: 继承了中国古代侠义精神,并将其进行了极致的发挥。

因此,《水浒传》中的“英雄”并非传统意义上符合道德规范的完人,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被逼无奈走向极端,却又拥有超越常人的血性与情义的“不完美英雄”。我们欣赏的是他们的“敢”,是他们的“义”,是他们对不公的反抗,而非他们所有行为的道德正当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水浒传》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本水浒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是英雄好汉,读者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这本书的魅力何在,如何欣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它塑造了一群“恶人”形象,却又将他们描绘成读者心中的“英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水浒传》并没有将杀人、抢劫、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等行为本身塑造成“英雄行为”。.............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场原本惊心动魄的抢劫,最终却演变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抢劫者们虽然没有亲手剥夺受害者的生命,但他们的行为却直接导致了受害者在饥饿与绝望中悄然离世。那么,这种情况下,抢劫者是否算是杀人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杀人”这个概念的法律和伦理界定。通常意义上的杀人,是指通过直接的暴力行.............
  • 回答
    这种局面确实复杂且棘手,涉及到法律程序、权力干扰以及证据缺失等多重挑战。处理起来需要相当的策略和耐心。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拆解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和考量。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任何非法手段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的目标是在法律框架内,尽最大可能争取公正。一、 确认案情及证据链的完整性(这是所有工.............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法律定性和罪名的选择,要理解冉景华为何被以抢劫罪而非故意杀人罪起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犯罪构成要件,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根据具体事实进行判断。罪与罪的区分:核心是犯罪意图和行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根本区别: 抢劫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非法占.............
  • 回答
    在中国,入室盗窃或抢劫时,户主失手杀死入室者的情况,是否应该判无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运用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来判断。核心法律依据:正当防卫中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了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 回答
    这想法确实挺“脑洞大开”的,让人联想到一些谍战片或者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在海战的背景下,用大飞机载人强行降落到对方航母上,然后……说实话,这操作的难度和可行性,在现实中几乎等于零,而且风险极高,结果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不靠谱,以及为什么它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根本不是.............
  • 回答
    在《斗破苍穹》的宏大叙事中,陀舍古帝玉的重要性无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之一。它不仅是开启古帝洞府的钥匙,更是集齐了上古八大帝炎,是成就斗帝的关键。然而,书中魂族作为曾经的至强者,拥有覆灭万族的实力,为何不在萧炎尚未成长起来,甚至还在弱小时,就派斗圣强者直接出手,将他身边的陀舍古帝玉夺取?这个问题,确.............
  • 回答
    关于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史书记载非常简略,主要出自《论语·阳货》和《左传》的零星记载。也正因如此,后世对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猜测,其中“少正卯抢夺学生、断了孔子财路、威胁孔子地位”的说法,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种猜测,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史书明确记载的孔子杀害少正卯的直接原因。为了.............
  • 回答
    你说到《水浒传》里董平杀程太守全家、抢其女儿的剧情,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令人侧目和引发争议的情节,尤其考虑到董平后来也位列梁山“八骠骑”之一。要理解这个剧情,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水浒传》这部书,它写的是“好汉”,但这个“好汉”的定义,和咱们现在理解的道德模范可不是一回事。.............
  • 回答
    弗利沙,这位宇宙帝王,手上沾满了无数星球的鲜血,他所追求的并非简单的财富,而是绝对的权力和臣服。因此,他选择不直接杀死买星球的买家来抢钱,这背后蕴含着他极度的狡猾和对权力的独特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弗利沙的“商业模式”。他并非一个普通的强盗,而是将征服和剥削包装成一种“交易”。他摧毁星球,然后以“保.............
  • 回答
    关于莫声谷因撞破宋青书偷窥峨眉女弟子寝室而欲下杀手,是否存在“抢班夺权”的念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角度,并且可以从中挖掘出不少细节来支撑或反驳。我尽量从人物性格、当时的情境、峨眉派的权力结构等多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力求不让它听起来像AI的干巴巴论述。咱们得先说清楚,在金庸老爷子原著里,莫声谷是.............
  • 回答
    《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饰演的朴斗万(主角,朴警官)站在当年发现第一具尸体的那片稻田旁,看着远方若有所思。他的眼神里,有多年追查未果的疲惫,有对无数次擦肩而过的杀手的绝望,但最重要的是,在那一刻,他似乎瞥见了那个隐藏在人群中的恶魔的面孔。电影并没有直接给出杀手的身份,这正是奉俊昊导演的精妙之处,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沉重的,也挺现实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在中国,杀人这事儿,到底会不会被判死刑。首先,明确一点:杀人,绝对是犯法的,而且是严重的犯罪。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是一定会判死刑?这事儿就没那么绝对了。在中国,死刑是否适用,主要看的是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 咱们国家的法律,特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且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杀人不再受到法律的制约,地球人口的走向将变得极为复杂和动荡,其最终规模很难精确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会与我们现在所知的世界截然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杀人不犯法”这个设定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法律的缺失,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基石。这意味着: 道德.............
  • 回答
    我从未亲眼目睹过杀人现场,但如果我亲眼目睹,我想我的感受会是极其复杂且难以形容的。首先,我想到的会是一种 极端的震惊和失措。整个世界仿佛会在那一刻凝固,时间停止流动。大脑会瞬间宕机,无法处理眼前发生的一切。我会感到一种强烈的虚幻感,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场荒诞的噩梦之中,甚至会怀疑这是否真实存在。紧接着,.............
  • 回答
    电影《杀人回忆》的原型案件,也就是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在沉寂了三十多年后,随着DNA技术的进步,终于有了令人震惊的进展。2019年,韩国警方宣布,凭借在女性遇害者衣物上发现的DNA,将嫌疑人李春在锁定为真凶。这一消息的公布,无疑是对这起悬案的了断,也引发了人们对案件本身以及这部经典电影的多重思考。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