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杀了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抢夺自己学生,断了自己财路,威胁自己地位吗?

回答
关于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史书记载非常简略,主要出自《论语·阳货》和《左传》的零星记载。也正因如此,后世对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猜测,其中“少正卯抢夺学生、断了孔子财路、威胁孔子地位”的说法,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种猜测,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史书明确记载的孔子杀害少正卯的直接原因。

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史书上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猜测,以及其背后的可能逻辑。

史书上的记载:简略且耐人寻味

1. 《论语·阳货》第十九篇记载:
原文:“阳货欲孔子为币,孔子弗为。阳货曰:‘子弗为,吾 Yet 且吾予汝之子也。’孔子辞。”
紧接着说:“阳货既遂,孔子去鲁。”
在另一章(《阳货》第二十章)又提到:“阳货语鲁大夫曰:‘孔子于我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故 বহি 进之。’孔子曰:‘若不得用,则吾岂 ε 亦且ε?”
而在《阳货》第十五章,有这样一段:“阳货欲行。公明仪谏曰:‘子之德,亦不足以制之?’阳货曰:‘吾弗能也。吾已许之矣。’阳货欲与孔子游。孔子辞。”

注意: 以上这些《论语》的记载,虽然提到了阳货这个人与孔子之间的互动,但并没有直接提及孔子杀少正卯的事情。真正提到杀少正卯的,是《论语》中孔子对执政的评价,以及后来人根据这些零星记载进行的联想和解读。

2. 《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
原文:“春,公在荧门外。季康子问政于公曰:‘夫子者,何也?’公曰:‘夫子,君子也,吾不知其德何如。’对曰:‘夫子固君子也,而民不畏。曰:‘夫子,恶德也。孔子曰“恶紫之乱朱也”,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又曰“恶利口之覆国家也”。’季康子曰:‘夫子,恶德乎?’公曰:‘不然。夫子之恶德,恶少正卯也。’”

关键点: 这段记载是目前看来最直接提到孔子“恶”少正卯的来源。而且,它将孔子对“恶紫之乱朱”、“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国家”的批评,与“恶少正卯”联系起来。这暗示孔子认为少正卯的行为,是属于这三类“恶德”的范畴。

为什么会出现“抢学生、断财路、威胁地位”的猜测?

综合历史背景和孔子思想,可以推断出这些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核心的政治和教育理念。

1. “抢夺学生”:教育与思想的竞争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初期,各种思想流派开始活跃。孔子作为一位开创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徒传道,希望通过教育来恢复礼乐文明,达到“仁政”的目标。
孔子教育的“独特性”: 孔子创立了私人讲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的教育内容强调“德行”、“仁义”、“礼乐”,旨在培养君子,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少正卯的可能身份: 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少正卯的身份,但从孔子对他的评价来看,少正卯很可能也是一位在鲁国进行讲学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说客、辩士或学者。他可能也有自己的追随者,或者吸引了一些本可能成为孔子学生的年轻士人。
竞争的逻辑: 在那个思想活跃但机会有限的时代,思想和人才的竞争是存在的。如果少正卯的学说或影响力与孔子相悖,甚至吸引了孔子本想教化的对象,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可以被理解为“抢夺学生”或“争夺思想阵地”。对于孔子来说,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推广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如果有人在这方面形成竞争,甚至挑战他的权威,他自然会对其“不齿”。

2. “断了财路”:与经济利益的间接关联
孔子“为政”的经济基础: 孔子虽然周游列国,但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治抱负,辅佐君王。“为政”需要资源和支持。在古代,君王和贵族是主要的赞助者。孔子在鲁国时,也曾希望得到重用。
“阳货欲孔子为币”的解读: 《论语》中提到阳货希望孔子“为币”。“为币”在这里有多种解释,一种是出任官职,另一种是参与政治运作,甚至涉及政治经济的某些方面。如果少正卯也活跃于鲁国的政治舞台,或者与当时的权贵有联系,并且其行为影响了孔子获取政治资源或经济支持的机会,那么“断财路”的说法就有了可能性。
间接影响: 即使不是直接经济冲突,一个在政治上活跃、有能力影响决策的人,他的存在和活动,很可能影响到其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获得机会和资源。如果少正卯的“恶德”行为(如后文分析的)使得当政者对某些说客或辩士产生警惕,从而限制了更多人的活动空间,那么孔子也可能间接受到影响。

3. “威胁地位”:政治权力和思想权威的挑战
孔子在鲁国的地位: 孔子在鲁国曾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官职,虽然不高,但在某种程度上是进入了鲁国统治阶层的视野。他希望的是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力,来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
少正卯的“恶德”: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孔子将少正卯与“恶紫之乱朱”、“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国家”相提并论。这意味着孔子认为少正卯的言行是:
“恶紫之乱朱”: 紫色是一种杂色,朱色是正色。孔子认为用紫色来冒充朱色,是混淆是非,不正不纯。这可能指向少正卯的言论或行为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或者是在政治上投机取巧,不守正道。
“恶郑声之乱雅乐”: 郑声被认为是淫靡之声,与典雅的雅乐相对。这可能指向少正卯的言论是浮华、煽动性的,扰乱了社会秩序和正统的文化、礼乐。
“恶利口之覆国家”: 意思是能言善辩但言语不正的人,可能会颠覆国家。这直接指出了少正卯的口才,但强调其言论的危险性,可能是在煽动对立、制造矛盾,或者是在进行欺骗性的政治鼓动。
威胁的逻辑: 如果少正卯是一个“利口”,其言论“覆国家”,并且他的影响力足以动摇当时的统治秩序或社会道德基础,那么这无疑是对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明”和“仁政”理念的直接挑战。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强调君臣父子之义,社会稳定和道德教化是他政治理想的核心。少正卯的行为如果与此相悖,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孔子自然会将其视为眼中钉。在一个缺乏统一中央权力的时代,任何能够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民心向背的人物,都可能被视为对现有统治和未来秩序的威胁。而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来稳定社会,少正卯的“异端邪说”或者说其破坏性的影响力,自然就构成了一种威胁。

孔子“杀少正卯”的真实含义?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杀”这个字在古代有时不一定是指血腥的肉体处死,更可能是一种政治上的“清除”或“排斥”。 比如,“杀一警百”可以是严厉的惩罚,但不一定都是死刑。

更为普遍和深入的解读是,孔子“恶少正卯”以及可能采取的“政治手段”,并非出于狭隘的个人恩怨或利益,而是源于他对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坚守。 孔子将少正卯归为“恶德”之列,意味着在他看来,少正卯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对“正道”的颠覆。

政治道德的维护者: 孔子是一位极其重视政治道德的士人。他批评那些不守道义、只凭巧舌如簧而获得权势的人。如果少正卯是这样一个人,孔子的“除之”就是对政治道德的维护。
思想的正统性: 孔子认为他的学说是复兴周礼、实现大同世界的必由之路。他不能容忍与他相悖的、可能误导社会和人民的思想占据主流。他所批判的“恶紫”、“郑声”、“利口”,都是对“正统”的挑战。
“为政”的必要手段: 在孔子看来,作为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有责任引导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有人以不正当的方式干扰了这一进程,那么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制止”或“清除”他是合乎情理的。

总结来说,关于孔子杀少正卯的猜测,例如“抢夺学生、断了财路、威胁地位”,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其为“原因”,但它们反映了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立场和考量。

“抢夺学生” 可以理解为思想和人才上的竞争。
“断财路” 则可能暗指在政治资源获取上的间接阻碍。
“威胁地位” 最为关键,因为它指向了少正卯的行为可能对孔子所倡导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秩序构成了挑战。孔子对少正卯的“恶”,更多的是一种对“不正”和“有害”思想、行为的政治和道德上的否定。

因此,孔子处理少正卯事件,与其说是出于个人恩怨,不如说是一种对社会政治秩序和思想正统性的维护。他通过“杀”或“恶”少正卯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不良风气的坚决反对,以及他作为政治家和教育家维护“道”的决心。这正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体现,即便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也要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个儒粉,忍不住用庄子来反驳你了。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一点不信少正卯的事,即使退一万步讲真的有,他为了所谓的腊肉杀掉他的学生都喜欢的老师,那叫蠢。你可以说孔子坏,但他比你聪明比你强是毋庸置疑的。

还有,真的好奇是什么力量促使你问的那么多关于儒家的弱智问题。既给不喜欢的儒家创造了流量,又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学识,智商和素质。真的,图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史书记载非常简略,主要出自《论语·阳货》和《左传》的零星记载。也正因如此,后世对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猜测,其中“少正卯抢夺学生、断了孔子财路、威胁孔子地位”的说法,确实是流传较广的一种猜测,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史书明确记载的孔子杀害少正卯的直接原因。为了.............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思想对错以及权力边界的敏感神经。咱们不妨就从头捋一捋,看看这里头有多少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下,历史上关于孔子“因为少正卯的思想乖僻而杀他”的说法,其实是有争议的。最主要的依据是《论语·阳货》篇中提到孔子在鲁国为官时“去鲁”(离开鲁国)是因.............
  • 回答
    关于孔子拜见老子后“懵逼”的传说,确实流传甚广,但具体说了什么内容,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受的史料记载。这更多是一种后世的演绎和解读,用来凸显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他们思想的深刻性。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出发,来推测和演绎一下这次可能发生的对话,并尝试还原一下那种“.............
  • 回答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如同一座巍峨的山,难以简单地用“超越”二字来衡量和论断。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东方文明产生了近乎颠覆性的影响,塑造了数千年的政治、道德、教育和社会结构。即便如此,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同样伟大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以独特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其影响力在某些维度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演变。将《礼记》、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视为对孔子主张的“歪曲”,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简单的“歪曲”,不如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孔子的思想经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解读、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与其本源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
  • 回答
    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思想和学说被尊崇了二千多年,这背后究竟是他发明创造了什么,还是他集大成并发展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要说孔子“发明”了什么全新的东西,可能有些概念化的界定会显得不够准确。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旧的礼乐制度崩塌,诸侯争霸,思想文化.............
  • 回答
    齐景公本是春秋时期一位相当有魄力的国君,他对于贤能之士的态度,尤其是对孔子的,也曾表现出过极大的兴趣。关于他“本打算重用孔子”的说法,更多的体现在他几次派遣使者去鲁国探询孔子的音讯,并表达了希望孔子能到齐国辅政的心意。然而,在历史上,齐景公最终并未能够真正重用孔子,甚至可以说,孔子在齐国的经历,更像.............
  • 回答
    孔子“克己复礼”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命题,要说它是否“实现”了,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字面意思是约束和克服自己的欲望、冲动和不当的行为。但孔子的“克己”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我压抑,.............
  • 回答
    要说孔子比墨子差远了,这说法其实有点太绝对了,也太简单了。两位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影响力,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关注的重点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有所不同。把他们放在一起简单地比较高低,就像问李白和杜甫谁更好一样,很难有定论,而且也忽略了他们各自的价值。咱们先说说孔子。孔子.............
  • 回答
    很多人看到孔子没有受过“教育学”这个现代学科的系统训练,却成就了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就觉得“学不学教育学对于当老师来说无所谓”。这个观点,说实话,挺有迷惑性的,但仔细一咂摸,问题就大了,而且大得很。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孔子那个时代,“教育学”这门学科压根就不存在。这.............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孔子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没有仅仅局限于东亚的土地,而是顺着丝绸之路更往西行,甚至抵达了那个遥远的欧洲大陆——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无疑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魅力的假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那个时期的欧洲,正是古希腊城邦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濒临罗马.............
  • 回答
    关于孔子为首的儒教是否极大限制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是“极大限制”,不如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多维度的,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对某些领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儒家思想的核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要理解儒家思想的影响,首先需要回顾其核心。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哲学史的核心,也关乎知识传播和思想沉淀的方式。要理解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零星言语能奠定其哲学地位,而现代哲学家需要鸿篇巨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而是时代背景、传播媒介、思想形式、以及“哲学”本身的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时代背景与知识传播的革命首先,.............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孔子学院上的投入以及其成效是否成正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数字和实际效果都难以一概而论。关于外国人是否真的不用花钱学习汉语,这也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投入方面:数字的模糊与估算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中国大概投了多少钱在孔子学院上”的数字,确实非常困难。原因有几个: 资金来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中年孔子穿越现代,遭遇小混混:一场穿越时空的碰撞与沉思当身着儒袍,面容温和却带着一丝庄重的中年孔子,从两千多年前的鲁国街道恍然间跌入现代都市的喧嚣中时,他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从未有过的混杂气味:汽车尾气、油炸食品、以及一种陌生而尖锐的电子音乐。他的脑海中还在回响着“君子周而不比,周而不公”的教诲,眼前.............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牵扯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根本精神,以及“丑”这个概念的复杂性。让我慢慢跟你道来。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孔子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据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意思是说,你不想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不应该那样对.............
  • 回答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几十年后又开始提倡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政治、社会、思想等多个层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一、 建国初期“破四旧”和批判传统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