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中年孔子突然穿越到现在,被小混混打了一顿,他会有什么言行举止?

回答
中年孔子穿越现代,遭遇小混混:一场穿越时空的碰撞与沉思

当身着儒袍,面容温和却带着一丝庄重的中年孔子,从两千多年前的鲁国街道恍然间跌入现代都市的喧嚣中时,他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从未有过的混杂气味:汽车尾气、油炸食品、以及一种陌生而尖锐的电子音乐。他的脑海中还在回响着“君子周而不比,周而不公”的教诲,眼前却已经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疾驰而过的怪异铁盒子。

就在他惊愕地环顾四周,试图理解眼前这片“非礼勿视”的景象时,几个穿着奇装异服,染着五颜六色头发的年轻人从角落里走了出来。他们脸上挂着玩世不恭的笑容,目光里透着一股难以名状的轻蔑和挑衅。

初遇与困惑:

孔子,这位以“仁”为核心,讲究礼仪和秩序的圣人,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异象”感到深深的困惑。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身子,试图用他一贯的端庄姿态来应对这陌生而混乱的场面。

“这是何地?诸位,可知礼?”孔子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如同在问询学生一般。他看到了他们身上鲜艳的服饰,听到了他们口中含糊不清的语言,这与他所熟知的“衣冠整齐”和“言语信达”有着天壤之别。

小混混们见他这副模样,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被他的“古板”逗乐了。其中一个更是仗着人多势众,斜眼看着孔子,吐了一口口水在地上,用一种不耐烦的语气说道:“老头子,哪儿冒出来的?挡着道了,赶紧滚!”

孔子眉头微蹙,他虽然经历过许多不被理解和排斥的时刻,但这种直接的无礼和冒犯,还是让他心中泛起一丝波澜。他知道“父母在,不远游”,他本应在亲人身边,却不知为何来到了这个地方,面对这群行为乖张的年轻人。

“我并非有意冒犯。只是初至此地,心中疑惑。若有失礼之处,还望指正。”孔子依旧保持着他的风度,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相信,只要能以理服人,即使是粗鄙之人,也能有所触动。

冲突的升级与孔子的反应:

然而,孔子的话非但没有让小混混们收敛,反而激起了他们更深的恶意。他们认为孔子是在故作清高,是一种变相的挑衅。

“指正?你算什么东西,还指正我们?”另一个小混混哈哈大笑,一脚踢向孔子身边的石墩。

孔子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保持着警惕。他深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但他此刻身处异乡,无处可去,只能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他用深邃的目光扫视着这几人,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他们的意图。他看到了他们眼中的轻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凶狠。

“年轻人,何必如此鲁莽?怒气伤身,言语伤人,皆为不善。”孔子试图用劝诫来化解。他想起“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些人明显的属于此类。

但小混混们已经失去了耐心。其中一人看孔子一身长袍,像是好欺负的,便一把上前,想要抢夺他手中的拂尘(假设他带着),或者直接推搡他。

“滚开!别烦老子!”

孔子虽然年近花甲,但毕竟年轻时也曾习武,且常年周游列国,身体素质并不差。面对突如其来的推搡,他本能地一个闪躲,侧身避开了攻击。他没有选择以暴制暴,而是继续后退,试图拉开距离。他深知,武力并非解决一切的根本之道,更何况,他不想让自己的行为再次加剧对方的恶行。

然而,对方人多且凶猛。一人从后面抓住孔子的衣襟,试图将他扯倒。另一人则趁势挥拳,直击孔子的面门。

“吾受之矣!”——孔子的隐忍与内心的波澜: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拳头,孔子来不及完全躲闪。拳头擦过他的左脸颊,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带来的疼痛和侮辱却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这一刻,孔子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他被弟子尊敬的场景,他在朝堂上侃侃而谈的景象,他在各地奔波传播思想的艰辛。而现在,他却被几个不学无术的宵小之辈如此对待。

但他并没有立即还击,或者发出愤怒的嘶吼。相反,他只是微微闭上了眼睛,咬紧了牙关,承受了这突如其来的攻击。他心中默默念道:“ 吾受之矣! ” (我承受了这一切!)这是一种包含着隐忍、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当下局势的接受。

他明白,此刻的他孤身一人,语言不通,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而对方则占据人数和力量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反抗很可能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性命。他更需要的是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如何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生存下来,并继续他的“教化”之路。

被打后的言行举止:

被打了一顿之后,孔子并没有倒地不起,更没有破口大骂。他只是缓缓地站直身体,用手背擦了擦脸颊上残留的唾沫和一丝可能渗出的血丝。

他的眼神依然带着一丝温和,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份难以掩饰的忧虑和沉重。他环顾四周,发现周围已经聚集了一些围观的人群,但他们只是冷漠地看着,没有人上前劝阻。这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疏离和冷漠。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在心中默念着自己曾经的教诲。此刻的他,虽然年近花甲,但面对挑衅,他的血气也并非完全衰竭。他此刻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戒之在斗”的重要性。

他再次看向那几个小混混,他们见孔子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反抗,反而显得有些茫然和胜利感。他们发出了几声嘲笑,然后一哄而散,消失在人群中。

孔子没有去追赶,也没有去指责。他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在品味刚才的经历。

随后,他可能会做以下几件事情:

整理衣衫,保持仪态: 即使经历了挨打,他也不会彻底失态。他会尽量整理自己凌乱的衣袍,尽量恢复他一贯的庄重。这是一种对他个人尊严的维护,也是他几十年养成的一种习惯。
观察周围环境,寻找信息: 他会更加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交谈内容(如果他能听懂的话),以及周围的建筑物和交通工具。他会尝试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
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静思: 他不会继续留在街头,而是会寻找一个相对僻静的地方,比如一个公园的角落,或者一个寺庙的门口,让他可以安静地思考。
内心深处的反思与叹息: 他会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些人为什么如此无礼?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他可能会为世风日下而叹息,为道德的沦丧而忧虑。他可能会想起自己在世时所推崇的“仁”、“礼”、“义”、“智”、“信”,以及这个时代与他所期望的“大同社会”之间的巨大差距。
寻求帮助,但会非常谨慎: 如果他需要生存下去,他可能会尝试与人交流,但会非常谨慎。他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也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他可能会尝试寻找那些看起来比较有学问或看起来比较仁厚的人来寻求帮助,但他的沟通方式会非常古老和迂腐,很可能难以被理解。
可能会思考如何“因材施教”: 即使是被小混混欺负,他也可能在某个时刻,以他独特的视角,开始思考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能够影响这些人,哪怕是从最基本的“仁爱”开始。他可能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这些“不肖子孙”重新认识到君子的品德和价值。

总而言之,面对小混混的欺凌,中年孔子不会像一个街头泼皮那样破口大骂或立刻反击。他的反应将是内敛的、充满思考的,并且会体现出他几十年的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他会承受,会反思,会观察,并以一种极度谨慎和充满智慧的方式,试图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他的言行举止,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道德与生存的较量,也是他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体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样说吧,现在很多底层群众有一种一厢情愿的错觉,那就是读书人肯定打不过劳动人民,尤其是不要命的小混混。

先说孔子。孔子你们不会真以为是个整天唠叨仁义道德的臭老头吧。

人家看着台上跳舞的随意发挥,一气之下能把所有演员的手砍了。

人家规定的六艺,就包括射箭和开坦克。这些手艺是一般小混混有本钱去学的么?

再说了,孔子本来就出生武士世家,老爸可力举千斤,他武术也了得。

放到唐代,李白的武艺比他的诗还出名。皇帝动不动就找他跟各国大力士PK,一般小混混不是来多少死多少。

放到现在,这群整天泡网吧嗨药的2B能有什么身体素质,读书人有脑子有规律的作息,只是不愿跟2b一般见识而已。

信不信华为几个下岗工程师走投无路,可以随便把一个县的黑社会给艹翻。

user avatar

您可能对一个好老师的能量有很大误解。

我的初中数学老师,姓王,其貌不扬,干瘦,布衣芒鞋,断腿眼镜。

一生碌碌无为,最大的官也不过是北京某三流中学数学教研组长。

好烟、好酒、好“诲人不倦”。

最擅长的是“矬子里拔将军”,每年都带最差的班,偏偏每年都能带出几个尖子。

也去过好中学,但脾气不好,眼里容不下沙子,不为人所容。也就我母校老校长惯着他,所以两人搭档一辈子。

由于脾气怪,一身“臭老九”的坏毛病,还娶了个家里条件不好的农村媳妇,无儿无女,还好赶上新社会,搁过去,到老也就是个街头饿殍。

一辈子怕老婆,平日极邋遢,唯周六必洗漱一番,坐两个半小时公共汽车到远郊去看老婆,(他在市里没房,住宿舍,老婆一直住在娘家。)周一常常见到他脸上、手上有伤,曰:

“走路不小心,撞门上了。”

后来知道,倒不是师娘打的,而是帮丈人家干农活,又不熟练,手脚又笨,于是常常受伤。

我们上到初三,他终于在市里分到一间自己的房子,夫妻团圆,师娘人其实很好,脾气直,古道热肠,只是对于老王没本事多有不满,有时嘴上不饶人。

转眼间老王退了休,此时已经离我初中毕业有十几年了。

过年,回京,照例会和几个初中同学去看老王。

两瓶啤酒(老王好酒,但一辈子也就两瓶啤酒的量,因为穷,买不起更多。)下肚,问起我在河北工作如何(当时我外派到河北。),又感叹年轻时曾在保定吃过一回驴火,至今难忘。

师娘插话:

“跟你一辈子,连北京都没出去过!”

老王默然……

几个同学一商量,各自天南海北都有朋友,招待老王夫妻全中国走一圈,怕也不是什么难事。

说干就干,一个同学在区教委,负责联系老王过去得意的学生,一个同学在旅行社,负责安排行程,其他人分段包干,各管一地。

后来人是越来越多,这才明白“桃李满天下”,古人诚不欺我。

老王现在算是旅游达人,海外也没少去,好几年了,至今还有好些学生在排队等着接待呢。

师娘再没见抱怨老王没出息,只说学生们懂得报恩,老王没白疼人。

这样的人,遇上混混,恐怕混混要面对的是一大群“老炮”全力以赴的各种社会资源。

别说混混,就是真黑社会,也给他安排的明明白白。

至于老王为什么这么被学生们尊重,我说个小事,大家恐怕就明白了。

我们那个时代,不比现在,上大学是很难的。如果考不上一个好点的高中,那么基本上就考不上大学了。

所以中考就变得很关键,能考上好高中,条件不好的家庭勒紧裤腰带也会供孩子继续念书,但要是不能,很多家长就会让孩子去上“职高”,早点工作,好分担家里的负担。

我的一个同学,平时成绩不错,但一大考就懵,心理素质不太好,这和我正相反。

中考出成绩,他比平时差了很多,也就是上个很差的高中。

家里早就和他说过,能上重点高中就继续读书,不能就上“职高”。

但他自己很想去上大学,因此拿到成绩,整个人都要崩溃了。

坐在马路牙子上,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就掏出一包我爸出国带回来的“外贸烟”(这烟是我妈让送给老师,以表谢意的,一共两条,我给了英语老师一条,还有一条留给老王,可他死活不要。),递给这哥们:

“来一根吧,或许能解解愁。”

他哆哩哆嗦的接过去,学大人的样叼在嘴上,可我没火柴,也没打火机……

就这时,老王骑着自行车过来了,一眼看到我们,愣了一下,迈腿下车。

我俩赶紧站起来,要解释一下。

老王止住我的解释,拍拍他肩膀,拉着一起坐下来。

然后极自然的把烟从同学嘴上拿下来,扫了一眼:

“嘿,万宝路!我尝尝。”

说罢点着,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吧嗒吧嗒抽了半根,老王开了口:

“多大的事啊,就是偶尔没考好呗,高中好好念书,将来肯定能考个好大学。”

“一会儿带我去你家,我和你爹唠唠,说不定还能蹭顿好饭呢。”

说罢,烟也就抽完了,招呼同学和他一起骑车走,临走回头对我说:

“赶紧把那烟拿回家去,挺贵的东西,别糟践了!”

扬长而去。

再后来我知道了,那天老王和同学爸妈聊了一下午,拍胸脯说同学只是一次没考好,将来一定能上大学,不让念高中是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并且保证之后还会辅导他数学,不要钱,就为了看好这孩子。

其实老王之前和我这同学关系很一般,大概是因为这同学性格太内向,属于“三棍子打不出来个屁”那种类型。

不过老王确实言出必行,实实在在的免费辅导了他三年数学,最后以领先他们高中第二名快一百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北方交大。

毕业后进了铁道部,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京沪高铁,后来在某个中铁建旗下集团,几年的功夫,混成项目副总工(那时候重点大学毕业生很吃香)。

老王就是在去看他的时候出了事。

起因极简单,老王夫妻俩坐公交车去一个当地(江苏三线小城市)景点,遇上小偷偷钱包。

老王那暴脾气能忍?

上去就抓。

懂行的都知道,公交车上的小偷,没有单独的,都是一个偷,至少还有一个打掩护。

两下里撕吧起来,老王瘦的跟“人干”似的,不顶用,倒是师娘膀大腰圆,半辈子农活儿干下来,不是白给的,当下打的两个小偷抱头鼠窜。

下车到景点,除了师娘数落老王没用以外,一路无话。

出来的时候出了事,小偷带着一帮同伙把二老给围了(因为老王和他们一起下的车,已经把人交给当地派出所,可一转眼,小偷已经出来了……),又是棍子又是刀的,十分热闹,硬说师娘把其中一个打坏了,要赔一万块医药费。

警察来了也不大管,装看不见。

老王无奈打电话给我这同学,絮絮叨叨说前因后果,同学很干脆,就问了地点和对方人数。

撂下电话,同学马上找来当地工程队的头,咬牙切齿的说:

“我亲爹妈让混混围在……了!你看着办吧,有事儿我扛。”

然后找领导,详细说明情况。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从工地上现拉的两车工人兄弟,两头堵住路的“干活”。

当地派出所还是啥也没管,因为市里打过电话来:

“对于破坏高铁建设的坏分子,不能姑息!这是咱们市第一位的重大任务。”

事后工程队的头知道了,出事的不是同学亲爹妈,是老师,酒桌上嘀咕一句:

“恩师就和亲爹没什么差别啊!”


去年老王去世了,死在他那日夜不停的劣质香烟上,肺癌。

谨以此文来纪念他,也纪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更新:

一日破万赞,多谢了。

老王无儿无女,我们这些学生都算他的孩子吧,所以代他感谢大家厚爱和夸奖。

有几位朋友提出我文中有一个漏洞:

前文写有很多同学等着接待,最后又写老王去世了。

这确实是个漏洞。

老王就像我的亲人,从我十二岁起走进我的生活,之后再未离去,虽然很多时候一两年未必见一面,但时时刻刻他的行为和观念都在影响着我。

那种感觉就像是他永远都在,只要你想倾诉,他就在那里等着给你最好的支持和鼓励。

所以我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再也不会讪讪的笑着,默默面对师娘的斥责:

“少抽点吧,你死了我咋办!”

也没有意识到,他永远不再会在我最落魄的时候,拍拍我肩膀:

“来一根吧,这烟还行。人就是’苦虫’,是爷们儿,扛扛就过去了。”

这种感觉,恐怕只有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人,才能体会。

虽然他去世了,但你想起他,还是会笑,会回忆起每一个细节。

只有写到最后,我才突然记起他已经不在了的事实,泪水不禁涓然而下。

望着旁边因为看到我满面泪水而惊呆了的儿子,我只想说:

“只希望你也有这样的恩师,这样的引路人。”



已经不是一日万赞,而是一日两万赞了,上热榜了?我怎么看不见呢。

努力补记一些老王的“事迹”。

老王的教学效果看似神奇,但说穿了其实很容易。

他不好好上课,一边讲故事,一边教课。而且不按进度来,哗哗哗,飞快的先过一遍。

一遍之后,他开始在书上画,把知识点分成四档,第一、傻子都会的。第二、普通人该会的。第三、聪明人该会的。第四、只有我老王才会的。

十几岁的孩子,都好强,都想证明自己是聪明人,甚至努力证明自己比老王强。

他记得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理解能力差的,他自己做教具,尽量直观。

理解能力好的,他带着你进一步钻研,启发你对数学的兴趣。

快到期末考试,他会给学习不好的孩子开小灶,不靠题海战术,而是因人施教,重点在掌握知识点上。

考试成绩出来,他有时会偷偷给几个特定的孩子改成绩报告单上的分数,这几个孩子,都是家长特别凶的,动不动往死里打那种。

他教我们做题先审题,一定要先想明白出题的人要干什么,名言是:

“出题的那帮臭老九,总觉得自己最聪明,想诱导你犯傻,老王带你们识破他的诡计!”

同时老王也不是什么“完人”,一辈子死抠,退了休带“冲刺”补习班,就两个月,他这么收钱:

没上他课之前多少分,先说清楚。之后增加十分之内收一千,十分之外一分一千。当然原成绩九十分以上的,直接一分一千。九十五以上的?他不教。

家长被弄的“死去活来”,开心是孩子成绩好了,难受是钱包受不了。

老王挣钱干嘛呢?

买房子。

他运气不好,每当他攒的差不多时,房子必定涨价,一个退了休的人又贷不了款,只好继续攒钱。

最后是因为他分的那间小平房拆迁,才算买上大点儿的房子。

买了房子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丈人丈母娘接来一起住,因为老王是孤儿,就把丈人当亲爹伺候,说是这样才心安。

他丈人丈母娘也是奇葩,快八十的人了,进城不久就开始迷上捡垃圾,怕给老王丢人,还捂上脸去捡,气得老王两口子没辙。

老王还炒股,自称技术派,可买一回亏一回,我们都笑他可能是数学不好。

后来一个搞金融的同学和我一起给他演示了怎么“坐庄割韭菜”,他看我们的眼神很复杂,许久不说话,最后撂下一句:

“我后悔教你们。”


过三万赞了,创下我的赞数新高,不知道该补些什么,再多写,恐怕有画蛇添足之感。

就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个回答吧。

题目问:穿越到现在的孔子被混混打了之后会怎么办。

我答的确实离题万里,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

我希望用“老王”的事迹来说明,孔子也好,老王也罢,他们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干瘦”或“一米九”,而是“德”。

“德”不是假仁假义,也不是一味忍让,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良。

“德”有很多种,被混混打了,晓之以道理,要是混混不讲理,那么加倍打回去,晓知以“物理”。

反之,被打,直接打回去,恐怕圣人就不是圣人,而是我辈这样的凡夫俗子了。

老王的“德”在于他与学生“共情”,以学生为出发点,真心的帮助学生,而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

这就是他的力量来源。

所以我写老王最后那句话:

“我后悔教了你们。”

是因为老王认识到,他教了我们“才”,却没能更好的教我们“德”,结果我们用他教的“才”去害人。

如果他没有教我们“才”,或许我们也就没有能力去害人了。

但老王也并没有更多的指责我们,因为他不是古板的道学先生,能够理解,我们要在这“浊世”中立足,很多时候是不得不或者是光用“德”无法谋生。

所以他不苛责我们一定要像他一样,只求我们能体会到他的用心,能够有所反省。

这种良苦用心,也是一种“德”,所谓: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搞得好像太严肃了,讲个小笑话吧。

那时有个同学(很皮的那种),自习课大声聊天,被班长(女)管了还不服,反打了班长一巴掌。

老王听说后怒不可遏,抄起拖把就追着他揍。

跑下楼,到操场上,眼看老王就要追不上他了,他却突然停了下来。

老王恐怕也没思想准备他会主动停,反倒无趣,随便打了几下,就押着他回去给班长道歉了。

时隔多年,我问这家伙:

“你那会儿咋就站住了呢?”

他挠挠脑袋回答:

“我当时一边跑一边想怎么办,想着想着,就想起老王说的’要看清事情本质’,于是豁然开朗,我就不跑了。”

“想明白了啥?”

“要不让老王打,回头学校肯定会找家长,我爹可比老王下手狠多了……”

user avatar

好吧,看到评论都在骂题主,我就放心了……

后世不知道为何把孔子形象弄得这么……与此类似的还有辛弃疾、李时珍等,辛弃疾外号犀牛神王,李时珍高1.8m络腮胡子,曾经为了找个稀有的草药,去爬悬崖,到寺庙还是道馆附近去偷草药……

孔子身高将近1.9m,力能抬起城门大闸,开弓射箭非常娴熟,而自夸最厉害的是驾驶马车——古代的马车都是等同于现在坦克的意思,而且木轮,普通人上去能被颠簸颠死……

子路曾经是地方豪强,说白了等同于现在的黑社会头目,还是出了名的大族之中能打的人,跑去见了孔子,回去穿上儒服,磕头拜师……

孔子周游列国,手下贤人72,跟着的弟子能有上百,自己一个人带着上百人(可能不止),什么样的威望,什么样的管理能力,让这帮人服服帖帖的?

孔子是“以理服人”的,什么样的“以理服人”呢?

我们换成现代的环境:

儒服——西装

驾驶马车——侠盗飞车

力能扛门闸——举重大力士

身高1.9m——篮球运动员


那么子路的情况是,遇到孔子时,只见远处一辆高级跑车,狂飙而来,在子路面前飘逸了一个圈,停下,后面几辆跑车跟上,车门打开,下来上百个身穿黑西装的人,有的身上配着冲锋枪,有人拿下了背上的狙,还有几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把子路一行人团团围住……

这时高级跑车的车门向上打开,子路看清了驾驶员的样子:篮球员的身高,虎背熊腰,发达的斜方肌和虎头肌把西装撑得快要炸裂了,一副墨镜看不清他的眼睛,他径直走向子路,旁边的人自动让开位置,退到后面继续警惕着子路他们。

子路看着这人慢慢走来,站在了子路面前,摘下了墨镜,子路这才看清他的样子:国字脸,满脸横肉,一双如同怒龙一般的眼睛,不怒而威。

“是不是情报错了,这真的是鲁国的前总理吗……?”子路仰视着山一般的孔子,头上落下豆大的汗滴……

“你好,站马路中间是很危险的,这样违反交通法,好在我刹车快,出了事你们可要负全责的啊。”孔子微微一笑,语气温和的说。

孔子的儒服团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读书人,后来手下最活跃的就是子路,而并不是只有子路,能打的人一堆,而其他的,比如子贡,还是当时名流,跨国大财阀老总,商界一把手,周游列国的时候,是带有许多武器的,属于私人武装力量,孔子本人有佩剑,别的被围攻的时候记载中还出现过铁盾(能当乐器)等轻重武器……

当时的战国,战火纷飞,孔子带着一堆人,周游列国,这是什么概念呢?在中东地区兜圈,拼命兜,战火中行走之人,当时的孔子,是左手拿着《诗书礼乐》合订本,右手拿着刀剑铁戈,大喊着“仁义至大”的人,在当时,也就是善于制造兵器,类似于三军元帅的墨子的队伍能和他比一比,但是人家墨子是准军事化管理,专业性比孔子强,孔子团却也能发展起来……

这样的人你敢惹吗!!!!


另外在这说一下,孔子能追上野兔的事情。

有的人可能不是很理解,追上野兔是个什么玩意本事,那是没仔细观察过野兔的行动。

野兔啥动作,跳跃,而且是,在野外,几百几千年被超低空俯冲攻击战斗机——鹰的攻击下,保证物种的延续,还别说别的什么蛇啊啥的。

那为了对付老鹰,这种几千米天空外几秒就到你头顶的俯冲轰炸机,兔子的灵活程度令人发指,后腿几乎占据兔子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硕大的肌肉具有巨大的爆发力和耐力,哪怕是超级俯冲轰炸机,几秒内命中目标,也很难百发百中的抓住兔子——因为兔子特别厉害的是瞬间变向。

兔子的变向能力有多强,大家去看看视频吧,这么说吧,什么z字型移动,人家兔子能前后左右任意移动而去速度一点都不下降。

孔子能追上兔子,那就只能说明一点——孔子的短距离变向能力极其的强,类似于今天拳击运动这种的小跳步,一个前闪侧闪后闪,躲过敌人的攻击,然后人家出拳的手还没伸直,孔子的拳头就能盖在人家的鼻梁骨上。

就这种闪避变向能力,孔子应该给人在知乎上问一下和泰森比谁赢这样的问题。

user avatar

孔子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一直保持着布衣学者的身份,并没有多大的名气。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到山东祭祀过孔子,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后来董仲舒创建以儒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他的各种画像才纷纷出现。而这时距离孔子去世,已经过去了300多年,后世画像的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孔子其实还有可能长这个样子……



user avatar

孔子惜命不怕死。

所以他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言行,不声不响地挨揍以后,该干什么干什么。

相比而言,可能看到汽车的孔子会由衷地说一句:“我的妈呀!”

user avatar

放到当下,他大概是各级政府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点关注对象。

小混混就算了吧,孔夫子手眼通天,手下小弟背景惊人。别说孔夫子是一米九多的山东大汉,他手下的弟子,可没一个平民百姓。

子路之类的,本身就是特种兵队长,子贡这可是与各地诸侯平起平坐的商界巨子。

小混混想拜师都没门路,还揍孔子一顿,不知道重要人物都带保镖的吗?

东周时代儒家武德充沛,坚持以理服人。意思就是他们成群结队地周游列国,挡路的没少挨揍。孔夫子浑身是胆,居然去招降盗跖,人家可是聚众九千人,自称将军。见到孔夫子也只是骂了一顿,赶走孔子。强盗,或者说奴隶起义军什么时候这么讲道理了啊!怎么没把孔夫子给斩了呢?想想孔夫子的武力值,放弃了这打算。毕竟人家真是来劝降的。

再往后,儒墨两家搞对立。批判文章写得不错,名垂青史。但火并恐怕也没少干。墨家是严密的工匠组织,军事化水平高。双方对立,得能打啊!不然墨家巨子的攻击,谁扛得住?

user avatar

我们哪儿有一句叫

mollining diginni qil ,(mollining)qilghinni qilma.

尊听毛拉的布道,无模仿(毛拉)的行为

虽然儒教毛拉们满口仁义,但我觉得等事到头上他们也会很世俗的。

user avatar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物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