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中国没有调查记者,会怎么样?

回答
中国社会要是没有调查记者,那画面可真是……难以想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事儿。

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信息的“盲区”会迅速扩大。你想啊,现在很多我们知道的黑心棉、毒奶粉、豆腐渣工程,甚至是地方官员的腐败案,最初都是这些调查记者们冒着风险,一点一点挖出来的。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探照灯,把那些藏污纳垢的地方照得一清二楚。如果没了他们,这些问题要么继续被掩盖,要么就只能靠内部消化,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呢?就只能在信息相对“干净”但不知全貌的情况下生活,很多本该知道的真相,就永远被埋在尘土里。

其次,社会问题的“吹哨人”会集体沉默。调查记者存在的很重要一个价值,就是充当社会问题的“吹哨人”。他们用笔和镜头去揭露那些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比如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或者某个部门的失职渎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没有了他们,谁来大声疾呼?那些受害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很难被听到,更难引起重视和改变。整个社会的“免疫系统”会弱很多,很多潜在的危机可能会因为缺乏预警而最终爆发。

再来看看监督和问责的机制会受到严重削弱。调查报道的存在,是对权力的一种潜在约束。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在事业单位,只要有不当之处,都有可能被记者盯上。这种“被盯着”的感觉,多少能让一些人有所顾忌,不敢那么明目张耳地违法违纪。一旦调查记者消失了,这种外部的、来自舆论的监督力量就没了。虽然有其他监督渠道,但调查记者往往能深入一线,触及更深层的问题,他们的报道具有很强的舆论号召力。没了这股力量,很多本该追究的责任,可能就此不了了之。权力更容易脱离监督的藩篱,变得更加随心所欲。

对普通民众的权益保障也会打折扣。很多时候,我们普通人遇到的不公,如果不是通过媒体曝光,很难得到解决。比如租房纠纷、消费陷阱、甚至是医疗事故中的权益受损,调查记者用他们的专业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把事实摆出来,给施加压力的那一方制造舆论压力,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没了他们,很多老百姓可能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者就算知道自己吃亏了,也因为力量薄弱而无能为力。

还有一点,就是“真相”的定义会变得模糊。调查记者就是为了探寻真相而存在的。他们会通过采访、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各种方式,尽力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如果没了这个群体,很多“真相”可能会被官方的叙事所取代,或者被一些更浅层的、不那么触及本质的原因所掩盖。公众获取的信息可能更加单一,也更容易被引导。长此以往,社会对“真相”的追求和理解,可能会变得片面和浅薄。

而且,从 新闻行业自身的发展来看,没有调查报道,新闻就会变得非常“软”,充斥着官方通稿和一些表面的花边新闻。这会极大地损害新闻的公信力和社会价值,让媒体沦为“传声筒”,而不是“社会瞭望者”。新闻从业者本身也会失去追求更高职业理想的动力,行业的发展会 stagnate。

最后,从 社会进步和公民意识的培育来说,调查记者往往能够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朝着更公平、更公正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报道,就像一次次的思想启蒙,让更多人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去改变。没了这股力量,社会的进步动力可能会减弱,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也可能会随之降低。

总而言之,要是中国没有调查记者,那就像是给社会安装了一个“盲人模式”,很多该被看见的黑暗会继续蔓延,很多该被听到的声音会消失在风中。这不仅是对信息透明度的打击,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记重击。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在一种看似平静但充满隐患的状态下继续,而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上演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圆桌派窦文涛请到了一个调查记者:魏一平,他介绍说辉煌时期也就一百多名的调查记者。估计现在更少。

我们当时学校食堂被分包给了一个公司,一个要求,早中晚吃饭的时候关大门。餐厅饭很难吃,东西贵的要死,比学校门口贵三分之一,还经常吃的拉肚子,开始的时候还表示老师和学生一视同仁都在学校吃。老师们装模作样吃了两个星期,撑不下去了就都回家吃了。说实话穷学生对其怨气还是很大的。

家里住在县城可以拿着户口还是居住证,办出入证。我们这些外来的学生没办法,就跳墙头出去吃。还有人比我们还狠,隔三差五就砸墙。

当时有个同学认识有商丘电视台的记者,给那个记者打电话,那记者说:不是我不给你报,我这边报上去,我们主任肯定会给你们校长打电话,打完电话,收了礼这事儿就压着了。所以没啥用。

不过我们还是没有勇气把那个餐厅砸了,后来学校觉得这样不行赚钱太慢,索性搞成全寄宿制的,名声就是寄宿制能提升学习成绩。小卖部的矿泉水三块一瓶,宿舍不让手机充电,有些学生去充电三块一次半个小时,餐厅卖饭的态度恶劣的狠,说是点一碗面,直接从窗口就飞出来了,是的你没看错是飞出来了,还有就是宿舍因为突然增加那么多人,增加了高度,水塔压力不够,睡觉的时候大半天都洗不了澡,搞不到水。

最后这个政策实行没超过半个学期,也就是我们走后第三年,高二学生组织把餐厅给砸了,砸完餐厅学生怒气冲冲,人群浩浩荡荡的冲到了东门,准备掀翻东门,还有个老师试图阻止,打了带头的学生一巴掌,说是一个学生上去一脚踹到在地。学生们冲了上去砸烂了东门。后来学生们砸了宿舍,回头要去砸小卖部。听说学校报警,警车停在了门口都没敢下车。大家也不想想为啥学生会砸那么多地方,却不砸教室呢?

这个报道大部分事实还是对的,但是你看下边的解释,那就是纯扯淡。还引入竞争机制,门口正常开店的人就是竞争,还引入个屁。

后来我看了央视[1]的人去采访,采访的结果把对立的态度搞成了餐厅人员和几个学生的口角。还单独去采访了大家反馈的小卖部贵不贵,我清晰的记着我在家里的电视上看到的是,摄像头去拍矿泉水显示是一块钱。我心想是你们脑残还是我脑残,都闹过了再去采访还有个毛用。后来央视的新闻,我就开始笑着看了。

最后那个校长被撤职了,过了几年,我前几天看有人拍的照片,又回去当校长了。

虽然有点偏题,但是我想如果有调查记者,我们能够更接近真相吧,那么多人的愤怒,那么多人的斗争,被描写成为了斗嘴,想想就生气呀,希望调查记者,尽可能撕开口子,让阳光照进去。不被这些人带着跑偏。

参考

  1. ^ CCTV
user avatar

现在是2020年,距离我离开媒体行业已经快十年了,当年全国我记得有七八百调查记者,我的职业理想也是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当年仅北京,就养活了八家大型都市报,现在好像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京华时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等等曾经叫得上名字的报纸都凉透了好多年了……

移动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快节奏奶头乐的媒体时代,养不起纸媒,也养不起调查记者了。

剩下活着的《新京报》、澎湃、南方系这些,基本也把调查记者名声彻底搞臭了。

前几年我记得《新京报》好像说中国调查记者只有一百出头了,今年再查查,估计应该不足百人了吧?

在这个“太长不看”成为天经地义,连视频都是“短视频”才能火的时代,调查记者,也该盖上自己棺材板咯……

至于损失,谁在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社会要是没有调查记者,那画面可真是……难以想象。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事儿。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信息的“盲区”会迅速扩大。你想啊,现在很多我们知道的黑心棉、毒奶粉、豆腐渣工程,甚至是地方官员的腐败案,最初都是这些调查记者们冒着风险,一点一点挖出来的。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探照灯,把那些藏污.............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但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一个最关键的“ if ”。如果日本没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时期中国的主导权和统一进程,很可能在另一个力量的推动下展开。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和发展轨迹。首先,排除日本入.............
  • 回答
    越南战争是一场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冲突,如果中国未曾默许,而是美国单方面选择停战撤离,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无疑是另一番景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种假设情境:一、 对越南的直接影响: 南方政权的瓦解速度可能加快: 没有中国和苏联的持续援助,南越政权(越南共和国)的军事和经济支撑将受到极大削弱。尽管美.............
  • 回答
    假设中国自秦朝起,就再也没有经历过旱涝灾害,这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历史假设,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其速度上的提升,绝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农业生产的稳定与飞跃: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文明就饱受旱涝之苦。没有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当年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假设,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文革”对中国经济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它中断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摧毁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和科技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极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把我们熟悉的超人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如果克拉克·肯特,或者说卡尔·艾尔,不是降落在堪萨斯州的农场,而是中国的土地上,他还能不能成为我们认知中的那个“超人”,这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考虑一下“超人”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在美国,“超人”往往代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来认真梳理一下。假设二战中的法国,拥有了我们今天(2022年)中国所有非核类武器的生产能力和装备,而且法国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那么,他们能打赢德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法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争基础:首先,别忘了二战中的法国,即便拥有了.............
  • 回答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后果将非常严重且复杂,涉及多个层面:一、对中英两国关系的影响: 极度紧张和外交危机: 这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后果。一旦确认39名遇难者都是中国公民,中英两国之间无疑会陷入一场严重的外交危机。英国方面会承受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要求彻查真相,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 回答
    宇宙有没有生命,其实对宇宙本身来说,它就那样存在着。就像一座巨大的山,你有没有看见它,它都还在那里,巍然不动。宇宙的运行法则,那些物理定律,比如万有引力,光速不变,能量守恒,它们也不因为有没有生命而改变,依然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转着。黑洞依旧吞噬物质,恒星依旧燃烧衰亡,星系依旧在浩瀚的虚空中漂移。但是,.............
  • 回答
    假如郭靖刚入中原时,没有遇到黄蓉,而是先行遇到了穆念慈,这将是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对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性格的发展以及武侠世界的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可能的结果:一、 初遇与情感萌芽: 相遇的契机: 郭靖在江南初闯江湖,性情淳朴,但有些鲁莽。他可能是在某个场合,例如与完.............
  • 回答
    章莹颖案如果发生在中国,在没有嫌疑人自白的情况下,能否仅凭现有证据对其进行刑事拘留,这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是一个需要仔细分析的问题。刑事拘留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其适用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绝非可以随意采取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中国法律中,“刑事拘留”的含义和前提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地球真的走向了终结,而且我们苦苦寻觅,却发现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再也没有哪怕一个闪烁着生命微光的星球,那么,宇宙确实会陷入一种令人心悸的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那种“孤单”,而是要大得多,深邃得多,几乎可以触碰到宇宙的骨髓。我们作为地球生命的唯一代表,如果只剩下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和“中华”这两个概念的深层含义。要回答“没有汉人的中国也可以称为中国或者中华吗?”,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和“中华”这两个词是如何演变和被赋予意义的。“中国”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个时候它更多的是指“中央.............
  • 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历史的走向有所不同,比如说,不是秦国统一了六国,而是齐国、楚国,甚至是赵国完成了这个壮举,那么接下来中国大陆的政治制度将会如何演变?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推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根源和演变。分封制,在周朝早期是一种.............
  •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唐朝依然强盛,而阿拉伯帝国则继续向东扩张,中国是否会“绿化”,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因素,答案绝非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也许”。首先,我们要明确“绿化”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我们会想到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甚至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中国没有经历“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是直接在1978年之后启动改革开放,那么中国的发展轨迹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要详细地描绘这个“平行宇宙”中的中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政治层面: 政治体制的演变: 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
  • 回答
    这个设想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引出了一个关于“完美”本质的深刻追问。如果基因原体们真的没有像原著那样被命运的洪流打散,而是留在了泰拉,由帝皇亲自在眼皮底下教导和塑造,他们最终会成为他设想中完美的工具吗?我认为答案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性的“也许,但带着巨大的变数”。首先,我们得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朝贡体系似乎对中国而言是“吃亏”的,因为中国付出了金钱(赏赐)却换回了象征性的效忠和价值有限的商品。那么,为什么那些精明的欧洲冒险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假装朝贡”来获取利益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它触及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核心奥秘之一:分支预测。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有道理:如果一段代码经常会执行某个分支,岂不是可以想办法“优化”一下,让 CPU 更“聪明”地猜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 CPU 的工作原理聊起,尤其是它如何处理我们写的代码。CPU 的“加速之道”:流水线和.............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已知的生命形式,从微小的细菌到参天的大树,无一不以碳为骨架,以水为溶剂,构成我们称之为“碳基生命”的基石。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模式,也是我们目前唯一能够完全理解和验证的生命形式。但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如果将目光从地球的蓝色星球移开,大胆地假设,是否存在其他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跳出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