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中国没有调查记者,会怎么样?

回答
中国社会要是没有调查记者,那画面可真是……难以想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事儿。

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信息的“盲区”会迅速扩大。你想啊,现在很多我们知道的黑心棉、毒奶粉、豆腐渣工程,甚至是地方官员的腐败案,最初都是这些调查记者们冒着风险,一点一点挖出来的。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探照灯,把那些藏污纳垢的地方照得一清二楚。如果没了他们,这些问题要么继续被掩盖,要么就只能靠内部消化,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呢?就只能在信息相对“干净”但不知全貌的情况下生活,很多本该知道的真相,就永远被埋在尘土里。

其次,社会问题的“吹哨人”会集体沉默。调查记者存在的很重要一个价值,就是充当社会问题的“吹哨人”。他们用笔和镜头去揭露那些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比如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或者某个部门的失职渎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没有了他们,谁来大声疾呼?那些受害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很难被听到,更难引起重视和改变。整个社会的“免疫系统”会弱很多,很多潜在的危机可能会因为缺乏预警而最终爆发。

再来看看监督和问责的机制会受到严重削弱。调查报道的存在,是对权力的一种潜在约束。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在事业单位,只要有不当之处,都有可能被记者盯上。这种“被盯着”的感觉,多少能让一些人有所顾忌,不敢那么明目张耳地违法违纪。一旦调查记者消失了,这种外部的、来自舆论的监督力量就没了。虽然有其他监督渠道,但调查记者往往能深入一线,触及更深层的问题,他们的报道具有很强的舆论号召力。没了这股力量,很多本该追究的责任,可能就此不了了之。权力更容易脱离监督的藩篱,变得更加随心所欲。

对普通民众的权益保障也会打折扣。很多时候,我们普通人遇到的不公,如果不是通过媒体曝光,很难得到解决。比如租房纠纷、消费陷阱、甚至是医疗事故中的权益受损,调查记者用他们的专业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把事实摆出来,给施加压力的那一方制造舆论压力,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没了他们,很多老百姓可能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者就算知道自己吃亏了,也因为力量薄弱而无能为力。

还有一点,就是“真相”的定义会变得模糊。调查记者就是为了探寻真相而存在的。他们会通过采访、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各种方式,尽力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如果没了这个群体,很多“真相”可能会被官方的叙事所取代,或者被一些更浅层的、不那么触及本质的原因所掩盖。公众获取的信息可能更加单一,也更容易被引导。长此以往,社会对“真相”的追求和理解,可能会变得片面和浅薄。

而且,从 新闻行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没有调查报道,新闻就会变得非常“软”,充斥着官方通稿和一些表面的花边新闻。这会极大地损害新闻的公信力和社会价值,让媒体沦为“传声筒”,而不是“社会瞭望者”。新闻从业者本身也会失去追求更高职业理想的动力,行业的发展会 stagnate。

最后,从 社会进步和公民意识的培育来说,调查记者往往能够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朝着更公平、更公正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报道,就像一次次的思想启蒙,让更多人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去改变。没了这股力量,社会的进步动力可能会减弱,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也可能会随之降低。

总而言之,要是中国没有调查记者,那就像是给社会安装了一个“盲人模式”,很多该被看见的黑暗会继续蔓延,很多该被听到的声音会消失在风中。这不仅是对信息透明度的打击,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记重击。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在一种看似平静但充满隐患的状态下继续,而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上演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圆桌派窦文涛请到了一个调查记者:魏一平,他介绍说辉煌时期也就一百多名的调查记者。估计现在更少。

我们当时学校食堂被分包给了一个公司,一个要求,早中晚吃饭的时候关大门。餐厅饭很难吃,东西贵的要死,比学校门口贵三分之一,还经常吃的拉肚子,开始的时候还表示老师和学生一视同仁都在学校吃。老师们装模作样吃了两个星期,撑不下去了就都回家吃了。说实话穷学生对其怨气还是很大的。

家里住在县城可以拿着户口还是居住证,办出入证。我们这些外来的学生没办法,就跳墙头出去吃。还有人比我们还狠,隔三差五就砸墙。

当时有个同学认识有商丘电视台的记者,给那个记者打电话,那记者说:不是我不给你报,我这边报上去,我们主任肯定会给你们校长打电话,打完电话,收了礼这事儿就压着了。所以没啥用。

不过我们还是没有勇气把那个餐厅砸了,后来学校觉得这样不行赚钱太慢,索性搞成全寄宿制的,名声就是寄宿制能提升学习成绩。小卖部的矿泉水三块一瓶,宿舍不让手机充电,有些学生去充电三块一次半个小时,餐厅卖饭的态度恶劣的狠,说是点一碗面,直接从窗口就飞出来了,是的你没看错是飞出来了,还有就是宿舍因为突然增加那么多人,增加了高度,水塔压力不够,睡觉的时候大半天都洗不了澡,搞不到水。

最后这个政策实行没超过半个学期,也就是我们走后第三年,高二学生组织把餐厅给砸了,砸完餐厅学生怒气冲冲,人群浩浩荡荡的冲到了东门,准备掀翻东门,还有个老师试图阻止,打了带头的学生一巴掌,说是一个学生上去一脚踹到在地。学生们冲了上去砸烂了东门。后来学生们砸了宿舍,回头要去砸小卖部。听说学校报警,警车停在了门口都没敢下车。大家也不想想为啥学生会砸那么多地方,却不砸教室呢?

这个报道大部分事实还是对的,但是你看下边的解释,那就是纯扯淡。还引入竞争机制,门口正常开店的人就是竞争,还引入个屁。

后来我看了央视[1]的人去采访,采访的结果把对立的态度搞成了餐厅人员和几个学生的口角。还单独去采访了大家反馈的小卖部贵不贵,我清晰的记着我在家里的电视上看到的是,摄像头去拍矿泉水显示是一块钱。我心想是你们脑残还是我脑残,都闹过了再去采访还有个毛用。后来央视的新闻,我就开始笑着看了。

最后那个校长被撤职了,过了几年,我前几天看有人拍的照片,又回去当校长了。

虽然有点偏题,但是我想如果有调查记者,我们能够更接近真相吧,那么多人的愤怒,那么多人的斗争,被描写成为了斗嘴,想想就生气呀,希望调查记者,尽可能撕开口子,让阳光照进去。不被这些人带着跑偏。

参考

  1. ^ CCTV
user avatar

现在是2020年,距离我离开媒体行业已经快十年了,当年全国我记得有七八百调查记者,我的职业理想也是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当年仅北京,就养活了八家大型都市报,现在好像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等等曾经叫得上名字的报纸都凉透了好多年了……

移动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快节奏奶头乐的媒体时代,养不起纸媒,也养不起调查记者了。

剩下活着的《新京报》、澎湃、南方系这些,基本也把调查记者名声彻底搞臭了。

前几年我记得《新京报》好像说中国调查记者只有一百出头了,今年再查查,估计应该不足百人了吧?

在这个“太长不看”成为天经地义,连视频都是“短视频”才能火的时代,调查记者,也该盖上自己棺材板咯……

至于损失,谁在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