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因为少正卯的思想乖僻而杀他。晏婴觉得孔子的思想也很乖僻。是不是也可以杀了他呢?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思想对错以及权力边界的敏感神经。咱们不妨就从头捋一捋,看看这里头有多少说道。

首先,得明确一下,历史上关于孔子“因为少正卯的思想乖僻而杀他”的说法,其实是有争议的。最主要的依据是《论语·阳货》篇中提到孔子在鲁国为官时“去鲁”(离开鲁国)是因为“少正卯党人在那里”,以及《左传》中提到“少正卯”其人。但并没有直接的记载说孔子亲手杀了少正卯,更没有说是为了“思想乖僻”这个理由。更多的一种解读是,孔子在鲁国执政期间,少正卯作为当时鲁国的另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其政治主张和影响力与孔子存在冲突,甚至可能扰乱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孔子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地位,采取了一些政治手段来压制少正卯,其中可能包含将其处死,但具体的“罪名”和动机,远比“思想乖僻”复杂得多,很可能是政治斗争的体现。

所以,咱们先排除“因为思想乖僻而杀人”这个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孔子那里是绝对成立的前提。但即便如此,咱们还是可以围绕这个提问的内核来探讨:如果孔子的思想在某些人看来是乖僻的,那么基于“思想乖僻就可以杀人”的逻辑,晏婴是否也有权杀孔子?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第一,何为“乖僻”?

“乖僻”是个非常主观的评价。在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价值观下,对于思想的评判标准天差地别。

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正经历剧烈动荡,周礼崩坏,各国都在探索新的政治模式。孔子提出的“仁”、“礼”、“德治”等思想,在当时是具有革新性的,但也触犯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比如那些崇尚武力、追求实用主义的贵族。但同时,他的思想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和追随。
评价者是谁: 评价“乖僻”的人,其自身的思想基础、政治立场、社会地位都至关重要。少正卯觉得孔子的思想乖僻,也许是因为孔子的主张动摇了他原有的政治根基或利益;晏婴觉得孔子的思想乖僻,那又是基于他怎样的观察和判断呢?
“乖僻”与“扰乱社会秩序”: 在古代,尤其是政治领域,一个人的思想是否“乖僻”往往被与是否会“扰乱社会秩序”、“蛊惑人心”、“动摇统治”等联系起来。少正卯是否真的对当时的鲁国秩序造成了严重威胁,这是关键。孔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并非人人都接受,但其核心是要恢复和重建一种秩序,而非破坏。

第二,晏婴与孔子:思想的交锋还是个人的恩怨?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以其智慧和节俭闻名。他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都曾经在各国担任重要官职,两人之间很可能存在政治上的交集或了解。

晏婴的“乖僻”判断从何而来? 即使晏婴真的觉得孔子的思想“乖僻”,这更可能是一种基于他齐国政治实践的审视,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好恶。晏婴本人以其“善于权谋”、“以臣子之身让齐国得以保全”而著称。他可能会从实用、务实的角度来评价孔子提倡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仁德治国”。比如,他可能会觉得孔子的一些理论脱离实际,不适合直接应用于治国,甚至可能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导致政治上的风险。
晏婴是否有权杀孔子? 这是问题的关键。古代社会,对于“思想罪”的处置,通常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至少是基于严重的政治罪名,如叛乱、煽动颠覆等,而不仅仅是“思想乖僻”。即使晏婴位高权重,他作为一名大臣,其权力也是建立在君主授权和现有法律制度之上的。随意处死另一国的重要人物,即便该人物的思想不被认同,也极有可能引起外交纠纷,甚至是战争。更何况,孔子当时在鲁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他的思想也有一批追随者,直接动手杀他,需要极大的政治魄力,而且后果难料。
“杀”的定义是什么? 在政治斗争中,“杀”也可以是政治上的“扼杀”,比如剥夺其官职、流放、名誉上的打击、限制其传播思想等。如果仅仅是口头上评论孔子的思想“乖僻”,这与“杀”的性质完全不同。

第三,回到“如果”这个逻辑:基于“思想乖僻就杀人”,是否孔子也杀晏婴?

这是一个反向的问题,很有意思。

孔子如果认为晏婴思想乖僻,他会杀晏婴吗? 孔子的思想,虽然有“礼”,强调等级秩序,但更核心的是“仁”。他推崇的是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暴力镇压。虽然他举出了少正卯的例子,但那更多是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案例,而不是普遍的道德律令。孔子在《论语》中表达了对那些“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人的反感,但并没有提倡对不同思想的人进行肉体消灭。他更倾向于用“道”来劝说,用“德”来教化。如果孔子真的认为晏婴的思想“乖僻”,他更有可能做的可能是与其辩论,试图说服他,或者在政治上与其竞争,而不是直接动手杀害。
这本身就是逻辑的悖论: 如果“思想乖僻就可以杀人”成为一条普遍适用的法则,那岂不是意味着社会将永无宁日?所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有可能被视为“乖僻”而遭到杀害,这完全违背了任何文明社会的基本逻辑和人权。

总结一下:

1. “孔子杀少正卯因思想乖僻”的说法本身站不住脚,更多是政治斗争的解读。
2. “乖僻”是主观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政治、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
3. 即使晏婴觉得孔子思想“乖僻”,他也未必有权力,也未必会选择“杀戮”这种极端方式。 政治家更倾向于在政治层面解决问题,而非轻易动用生杀大权,尤其是对待有影响力的异见者。
4. 如果真的以“思想乖僻就杀人”为准则,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其危险且无法维系的逻辑,因为谁来定义“乖僻”,以及如何保证“不乖僻”的人不被“乖僻”的人所杀? 这会打开一个无休止的杀戮循环。

所以,咱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和晏婴都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们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他们之间的思想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但这不代表他们会以“思想乖僻”为理由互相残杀。古代的政治斗争虽然残酷,但更多是围绕权力、利益、国家发展方向展开的,而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的“审判”和肉体消灭。如果真有人以“思想乖僻”为理由杀人,那这个人本身可能才是真正“乖僻”且危险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次感谢孙先生弘扬我名教伟人。

少正卯的存在的真实性依然是个迷,儒黑信誓旦旦拿出来当孔夫子的罪证。

你们能不能动动脑子,关于少正卯的记载里。孔夫子言辞凿凿,说他有五个错误。而且少正卯是闻人,很多人听他讲课。就这,论语春秋左传都没有记载。曝尸三天啊,列位。一个名人死的这么惨,各大媒体居然不争相报道,需要几百年后的荀子才能知道其中的细节。

我告诉你杀名人应该怎么杀,就罗织罪名呗,而且要大书特书。少正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偷过王家的钱,盗过李家的墓,还强奸了张家的老母猪,曝尸三天已经是宽大处理了。

好,退一万步来说。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确实是自己心虚,又用自己的权势压下了舆论。(这我咋那么不能信呢!)

你可以把少正卯想成个邪教头子。

肯定有人骂我双标,可是。为何一定是孔子错不能是少正卯的错?为何少正卯是对的,孔子是错的,然后中国拜了两千年的孔圣人。是贱呐!古人读的左传论语春秋荀子不如你多?

user avatar

儒家人一向如此,而且他们十分擅长把对手拉到他们的语境里,然后用他们低劣的理论把对手驳倒,驳倒后先从道德上把人搞臭,然后把人杀害。

孔子把这种行为美其名曰春秋笔法,老阴阳大师了。孔子可是开山鼻祖级的。

这是古代中国法制的一发毒瘤,催生出了中国式的人治社会。县官坐堂,听完被告原告陈述,然后开始自由心证。谁真谁假全在县官一念之间。

其影响力一直现在,彭宇案的王浩法官就是通过这种自由心证,人治手法,道德审判来对彭宇定罪的。


简言之,就是我认为你有罪你就有罪,你说有罪的标准是什么?

标准在我心里,但我不告诉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思想对错以及权力边界的敏感神经。咱们不妨就从头捋一捋,看看这里头有多少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下,历史上关于孔子“因为少正卯的思想乖僻而杀他”的说法,其实是有争议的。最主要的依据是《论语·阳货》篇中提到孔子在鲁国为官时“去鲁”(离开鲁国)是因.............
  • 回答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尽管已是初秋,空气中仍残留着夏日的余温。孔丘,这位已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了千年的人物,此刻却如同从未离开过尘世一般,神色如常地漫步在一片静谧的竹林中。他身穿一身素雅的粗布长袍,手持一柄竹杖,缓步而行,目光温和地扫视着周围的景物。说来也奇怪,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片全然陌生的.............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触及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心理。要说清楚“黑孔子”这件事,我觉得得从两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而且这两方面,还真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候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第一种情况:纯粹因为讨厌孔子这个人及其思想这种情况呢,可以理解为是针对孔子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的一种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