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孔子克己复礼的愿望实现了吗?

回答
孔子“克己复礼”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命题,要说它是否“实现”了,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

“克己”,字面意思是约束和克服自己的欲望、冲动和不当的行为。但孔子的“克己”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我压抑,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过程,是让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的最高准则。它要求一个人能够审视内心,辨别是非,知耻而勇,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革新。这是一种内在的功夫,是个人品德锤炼的根本。

“复礼”,则是恢复和重建“礼”。这里的“礼”并非单指一套繁琐的仪式,而是指一套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规范、道德秩序和行为准则。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衰微、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看到的是社会混乱、人心浮躁、道德沦丧。他渴望通过恢复“礼”,来重建一个和谐有序、充满仁爱的社会,让人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彼此尊重,懂得礼让。

那么,孔子的这个愿望,在那个时代,以及后世,究竟有没有实现呢?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未曾完全实现”的。

你想想,孔子周游列国多年,到处推销他的政治和教育理念,但往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各国诸侯忙于争霸,追求权力和利益,对孔子所说的仁、礼、德治等,更多的是敷衍、不理解,甚至排斥。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君王的采纳,他的“复礼”愿望,在那个以武力为尊、弱肉强食的乱世,如同石沉大海,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响应和实践。他所看到的社会现实,与他心中理想的礼乐之邦,依旧是天壤之别。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孔子的努力是徒劳的。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孔子“克己复礼”的愿望,以一种非直接、非彻底的方式,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精神层面”实现了,但在“社会实践层面”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1. 思想的播种与传承: 孔子虽然未能亲眼看到“复礼”的社会景象,但他将他的思想,尤其是“克己复礼”的理念,通过他的言传身教,通过弟子们的记录(也就是《论语》),系统地传承了下来。这些思想如同种子,埋在了中国文化的土壤里。

2.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是为了政治上的统一和统治的需要,却在客观上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从此,儒家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特别是“克己复礼”的思想,成为了官方推崇的治国理念和个人修养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孔子关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愿望,至少是在官方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

3. 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与实践(及变形): 历代王朝为了维护统治,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崇儒家思想,要求士人乃至民众遵循“礼”。科举制度的建立,就是一种对儒家思想学习和践行的考核。官员选拔、家庭教育、社会风俗,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们被教导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就离不开“克己”。社会生活中,“礼”的规矩渗透到方方面面,虽然具体形式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内核,即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多少有所体现。

4. “克己”的内化与道德追求: “克己”作为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的理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地扎根。无数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将“克己”视为君子之道的根本,以此来约束自己,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比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克己”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内在的道德追求,虽然不一定能直接带来社会层面的“复礼”,但它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

5. “礼”的变异与局限: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礼”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异和局限。有时候,“礼”被统治者曲解,沦为压迫人民的工具,或者沦为僵化的形式主义,失去了其内在的仁义精神。孔子所期望的“礼”是发自内心的仁爱驱动下的和谐,而实际操作中,往往掺杂了等级观念、愚忠愚孝等不那么理想的成分。所以,说“复礼”完全实现了,是站不住脚的。

6. 现代社会的挑战: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克己复礼”的传统理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社会强调个体自由、民主法治,很多传统“礼”的约束被认为不够适应时代。但另一方面,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等问题,这又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克己复礼”的价值,希望从中汲取智慧,重建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

总结来说:

孔子的“克己复礼”愿望,在他生活的时代,是未能完全实现的。他看到了一个礼崩乐坏的现实,并为此奔走呼号。

然而,他的思想并未因此而湮灭,而是通过传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思想文化层面,他的愿望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实现,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结构。人们在追求“克己”以达“仁”,也在维护着某种形式的“礼”。

但在社会实践层面,这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过程,是理想与现实的不断互动和博弈。每当社会陷入混乱,人们就可能重新回望孔子的教诲,试图从中找到方向。“克己复礼”的理想,更像是一个永恒的追求,一个不断被激活、被诠释的文化基因,而不是一个已经抵达的终点。

所以,孔子“克己复礼”的愿望,更像是一种指引方向的灯塔,它照亮了后世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曲折蜿蜒,但它引导着人们在不断克服“私欲”(克己)的过程中,去构建一个更理想的社会秩序(复礼)。它的实现程度,体现在中国文化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对和谐社会的持续渴望之中,也体现在现代社会对道德重建的呼声之中。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问题,而非一个简单的过去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孔子的年代,没有实现!

而在汉、隋唐、宋明清,实现过。现代即是克己复礼的状态。

这里重点批判儒黑的胡说八道

此君说,在印度,实现了!却不知种姓制度实则反礼制!


种姓制度确实实现了“等级”,但却不是“礼制”等级。


在种姓制度中,以职业划分等级,原人之头为婆罗门,从事思想教育,原人之躯为为躯干手臂,从事政治军事,原人之腿为吠舍,从事工商业,原人之足为首陀罗,从事低级服务行业。而等级之外称作英文“untouchables”不可接触者,从事最底层工作!


一般认为雅利安人入侵,奴役原居民,把原居民打成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但是雅利安人主体在印度占第三等级。咦奇怪吧?!为什么不是第一第二等级呢?!


儒黑者,就用就用这种制度来黑礼制。那么,就来看看礼制是什么?!


首先,此君说礼不是礼节!那是讲对了,如果是礼节,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克己复礼!复了礼节,也不能使国家机器正常运用!


其次从《周礼》开始说起,《周礼》是描述西周中央官职的行政职位及其职能的典籍,摘录一段:


“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 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中央政府设立行政机构,设置职位以及只能,划分行政等级,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且问古今中外,有那个国家政府不这样干?!儒黑要说在印度实现了!那么也就是说,印度的情况当今在英国实现、在俄罗斯、在美国...在所有分行政职能和上下级关系的国家都实现了?!不但是古代,而且是现代!


其次,看《礼记.王制》:

“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


这是封建爵位和领地相匹配的封建领地制度,且问印度的种姓制度分领地吗?儒家的等级分职业吗?难道西欧封建制度不是分领地等级分吗?西欧的封建领地是按职业划分的种姓吗?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


这是规定了每个等级所占有行政区划的大小范围,请问印度的种姓制度难道还按领地大小划分行政区划吗?!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这是规定了全国高级官僚行政人事安排,且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关于人士安排吗?现代有哪个国家不规定中央与地方行政的人事权力安排的?!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髪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髪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


这是说明了古代中国,中央和五方的居民各有差异,名称各有不同,制度必须无差异“通达其志,通其欲”,印度的种姓制度可有说五方之民都要“达其志、通其欲”的?!


《周礼》、《礼记》所言,不一而足,皆无种姓等级之分!


综上所述,儒黑将礼制混淆为印度种姓制度,说明其知识之不足,他们即不了解印度种姓制度,也绝不知道儒家所昌之礼制。都是为黑而黑,什么名声臭就用什么黑!此君今天可以说礼在印度实现,明天也可以说在美国新冠中的糟糕表现中实现!遗笑大方哉!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user avatar

实现了,在印度········

儒家的礼不是礼节,不是礼节

是等级······



司马谈认为儒家牛逼的地方在于:“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孔子“克己复礼”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刻的命题,要说它是否“实现”了,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孔子“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字面意思是约束和克服自己的欲望、冲动和不当的行为。但孔子的“克己”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我压抑,.............
  • 回答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尤其是“无为而治”和“克己复礼”,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解读和应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并非单向的阻碍。要论断它们是否“阻碍”了社会发展,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其思想内核,并审视其在不同时代的实践效果。一、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放任自流,还是顺势而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常.............
  • 回答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绝不是说他主张人们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要通过内心的约束和外在的规范来达到一种更成熟、更有秩序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克己复礼”的推崇者,比如孔子本人,往往能在内心深处获得一种真正的释放。首先,我们得明白“克己复礼”到底是什么意思。“克己”,顾名思义,就是约.............
  • 回答
    “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与他收取“束脩”(十块腊肉)作为学费的事实,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些张力,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蕴含着孔子教学理念的独特性、时代背景的限制,以及他对学生选择的审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思想的传播与历史地位的形成,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关系。简而言之,“孔子等先哲能在思想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全部真相,而且需要辩证地看待。 它更像是一种“辅助.............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价值取向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原因。简单地说,后世之所以选择学习孔子而非管仲或张仪,并非因为孔子在“成功”的定义上超越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成功”维度不同,而孔子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和思想,在更长远的意义上,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要详细解答这.............
  • 回答
    孔子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解读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思想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和应用。一、 理解“过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誉”的含义。如果“过誉”意味着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被不恰当地夸大了,超出了其真实的价值和贡献,那么我们便可以从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道”虽然都指向了人生的根本,但在核心内涵、侧重点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流派的精髓。一、 孔子的“道”:中和为体,仁恕为用,教化为本孔子的“道”可以概括为一种以“仁”为核心,.............
  • 回答
    孔子收徒这件事上,确实存在“束脩”的说法,但这与我们现代理解的“送礼”有很大的不同,也并非是拜师的必要条件。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礼仪以及孔子教育的理念。“束脩”的真正含义与背景:“束脩”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孔子至圣先师之名,我们耳熟能详,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影响深远,堪称千古一人。然而,若将他与鬼谷子相提并论,问为何孔子未能培养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般纵横捭阖、名震诸侯的说客与军事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两者教导的方式、培养的目标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要明确孔.............
  • 回答
    孔子将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这确实常常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心胸狭隘,未能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细究之下,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仅此而论,恐怕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简化甚至误读。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孔子为何会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周礼崩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道德.............
  • 回答
    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描绘的是颜回即使身处极其简陋的环境,食不果腹,饮不饱暖,住在狭窄破败的陋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他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快乐。这句赞誉,极大地突显了颜回身上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那么,颜回到底在乐什么呢?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体会.............
  • 回答
    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思想史上的巨擘,他们的学说如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影响深远。孔子提倡的“中庸”,老子倡导的“无为”,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甚至有些许矛盾之处。那么,在面对这两种智慧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又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一下“中庸”与“无为”的内涵。孔子的“中庸”:恰到.............
  • 回答
    孔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啊,说实话,后世的争议可大了去了,咱们一点点聊。先说“小人”好理解在哪儿你觉得小人难养是吧?这倒不难理解。孔子说的“小人”,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毛头小子那种意思,而是指那些格局小、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唯利是图、道德败坏的人。跟这种人打交道,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他可能觉得你是有.............
  • 回答
    要说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名人,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笼统。更准确地说,他们生活在春秋末期,是那个变革动荡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孔子比老子稍微年长一些,两人大概率是见过面的,甚至有过交流,这在史书中也有所提及。之所以《论语》被我们现在人认为“浅显易懂”,而《道德经》则显得“晦涩艰深”,这背后有几个很重要的原.............
  • 回答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然而,要评价孔子“真的如历史里所说的那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一、孔子思想的积极和伟大之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影响深远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其核.............
  • 回答
    关于孔子出生的问题,流传最广、也最常被提及的是“野合”之说。然而,需要澄清的是,所谓“野合”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随意、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而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也称为“野合婚”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的社会形态,指的是男女双方在未正式行婚礼或未经媒人撮合的情况下,在一定场合下结合,有时也带有私奔的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让我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去比较两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巨人。孔子和牛顿,一位是东方的哲人,一位是西方的巨匠,他们的贡献领域不同,影响的维度也各有侧重,所以直接断言谁的“贡献更大”其实并不容易,更像是比较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精于雕塑,一位擅长绘画,各自达到了顶峰,又.............
  • 回答
    孔子的“仁”,这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绕不开的一个词。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定义,那还真不容易,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能概括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活法,一种对待人对待事的方式,一种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情感和品格的集合。“仁”的根,是“爱人”孔子自己讲过,“仁者爱人”。这句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